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韩信被杀冤不冤? 第1页

  

user avatar   da-tang-wei-jing-wu-gong-li-jing-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信粉吗?学到了。

太史公写韩信打仗——信粉:司马迁都服韩信,信哥牛逼!

太史公写韩信谋反——信粉:就这?这些老刘家写的历史也能信?一看就是“莫须有”。

我对信粉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信粉的观点:韩信军事能力强→韩信碾压所有名将→韩信不仅能力强,而且人品好→刘邦冤杀韩信,不是好东西。

以前以为信粉虽然只会把《淮阴侯列传》当圣经,但好歹也读过史料,看来是我错了。


遇到刘邦之前,韩信是什么?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若不是夏侯婴,韩信身首何处还不知道呢。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如没有萧何推荐、刘邦重用,韩信也不过是个逃兵。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离开了韩信的刘邦呢?再不济也是个汉王,可韩信是怎么做的?

春风得意时自恃功高,想占地为王,与刘邦平起平坐;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被执之日又将自己当作刘邦的臣子,口出“鸟尽弓藏”之语;

信持其首,谒高祖於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後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对了,信粉经常说刘邦听从陈平之计伪游云梦,是因为刘邦自认不如韩信;那么韩信听从蒯通之计偷袭历下算什么,他也自认不如田广吗?

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

自诩为知恩图报之人,固陵之战时却又袖手旁观。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再说说“刘邦夺军”这个信粉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寻思韩信是会“虚空爆兵”还是什么,他的兵将难道不是刘邦派去的?难不成都成了韩信的私有财产?

汉王使郦生往说魏王豹,豹不听,乃以信为左丞相击魏。(中略)。信遂虏豹,定河东,使人请权王:“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进击赵、代。

灭赵就更有意思了,偏师想反客为主?

(靳歙)别之河内,击赵将贲郝军朝歌,破之,所将卒得骑将二人,车马二百五十匹。从攻安阳以东,至棘蒲,下七县。别攻破赵军,得其将司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从攻下邯郸。别下平阳,身斩守相,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鄴。从攻朝歌、邯郸,及别击破赵军,降邯郸郡六县。

至于垓下后那一次,决战都打完了,你想怎样?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别说什么“老板(刘邦)吃相难看”,他韩信还没这个资格指责刘邦。


所谓的对韩信谋反的质疑,不外乎是认为韩信谋反一事的记载逻辑不通。敢问澡盆渡江、沙袋塞河、瞬间放水又符合什么逻辑了,不就是双标吗?

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

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

叙韩信破魏豹,以木罂渡军;其破龙且,以沙囊壅水;窃尝疑之:魏以大将柏直当韩信,以骑将冯敬当灌婴,以步将项它当曹参,则两军之数,殆亦各不下万人。木罂之所渡几何?至多不过二三百人,岂足以制胜乎?沙囊壅水,下可渗漏,旁可横溢,自非兴工严塞,断不能筑成大堰。壅之使下流竟绝,如其河宽盛涨,则塞之固难决之亦复不易;若其小港微流,易壅易决,则决后未必遂不可涉渡也。二者揆之事理,皆不可信。叙兵事者莫善于《史记》,太史公叙兵莫详于《淮阴传》,而其不足据如此!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君子之作事,既征诸古籍,诹诸人言,而又必慎思而明辨之,庶不至冒昧从事耳。

谋反就是谋反,找不到有力证据就别强行洗地。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韩信因谋反被杀这确实是一个冤案,但是韩信的悲剧性结尾确又是必然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太史公的《史记》囊括了太多的人物,但是韩信却是让我觉得最特立独行的一个。《淮阴侯列传》也是我最爱的篇章之一。韩信人生的起伏实在是太大了,他的人生有无比炫丽的时刻,也有死于女人之手的非英雄式结局。由淮阴侯所引发的争论,至今扰动着每一个喜欢读汉史的人。

关于韩信的身世,太史公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信息。但是从其日常生活习惯来看,他应该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我这一推测有两点依据:其一,他好带刀剑。在一个冶金水平不发达的年代里,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获得金属器皿,韩信手中的刀剑很有可能是祖传的;其二,他不从事一般的生产性职业。韩信整日既不种田,也不经商,肚子饿了就找熟人蹭饭或者死皮赖脸找中老年妇女(漂母)寻求同情,给点施舍。他的这一行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他曾经是贵族,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根本就不会做营生。也正因为他的贵族气质,使得他不可能把象征着贵族身份的刀剑拿去换钱做营生,后来他投奔项羽也还是带着刀剑而去的(信仗剑从之)。

