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韩信一开始也是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可他为何就能一路开挂,却不像赵括、马谡一样一败涂地? 第1页

  

user avatar   da-xiang-nao-ya-t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和他们谈话的人水平绝非一般。

其实赵括与韩信的纸上谈兵说白了就是一场面试,作为一名HR,面对一名求职者,我们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实力到底是怎样的,尤其是对那些毫无工作经验与业绩的人来说,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言谈来确定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谈是了解一个人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一个人展示自我能力的最快推介,所以,在这场面试中考验的是一个单位招聘人员的能力。

很显然,与赵括、马谡、韩信谈话的人,都是眼光毒辣的杰出人才。

赵奢评价赵括: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刘备评价马谡: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萧何评价韩信: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作为一名统治者,需要具备的素质有三点:第一、有战略眼光与政治水平;第二、能够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第三、知道属下的能力以及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第三点就是所谓的知人善任,其实历史上那些成功的君主大抵上都有一个优点——眼光特别的毒。

一打眼,就知道你的斤两,说句文雅点的,就是你一撅腚,就能看见你嗓子眼。

赵括在纸上谈兵的时候,他老爸都说不过他。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他老爸说不过他,但是不认为他行,为什么呢?因为他老爸发现了他儿子是个杠精。你说什么道理,他都能找出理由反驳你,但是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兵无常法,水无常形,你可能面对千千万万种选择,但是,只有一条道路是对的,能选择对的,就能取得胜利,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总能选择对的,那才能被称为战神。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你在一个行业浸淫许久,了解这个行业的背景与游戏规则,对于前来游说你的人,一张嘴,你就知道他行不行,是不是个大忽悠。

这方面的杰出典型,莫过于萧何,为什么萧何推荐的人,刘邦就能重用,立刻就登坛拜将台?就是因为刘邦非常相信萧何的眼光,在刘邦还没成事的时候,萧何就已经看出了刘邦绝非凡人,所以即使萧何最初的地位比刘邦高,但也愿意追随刘邦。

刘备也是如此,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人到中年才创立基业,但身边始终有一批优秀人才追随,就是因为刘备看人之准,也知道人才应该安排在什么位置,这种知遇之恩对于真正的人才来说,比高官厚禄更具诱惑,因为跟着这种领导,可以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刘邦、萧何并不是运气好,而是看人准,韩信确实是个将才,但是赵括、马谡充其量也就是个参谋,或者军事理论家,让他们独当一面,杀伐决断,他们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所以才会有街亭之战与长平之战的失利。

作为一名领导者,面对你的下属,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你能不能独具慧眼,识别真正的人才,能不能做一个称职的伯乐,这才是一个领导人真正应该具备的本事,只要你看人准,那真的是让属下各司其职,各展其才,天下垂拱而治矣。。。。。


user avatar   wen-yu-long-32-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个人的情况并不一样,不能这么简单的比较。

首先,韩信是天才中的天才,是中国古代甚至全世界最顶尖的将才,这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相较于其他两位,韩信还有两个额外的优势:

第一,韩信之前没率领过军队打仗,但是他可不是没见过战场的雏儿,他很早就追随过项梁,项梁死后又跟了项羽,亲身经历了很多战斗,而且多次向项羽献计。虽然项羽刚愎自用没听过韩信的话,但是韩信根据自己战前的建言和战斗经过对照,肯定是积累了很多战斗经验的。

第二,韩信初战的对手是章邯,章邯虽然也不弱,但是跟另外两位的对手白起和张郃比(尤其是白起),还是差了不少的。而且章邯投降了项羽之后,项羽随即坑杀秦降卒二十多万。这笔账被算在章邯头上,因此被秦地父老百姓所痛恨。而且项羽为了防备秦国复起,将秦地分为三块,章邯分到的地盘不大军队不多还臭了名声丧失了民心,原本十成本事能发挥出一半就不错了。另外,韩信也不是跟章邯硬碰硬,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章邯调走之后还玩起了运动战,把章邯累了个半死才突然交战,用一套密不透风的连续组合拳把章邯彻底打垮。

