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世民在前线舍生忘死,为将士断后,几天几夜不睡觉,打赢一场场胜仗统一全国的时候,李渊蹲在长安嘲讽刘邦自己打天下。
(高祖)谓寂曰:“至如前代皇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生。公复世胄名家,历职清显,岂若萧何、曹参起自刀笔吏也!唯我与公,千载之后,无愧前修矣。”—《旧唐书》
这一次次的领兵作战让唐初掌兵马的各方将领认可了李世民这个主上,认可了李世民的领导能力,信奉李世民的决策,李渊久居长安对外的控制力远不如常年征战的李世民,这是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后直接控制全国,并且使得唐朝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的主因所在。
李渊本身是贵族,和杨坚一样信奉贵族统治,任人唯亲,一切新兴势力在李渊眼中都是不稳定的存在,需要打压,所以李渊可以大封在长安坐吃山空的隋朝老臣,却一直打压猜忌那些能开疆拓土平定四方之人,包括后期宗室李孝恭也被连同打压。
可惜唐朝和隋朝不同,杨坚是在太平年代篡位后和平交接,掌控前朝遗贵的话语权便已经足够,否则也不会有那句“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但在唐初这套做法行不通了,隋末乱世政权割据,无数反王,任何人想要夺取天下都必须统一全国方能做到,李渊的才能和家底本身也只能让他止步于隋末无数割据势力之一,如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之流,没有李世民的存在割据几百年化为烟尘也不稀奇,是李世民让他拥有了自己所掌控不了的领土,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开国之君。
然而也由此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后来打天下的和在长安雷打不动的贵族是两批人,李渊仅仅收买前朝遗老,已经不足矣支撑他控制由李世民主导下,各方势力重新洗牌后组合的大一统帝国,这是李渊在玄武门后无法维持统治的根本所在,包括那些遗贵也在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便被大规模裁撤,难以在初唐历史上掀起半点风浪。
李渊在太原起兵,一开始的兵马建设都是由李世民和刘文静作为主导施行的,李渊杀了刘文静,直接导致基本盘投向了李世民一方,而后期打天下的功臣大多更出自李世民的领导下,只知秦王却不知唐皇,李渊为此连同李世民一起打压,食言而肥,一年内更是狗急跳墙无故贬了60余人,这种种做法逼迫李世民必须短时间内做出决断,冲突达到极致后,一手缔造了玄武门。
李渊用人水平和刘邦相差甚远,且没有容人之量,在乱世李渊可以凭借他贵族身份成为割据一方的巨头,但是想要夺取天下开创一个大一统帝国李渊是没这个本事的。
李渊本身根基浅薄,入长安的时候靠封赏隋朝遗老坐稳皇位,之后天下一统新秀涌现,足矣动摇李渊原本的根基,李渊猜忌心很重打压功臣,任人唯亲最终造成了这批人因各种原因投了秦王,而他真正亲信却只有裴寂,底下反了让裴寂冲上去保他吗,显然不现实,玄武门算是为李渊这九年来的刻薄寡恩评了一次分数。
最终结果:隋朝遗老谁都不帮(李世民登基后废了一大片,什么都没折腾出来),新秀功臣帮李世民,李渊光杆司令,一战过后彻底走下政治舞台。
由此可见李世民在收买人心个人威望上远远不是李渊可以企及的,同样是造反,李祐进村子还要被农民指着鼻子骂,李承乾还没造反就直接凉了,对比下玄武门叛军在长安城走街串巷,一群人集体当瞎子假装看不见,里面还有见到直接帮忙反的太原元从,他们都曾经和李世民上过战场,懂的李世民的用兵之道,也都见证了李渊的刻薄寡恩,一个唯才是用论功行赏,一个是还没统一就急着杀刘文静猜忌功臣,两个老板选哪个显而易见。
玄武门禁军谜团,很多人猜测是收买禁军,导致低估整件事的含金量,认为只是运气使然,然而之前李建成曾想收买尉迟敬德这么一个人,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证明了此事实际施行上是不可行的,要造反首先该考虑的就是如何不会泄密,毕竟谁能保证每个人都忠心耿耿,不会中途变卦为了太子赏钱背叛你,李世民能做到整件事密不透风,出奇制胜的难度本身已经很高,现实不是小说,让几千个不明立场的人发出同一种声音,可以说是神话了,有天人相助,这显然不现实。
包括后来出土墓志表明常何从一开始就是李世民的人,再想想禁军动辄几千人,李世民一个个收买不现实,也没必要,参与玄武门的禁军当中夹杂了很多曾跟随晋阳起兵的太原元从,都跟随过李世民征战天下,即便如此他们在玄武门当天同样不知道李世民要反,却依旧选择帮助李世民。
结论:玄武门之变的结果,正是历史对李渊的公正评分,在李渊早年一次次的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中,李渊丢了他本身作为帝王的威信,失道者寡助,最终功败垂成,走下这本不属于他的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