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清朝占领山海关以后,推进速度那么快?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qing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咱大明王朝,讲究“藏富于民”,晋商、东南富商一家之资产,抵得过大明王朝一年的中央财政收入,大明的财政收入,连山海关的每年几百万军费都负担不起,哪有精力管内地军队的战斗力。

晋商当然有拳拳爱国之心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粮食、资料卖给了大清了,毕竟爱的是大清国。

东南也不遑多让,当保卫自己财产时,突然迸发出了坚决的抵抗力,于是一天之内,南京10万将士就齐解甲了。

于是大明藏富于民的钱就全是大清的了,呵呵。

土匪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率明朝大军成建制投降,大明“英烈”史可法蓄意自杀,呵呵。(左良玉清君侧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四镇回师南京更有意思,左良玉清君侧是因为清军打到江北了,他赶紧跑路,四镇同样如此,清军打到淮河了,他们也赶紧跑路,不想打满清啊,打打友军还是有信心的。)


抵抗满清最坚决也同时最成功的竟然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部将,张献忠的部将;以及原海盗势力。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争的形态在不同的时代是会变的。明末的战争形态决定了在长城一线被突破的情况下,清军可以迅速突破江淮,压到南岭与四川盆地。

而中国史学一直被文人主导,缺乏战争史方面的记录与研究。往往以静态的,求全责备的眼光看待军事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讨论明末战争,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传统上的江淮防线,在明末的战争形态中是非常难以防守的。清军即使没有因为南明内讧等原因,轻易的越过江淮防线,而是真的硬打过去,亦不难。

甚至可以这样说:江淮南明守将如此轻易的投降,完全归结于政治与人品原因是偏颇的。军事上的绝境与政治上的抉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军事因素是绝不可忽视的。

下面就讲一下这个局面。

我的看法是:明末战争的重要特点,就是襄汉与江淮一线在军事上几乎没有守住的可能性。即在明末军事形态下,襄汉与江淮不是天险,而是绝地。

有这个前提在,要是遗憾,就遗憾没守住长城吧。

为什么?

首先看一下传统上江淮一线的防御战术,大体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要点:

1:用城池卡住后勤节点。

2:敌军若越过后勤节点,则其战斗时间完全取决于抄掠所获,难以持久。

3:在难以在江北持久存在的情况下,南军只要控制住船舶,敌军无足够时间造船。

4:江淮水网限制敌军机动余地及抄掠范围。

5:守方主力兵团部署于金陵,配合水军控制住几个渡口避免敌建立桥头堡,待其在江北粮尽退兵。且金陵周边渡口背后皆是山区,既不便发展进攻,也不便获得补给。

而明末战局,以上这些传统上有利于守方的特点。全部站在了清军一方。明末江淮一线在清军面前,不仅不是天险,反而是死地。

1:清军拥有当时中国最强的炮兵力量,城池完全不可守。卡住后勤节点根本无从谈起。

2:明末淮南升平已久,可征集大量粮草,便于持续作战。

3:同样,由于升平已久,清军进至长江一线时易于征集大量船只。

4:南宋黄河改道后江淮水网破坏严重,河道湖泊大量被淤平。限制清军机动的效力大为减弱。

5:长江较南北朝南宋时相比,向下游大幅度延伸。可渡江地点大大增加,水师控制长江难度大幅度上升,对攻方极为有利。因为以明末江南之富庶,只要清军能拿下一个桥头堡,继续进攻过程中是不需要通过长江的补给线的,发展进攻的条件十分优良。

然后看一下战史:以明末为界,江淮防线上一次进行防御时,被朱棣瞬间打穿。下一次进行防御时,被解放军直接全面打透。所谓江淮防线,已经连续三次没有起到防御作用。从样本数量上来说,可以认为有很强必然性了。

所以说,明末战争的形态,决定了一旦长城被攻破,第二道防线不是江淮,而是四川盆地,南岭,武夷山。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有红河流域,湄公河流域能够做战略支撑。否则就算清军以力破之,也只是时间问题。

更何况,在明末还有比以往更为不利的一点:元朝将运河改直后,清军主力兵团可以沿富庶的运河一线,脱离后勤高速向南推进。完全规避掉以往北军南下时洛阳,嵩山地区的缠斗。南明在江淮一线,不仅在军事上面临被动,在时间上也没有进行内部整合的机会了。


我的结论是:在京津失守的情况下。南明面临的将是一场军事劣势下的被闪击,这波闪击的进攻极限远远不止江淮。

最后,还有一点是绝不能忽视的:甲申年时,并没有剃头。。。。。。。。。


user avatar   mo-wu-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清方的政治工作极为出色,而几个对手的政治水平实在太low

不得不承认的是,到入关的时候,经过皇太极改造后的满清政治机构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游戏规则那一套熟悉到令人恐惧的地步。刚入关的时候打的吊民伐罪的旗号非常高超,成功帅锅到闯王头上又减轻了自己过去50年的恶劣印象。该认怂时一点都不含糊,刚进关时又是不剃发又是向南京释放善意,直到彻底打垮了大顺,才和南明翻脸。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人都能用,什么官都敢给,冯铨这种人能当大学士,孙可望敢封王。最恐怖的是几个高层还知道斗而不破,皇太极刚死,豪哥下狱,顺治亲政这几个时间节点换包括蒙元在内的几个异族朝代早内战打出狗脑子了,结果满清内斗的后果控制得相当好。其他的像什么开科举,笼络士绅,顾老爷子的《南明史》已经谈的够多了,不赘述。

