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大师又从错误的角度出发去解释.........尚有沈雅涵大叔在前,此二人一出终结本题,别人的观点在本题下已不再重要。
韩信的郎中是执戟郎,《史记·淮阴侯列传》:“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这就是侍卫,什么参谋官只是泪痕春雨大师的补脑。
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君主身边的郎官多的时候可达千人,其实就是编外的随从,渐渐的成为储备官员,根据君主对郎官的能力认可,可以直接给他们安排官职。泪痕春雨大师所举例的不过是才能被赏识的人物,尚有成千上百的郎官在君主身边却没被任命,项羽任命韩信为执戟郎能说明什么吗?
郎中系统在秦朝属于君主的警卫机构,赵高就曾以郎中令掌管宫廷,郎中不过是其属官,跟参谋可一点关系都没有。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
《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于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
灌婴以御史大夫身份率领郎中骑随着韩信征战,是否灌婴麾下这支郎中骑兵每一个都被刘邦所重用?一群基层公务员,郎中的比三百石在三百石以下。项羽麾下的警卫队即便没有上千,也有数百人,韩信不过是其中执戟郎,能被重用的早被提升去了。
郎官在《通典》中被划分为武官,漢中郎將分掌三署郎,有議郎、中郎、皆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凡四等,皆秦官,無員,多至千人。靈帝時,三署郎吏二千餘人。皆掌門戶,出充車騎。其散郎謂之外郎。
结论就是项羽确实没打算重用韩信。
刘邦重用韩信是延续战国遗风,士凭借游说得到君主重用,有人举荐又很关键,一旦任用就掌握大权。刘邦恰恰就是游士出身,并不看重家门。管仲多次想要当官不成,一经鲍叔举荐就任相。
相似的例子很多【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韩信并非没有实战经验,刘邦也没有一开始把全军交给韩信。韩信追随项羽有段时间,自然有在麾下砍人的经验。其次刘邦虽拜韩信为大将,但兵权一直掌控在刘邦手中,刘邦第一次授兵于韩信,是彭城之战以后,汉军攻魏,以韩信率领偏师进攻,自此韩信才独立掌军。就是说刘邦也是经常观察后,才确信韩信的才能。
秦汉之际文化普及率低,有才识之人只要有机会得到举荐,跟君主面对面游说,都有机会得到重用。没有才识者如樊哙、周勃、灌婴等人才需要从底层做起。泪痕春雨大师是把秦汉时代游士的地位看得太低了,尽管游说能否功成名就也是千里挑一,但跟大师所解释让他们从基层做起就等于重用不是一回事,那就是根本不了解秦汉的晋升制度。那时除了军功爵外,一靠名声,二靠举荐,渐渐的也就发展为两汉的察举制度。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去陇右。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