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那一年秦始皇嬴政27岁,也正是那一年嬴政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步伐。换句话说,在韩信的童年时代(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21年),华夏大地上的诸侯国不断被秦国消灭,最终被秦国所统一。韩信作为一个楚国贵族的子弟,他也应该是在战火纷飞,战报频繁的环境中生活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中,韩信的父母尤其注重对他在军事方面的教育,让他在幼小的年龄里就接受了良好的军事教育。

秦灭楚,让楚国贵族的优越生活荡然无存。大多数贵族或死于战火,或颠沛流离。秦帝国建立了,韩信的苦日子也就来了。他从衣食无忧到寄食于人,这一落差不能说不大,所以他从小便埋下了仇恨秦国的种子。他之所以能忍胯下之辱,就是因为有灭秦的远大理想。

项氏叔侄起兵反秦,他欣然投靠。可惜项羽不知他,他毅然离开,因为士只为知己者死。他随后投靠刘邦,起初他在汉营的日子里也很苦闷,因为刘邦依然没有见识他的才能。真正能被称为韩信知己的人是萧何,他改变了韩信的命运,并且改变了两次。因为萧何的举荐,韩信被刘邦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拜为大将军,这一次韩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感受到了曾经骄傲的贵族气质重新恢复。汉王以无双国士待韩信,韩信亦舍命报效汉王。他彻底地爆发了,在黄河以北,他用天神下凡般的军事才能屡克强敌,迅速为汉王平定半个天下。直到韩信平定齐地之后,汉王的封赏迟迟未来。韩信开始思考了,汉王真是他的知己吗?

何谓“知己”?在韩信看来,起码有两个重要条件来判断他人是否为其知己。其一,知其之才,用其之才是为一知;其二,知其之欲,欲其之欲是为二知;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被称为知己。韩信对汉王只用他而不封赏他,感到了莫大的疑惑。韩信的疑惑是复杂的,也正因为他的疑惑导致了他悲剧人生的开始,笔者在这里试图来分析分析他的疑惑。

首先,韩信生于战国时代。由目前的史料推断,韩信应该是楚国的一个小贵族,是属于士这个阶层。士这个阶层在战国时代是极其活跃的一群人,由于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生活上比不过高等级的贵族,因此他们的进取心往往十分强烈。这种进取心,也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实现各自心中的社会理想,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其二,实现荣华富贵的人生理想。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战国这个相对自由的时代里,他们游走天下为各国的统治阶级服务,同时也为自己的名利而奔波。士在服务君王的过程中,展现出无比的忠诚与高超的职业水准,那么君王也应该支付不菲的报酬。韩信也是这样的士,在他看来为君王作出多大的贡献,君王就应该向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其次,韩信成长于秦帝国时代。秦帝国的成立,让广大的游士们失去了舞台,也让大量山东六国的士沦为了逃犯或贫民。秦帝国本身在极速扩张之后,消化不良,山东六国的人民完全无法适应秦帝国的严刑峻法,各国的复辟势力也蠢蠢欲动。最后,加上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反而不如战国时代,秦帝国便在声势浩大的反秦起义中迅速灭亡。韩信是完完整整地目睹了秦帝国的速兴与速亡,在他的心里秦帝国这样实行“郡县制”的国家形态肯定不是合理的国家形态。只有恢复到以天子为核心,诸侯王为藩屏的封建国家才是正道,高度集权的帝国,是一只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怪兽。

基于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韩信对于国家和君王的认知还处于战国时代。韩信这样的认知是与时代脱节的,与刘邦的政治认知力比起来差了很大一个等级。
因为,刘邦早就知道秦始皇建立的帝国本身没有错,天下苦战不休,百姓流离失所就是因为天下邦国太多,中央的权力无法集中,从而无法禁止战争。至于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个经典概括:“秦亡于政而非制”。刘邦虽然说不出这样高水平的话,但是他的政治认知能力却达到了这个水平,他建立的汉就应该是一个承袭秦朝的帝国,绝对不应该是一个分封制的松散联邦国家。