与之相比,南明大部分政治精英的天赋估计全点到捞钱和内斗上了,在定策,处理三大案,孙可望封一字王还是二字王这些问题上展现的政治智商是幼稚园水平的。闯王则是too naive,北京要么不和士绅撕破脸,撕破脸了还就搞死30个人就算完了?尔朱荣和朱温等一众前辈纷纷表示真是给干我们这行的丢脸,信不信他要是真在北京大开杀戒,虽然历史评价不会变,但是满清两年内都会忙着稳固北方没法南下,当了反贼还有着当圣主的烂漫情怀那是不行的。

2 满清入关时的军事水平出色,而至少当时国内没有汉人军事集团能与之对抗。

请注意前提——入关时,皇太极时代遗留下来的百战精锐非常强,而且是步、骑、炮无短板的强。拜很多无脑明穿小说的印象,满清军事应该是个人武艺强而列阵不行,但历史事实是满清的纪律和组织同样非常强,强到什么地步,举个著名的例子,山海关之战。满清主力在两天三夜之内强行军三百里,修整一个晚上和上午后,在一个下午内打垮了顺军主力,这是只有靠极强的纪律和组织性才能做到的。潼关之战,闯王不可谓不努力,然并卵,打得再英勇也无法挽回败局。而同时期明军普遍是什么水准呢?何腾蛟带了两万人向武昌进发,遇到清军300人的骑兵前锋,两万人一哄而散。另外就是有点战斗力的大萌官军几乎都投靠了满清,由于大萌最后几年拒绝实行团练制度,导致南方大部分民勇缺乏正规军事训练,不是正规军的对手。但是满清的问题是核心人口太少和军官缺乏正规培养,镇压山西叛乱堆人命攻城后表现就不行了,1652年西南大败后,就逐步转为督战队靠资源和南明内部失误最终压死了对手。

3 由于大顺和南明方面在1644年的接连战略失误,使得满清没费多少工夫就轻取传统南北分界线上的诸多天险。

首先北方关中能否守住最大的天险河东地区被顺军在回撤的途中轻易丢失了,河东有多重要,参见1649年姜某人叛乱时满清几乎全家上阵,折腾了大半年才完事。然而因为闯王撤退过速,河东又没有真正的嫡系军队镇守,河东轻易失守,这之后清军走北线还是走南线入关中,主动权已经易手了。关中最终沦陷连带着汉中失守。南北分界线上,首先江淮地区,南明因为内讧最有战斗力的高杰和黄得功两部,在清军渡淮时一部早已溃散,一部西调至安庆附近,再加上史可法纯粹靠情怀守扬州,轻取江淮。襄阳地区,李自成拒绝白旺的正确建议,不是再次和阿济格决战而是南下武昌,然后莫名其妙死了,导致襄阳地区轻易易手,如果说李自成一生有什么真正的污点和不可饶恕的错误的话,那么这就是他唯一也是最大的错误,面对汉人在南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地理屏障,他选择了怯懦地逃跑,然后上天便抛弃了他。接下来南明军民们面对的地理劣势实在是太过困难,而清军的地理优势实在是太大了,清军可以随时利用几条河流和运河从北京支援各地,反而是明军被几个地理节点事实上切割成好几个互相独立的战场,彼此之间难以呼应,局面实在太过艰险。而南明政府自身的组织能力也很成问题,金声桓和李成栋相继反正后,中南有连成一片的机会,然而整整一年的时间,湖南、广东、江西三地的明军彼此近在咫尺都无法相互支援,这种组织和统筹力度,怎么和清军争夺地利。

7/14 更新部分

4 明朝缺乏地方自治传统,中央崩溃后地方形同散沙,民众难以组织。

明朝从建立伊始,就严防晚唐和元末那样的地方藩镇的出现,三司严格分离地方的军、政、财权,但鉴于宋祸,明太祖还是留下了地方封王和基层乡老自治两个保险。然而朱棣柔性削藩后,全国武力集中于九边和京师,随着卫所败坏,地方武力进一步削弱,也最终导致了倭乱时数十个精锐浪人便横行江南的窘境。到了明末,崇祯一直拒绝放开团练,避免地方势力做大,甚至到了弘光政权之时还是拒绝大规模启用团练,导致出于一番血勇集结起来的民壮既无军事素养又无军事组织,江阴那种有组织的顽强抵抗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嘉定这种勇而无谋的抵抗。在行政体系上,张居正新政废除力役改为折银后,地方公共组织力度反而大幅度下降了,这也导致明方在后来的人力利用和组织上困难重重。在抗清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云南、福建二省恰恰是明朝地方山头主义最重的两个省,云南沐国公府、广大土司的存在都使得它在财政和军事上有很强的自主性,经过大西军改造后迅速提高了对地方力量的掌控。福建则是由于郑家的崛起,存在一个半独立的军政财集团,国姓得以靠郑家世子的身份迅速聚拢了福建的各方势力和清军对抗。