然后是赵括

赵括这个人是有能力的,并不是传言中的那种无能之辈。

他之所以失败,相较于其他两位,有两个额外的劣势:

第一,他遇到的对手是战神白起,是三个人的对手里最强的,而且长平之战是白起的最后一战,赵括初战就遇到的是最巅峰时期的白起。换成韩信,吴起,李靖这样的顶尖将才,第一战就遇到巅峰期的白起,十有八九也照样要跪。输给白起,尤其是初战就输给白起,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并不丢人。

而且赵括是秦相范睢(甚至可能是白起本人)亲自挑选的对手,他派间谍去给赵国君臣灌迷魂汤,说赵国只有赵括能打败秦军。赵国上下又不是傻子,如果秦国方面随便挑一个无能鼠辈出来,人家也不可能上当。赵括确实是当时赵国年轻一代里最出色的一个,所以连赵孝成王这个疑心病很重的人都上了当,信以为真。

第二,赵国撤廉颇换赵括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上当,其实深究起来原因很多:比如当时廉颇手下的兵力实在太多,一方面多到赵王心里觉得不安全,另一方面这么多兵力人吃马嚼消耗太大,赵国已经负担不起了。而且当时廉颇本人一来打不过秦军,不停地在吃小规模的败仗,二来不听从赵国决策层的指挥,多次抗命。所以赵国君臣才决定换下不听话不可靠能力也不行只会拼消耗的老将廉颇,换上一个既听话又可靠有能力有朝气的年轻一代将领快速结束战争。

也就是说,哪怕不是赵括,赵王也已经下定决心准备换掉廉颇了,而且新换的前线主将无论是谁,都必须主动出击与秦军交战,这是确定无疑的。很显然,无论换谁上,长平之战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恐怕当时全世界也找不出来能打败白起的将领。赵括其实是替整个赵国决策层背的锅。

然后还要说到一件事,很多人说赵括无能的理由是他爹妈都说他不行。其实说他不行的主要是他爹赵奢,他妈其实就是复述老公的意见。那么问题来了,赵奢为啥要说儿子不行呢?

赵奢说赵括的问题主要在于他虽然谈论兵法头头是道,但是态度太轻佻。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当时赵括年纪轻,又从来没上过战场,没见过战事的残酷,天真幼稚是正常的事情。赵奢为啥不好好调教儿子,反倒要把儿子缺点到处宣扬,生怕大伙不知道赵括“纸上谈兵”呢?

这其实跟政治有关,跟赵奢这个人也有关:赵奢是个老阴比,他心机很重,善于创造机会也非常能把握机会。赵奢出身于赵国公族,但是貌似是他爹卷入“沙丘之乱”的余波,所以他整个童年加青年时代都过得战战兢兢的,一度还流亡于燕国。后来风声过了,赵奢归国,仗着公族的身份混了个收税的小官当。按照道理来说,他这辈子也就是这样了,饿是肯定饿不着,但是基本上没有机会回到权力圈了。

赵奢并不这么想,他抓住机会硬刚平原君赵胜,弄死了平原君家里一帮偷税漏税的管事。赵胜当然震怒,把赵奢抓来准备弄死这个挑战自己权威的远房亲戚。既然创造出了面见平原君的机会,赵奢一顿嘴炮居然把对方说服了,赵胜不仅没杀他,还把他直接推荐给哥哥赵惠文王。赵奢从此发迹。后来阏与之战,赵惠文王求将,廉颇和乐乘都不看好这仗的结果不愿意去。赵奢抓住机会临危受命,然后狠狠阴了秦军一把,打赢了这一仗,以此受封“马服君”,成为跟廉颇平起平坐的军方大佬。之后他还怼了从齐国来避难的田单,田单当时处境很糟糕,名义上当过齐相这会儿又是赵相,但是齐赵两国都不信任他,英雄暮年里外受气。赵奢趁机踩了田单之后名望也达到了顶峰。

