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诸葛亮想过谋反吗? 第1页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托孤白帝:被托付的不止是阿斗,更是整座江山。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谋反?谋谁的反?你听过谋自己反的君主么?

所谓“谋反”,即“图谋反叛”之意,后面的宾语,无非国家、君主。

如果按将那些汉末群雄,如袁绍、孙策、刘表、刘璋,都视为诸侯和君主的通行认知标准,

蜀承汉制,而汉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是为“君侯”,法理更高于汉末那些作为“使君”的诸侯。

作为蜀汉丞相、录尚书事、开府、益州牧的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全面掌握蜀汉政权一切权利,当然也是名副其实的君主。

正如汉制,相府属官需视丞相为君,州郡属官需视牧、守为君一样;

蜀汉各重要官员,为诸葛亮以丞相和益州牧的名义去任命,是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因此亦需以孔明为主公,需对他尽相应的君臣义务,这亦是自刘备白帝托孤起,为当时天下人一致认可之事实。

白帝城托孤,名为托孤,实为禅让,刘禅仅仅继承了蜀汉皇帝的名号,孔明才是刘备真正属意的继承人。

刘备原是天下人认可的立志匡扶汉室江山、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英雄义士,并一直自诩“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其病终时,刘禅满16岁,已接近成年,按两汉诸帝故事完全可以亲政;之所以刘备要让孔明摄行全部军国大权,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丞相、如辅佐自己一般来辅佐刘禅,

就是因为他知道,不论是传承自己匡复汉室、中兴汉业的理想,还是以划地自守、保西蜀基业为现实要求,孔明原本就是远比刘禅更强得多的人选,是以又何必定要强求刘禅继承权柄、威福自专?

乱世并非大一统王朝治世,没有足够能力继承君主之位,亦如小儿持万金于闹市,为子孙后福计,亦非明智之举。正如陶谦和刘表临终前,让州牧于刘备的举动,同样亦是迫于情势无奈之下的真心。

若以为刘备奋斗一生到终点,只为营营苟苟如何割据一方,以国家州郡传及子孙为私产;以为他和孔明的不懈努力,仅仅是为了维护刘氏一姓去代代不易当皇帝做江山的权利,其实反倒是将他们的志向格局看得太小了。

诸如白帝城托孤阴谋论,以为此言只是耍权谋、试探和要挟孔明,才是对此君臣鱼水二人人格和胸怀的侮辱。

如孔明这等千古无双国士,若以权谋小道试探之,反而适得其反,徒伤其心。有论者做如是想,不免是以凡夫私心而度英雄肺腑。

白帝托孤,是刘备经历惨败后,痛定思痛,彻底摈弃个人私心,重拾早年情怀的高义之举。

如此方是“示天下为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让孔明但凭己意,自取蜀国江山,正是出于真心实意的诚挚,非为刘氏一姓产业。

这一幕成为千古佳话,令无数后世之君臣热泪盈眶,极大提高了刘备本人的历史评价,让他获得了远高于其本身功业的身后之誉和历史地位,确实是名至实归的。

而这句话,连同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告诫,也就明确了其后孔明在蜀汉政权对天子刘禅“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对百官群臣生杀予夺的君主大权。

刘禅即位后曰:“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谨遵父教,满足于做一个礼仪性的天子,亦是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

曹睿也好,孙权也好,魏国和吴国的大臣也罢,都一致认同孔明是和曹睿、孙权身份等同的政权首脑,而非刘禅。

曹魏时人说雄心壮志,动不动就是斩“权、亮”之首。吴国和蜀国缔结两国盟约,盟书里直接就写上“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而不提刘禅半语。

虽然名义上都自称“大汉丞相”,可孔明和和汉武帝那些想杀就能杀、想换就换的大汉丞相,能是一回事么?

223年-234年时代的蜀汉,即刘禅为天子、诸葛亮为君主的时代。
评价孔明的历史地位、功过是非,同样是以如周公、霍光一样的摄政君主为标准,而绝不是如管仲、萧何、王猛等良辅大臣为标准。

历朝历代,从来并非有个“皇帝”“天子”名号,就等同掌控了国家的君主。相反,仅仅有名而无实的皇帝,若欲从实际的君主处夺权,才是真正的「谋反者」。

仅仅以为有一个皇帝名号,就理所当然应该被全体帝国臣民拜伏和忠诚的,是标准的中二思维。大臣忠心于帝国和社稷,亦不代表定要忠诚于皇帝本人。

当这个皇帝为了夺权,实际上做了破坏帝国统治秩序、危害帝国统治阶级利益的危险行为时,便理所当然成为帝国公敌而被废除,如霍光废刘贺例。

是以,若有人说“孔明揽权不归政是谋反,或有谋反之念”云云,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若刘禅自以为身为皇帝便当如汉武帝一般总揽大权,可以对孔明这个丞相生杀予夺的话,那么他才是背叛了其父刘备的遗志,实为蜀汉政权真正的「谋反者」。