5 当时明朝政府的无能和腐败都到了惊人的地步,也造成了抗清战争初期民众对朱明认同感并不高。

平心而论,明朝的2000万总税额摊到每个人头上并不多,然而从万历开始加征辽饷500万,到崇祯中期最后三饷总共多加征1000万,然而每年账面上3000万的收入伴随着的却是九边前线欠饷不断,前线将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饥民没有任何公共救济。真的是税收不上来吗?不,事实是政府的横征暴敛到了不要说北方百姓连江南百姓都无法忍受的地步,以至于在崇祯上吊的前一年,江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最后是陈子龙靠个人魅力才勉强平息了下去。钱都到了崇祯募捐时一毛不拔,大顺拷掠时能轻易拿出数万甚至数十万家产的文武百官的手里。弘光政权在南都建立后,在给予四镇和左良玉充分的财政自主权的同时还照样要拿出350万白银,100万本色(这就占了弘光实际中央财政收入的一半)还要再拿出120万供养清军进城时连个鬼影都见不到的6万京营,拿出30万感谢吴三桂带路有功,再筹备拿出百万从多尔衮手里赎回燕京。这就导致南都政府不仅不能修养生息,反而要进一步压榨民力,卯吃寅粮,卖官鬻爵等手段悉数到场。这也是南都政府在清、顺厮杀的大半年时间内坐拥全国精华之地却毫无存在感地玩泥巴的根本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导致匮乏的财政,匮乏的财政导致什么北伐计划都是空谈。这样的政府,除了部分士人外,普通百姓还能有什么认同感,清军南下在扬州搞了次大屠杀之后,各地基本是望风而降,当时的普遍看法是不搞强制剃发的大清取代大萌不过是正常的王朝更替,甚至连江阴城当时都乖乖递了降表,如果不搞剃发令的话,以当时的风向,大清两年内就能在事实上统一全国。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而等到剃发令下达后,满清已经在华北和江南建立起了完备的官僚体系,占领区内的起义只能起到牵制作用,成体系的抵抗势力占据的不是海岛就是西南群山,在人力、无力运用上大大落后于清军。

6 运气实在是太差

虽然不想涉及玄学,但汉人在明末运气极差是事实,舟山之战甚至发生了大将坐舰发射的火球打到对方桅杆后弹回来把己方主将烧成重伤的事件...并直接导致了舟山之战的失败(此事无厘头的程度堪比星爷电影然而它就是发生了)还有李自成、左良玉、张献忠三人之死都有着极大的运气成分,气运这东西。。。。哎


user avatar   gauchewood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纸糊

的回答角度不错。 我把我以前写过的关于清军火炮对于传统城防的优势贴一下,作为对他的论点的补充:

一。 清军火炮部队的建立:

当明军与后金军初交手时, 虽然野战屡败, 但在守城攻城上还是有一定优势。 尤其是著名的宁远之战, 努尔哈赤也受挫城下。 皇太极继位后, 便在宁锦之役中吃了大亏。他为了避开辽东坚城,便绕道 哈尔入关掳掠了一番,战绩辉煌,占领了关内四城。 但大军回辽后,明军便会攻滦州, 以红夷炮轰破两个垛口后登城克复,阿敏只好带着其它留守后金军放弃永平脱归。

这样,到1630年时, 皇太极便面临着一个瓶项。后金要进一步扩张,只有两条路。山海关外明军有坚城大炮,他已经碰了一鼻子灰。 而绕道入关呢, 由于和本土的距离太远, 无法长期占有新的领土。 因此,对他来说, 只有找出突破关外诸城的方法, 才能打破这个疆局。 唯一的办法, 说是建立一支比明军更强的火炮部队。

明军当时自制的各种火炮, 诸如虎蹲炮,佛郎机等, 由于射程不远,在与后金的战斗中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宁远之战中,来自西洋的红夷大炮崭露头角(据黄一农的考证, 这11门大炮, 均是从欧洲沉船上打捞来的),.射程、威力和准确度均远胜原来明军的火炮. 同时, 宁远城也不是普通城池, 它是按西洋炮台法所建,四角均有突出的敌台,可以使冲到城下的敌人受到三面交叉火力(即徐光启所说的 “建立附城敌台, 以台护铳, 以铳护城, 以城护民, 盖其法即西洋诸国所谓铳城也。”),坚城与利炮配合,才取得了守城的胜利.

皇太极认识到了红夷大炮的威力后, 便不惜重金马上着手仿制.1631年(天聪五年)初,铸成了第一门“天佑助威大将军”. 到当年七月进攻大凌河前夕, 已有红夷炮、大将军炮40门。

在大凌河之役时, 后金军凭着大炮围城破堡, 毁台打援, 十月底守将祖大寿被迫出降.后金军初用红夷大炮, 便得大捷.

