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是2015年-16年的时候,刚好参与到萧山的一个大规划里,就在要向萧山区级领导汇报的前两天,出了半年度数据,萧山的服务业被余杭赶超,原本的“服务业规模全省第一”这句话就不能用了,只能说前列。
然后到了年底,工业也被余杭超了。这一年,可以称之为萧山的滑铁卢。
萧山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原因是很复杂很综合的,有方方面面的原因。
历史趋势来说,有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本身进入周期性衰退的因素,这个是最大的因素,是人力不可违抗的事情。
这也是浙江一步一步眼看着要要被河南赶超的原因。2008年的时候,浙江和江苏两省纺织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4.45 %和10.35%,到了2013年,浙江是13.03%,江苏却下降到了7.74%。什么叫产业结构转型滞后?这就是。之前看到知乎有人对比南京和杭州,其实大家去翻一翻数据会发现,杭州的传统产业优势比南京大,新兴产业占比则比南京小。不要被几个大工厂迷了眼,也不要被广泛的互联网应用吹破了天。
就在2015年前后,浙江省从省级领导层面到各个地方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倾向:我们服务业已经过50%了,我们马上要步入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了……所以那时候对制造业是完全不在意 ,大力发展服务业。可是我们是一个省,不是一个国家……不出三年,大家醒了,所以杭州提出新制造,浙江省在十四五规划里又再次提出制造业占比。
但是就在那前前后后四五年的时间里,江苏、河南、山东、广东,咬定制造业不放松,江苏的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制造整个替换了当年排民第一的纺织业。同时浙江在“退二进三”,大量的企业去了苏北、山东、河南。
一直到今天,2021年3月,浙江杭州、嘉兴广大的创业创新企业终于可以产业化了的装备制造项目,很多还是要去江苏办公司。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机械装备产业的配套基础,螺丝螺帽轴承钢筋,要什么没什么。人家要制造物流智能车和零部件,你拿什么配套呢?你只有做汽摩配的小东西。
这就叫历史的进程。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曾经说,他们正处在“先发劣势”时期。
当然萧山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天灾”,也有“人祸”。
首当其冲的是滨江和大江东整块挖走了。很多人说滨江在萧山人手里也成不了今天的滨江区,这是没法证明的事情,没有必要去讨论。滨江的发展也有其不可复制的历史机遇,任何对杭州经济发展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敢下断言说滨江不分出来就不能发展,也不敢说复制滨江的模式,因为它的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历史机遇。
至于大江东 ,这是萧山人一锄头一锄头一箩筐一箩筐围垦围出来的。这是萧山的杀手锏,也是他们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传统产业要腾退,成本太高,最好的出路就是先留着作为基本盘,既是富民产业,也是税源经济。那么新兴产业怎么办呢?另外找个地方干啊!大江东就是萧山的这个“处女地”。
可惜,萧山 和王熙凤 一样,“上头三层公婆”,就在制造业再次要崛起,就在大家再次重视制造业,就在新制造业马上要来的时候,公婆说,这个碗你别端着了,我自己 来端。从此以后大江东不是你萧山的孩子了,是你弟弟了。
本山大叔经典名言:你跺你也麻。
江苏省发个文件说 :苏州工业园单独成为一个地级市。你说苏州还行不行?再然后说昆山市升级为地级市,你说苏州还行不行?
省长说,百亿级项目必须省长亲自部署;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就放在 绍兴 滨海新区 吧,大飞机啊汽车啊人工智能啊就放在大江东吧,下沙医药很厉害啊,不如把下沙和大江东合并一下吧,就叫钱塘新区?开个脑洞,可能再过十年,滨海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不错啊,不如也一起合并到钱塘新区吧。然后作为老领导回来看看,哎呀你看当年钱塘新区就是我要建的,真是厉害啊,建的真好。
所谓省市战略,是省市领导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战绩。萧山作为一个已经成功的 战场 ,哪有另起炉灶来得高级啊,而且也简单啊,没那么多利益关系。
所以当年搞下沙 ,然后搞钱江新城,再然后是城西科创大走廊,然后下一步是三江汇,然后是?
梅长苏骗靖王,扶持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王子夺得宝座,才有成就感 。固然不全是因为靖王身边没有那么复杂的利益和人际关系,但难道这不是一个优点吗?
诸葛亮选择刘备,庞统选择刘备,也未必仅仅因为刘备仁德,也会有一个因素是因为曹操和孙权身边实在谋士如云,自己去了又算得了什么呢?
话说回来,萧山南部还有广阔的腹地 ,都是山区,都是农业区,未必不能等着新的历史机遇来做点什么。未来如何,真不一定。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日子还长着呢。有些地方眼看着轰轰烈烈,其实有什么呢?
另外 我看很多回答里提到“萧山人”的种种问题,这就纯属主观感受了,很难讲萧山人是一种特定的类型,因为我接触的形形色色的萧山人还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多年的传统制造业发展,的确 奠定了这个城市的一些基本气质:比如小老板气质和蓝领气质。
曾经在萧山区级领导的会议上听过两个段子。
一个是说,萧山的街头什么店最多?洗脚店。
一个是说,萧山人最喜欢去杭州大厦买东西。在萧山开一家LV,他们也不会在萧山买的,依然要去杭州大厦买,因为杭州大厦买东西本身就是一种面子。
有一件事印象很深的,跑遍浙江全省,杭州全市,几乎没有政府部门在面对我们这样的咨询单位的时候会用方言,除了萧山,萧山真的是大部分时候都一上来就方言,你要提醒他们讲普通话。浙江省内其他地方真没这种现象。
我记得当时一个副区长吧,说怎么改变萧山的“蓝领”和“土豪”气质,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形象一旦被定型,人家一听到“萧山”就想到洗脚店,就想到土老板,这是不行的,要和“滨江”一样,一听到就想到白领,想到高楼大厦,想到高大上的企业。(原话不记得了,意思就这意思。)
当时听了觉得很有意思,所谓城市文化,真是一门说不清楚却有点道理的玄学。现在五六年过去了,萧山的气质有没有变化?
我也不清楚,好几年没做萧山的规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