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虽然下图中批判的那种对民众的政治情感不够敏锐的,活跃在上世纪的理性主义者的激进态度于我而言完全可以理解;但某些把除了自己的象征之外的其它象征都贬斥为“原始”的,故意装瞎的“理性主义者”的行径实在是过于恶劣了。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太阳系内短距离航行时代,一般人可能只是仰望过星空、通过电视·电脑等媒介粗略地看过一些模糊的影像,星辰是很遥远的。“星辰大海”一词将星际航行与灵长类已经进行了千万年的航海[1]通过同位喻[2]的修辞手法联系起来,拉近了“我们”与群星间巨大的距离,显示出“我们”开拓未来的豪情与对自己拥有的力量的自信。
前往星辰大海的是“我们”,让你觉得自己处在强大的、奋进的巨型群体之中,拥有不可阻挡的力量。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激素调节和一些神经回路会针对这种感觉产生反应,让你觉得感动。
而且,无论是在这句话的出处里,还是在你所处的现实环境中,人类已经可以触碰宇宙的深渊(虽然现实中还不能深入多少),这句话的预言示现[3]不会让你觉得特别超出常理。通常,这句话展现的乐观主义会让你的神经回路里相关的部分工作起来,你也会对这件事的可行性感到乐观。
人不擅长把握巨大的概念,而且不会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轻易想到自己的寿命有限。潜意识不会频繁提示你“星辰大海过于巨大、黑暗、空虚,这征途的难度超出你的能力许多,你的寿命恐怕不足以看到我们迈出几步”。当他人和你讨论这些的时候,你还会自发地捍卫你的群体。而且,事实是,漫长的、宏大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个平凡的个人做出的看似寻常的小事积累起来创造的。这句话可以帮你从生活中找模式,人脑对此会给出积极反馈。
如果你觉得这不够文学,那么你可以考虑一下“人类的艺术都是建立在人类的生物学特性上的”这件事。
请允许我偏个题,不是从文学的角度,而是从亲身经历来谈点感受。
2017年体检,彩超发现肝上有个东西,但不能确定到底是啥。
于是,我在半年时间内相继做了增强CT和增强核磁共振。
所谓“增强”,就是往身体内注射造影剂。
尤其是增强核磁共振,用的是进口造影剂普美显。用医生的话说,这基本上就是最尖端的检查手段了。
你们知道造影剂是会产生不适感甚至有过敏的危险吗?
你们知道有些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可能因造影剂导致肝肾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吗?
你们知道打造影剂什么感觉吗?
你们知道打造影剂之后躺在嗡嗡嗡的机器里什么滋味吗?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成为所谓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成功人士,人上人的梦想多么讽刺。
做一次增强检查差不多一千多块钱(刷医保卡)。
也就是说,千万富翁能做一万次。亿万富翁能检查十万次。
嗯,最尖端。
虽然最后检查没啥问题,就一个良性的肝囊肿。
可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不喜欢这种检查。
我不喜欢这种忐忑,难受和焦虑。
我不喜欢这种“最尖端”。
我觉得还不够尖端。
就好比秦始皇,病死都吃不上一颗头孢。
他总该够出人头地了吧?他享受的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最尖端”吧?