当时, 明军使用火器的最高水平,是孙元化在登州请葡萄牙炮手训练的军队,不但拥有当时远东最多的红夷大炮, 而且掌握了西洋的角度测距等火炮操纵技术. 不料孔有德在吴桥兵变后, 于1633年浮海投降后金, 带去了多门大炮及绝密的操炮技术. 而明军自孙元化被处死后, 火炮方面一直没有长进. 随着后金自制和俘掠大炮数量的增长, 双方在火炮方面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极大的逆转. 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据明臣所说, 宁远只有十门大炮, 而其面对的清军在锦州就有百门。

二。 清军火炮的决定性作用:

后金(清)的火炮力量的增长, 使得原来对其来说是弱点的攻城反而成为优势. 在接下去的多次攻城战役中, 清军的火炮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 1636年第二次征朝之役,朝鲜国王躲到险要的南汉山城., 但在清军的大炮的轰击下, 被迫出降. 朝鲜国王叹道:“自古胡人不习炮事,而今番则马步矢炮无不皆备。 中原虽有大炮,未闻坏城,今始见之。”

2. 1644年潼关战役,清军专调红衣大炮以攻城。 十二月二十九日战役开始, 次年正月初九炮到,十二日大顺守军即出降

3. 1645年扬州战役, 四月十八日清军兵临城下,因城墙高峻,大炮未到,多铎先向史可法招降,被拒绝。二十四日清军即用大炮轰塌城墙。二十五日城陷。

当时远东的城池, 除了关外, 都是方形的高城深池,也就是传统的垂直式防御堡垒,在大炮的轰击下, 很快就变成瓦砾废墟。 由于一直只有明人自己拥有火炮, 他们的敌手都是没有城池的蛮族。 因此,明人根本没有时间发展出针对攻城炮的对策。清军入关后,名城重镇一触即溃。

三。 火炮与要塞力量对比的全球性比较

在战事频繁的欧洲, 倒是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就发展出对抗攻城炮的办法, 也就是著名的意大利式梭堡体系(TRACE ITALIENNE)。,即降低城墙高度, 增加厚度,把防御工事修成锯齿波浪形, 重新设计角楼和进入堡垒的门道,制造一个陡坡来形成适宜的火力区。 这样的新城堡已耗费巨大。(1542年教廷放弃了用一条18座棱堡带环绕罗马的计划,因为只修一座的账单就让教廷吃不消了。),但在战争的压力下, 这种新的要塞还是很快遍布欧洲。 明人确实也从传教士那里学到了这种大炮要塞(“铳城”)的法子, 但只有关外的几座城池做了改造。

新式要塞的采用与否,对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欧洲, 所向无敌的西班牙步兵队(TERCIOS)在战场上的胜利始终未能为哈布斯堡王朝赢得全面的霸权,只要败北的一方能够退守大量准备好的工事, 并且可以期望进行持久抵抗, 那即使取得一系列胜利也不足以建立霸权。面对新式堡垒,攻城要花费长得多的时间,投入多得多的军队。平定尼德兰反抗的西班牙军队司令在1574年年警告财力冠于欧洲的腓力二世说, 如果我们每征服一座城池, 都象已征服的那些如此耗时的话, 世上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 让我们用武力去平定在尼德兰造反的20个城镇。 果然,1575年腓力二世的国库宣告破产,不得不于1576年放弃所有据点。 一直到18世纪, 攻城再次成为一种无望的行动, 通过长期围困以饥饿逼出防御者是夺城的唯一方法。

但在中国, 明军和顺军在战场上被击败后, 没有办法在城池里找到喘息之所, 因此最后只能彻底失败。这种情况在欧洲外的很多地方都同时发生。 因为大炮技术的传播, 比要塞的传播要方便, 而且成本也低得多, 因此活动攻城炮使拥有者大占优势,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批地域较大的火药帝国。其中包括: 奥斯曼帝国, 莫卧儿帝国, 以及清帝国。 日本的德川幕府则由于使用火枪和少量大炮, 使得原来的防御工事至少部分过时, 从而促进了单一的中央政权的建立。(日本虽然以使用火绳枪为主,但德川家康为了攻打丰臣家的大阪,也大量采购和制造他们称为石火矢的大炮)。

不约而同的,这些火药帝国,在巩固政权后就不再进一步发展他们赖以起家的大炮。“在所有的这些国家里, 一旦中央政府通过使用和垄断重炮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 进一步自发地改进火药武器的努力就停止了。 无论要使重炮在某一特定地点发挥威力有时是多么因难, 但是统治者已经拥有了显显然被看作是达到了极限的武器。 试验新器械的动力很少; 相反, 一切可能使已有的大炮过时的发展定被当权者视为任意浪费, 而且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在欧洲, 大家仍然急切寻求改进武器设计的途径。因此 , 当亚洲国家过了两个世纪后发现他们与欧洲国家的军事技术的差距时, 这种差距已经比17世纪初时大得太多了, 以至于不得不首先屈从于外国的入侵和征服。”(《威廉麦克尼尔《竞逐富强》)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比满清几万精锐入关还糟糕的局面多得多。

但是为什么唯有满清军队能不断前进,破军拔城??无他,当时整个东亚唯有满族热爱攀科技树,热衷于升级装备制造业,点出了大量的重骑、防箭甲、破甲箭、攻城炮、后勤体系。当时整个东亚,他们才是最真切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之道的民族。


掌握了最尖端的生产力的武装力量吊打其他武装力量。

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常态。是无可避免的。


user avatar   xuan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说说我的看法:

  1. 满清占领中国的速度之快,并不是由于满清有多强,而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太散。这件事再次鲜明的证明了一个道理:底层总是更在乎国家民族,而高层反而更在乎阶级利益。

明末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国家和一个政权的衰亡,而是整个文明的衰亡。一个文明衰亡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这个文明的精英集团,集体倾向于自私自利,丧失了家国天下的观念。说的更明白一点,阶级利益完全压倒了国家利益,而个人利益又完全压倒了阶级利益。

明末的亡天下,和后来的苏联解体一样,都是精英集团出卖国家民族的结果。是阶级矛盾压倒了民族矛盾的结果,是上层精英为了个人私利,出卖整个国家民族的结果。

明末士绅阶层的无耻,稍微对历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们掌握一个国家几乎所有的特权和利益,却不愿意为之付出任何义务和代价,最终导致国家财政破产,西北因为天灾人祸而流民泛滥,军队因为无饷流为贼寇。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不过是一个字:税。为了自己聚敛的田地财产,为了不纳税和科举做官的特权,这群人可以出卖任何东西,小到个人的名声和灵魂,大到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

苏联的精英集团也类似。在苏联的体制之下,官僚们所谓的特权,和资本家的享受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国家领导人退休了,工资也就那样,顶多算是中产阶级水平)。而且最让人沮丧的是,这特权来自于体制,既不能自由操控,也不能让后人继承。所以为了个人私欲,最终苏联统治集团的精英(主要是经济精英和地方政治精英),把整个国家卖了个好价钱。

而让人欣慰的是,中国的底层百姓,那些造反的农民军,对比苏联的底层民众,表现的好多了。苏联的民众,无意识的成为了外国资本和内部精英的帮凶,属于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典型。而他们收获的结果,就是二十年的苦难,以及绵延至今的国家民族战略形势的恶化。而明末的中国底层百姓,以及农民起义军,却成为了抗击满清入侵的主力军。反而是投降派的主力,则是那些统治阶级的儒学精英。

当李自成杀进京城的时候,崇祯孤独的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吊了,陪着他的只有一个太监。在此之前,唯一试图守卫下京城的,也只有一群太监。除此之外,所有的曾经的明朝高官,不管是文官武将还是勋贵皇亲,统统是想尽办法的卖身投靠李自成。然而这群人没想到的是,李自成后来对付他们的方式是大肆拷掠财物!!从这个角度来说,李自成后期的崛起和进京,速度太快了,他既没有适应自己的身份变化,也没有足够的组织和纪律约束下属。而这些行为,也意味着明末的统治精英和李自成政权的决裂(明朝的官僚通过科举制度,形成了一张大网,网上的官僚,网下的士绅,都通过一系列同门、座师、同年、亲属、姻亲等关系联系在一起,李自成的拷掠行为,不仅得罪了北京的官僚,也是得罪了这张大网的最顶层)。

这时候,明末官僚精英的投靠对象只剩下两个,一个是老主子明朝,不过是南明;一个是新主子满清。在他们看来,只要能保住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哪个主子都是一样的。至于什么满清胡虏,剃发易服等等,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都不是决定性障碍。只要这个主子继续尊孔,继续考科举,继续给他们特权和官位,那么都是一样的。一直到一百多年后,雍正皇帝搞摊丁入亩,稍微剥夺了他们一点特权,就让他们抗争了好久,而且雍正刻薄寡恩的名声也就从那时候一直臭到今天。

后面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南明和满清比,战斗力是差远了。眼看着满清越来越露出胜利者的姿态,明末的官僚士绅还不是抢着过去投靠。要不是后面多尔衮搞剃发令,激起一波反抗,满清的胜利甚至可以在两三年内稳定下来。但是剃发令一下,除了上层那些无耻到一定程度的精英可以甘之若饴,甚至说出“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然后以各种头皮痒的借口去剃了头发。其他人,从底层无知小民,到中层的豪强,乃至于一些投靠满清的军阀,也觉得不满,借此掀起了一波反抗的浪潮。我们回头看多尔衮的剃发令,可以看到满清统治者的政治手段。虽然短期来看,剃发令激起了反抗。但是长期来看,这个法令实际上起到了筛选的作用,它只留下只顾利益的上层精英和不敢反抗的下层顺民,而把其他潜在的反抗者都暴露出来,并且用暴力屠杀的方式解决。从长远来看,剃发令有利于满清的统治在人民心里的稳固,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一次摧折。

最终,对上层来说,利益的赎买让他们抛弃一切甘为奴才;对于下层来说,屠刀的血腥让他们不敢起来抵抗。而且没有知识阶层的组织,光靠底层人民,再怎么不满,也就搞一搞洪门啊天地会这些黑社会组织,或者是搞搞白莲教八卦教之类的邪教,想起来造反建立政权,基本是不可能的。

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幻想的共同体,它来自于人民对过去历史的记忆和对现在文化语言的认同上面。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来说,第一重要的是语言文化,第二重要的就是历史。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知识阶层的建立和维持,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虽然教育普及、传媒和互联网让事情有了一些变化)。而当明末的知识精英们,自己集体放弃了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这个幻想的共同体就维持不下去了,成为了一盘散沙。同时剃发易服,不仅清除了潜在的反抗力量,摧折了民气,同时也让底层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的记忆。到了辛亥,我们看到了奇怪的一幕,许许多多人不愿意剪掉辫子,因为辫子已经成为了他们新的历史和文化印记了。