赵奢这个人的本事不仅仅是打仗或者做官,而是为人老谋深算,时机力道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不仅占尽了实惠,而且做事不留把柄甚至不留恶名。他打了平原君的脸,平原君还屁颠屁颠的把他推荐给了王兄,他抢了廉颇的风头廉颇也没拿他怎么样,他踩了田单的面子田单也承认自己不如赵奢。作为罪人之后,赵惠文王还非常信任他,把他当成公族里的依仗之一。

赵奢故意给儿子泼脏水,很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作为老阴比的儿子,赵括却没有遗传他爹的心机,从小很有能力但是表现得过于张扬轻佻。赵奢认为赵括没有自己这样低调谨慎左右逢源的能力,在同样远不如其父的疑心病患者赵孝成王手下过得不会太好,所以故意抹黑儿子,不想让他执掌兵权。只要不碰兵权这么敏感的东西,作为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再怎么高调张扬得罪人,至少不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赵括还是死在这上面,而且背上了天大的锅。

最后是马谡,马谡的情况跟前两位又不一样。

马谡的对手是“五子良将”的张郃,张郃当然远不如白起,但是应该强于韩信当时遇到的章邯。

马谡其实也挺有能力,但是他跟赵括的情况也不一样。赵括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遇到了实力远超自己的对手,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战场之外的因素影响。而马谡是搞错了自己的定位。

马谡治理地方的能力很强,作为随军参谋也非常称职,统筹军中事物,出谋划策都非常优秀,所以深受诸葛亮器重,资历也挺深厚。

马谡的问题在于,他是一个出色的参谋型人才,而不是合格的指挥型人才。在中军决胜千里出谋划策他非常擅长,但是战场上掌握态势随机应变他就压根不会了。本来就不专业甚至呆板教条,初战还直接遇上了“五子良将”的张郃,他当然打不过。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事情,写《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和中国近代战略第一人蒋百里,在战争理论方面都非常厉害,但是亲自带兵打仗的时候,都是连团长都干不好的。马谡虽然有能力,但是十有八九比不过这两位,第一次率军打仗指挥的兵力却远超这两位能够控制的数量,能打好才奇怪。

不过话说回来,马谡跟赵括有一点很像,都是属于主政的那位用人不当。放着魏延等一帮合适的人不用,非要用马谡领兵,也不知道诸葛丞相怎么就对自己的这位小迷弟这么有信心。


user avatar   yuangushanl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样是谈军事看上去头头是道的。

有黑公公、山高县这样的。

也有御风、苏翻译这样的。


黑公公、山高县说的每句话都好听。

御风、苏翻译可能经常让你难堪。


你要是指望黑公公和山高县去打仗。

我估计必然是赵括第二了。


二者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黑公公、山高县他们谈问题。基本都是空对空。美日资料,不好意思,基本没有。但是我就是这么自信。

苏翻译、御风他们,动辄引用资料,还有很多不知道。

当然他们也有大胆断言的时候。但是在断言的时候,你已经能感受到他们的论据之充实了。


这就是韩信和赵括之流的区别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有些人的大胆断言不过是出自于幻想,有些却是建立在透彻的理解基础上的。




  

相关话题

  三国时期有没有人的能力可以和韩信相提并论? 
  项羽看不起刘邦说明了什么问题? 
  如果成安君采用李左车的建议,韩信该如何攻下赵国? 
  刘邦对韩信恩大,还是韩信对刘邦恩大? 
  长平之战如果把赵括换成韩信,结果会怎样? 
  虽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但假如刘邦和吕后都没有杀韩信,他最后的结局又能如何,是会谋反自立还是? 
  为什么史记中淮阴侯列传之后还有一个韩信卢绾列传? 
  请问韩信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上韩王信和韩信,会不会就是同一个人?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张良韩信萧何等不世出的人才?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上了技校才知道的事?
下一个讨论
孙策为什么把兵马给了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呢?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