现在,我们可以很好地来体会韩信的疑惑了。韩信平定齐地之后,汉王的封赏迟迟未来。韩信以士人所固有的思维,去试探性地向刘邦讨要分封齐王,因为他认为被分封是应得的。此时的刘邦由于前线战事吃紧,正在账中心急如焚,看到韩信讨要分封的书信,不禁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在张良与陈平的及时劝阻下,刘邦转弯的速度也是十分惊人,马上同意封韩信为真齐王。但是这一下却触犯到了帝王的禁忌,因为帝国时代的臣子只能等待帝王的奖赏,不可以讨要,更不可以威胁帝王,任何讨要与威胁都是对皇权的挑战。分封齐王是韩信第一次敲刘邦的竹杠。但是不论如何,刘邦满足了韩信的需求,韩信也从此时起真的就把刘邦当成了他的知己。不论日后多少人劝说、利诱韩信,韩信对刘邦始终忠心耿耿。到这里我可以下一个结论了,那就是终韩信一生,韩信绝对不会谋反,因为韩信是一个士,是一个可以为知己者死的士。可惜的是,这个国士却生活在帝国的时代里了。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打响。刘邦向韩信发出命令,要求他南下合围楚军。韩信未如约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最终,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韩信得到了更多的分封,又成功的敲了一次刘邦的竹杠,这一次刘邦没有骂人。

垓下之战以汉军的胜利告终,战事一结束,刘邦立即收夺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其实这是刘邦对韩信的一次严重警告,警告韩信邦国时代早就结束了,不论齐王还是楚王都只是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是帝王给臣子的一种赏赐,帝王可以给也可以夺,无所谓天经地义,给你不是必然,不给你也是应然。可惜韩信没有明白刘邦的警告。

韩信继续带着他的游士精神做起了楚王,将自己的好朋友,同时也是刘邦仇人的钟离眜庇护在了楚国。可是此时的天下,已经进入了大汉帝国的时代。帝国的运转必须要高度集权于中央,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已经显得与帝国格格不入了。韩信这样一个战国时代养门客的行为,更是显得与皇帝格格不入。刘邦忍无可忍,也无须再忍,于是就有了“巡狩云梦,智擒韩信”这一出。韩信似乎还是没明白为什么被擒,他不但不认罪,还在囚车里对刘邦碎碎念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看着韩信冷冷地说道:“少他妈废话,有人告你谋反”。

从韩信的言语中,我们看到的是满怀的愤懑与不平。其实他最想表达的应该是,他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反而成为了阶下囚。可是他却未曾想过,当年屡次要挟刘邦时,刘邦所承受的巨大苦闷;他数次挑战皇权,让刘邦也开始怀疑自己能否驾驭韩信,韩信是否是自己亲手提拔地韩信?他也未曾想过,为何汉初三杰中萧何、张良安然无事,只有他韩信为何落得如此下场?种种的一切,他都不会去想,他认为他曾经向刘邦所提的要求都是合理,因为他还是一个战国时代的士。

刘邦对韩信的感情是复杂的,韩信对刘邦的态度却是简单的。韩信被捕后,刘邦还并未就想马上处死他,只是将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并且让他参与朝政。但是韩信始终愤愤不平,经常称病不上朝,不给刘邦面子。即便在人事复杂的京城,他韩信还是如游士一般放荡。他在京城里,仰仗着自己劳苦功高,看不起周勃、灌婴等刘邦的嫡系元老;即便是刘邦的连襟--樊哙,他对韩信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与佩服,韩信依然心高气傲地羞辱樊哙。更要命的是,韩信始终不明白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他与刘邦之间的君臣谈话,其态度也表现得极其随意。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言之所为陛下擒也。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这段话以十分明了的态度表达了韩信对自己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也透露了他对刘邦军事才能的不屑一顾。韩信在面对帝王时的态度,也像极了游士在面对诸侯王时的态度。只说心中想说的话,不顾君王的任何感受。殊不知时异则事异,战国时代那是诸侯王有求于士,天下平定后那可是大把的士有求于王了。就这样韩信在京城里,将上至君主,下到朝臣得罪了个精光。