所以,满清的胜利,不在于其军事力量上面,横向和纵向对比,满清的军事实力都不算什么。它的胜利,更大程度在于其政治手段上面,在于其深谙明末的现状,同时也深谙明末的政治游戏规则。

当然,也有很大程度,在于运气。从1644年入关,到最终康熙镇压了三藩,期间有无数次,满清都到了失败衰亡的边缘,但是由于各种运气和巧合,它们都挺了过来。以如此薄弱的武力(尤其是八旗武力迅速衰退之后),能够镇压如此大的国土和人口,不得不说满清的统治手腕的确是非常厉害。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11月22日,据普洱市失联人员搜救联合指挥部通报,此前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人员,于11月21日被搜救队伍发现时已不幸遇难。11月23日21时50分,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移交失联人员单位。

11月20日,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曾派遣24名搜救人员组成3支重装穿越小组,计划在无补给的情况下,连续5天长途跋涉进行搜救。他们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仅相隔一条山脊。

↑搜救人员发现的失联人员的雨衣碎片。图据央视新闻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胡文琨带领了重装突击队参加救援,他向红星新闻记者详细讲述了救援过程。

“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胡文琨认为,失联疑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24人重装队伍曾做好长期搜救准备

红星新闻:这次派遣去哀牢山救援的重装突击队是怎么组建的?

胡文琨:我们带领了三支重装队重装突击队去哀牢山救援,因为这次搜救的道路非常艰难,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队员也会发生摔倒、罗盘方向受到干扰等情况,所以队员都是从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中,挑选出搜索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强的成员,组成8人一队展开搜救任务。

重装的意思是吃穿住行的装备全套。因为重装穿越基本上没有后援,所以吃穿住行的装备全要背在身上保障自己。这次重装突击队按照五天的给养定位,配备有帐篷、睡袋、GPS卫星电话、做饭的反应堆、燃料气罐、五天的食物、防寒保暖的衣物等。

↑11月21日,救援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委宣传部

红星新闻:重装突击队进入哀牢山救援的情况如何?

胡文琨:在昨晚(23日)九点五十分,遇难者的遗体被护送下山送至镇沅县。这次搜救任务中,重装队扮演的角色是远距离搜索队,搜救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相隔一条山脊。因为当时通过总部对现场的分析判断,认为这个方向比较重要,考虑到各种机会都不要放弃,所以重装队就沿着这条山路往下搜索,大方向没有错,只隔了一个山沟。

事故原因疑为迷路+失温 未打开RTK或因未意识到危险

红星新闻:根据遇难者被发现的现场,您认为意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胡文琨:通过对他们遗物的判断,当时食物和汽油都还有剩余,所以根据我个人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外面的搜救过程中,电子罗盘和机械罗盘都有受到磁场干扰而紊乱。我们都是通过画图重新确定位置。

而14-16号三天大雨,山上一下雨就起雾,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当时四名调查员受大雾和罗盘指向的影响,没有寻找到工作点的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他们还在工作的状态,没有意识到发生危险,而失温的发展又很快,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发生失温意外。

因为意外发生得比较突然,遇难者没有表现得不好的状况,而是呈现失温者微笑的面部表情。四名遇难者相隔不远,有两个人并排躺在一起,一个人顺着一个方向,另外一个人跟他们间隔10米左右。只有户外失温这种情况才会很快地把人的生命带走。

红星新闻:遇难者都配备了RTK装备(实时差分定位)帮助定位,但他们并没有按下该装备,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胡文琨:没有按下定位装置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危险和问题。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所以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遇难者野外生存经验丰富,救援难度巨大

红星新闻:您在看到救援现场和遇难者的照片后,您对四名遇难者有什么判断吗?

胡文琨:四位遇难者一位是干部,三位是战士。他们以前都是中国人民武警黄金部队的战士,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25岁。我们在这次任务中和他们的战友一起搜救,战友告诉我们,他们的能力非常强。他们主要负责林地调查、地质调查、冶金矿产等工作,至少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

他们作为户外调查的地质队员,户外生存能力比我们普通户外爱好者强大得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我们有些户外专家都要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带那么多装备的原因,因为他们野外生存经验很丰富,就像猎人一样。

消防、武警、当地村民等组成搜救小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融媒体中心

他们能认识云南山地95%以上的可以吃的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寻找食物和水源。说个小技巧,他们可以用冷水把袋装的方便面煮熟,所以他们不会带很多东西上山。刚好哀牢山在14-16号连下三天的大雨,大雨就会有雾,有雾就会容易产生意外,而这次失温就是个意外。

红星新闻:在您从事的10多次救援行动中,您认为此次救援的难度如何?