那时刘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训就可以派上用场,改换鲁王刘永或者梁王刘理来当这个礼仪性“祭由寡人”的天子了。

幸好,刘禅论才智虽仅算平平,却秉承了其父的恢弘大气,终孔明一生,谨以父事之,丝毫没有任何争权意图,确实不负刘备和孔明对他“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好评。

《三国志》裴注中引孙盛点评此事是:【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评刘禅“暗弱”未必十分公道,但称赞他“无猜险之性”,完全没有两汉众帝那种雄猜本能,因此才能让蜀汉举国一心,不生异同和间隙,确实恰如其分的称道。

对比汉献帝刘协的"衣带诏"之谋,完全忘记了之前杀董卓的前车之鉴,完全不顾忌事若成后当如何应对曹氏诸将与死党的反扑;亦完全不考虑袁曹对峙一触即发时杀曹,若落到早欲废其而后快的袁绍手里又是什么下场;

两相对照,阿斗何其智;刘协又何其愚。

后世那些君权集中强化时代,信奉君主臣奴的君主大臣们,是难以理解刘备和孔明的,甚至连刘禅这个“凡人”他们也难理解。

于是满清那个被无良文人吹嘘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就公然质疑过“白帝托孤”,这方面此人甚至不及司马炎的眼光。(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诸葛亮)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君权专制之势既已大成,孔明成了后世君主提倡忠君的政治符号,塑造成他们需要的臣仆典型,以这种大众形象深入民心。

《三国志》: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国演义》:【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两相对比,正是君权极度集中和强化的后世,再难理解秦汉风骨的豪迈爽朗,把孔明丑化成了一个符合后世认知的兢兢战战、忧谗畏讥之臣。

而为了解释孔明既是忠臣却为何把持朝政不放权,又不得不将正史中智力表现正常的刘禅,在民间形象中丑化成一个司马衷式的痴儿。

当只有区区几百年历史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都成了大众印象中的君臣法则时;

当连宰相的存在都不能容忍,皇帝非要抢宰相的活来干,以为一天批阅无数奏折才算“劳模”才算“好皇帝”的理念贯彻朝野;

当一群名为“阁老”“军机大臣”实为君主私人秘书的僚属代替了秦汉开府“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君侯时;

像孔明这样的摄政,被一些一知半解者加诸“谋反”等奇谈怪论,也就不稀奇了。


user avatar   leng-ni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而今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user avatar   bai-gong-zi-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上有一个蜀汉官员(也是唯一一个)在诸葛亮去世后,说诸葛亮是乱臣贼子,结果被刘禅诛杀。

这个官员叫李邈,他在刘璋时期,担任牛鞞长,刘备入蜀后,李邈谴责刘备攻击刘璋,刘备听后要将李邈杀死,于是诸葛亮为李邈求情,李邈最后免除一死,后来他还担任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诸葛亮北伐时期,李邈因不符合诸葛亮的意愿,被遣还回蜀地。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穿着白色衣服为诸葛亮举行三天的哀悼仪式,李邈上疏说:“吕禄、霍禹未必怀有想要反叛国家,汉宣帝也并不想成为杀害大臣的君主。因为大臣惧怕君王逼迫,君主畏惧大臣的功勋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间才会相互猜忌。诸葛亮独自一人依靠精锐的军队,如狼虎视物,‘五种权力大的人物不应该守边疆’。我对此常常为国家的安危而感到担忧。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所以宗族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人们也因此而庆祝。”

刘禅听后对此非常气愤,将李邈关进牢狱,并诛杀。


后来,刘禅在封诸葛亮为忠武侯的诏书是这样写的:

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刘禅表示诸葛亮就是伊尹和周公。并且还要崇扬诸葛亮的品德和功劳,记载诸葛亮的言行,昭示后人,让诸葛亮不朽。

人家蜀汉皇帝和臣民都这么维护诸葛亮,其他人说个锤子啊?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是大大的反贼。证据如下……















——————曹丕,曹睿


user avatar   dh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古代,君主和能臣之间是存在恐怖的猜疑链:

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君 -----三朝北盟㑹編

也就是说,皇帝拿不准能臣有没有谋反的心,能臣也拿不准皇帝是否怀疑它。皇帝斜眼看你就会想杀你,能臣怀疑皇帝就会造反;如果能臣怀疑皇帝但是憋着不反,他反而会被皇帝看穿,还得死。如果皇帝斜眼看了能臣但是憋着不杀,这个臣子为了自保极有可能就反了。事实上,历史上被逼反的人有好几个,比如郭威,被后汉的隐帝刘承祐活活给逼反了。当然了,他的造反非常有技巧,黄旗加身,之后被军中的赵匡胤学了去。