太史公在书写韩信之死时,对史料的处理太过仓促了,说韩信串通一个小咖陈豨谋反,因而被吕后和萧何设计谋杀。这一情节也太戏剧性了,因此太史公写韩信谋反的这几段话我连标点符号(断句之字)也不信。

不信韩信谋反的原因如下:

一、他没有谋反的动机。他为何要造反?想当皇帝?如果他真的想当皇帝,他为屡屡何拒绝蒯通当年劝他叛汉自立的建议?为何,刘邦巡狩云梦,韩信宁可要了钟离眜的人头去向刘邦表忠心也不反叛?翻遍所有古籍,也未看到他有任何想当皇帝的心迹。

二、他没有谋反的实力。身在京城,形同软禁,手上无可调用之兵。再加之他的牛脾气,他在朝堂上也没有像样的盟友。谋反可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韩信在京城没有人事基础,根本就不可能有像样的谋反班子。韩信虽是军神,但他不是钢铁侠。

三,史书上的记载太矛盾。史书上说韩信勾结外地太守陈豨谋反,具体计划简单地说就是,陈豨在钜鹿率先反叛引诱高祖率军前去平叛,韩信在京城里发动家丁、囚徒等袭杀吕后和太子。这种谋反计划简直太侮辱韩大将军的智商了。首先,就算韩信要谋反为何要勾结一个外地的太守,太守身在外地能给韩信帮什么忙?为何不直接勾结当时的汉朝卫戍部队将领?其次,谋反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直接杀掉皇帝,抢夺政权。在这个谋反过程中刘邦反而离开了叛乱中心,袭击目标变成了吕后和太子。就算韩信成功的杀掉了吕后和太子,刘邦还在啊!放着皇帝不杀,只杀他的老婆孩子,这算是什么谋反?最后,韩信作为一代名将、一代智将。难道会不知道汉朝正规军的战斗力,率领家丁和囚徒去和正规军作战,这样低智商的事情,不是韩大将军拿得出手的。

综上所述韩信谋反绝对子虚乌有,但是有一个事实必须得承认,那就是韩信确实死了,死于萧何和吕后之手,死于谋反的罪名之下,并且被灭了三族。

韩信的一生让人感叹良久,他悲剧性人生的根源在于,他是一个孤独的士。他与萧何、樊哙、周勃、曹参们比起来,他太有格调了。他坚持士的信仰,坚持着战国时代的游士精神,君王只是他服务与效忠的对象,而非他的主宰。


补充更新:

简论韩信的军事能力

韩信被称为“兵仙”,能让他成仙的是他的“智”,可以说韩信是秦汉四百年来的第一智将。他带兵打仗的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能够根据战场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权”与“谋”的作用,不论何时都能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


灭魏之战:此战的精髓是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在此战中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 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虏魏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灭赵之战:此战的战术方法是背水列阵鼓舞士气,调虎离山巧占敌营,前后夹击全歼敌军。井陉之战中,韩信的战术配套十分完美,丝丝入扣,一套组合拳下来,赵军彻底崩溃。在这一场战役中,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 韩信、张耳退人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 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潍水之战:这一战是极其经典地巧妙利用客观环境创造出“半渡而击”的条件,这时的韩信临场指挥能力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仙”级。在潍水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没有半渡而击的条件,但是韩信可以自己创造)。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 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垓下决战:在最后的决战中,韩信采取了中军对持,两翼包抄,攻心为上从而瓦解楚军战斗意志的战法。在此战中,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 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 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

纵观韩信所指挥的大小战役,他率领偏师北伐,场场打的都是灭国战,场场得胜,并且在战术战法上场场不同。可以说,韩信对兵法的运用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不论何种条件下,他都能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最终以最完美的方式赢得战争。像韩信这样的将领,完全不存在上限,如果当年刘邦敢放手,楚汉战争完全没必要打这么久。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将的成绩是可以量化对比的,在这里我就稍微对比一些历史名将。

孙武:巅峰时刻是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但是此战未能灭楚,可以说他并没有在军事上彻底解决问题。楚国借助秦国的兵力很快恢复,最终吴国被楚国的盟国所灭。

乐毅:扶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这样的战绩放在战国当属一流。不过这一场大的战役终究未能灭掉齐国,也许有人说那是燕王的过错,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上的成败主责必须算在中军主帅的头上。