胡文琨:哀牢山的地质地形格外复杂一些,这一次测了他们的磁场,发现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我们户外运动协会成立有六七年了,组织了包括山地、洞穴等多次救援行动。今年哈巴雪山就有三次,苍山有两次,洞穴有一次,但从来没有遇见过比这次大的任务。

这次救援行动在中国来说都是最大的了,它的救援难度应该是排在第一。它和其它的救援不一样,比如梅里雪山救援、泰国的洞穴救援和珠峰的雪崩,因为他们的位置比较明确,上山的道路比较简单,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救援很容易开展。

但这一次是在几十平方公里进行大范围搜救,再加上遇难者没有信号、没有报警、没有定位,没有各种信息资源,救援全靠大海捞针。所以这次救援在世界山地救援史上,其难度都算大的。

来源:红星新闻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在云南哀牢山失联遇难,牵动各方关注。11月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有救援人士向南都记者介绍,遗体被找到时呈现出失温特征。针对人员装备问题,24日,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表示,中心给所有野外工作人员配备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此前引发关注的一次性塑料雨衣,用途主要是防护粘性草籽。

南都此前报道,11月15日,云南省镇沅县政府接到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于11月13日进入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加之连日阴雨大雾,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番搜救规模浩大。据央视报道,普洱和玉溪两地协同合作,从两头向中间合围搜救,玉溪前方指挥部也不断前移,并在救援中加大无人机、直升机的喊话频次。搜救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搜救人员需要从海拔1700多米的山脚出发,翻越海拔2800多米的多座高山。

11月20日,搜救人员在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发现了他们的雨衣。附近同时发现了排泄物。

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整个转运过程长达40小时。

参与搜救行动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此前向南都记者介绍,“失踪人员的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痕迹表明,他们曾经顺着河流、溪流往下游走,用油漆在石板上面留下标志,应该是希望沿着水道找到村庄。被发现时,其中一名遇难人员衣物掀起,呈现典型的失温症状。搜救队伍认为,4人的遗体分隔两处,有可能是中途决定由一名队员外出求救,剩下三人原地保存体力。

而据媒体披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作业工具包括:每人一台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

上述信息引发关注后,公众热议失联人员的装备是否妥帖齐全。11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提问表示,“我们给野外所有人员配备探路者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妄自揣测一次性雨衣就更荒唐了,那是工作人员在山上作业时视具体情况用来防护粘性草籽的。”

目前,4名失联人员的遇难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四人殒命哀牢山,为何进山时穿着“一次性雨衣”?

新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消息,最近两天,“哀牢山”这三个字一直占据热搜位置,引发网友关注。

在失联整整8天后,4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全部找到,但都不幸遇难。四个年轻的生命,把心脏跳动的最后时刻留给了雨雾迷离、野兽出没的哀牢山,那个左手写字的张金榜再也没机会提笔写出漂亮的字迹了。

11月13日,这4名工作人员徒步进入云南哀牢山内部,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他们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具备野外作业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

哀牢山原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摄于2018年4月 玉溪市新平县 摄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

在为4名遇难人员扼腕叹息的同时,笔者梳理了整个事件,提出几点疑问: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进山人员的装备配发是否合乎标准?为什么哀牢山的搜救难度这么大,需要投入8000余人次和10架次直升机?

目前,救援队伍正在开展失联人员遗体的转移工作,事件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失温或是罪魁祸首?

据搜救队员描述,4名遇难者被发现时,衣冠较为完整,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初步判断遇难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温。

失联人员所在哀牢山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二十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而0-10℃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

初期会觉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脏骤停。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如此低温的环境下,再来看,工作人员携带了哪些装备。据现场救援人员透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不够4人吃一天。具体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而这些基本的御寒装备,御寒的是够用了,但放在险恶的哀牢山,似乎无法撑过一个夜晚。更离谱的是,救援人员分别在宿营地和下游两条小溪的交汇处发现了粉色雨衣碎片。

经过比对,确认这些雨衣就是由失联人员携带的物资。

笔者在淘宝上搜索了同款雨衣批发价,0.4元/件。你没看错,就是这件粉色雨衣,与游乐场玩激流勇进的一次性雨衣一样,被发给队员们带上山去遮风挡雨,给队员们提供生命保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告诉《新民周刊》,这种一次性雨衣野外根本没法使用,树枝轻轻一刮就烂掉了。


真正适合野外作业的雨衣

难道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经费紧张,置办不起专业的防寒装备?资料显示,2020年9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接受转业的武警官兵就成了这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2021年4月,发布的一则车辆租赁服务中标公告显示,因工作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需租赁四驱高性能越野车用于野外任务使用,租赁车辆不少于20辆,年度预算人民币406万元。



一个一年用400万元预算来租车的单位,为何连基本的专业装备都无法提供?