我还知道五十多岁癌症去世的亿万富翁(不是乔布斯,是我一个当事人)。
当今世界上,总有些事情是十万次增强核磁共振和增强CT也爱莫能助的,是连皇帝都无可奈何的。
在那之后,我有一天看《楚天都市报》,说是武汉理工大学有一个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纳米机器人,试图在未来既可以用于人体内探查,也可以用纳米机器人携带药物进行精准投放,尤其是针对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
我不知道这一技术究竟在多远的未来能够实现。
我甚至不知道这篇报道有没有夸大其词的成分,兴许又是那种骗补贴的勾当呢。
但是,那种未来真的挺让我神往。
不需要注射造影剂的未来。
即便确诊恶性肿瘤,也不用绝望和恐慌,而是可以无痛无创精准治疗的未来。
秦始皇有多向往可以吃头孢的未来,我就有多向往黑科技的未来。
我始终觉得,“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与“我们体内有纳米机器人”是存在某种联系的,这就意味着(也必须依赖于)有人在努力博取比“出人头地”,“富甲一方”更为宏伟的未来——而不仅仅是“老子有的是钱”。
我对“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的理解是,不仅仅是“贫穷”,还有“黔驴技穷”。
只有碰到钱都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才会领悟星辰大海中蕴含的希望。
我很贪,贪一个更好的世界。
老实说,我对穿越技术比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多了,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cos呢?成天幻想着自己是托洛茨基同志,在红场上对红军战士招手吗?能赚几个毛主席啊?洗洗睡吧,cos有风险。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一个县居然连十万人口都没有?大家都吐槽沿海大城市房价高得离谱,为什么高?因为要补贴这种县啊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因为珠三角有香港的特殊关系,以及面积体量等各种方面的不同,这里我主要拿京沪来举例。
第一,周边基础
首先明确一下,北京周边只看石家庄以北的城市,上海周边只看苏南浙北。于是就能发现北京周边北有燕山,西有太行。题主所谓的“还不及中西部的大中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处于这片山区(甚至北京本身就有2/3的面积处于山区),外加自古便是慷慨悲歌的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在北京没有成为首都的时候就是落后的。而上海周边则是天堂苏杭,外加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并非边疆要塞。因此,在没有上海的时候长三角便是富甲天下的地区。打个比方,北京是在贫民窟长大的,而上海是富二代。
(珠三角也是一样的,广东也是个多山的省份,于是就有了珠三与非珠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在大平原省江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两地政策
现在我们假定北京、上海发展现代经济的目标都是建成一座可以带动、反哺周边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那么北京、上海在建设核心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先“吸血”(政策获益),再“反哺”(带动周边)的现象。
因此,我们来看看的“吸血”吧。人所共知,北京是49年后受到政策倾斜最大的城市,而上海则是当仁不让的老二。但如果把时间轴的原点从49年挪到辛亥革命,那上海将是中国近代受到政策优惠最多的地方。从大上海计划到后来的工农业剪刀差,从“中国的王牌“到浦东开发,无一不说明这点。因此,上海的”吸血“比北京早了几十年。所以理论上相应的”反哺“就会早几十年。我们可以拿苏州园区的建设对比唐山曹妃甸,基本上就是这个时间差。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说当下京沪两地的政策获益还可以比较的话,那江苏与河北的获益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江时期大量的政策倾斜几乎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发展长三角(发展中部三角、打造成渝经济圈、以及振兴东北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情,比如作为中国科技中心的北京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等待卵化。而这些叫“清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之类的卵化机构居然不在河北或者天津,反而去了长三角的无锡苏州。这就越发加剧了两地的发展不均。
第三,产业结构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中心,而考虑到交通问题,北京则主要发展服务业。这样一来,上海在产业升级的时候更加适合给周边地区“反哺”。而北京则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外放了。
第四,人文思想
江南人民的商业头脑自古就是中国翘楚,并且和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河北大部分人至今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十分值得称道,而河北人民的生活相对闲适,更喜欢享受生活,比不上四川,但我看也差不多了。虽然,“奋斗”和“享受”这两种生活态度不能说有优劣之分,但必须承认不同的态度对地区发展有着实际且不同的影响。
综上,结果就是:基础好并且有优惠政策和商业头脑的江浙地区,更早的接受了上海更多的反哺; 基础相对差并且又没有政策优惠和商业头脑的河北地区,更晚的接受了北京较少的反哺。这样一来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来个私货:我认为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或者只是单纯的政治中心,那么河北可能比现在还差。毕竟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条件来看,河北几乎都是中国大陆临海省份里最差的,甚至不如一些内陆省份。
忙着卡对方脖子呢……
忙着卡对方脖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