白起: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从战绩上看,白起跟韩信差不多。但是,白起率领的是秦国的主力部队作战,韩信则是偏师北伐而且汉王还在抽调过韩信的精兵,直到最后的垓下之围才算是接过汉军主力。所以单从统帅能力上讲,韩信略胜一筹。

卫青、霍去病:农耕民族骑兵将领的杰出代表,创造性的运用骑兵给予匈奴人以重创,可以说在这两位将领的带领下,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比游牧民族更善于使用骑兵。并且首次让华夏政权占据河西走廊,打通了西域通道。但是,总体上讲卫青、霍去病打的是顺风局,当时的汉帝国处于极盛状态,此时的汉帝国综合国力远胜于匈奴。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条件给韩信,恐怕又是一场灭国战。

刘秀:虽有昆阳之战这样神奇的战绩,但是称帝后基本上很少亲征了,后面主要是在大后方调兵遣将,依靠云台二十八将在一线冲杀,单论战场表现还是差了点意思。

窦宪:灭北匈奴,让纯种匈奴向西远遁不见史书记载。但是此时的对手太弱,这时的匈奴已经不复往日之强盛。

曹操:赤壁让他伤心。

周瑜、陆逊、陆抗:防守型将领,进攻能力不足。

诸葛亮:缺乏实质性战果。

李世民:未能保持全胜。

李靖: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就其战绩而言可以跟韩信平起平坐,但是就战法而言没有韩信那么精彩。李靖的两场灭国战,都是长途奔袭,出其不意,接敌即灭,这就有点让人审美疲劳。

李绩:从征次数较多,担任中军主帅次数较少。

两宋诸将:洗洗睡吧,宋代两次惨遭灭国,你们武将没有一点责任?你们防守都够呛,就不要谈进攻了。岳武穆虽说值得纪念,但是论战绩还是不要跟韩信比了。

徐达:论战绩跟韩信也是几乎持平,论战法还是没有韩信精彩,而且后期北伐打的也是顺风局,起码朱元璋没有背后使绊子抽调他的精兵。

王阳明:战绩不如韩信,但是战场智力与韩信持平,宁王碰到这位大神跪得不冤!!!!

清朝诸将:你们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比较起来没有意义。再说了历史上也没有人把清朝类比于汉。歇歇吧,清朝国都两次被敌军攻破!!!

老铁们,写作不易,如有需求还请多多关照:


user avatar   xiaowu-xiao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理论上,韩信有两个机会拥兵自立。一次是在他平定齐地之后,向刘邦求封齐王的时候,当时刘邦如果不肯封韩信为齐王,他可以自立为王。第二次是在他被降封为淮阴侯之后,他已经明知道刘邦对他非常不满了,所以他也有反叛之心,陈豨反叛就是在他撺掇之下才发动的。

不过,这只是理论上有机会而已,事实上,这两次都不是什么他自立为王的好机会。

先来说第二次,也就是在刘邦将他降封为淮阴侯之后,陈豨造反,刘邦率兵亲征,这对韩信来说,算是一次机会。但这个机会其实压根不能算什么机会。因为这时候他手里已经完全没有兵了,汉军主力也基本上都被刘邦带去征讨陈豨了,韩信根本没有什么机会拥兵,自然也就没有可能自立为王了。

那么第一次是不是一个好机会呢?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并不是什么韩信自立为王的好机会。 韩信被刘邦筑坛拜将,率军出征的时候,他所带领的军队都是刘邦交给他的汉军,其中刘包括汉军第一高级将领曹参。除了曹参,还有夏侯婴等一大批从沛县起兵就跟随刘邦的将领。因为军队是这些人直接率领的,韩信是通过指挥这些将领来指挥军队的。如果这些将领拒绝服从韩信的命令,那么韩信就指挥不了这支军队。



问题恰恰就在于,这些将领之所以服从韩信的命令,跟着他评定赵地和齐地,都是因为刘邦命令他们服从韩信的指挥。因为这些人都是砀泗元从功臣,资历很深,而韩信加入刘邦阵营比较晚,资历比较浅,他们未必肯服从韩信的命令,所以刘邦才搞了筑坛拜将的仪式,郑重的把军队交给了韩信,命令他们服从韩信的指挥。