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

既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为何也会迷路和失联?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杨效东教授说,进入哀牢山上的密林,和你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一样的。人一旦进到林子里,明明外面的阳光很好,但密林深处光线不好,尤其雨天,特别不容易看清路,很快就会迷失方向。

恰恰,遇难人员的失联位置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山壁坡度较大、多悬崖峭壁,就算是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现短时间的迷路现象。遇难人员当时处在高山密林的环境中,一旦迷路,很难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杨效东教授说,即便长久驻扎在哀牢山,但每次上山都非常小心,要防着黑暗中的树枝、溪流深沟的拦阻。还要小心地质塌方和滑坡,出发前都会做好方案,请山民或护林员来做向导。

一名护林员还提到,哀牢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随着管理逐渐规范、完善,进入保护区需获得准许,“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护林员陪护”。

多位樟盆村村民也提到,近些年他们很少有人进入哀牢山。有村民提到,一二十年前,当地村民曾上山采药,“但到的地方也都是边缘地带,而且都是跟着长辈走原来人留下的路”。

杨效东说,每次出去,大家都要携带对讲机来确保安全。但也不是所有先进的救援设备都可以在哀牢山被用上。当时4名遇难人员每人携带了一台RTK。

RTK是一种能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失联的4人各有一台RTK设备。按计划,他们应该在11月14日打开RTK设备。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

但从11月14日至21日11时,失联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无法据其定位。

不过,有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士表示,原始森林中如果失去通信信号,即便打开,后方人员也收不到信息。而即便是早早地把RTK设备打开,当救援队的无人机在这里飞行时,也会因为某些地方信号太弱而失去联系。

参与救援的张先生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在搜救过程中,他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经常收不到消息。“主要是雨后雾很大,能见度低,容易找不准方向;而且下了雨温度太低,他们身体上可能也受不了。”张先生分析。

搜救难度为什么大?

据了解,整个搜救行动,云南以普洱市为主,玉溪市、楚雄州协同展开,截至目前,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全力开展搜救。

为什么一次救援要持续8天,先后投入8000余人?这与哀牢山本身的地貌相关。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全国最大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区,最高海拔3156米。失联人员位处的区域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此前,搜救工作存在三方面主要困难

首先,哀牢山在镇沅境内面积达13.5万亩,此次人员失联的区域,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属原始森林无人区,山陡林密、遍布山崖和沟壑,地形极其复杂。

其次,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20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

最后,搜救路线距离较远,从山脚前往搜索区域需要爬山约4个小时,随着搜索范围不断扩大,山中无路,行进困难,不具备夜间搜索的条件,队员往返宿地耗时较长。

11月22日,遇难者张金榜曾经的战友李先生讲述,他和张金榜是2015年武警黄金部队新兵连的战友,“一起入的伍,当时在新兵连,我们一起训练、聊天,他平时非常踏实,训练也很认真,我记得他是左手写字,字迹非常漂亮”。

后来,他们各自退伍转业,分别被分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下属单位,“他是昆明单位,我是成都单位。”李先生表示,他们的工作项目大致相同,都是日常进行森林蓄积量调查。

事发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网站切换成黑白色,并发布公告,对因公殉职的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致以最沉痛哀悼。

来源:新民周刊

user avatar   201511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际上似乎并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却根据挖掘和荷马史诗确定克里特文化 是否是双重标准
user avatar   qing-shi-yong-zhen-shi-xing-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中华民国空军军史馆记载,在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年),国军空军出动66,259架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击毙共军2,282,578人,并曾多次空袭中共领导人驻扎的延安根据地。

图片见下,来自网络。



这份珍贵的文字介绍,完美诠释了中华民国空军的精确打击力度和作战能力,不仅给解放军造成重大杀伤,而且能够做到在歼敌人数上世界首创性的精确到了个人。



国军空军还整理出来了历次战役的战果,虽然有点模糊,但依然可以识别。例如在徐蚌会战中,仅仅国军空军出动3828架次,击毙匪军272850人,击毁车辆2266辆,重挫匪军。各项战果依然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历次战果累计歼敌2282578人(228万多人)。




上图讲述了国军空军一起空战的战损比例:1:31!
就是说,在八二三炮战(金门炮战)期间,国军仅仅损失1架战机,就可击落共军米格战机31架,可见全歼共军空军并非难事,不过吹灰之力。
但国军不仅仅是威武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在给共军造成巨大杀伤,并创造了1比31的压倒性优势,打的共军空军溃不成军之后,国军的飞行员内心大彻大悟、立地成佛,不忍心给敌军造成巨大杀伤,不忍心生灵涂炭,所以功成身退,退出大陆东南沿海空域,主动退守到海峡中间线以东。






对此,有人赞曰:

援美十年捍卫民主,

歼兔一亿虎据台湾!


user avatar   wu-zhao-tia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制海权在英国手里,人家在海岸线想打哪打哪,大青果只能被动设防,囿于清军体制和交通条件,根本追不上英军,面对不断上升的军费,道光觉得还是赔款更划算。PS:大青果一鸦赔款1470万两,军费花了3000万两,其中1000万两被吃空饷了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笑话? 
  古罗马的皇帝到底怎么选?和现在中、美有啥不同? 
  为什么清朝政府能容忍朝鲜使用明朝年号还收容明朝遗民? 
  怎么感觉荀子比孟子厉害啊? 
  如何看待关于古希腊历史的这段话? 
  如何看待日本发现公元1-3世纪的汉字? 
  知乎近来的反古热潮是什么情况呢? 
  明朝正德、天启为什么都是落水而死? 
  如何对一段文本寻根溯源-以拿破仑进军巴黎为例? 
  南朝齐和南朝梁同宗同族,为什么要改国号? 

前一个讨论
毛利小五郎的房子户型怎么样,大概多少钱,私家侦探收入可以负担吗,毛利算有钱人吗?
下一个讨论
汉族骁勇善战吗?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