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诸葛亮的黑点,简单的说是「有疑似无实锤」。我有两篇答案有过比较详细的解释:

这儿就重点说一说荀彧的事情。简单的说,荀彧的疑似黑点比诸葛亮更少也更轻。这倒不是说荀彧人品和诸葛之间有优劣,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 荀彧在曹操一方的重要性,不如诸葛在季汉一方。荀彧在献帝朝,不过以侍中守尚书令,主要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和后勤,军国大事都是曹操这位丞相领尚书事来决策的。不决策就没有黑点。而诸葛亮在刘禅朝的权力是相当于曹操,「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所以能找到值得商榷的决策就多一些。事实上诸葛亮的疑似黑点也基本上都是在刘备死后。
  • 荀彧出身顶级大族荀家,从小就名声鹊起,后来入仕汉朝,最后也是临危一死报君王,用自己的生命坚持了大原则,可谓是一生全始全终。后代子孙又是晋朝显贵,记录荀彧事迹的史书作者多为两晋人,对世家大族(后来的士族)的态度总是很宽容的,所以记录和描述上也可能会更加的友好。而诸葛亮无论是家族还是后代,在这两方面就逊色多了。

在「献帝春秋」里面,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记载:

董承和董妃被杀之后,伏皇后给伏完写信,说皇帝想报仇。伏完拿到书信之后给荀彧看,荀彧看了之后,没有说什么——也就是没有汇报给曹操。然后伏完又拿给自己的妻弟樊普看,樊普直接颠颠的告诉曹操了。

后来过了许久,荀彧可能也觉得不对劲,于是劝曹操以女妻帝。曹操摸不准荀彧要做什么,再说无论如何都要客气客气。

曹操说:「现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儿怎么配得上?我本来功劳就不大,现在又是宰相,靠女儿算什么!」

荀彧说:「伏皇后没有儿子,性情凶邪,之前还给她父亲写信说坏话,废了就行了。」

曹操说:「你以前为什么不说?」

荀彧佯装惊讶的说:「啊,我以前已经给您说了啊!」

曹操说:「这又不是小事,我怎么会忘!」

荀彧又惊讶说:「我真的没有给您说啊!可能当时是官渡之战,怕您分心,所以没说吧……」

曹操说:「那官渡之后,为什么不说呢?」

荀彧无语了。

曹操也因为这件事情,觉得荀彧和自己不一心。后来曹操封魏公,荀彧想和曹操说话,曹操直接作揖告别,不让他说话。后来荀彧死,有小道消息说是因为曹操让荀彧杀伏皇后,荀彧不从,所以自杀。

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乆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彧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邺,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彧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于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闲。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

这个献帝春秋是裴松之记录下来的,然后紧接着批判了一番:

臣松之案献帝春秋云彧欲发伏后事而求使至邺,而方诬太祖云“昔已尝言”。言旣无徵,回托以官渡之虞,俛仰之间,辞情顿屈,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凡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谓以吾侪之言而厚诬君子者矣。袁暐虚罔之类,此最为甚也。

大意就是,荀彧怎么可能表现的如此进退失据,就算是普通人都不止于如此,何况与荀彧这样的大贤!假的,一定是假的!

裴松之的辩解在我看来是没有太大力度的——当然,也不是说这个记载就一定是真实的,但是仅仅因为「虽在庸人,犹不至此」就断定荀彧没有这回事未免太单薄了一些。而全面考察「献帝春秋」也不可能了,因为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章节基本上只能从裴松之的注解里面看到一二。

荀彧在曹操和汉室之间,一直是在尽力弥缝的。早期有袁绍,曹操和汉室之间的矛盾不明显,替伏皇后遮掩一二,并没什么说不过去的,后来官渡之后,谁也想不到曹操势力扩张那么快——「求使至邺」说明曹操已经占领了邺城,消化了袁绍的基业,正是其「无敌于天下」,志得意满的时候。荀彧或许从其他的消息渠道已经知道了樊普的泄密,所以要亲自来邺城做一些补救。「隐瞒」已经铸成,再口吐莲花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所以荀彧的窘境其实也是正常的。

所以要说荀彧的黑点,这个「先帮助伏皇后遮掩,后心虚找曹操探口风要废伏皇后」可能算一个吧。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没有黑点完全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

拿诸葛亮为例子吧

1,我要说诸葛亮他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剥削农民,没有帮助劳动人民推翻刘备刘禅的封建统治,行不行?

我想大部分脑袋正常的人都会觉得这是硬黑。为什么?难道这不是事实么?难道反封建是错的么?

