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认识是正好反了的。
所谓的,当代人口中的,“轻步兵战术”本质上是一种班排向小化,指挥结构分散化,通过灵活的战术决定权来作战的。比如说,内战期间,几个野战军压根就没有强大的系统性通讯手段,本质上是在指挥权下放,让有经验的指挥官在自己一级直接作出决定;而不是等着火力小组到班,班到连,连到团的汇报,统一按照作战计划上。而为什么这种灵活性有价值呢——本质上是能够去利用空间上(地理环境,气候,夜晚与白天)和时间上(短时兵力优势)优势最大化部队战斗力。比如我可能同样一个12人班机枪比你少,可是你还在按照战术操典徐进掩护的时候我已经让一个火力小组体现渗透突入,占据更合适的位置,抵消你的部分优势了;他不是把人变成超人,更不是让步枪能对抗机枪;而是最大化每个指战员的价值。
西线就毫无这种利用的空间。
你想迂回,哪里有迂回的可能性啊,这里二十个师那里三十个师,满地都是部队,一个师的重炮比你一个兵团都多,迂回个鬼啊。(图文无关)
所谓夜战,夜战啥啊,满地都是铁丝网,十几米宽,遍地地雷,你离着第一条壕堑几百米的距离对面就已经开始部队进入前沿阵地,呼叫火炮向你射击了。
所谓气候,气候啥啊,双方都不惜大肆举债,各种气候环境的物资都不缺乏,利用毛啊。
一战为什么打成壕堑战,有战术惯性,有伤亡的谨慎性,也有后勤的困难性,没错。但是最本质是因为有钱啊,几百个师,一个主要战区一边上千门重炮,不差钱的铁丝网,没有任何所谓步兵战术发挥余地··· ···
老牌步兵战术强如英军,近卫部队比如传奇的冷溪卫队冲锋一样被人收割。因为没地方给你耍聪明,没有迂回没有士气较量没有所谓排枪射击散兵对抗所谓利用地形这样的战术那样的战术——都是摸到几百米开始啃铁丝网重炮徐进然后跟着炮兵往前走。勃鲁西洛夫能对奥匈用短促炮击多点前进,加拿大军队能步炮协调;本质也是手里有重炮换个方式,而不是上文描述的那些。
一直到WW2,西线仍然是这个问题;人多空间小,技术装备和军队数量庞大,最后变成硬实力较量,这还是USAAF和RAF有空军优势的环境下。到了冷战仍然是这样,解决方案是战术核武器开路。
拿所谓的“轻步兵”对抗完整的战线上严阵以待的重炮和机枪的唯一结果是屠杀。血腥残酷的屠杀。朝鲜战争的教训还不够深厚吗?部队战线较长,处于运动中的环境下,战役机动价值巨大;但是双方战线较短而且长期稳定,兵力数量极大的环境下,技术兵器决定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