所以,这些将领服从韩信的命令是以承认韩信的所作所为符合刘邦的要求和需要为前提的,离开了刘邦的支持,韩信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算。如果韩信要命令他们跟着他一起起兵,背叛刘邦,这些人就绝不会服从韩信的这个命令了。而且,以曹参在汉军种的威信,他也有能力马上带领汉军部队讨伐韩信。

韩信的问题始终在于,他既没有项羽那样显赫的出身做背景,也没有刘邦那样有一帮铁杆支持者,没有自己的骨干团队,没有自己能够比较信任的人,所以他只能给别人打工,为别人卖命效力。换句话说,他自己并不直接掌握军队,他指挥的军队都是由刘邦派来的这些将领直接指挥的,他是通过指挥这些将领来指挥军队。



即使后来在攻占赵地和齐地的过程中,韩信的军队的规模再不断扩大,到他求封齐王的时候,部下的军队已经达到三十万人左右,但她的整个军队的各级指挥人员和军官也仍然是刘邦的砀泗元从为主体的,他能够完全信任的认只有李左车,再就没有其他人了。所以说,他完全没有拥兵自立的本钱,以为他可以不理会刘邦,直接自立,这是误会。

也正是因此,韩信坐拥如此众多的兵力,却不敢自立为齐王,而是仍然要千里迢迢的派人去找刘邦,请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因为没有刘邦的命令和册封,他压根就没有能力自立为王。哪怕是脱离刘邦的控制,他实际上也做不到。只要他有这样的企图,就马上会被曹参等人当成敌人,他手下的军队也会立刻离他而去,倒戈相向。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tai-ji-sheng-liang-yi-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少回答提到强制生育,说说强制生育的问题吧。

现在生育率低的导致的问题,不是人口数量下降,而是劳动力(廉价劳动力)下降。如果现在瞬间消失掉一亿老人,导致人口数量减少一亿,会有人讨论人口数量下降的问题吗?

强制生育,特别是高压政策下的强制生育,比如说个别答主提出的不生育者每年上交30%(也有回答说40%,75%)的总收入作为罚款,这种政策下出生的人口,能转化成劳动力吗?强制生容易,如何强制育?假设真的实施上述高压强制生育政策,必然会引起以规避处罚为目的的生育。那么,生,是生了,至于怎么养,那就是我说了算了,只要保证成年前饿不死,依法参加义务教育,这样“养”的成本其实很低。其他的,不好意思,与我无关,学好学不好,犯罪不犯罪(犯罪更好,抓进去连饭都不用管了),什么早教、幼儿园、学区房、吃好的穿好的、高中、大学?不存在的,从怀上那一刻起,这个根本就不是人,不是子女,只是一个工具(没错,连工具人都算不上),规避处罚的工具,没有感情,只有怨恨。而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人,心理有多么扭曲变态,可想而知,因为童年不幸而报复社会的案例还少吗?一个高中都没上过,心理扭曲变态的人,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吗?搞不好三天两头上街砍人,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强制生育政策的打击面极广,上述现像绝不会是个别现像,实施强制生育前,不妨先提高监狱建设用地及预算。

当然啦,肯定又有人会提出强制“育”的配套政策,比如说子女犯罪父母连坐,子女在多少岁前死亡按未生育进行处罚,子女成年后劳动产出不达标的部分对父母进行罚款等等。如果真的能这么搞的,只能说,辣真的牛逼,辣真的牛逼,但同时,也准备好灭亡吧。




  

相关话题

  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 
  李广难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张良韩信萧何等不世出的人才? 
  为什么韩信要劝进刘邦当皇帝呢? 
  刘邦快去世的时候,为什么要派陈平去除掉樊哙? 
  吕公为什么把吕雉嫁给刘邦? 
  同为刘邦沛县起兵的骨干,为何只有卢绾获封异姓王? 
  项羽赤手空拳能打死老虎吗? 
  同样是比对手拥有人才优势,为什么刘邦赢了,刘备输了呢?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兵士多达数十万,并且与项羽和刘邦三足鼎立,为什么他并没有背叛刘邦而自立? 

前一个讨论
亚洲人的精锐部队能做到与欧洲人的精锐部队不分高下吗(是古代)?
下一个讨论
曹操的能力在帝王中能排前十吗?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