都是对的,但是通俗的说,道德标准提的太高了,调子起的太高了。

我们严肃一点讲,这种横加指责是反唯物史观的。因为在汉末完全没有推翻封建主义的社会基础,诸葛亮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不可能凭空产生推翻封建主义的思想。所以这种指责是事实,但是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同样的,我也不认为可以去指责“岳飞镇压农民起义”这种事。虽然某个伟人确实这么说过。

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古人。或者说,我们不能用他人立场之外的道德来要求他。

好,既然如此。我们接下来去说,

2,南中为蜀汉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长期的钱粮兵员支持。是不是诸葛亮的黑点?

这里大家就有一定的分歧了。应该说,已经有那么一部分人确实在用这个论据来“黑”蜀汉了,在这种逻辑下,作为蜀汉执政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也逃不开这种指责。

以我个人的衡量标准看,这同样不是诸葛亮的黑点。

诸葛亮作为一个割据政权的执政者。他保证了蜀中民生的基本稳定之下,并不负有对南中这样缺乏实际掌控地区的治理义务。“往诸葛亮破南中,即用渠率统之,不置汉官,不留戍兵。”
作为名义上的属地,事实上的附庸。基于和1类似的理由,诸葛亮要求附庸领输送战争资源一事,要作批评,那所需要的道德标准是很高的。

3,那么再进一步,有人要说,诸葛亮纵容法正,没有严明执法,算不算黑点?

持这种观念的人又多了一些。因为到这个时候,道德标准这根杆子已经放下来,或者已经在一部分人的常规认知里了。有些人甚至可以这么想:这回总没跑了吧?

在我个人的道德标准里,我当然认为赏罚分明是好的。

但是如果有人说:“你看吧?诸葛亮根本就不是什么公正的青天大老爷”

那我多少会用一种:“你没事吧?”的表情看他。

同样的,如果他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去处置法正,或者因为孙权而去和东吴决裂。那他固然严格遵守了我们现代人所谓的程序正义,但若真的如此。那诸葛亮也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迂腐酸儒,甚至没有资格在这里被我们讨论有没有黑点的问题了。

毕竟诸葛亮的职责又不是创造一个法治社会。用一个人职责之外的道德去要求他,这个道德标准也不低。

4,但是道德标准继续往下降呢?

这里先不提诸葛亮了。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乱世军阀掠夺残杀平民简直再常见不过。屠城对于现代人来说固然是残暴又反人类。对于古代军阀来说,也只是恶行中比较普通的一项罢了。那么我们怎么看待曹、孙几家的屠城行为?

我相信,虽然大部分人觉得这是黑点,也有部分人同样可以用1中的理由,抗辩:“不要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古人的行为”我不对这种抗辩置评。但是事实上,批评屠城这件事,所需要的道德标杆的高度已经很低了。

5,那么当两种道德标准互相碰撞的时候呢?

其实这一点可以放在3(对待法正)里去讲。不过我们还是先不提诸葛亮了,因为我要继续往下降道德标准,而这么低的道德标准这已经跟诸葛亮没什么关系了。

张睢阳齿。文天祥所歌颂的天地正气的象征之一,与出师表并列。张巡困守孤城,力阻叛军,咬牙杀敌以至于牙齿尽被自己咬碎。然而付出的代价是什么,睢阳城食人守城,堪称人间炼狱。

你们如何评价这种道德?至少我个人,无法评价。这里已经接近于一些经典的道德困境难题了。

但是如果要有人单方面的以张巡食人为黑点去攻击张巡、而只字不提他当时的处境。那我虽然不会去支持张巡食人的合理性,但是我一定会默默点一个反对。

不过张巡算不算有黑点?那当然是有的,毕竟食人这种事,道德标杆已经低到触地了。

6,扯远了。

应该说,我们不能说一个人没有黑点。毕竟 只要把道德标准抬的足够高,没有黑点也能硬黑的。


但是我们可以去定义一个变量,叫做“黑一个人所需的最低道德标准

毫无疑问,这个道德标准越高,那么这个人的品性就越无可指摘。

更毫无疑问,要想黑诸葛亮或者荀彧,得把这个道德标杆提得非常非常高才行。




  

相关话题

  同样是分裂政权,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中华民国为什么不像三国和春秋战国那么出名? 
  袁绍反董卓为什么不接走袁隗和家人? 
  如何看待现在三国圈的辱权(侮辱孙权)潮流风气? 
  三国前中后期最强智者分别是谁?那这三个人中又是谁完虐其它两人? 
  《三国志》记载夏侯渊曾经穷的养不起自己的孩子,夏侯是大家族,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是当时发生了天灾吗? 
  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绍将麴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这段记载中的瓒指的是谁? 
  如果司马懿没有了那些掣肘,卧龙冢虎来一场真正的对决,谁会赢? 
  抛开忠义这方面,关羽到底是不是有点傻? 
  三国时期到底是人杰太多,还是并无十分出众的人杰呢? 
  刘璋到底做错了什么?从张松,到法正,到李严,全部背叛? 

前一个讨论
鲁肃建议借荆州给刘备,对东吴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分手后无缝衔接的人?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