诸葛亮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是他有震主的功劳和能力,但是他不被刘禅怀疑其忠诚,即使他死了,刘依然诛杀了污蔑诸葛的李邈(某个回答写得很清楚,这里不赘述)而且依然重用诸葛亮的儿子,招为女婿,重点培养,可惜才能很一般。

不要说诸葛亮想反了,只要刘禅怀疑他,他就应该造反了,否则要么活着被杀(岳飞等),要么死后被鞭尸抄家(张居正等)。可是刘不管在诸葛生前生后都待他不薄。 所以他的忠心和表现足以让刘信任他不反,这也是一种本事。

这点后世的诸多能臣都做不到,不要说上下级了,多少人对自己的另一半掏心掏肺,还不是被对方怀疑有二心?

这点我们就比不上诸葛亮了。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诸葛亮跟曹操一样,都是政治老手,为啥要自己跳出来做靶子?


user avatar   liu-kai-yu-13-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过


如果我有小的权力,那么我就用来权钱交易,如果我有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力,我就想要谋反,所以如果诸葛亮没有想过谋反,那我岂不就是小人了吗?

所以诸葛亮必须想过谋反,只是没机会罢了,所以就算是诸葛亮也和我一样啊,真小人总比伪君子好,这样我就不用内疚了。


大家都是婊子,你立什么牌坊? 立个牌坊无非是沽名钓誉罢了,骨子里都是那样儿的人!!


反了吧诸葛亮,别去想铁蹄下的农奴,别去看露野的白骨,别再惦记那承平的治世!你反了,你要学那曹操,学那司马懿!

你看看那司马懿,纵然被你吓得不敢出城也被称为大军师!

你看看那曹操,仗剑四顾何人敢叫他反贼?


什么?你还念着先帝的恩情?先帝不过是卖人情的贩子罢了!

什么?你还尊那君臣之道?那不过是封建的愚忠而已!

你什么都不是!你的臣子之道一文不值!你的太平之梦遥不可及!

你还是不反,唉,且请你回卧龙山吧,那里还有三亩良田,月英还沏好了热茶,那里没有天下,没有天下也就没有五丈原。


user avatar   bi-yang-48-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民不是移民,中国显然不应该接收任何形式的难民,难民经历了太多人性中的极端状态,人性中的残忍被激发的更多,再加上宗教与战乱因素,为了生存难民的底线会更低,为了生存难民不惜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其对于稳定的社会有巨大的破坏性。

—————————————————————————————————

难民如果席卷欧洲,欧洲没落,欧洲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要做好准备。

中国要为未来潜在的优秀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所有移民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接受归化。接受中国法律、传统和习俗的归化,华文参加水平考试;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进行郑重的归化仪式,宣誓并视频记录这一过程。

2、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领域优秀人才优先。优秀人才需要中国指定科研、技术或教育机构进行鉴定。

3、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在移民中国之前,没有触犯过法律(以中国现行法律为准)。

5、符合以上四条者,到中国后需要数年的准备期方可有资格加入中国国籍。

6、6岁以下健康儿童(以中方骨龄测定为准),以及符合1至4条相貌姣好的25岁以下女子。

7、宗教类神职人员、有反华行为及反华言论者禁止移民。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以上是移民的标准。


——————————————————————————————————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各种人均指标都较低的国家,按照“谁提出问题,谁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原则”,哪个国家指责中国多,哪个国家就应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国家要真金白银的给中国出钱,不出钱不帮助就别BB,还要中国人自己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的自己解决。美国作为经常指责中国的国家,我觉得美国应该尽力帮助中国,比如至少接收中国1个亿的“难民”,如果美国接收不了也不想出钱,最好闭嘴。




  

相关话题

  为何光荣的三国志系列一直没有将刘宠制作为武将? 
  谁是真正导致蜀汉衰落的凶手? 
  就三国时代而言,如何理解乱世出英雄? 
  曹操这一生失败这么多,为什么大家还觉得他很高明? 
  如何评价文昭甄皇后?(相传为甄宓)她因何被赐死?怎样看待她的一生? 
  诸葛亮有必要七擒孟获吗? 
  赤壁之战的联军统帅是谁? 
  曹操让崔季珪代替自己见匈奴开始是否确有其事? 
  曹操和诸葛亮的政治是法家寒族的么? 
  蜀汉当时如果不全力进攻关中,慢慢经营南中的话,会那么快覆灭吗?蜀汉有能力像后世明清那样控制云南吗? 

前一个讨论
冷兵器战争和近代战争相比,哪个时代士兵伤亡率比较高?
下一个讨论
从陈寿对曹孙刘三人的评价能得出哪些隐含的信息?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