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崇祯遗言? 第1页

  

user avatar   xuxiaot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过多手演义与和谐的“崇祯遗言”,诚如@孔鲤 和@温体仁 所说,很大程度上是后人附会之词;人都死了,国也亡了,后人怎么说、怎么传、怎么写都行——因为不再有质证的可能了。

我以为,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插上了充分且合理的想象的翅膀的“遗言”的诸多版本,事实上也是汉族文人对于逝去的国度的一曲离骚。皇帝朱由检的遗诏的散佚以及太子朱慈烺的死亡,以及清军风卷残云一般的对整个国家的征服,使得这个定都北京的古老帝国最终逐渐失去了延续下去的合法性。无论是北地遗民还是南地仍在抗争的文人,都将自己对大明国的追悼或是仍然抱有的一丝希望写进了他们所编纂的“史实”里面,将自己对过往王朝的总结,假托已经死亡的皇帝之口留给后人。

我们已经可以知道,传世的所谓“崇祯遗言”,大多都是版本不同的“谣言”或者“道听途说”。这些版本不同的所谓“遗言”,散见于后世文人所著的正史书籍或是笔记小说当中,而作者也大多是曾在明朝任职,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又转而在清朝任职的文官。他们对于崇祯“遗言”的想象,可以说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对于遗言的想象,也带有很浓厚的文官视角。也就是说,事实上这份“遗言”,虽然不能说每一个字都是思宗所留,却可以百分百保证,是文官对于明朝社稷、国家政治及皇帝作为的带有自我立场的看法。

我们以目前来看最长的一个版本,冯梦龙《甲申纪闻》当中的版本来进行解剖。

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致虏陷内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一、薄德匪躬,上邀天罪。

薄德,即无甚德行;匪躬,即不为自身。皇帝作为天命之子,做得好了上天有赏,做不好了自然上天降罪。这既是文官对于皇权的看法,也是历代皇帝对于自己地位的看法。一旦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皇帝作为一国元首,是要承担最大的责任的;毕竟文官不管再怎么才能通天也只是一个“人”,而皇帝无论在怎么愚蠢昏庸也终究是一个皇帝——天然比人要更加有能力、有责任和有德行。所以,在文官的眼中,亡国的首要责任必然是要背负在皇帝身上的:因为你天生就是皇帝啊;你天生就应该干好。我可以给你提个醒,但做事都得你去做,积德也都是你自己积。天下盛平了,军功章有我一半;亡国了的话,责任你也应该占它个90%吧?

我想,一个十七年内六下罪己诏的皇帝,在决定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应当是这么想的——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二、诸臣误朕。

诸臣误朕这个梗,可谓是被传播得最广的“崇祯遗言”要素。只此四个字,便点出了崇祯朝十七年来的纷然乱局,也是许多专家学者及明史爱好者所认为的崇祯亡国的根本原因之一——党争。

明代党争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成化、弘治年间;其规模在嘉靖后期开始逐步扩大。万历中后期的怠政给了文官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以至于党争到了万历末期、天启初期的时候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东林党和浙党不舍昼夜地互喷,文官阵营的分裂也从客观上使得宦官与皇帝变得更加亲密。加上天启皇帝朱由校是一个沉迷游戏的少年,大事不管,全都甩手给宦官去做,而文官之间忙着撕逼,宦官自然就成为了整个国家最靠谱的行政人员,也无怪乎阉党专政。

而当天启驾崩、崇祯初登大统的时候,有两条路摆在崇祯的面前。一是延续天启年阉党专政的局面,继续重用魏忠贤;另一则是坚决铲除阉党。在天启年间,为了得势,浙党一直在向阉党靠拢,这也将东林党暴露在了抗击阉党的第一线。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东林党以受害者及忠臣的双重身份向崇祯表明忠心,坚决支持打击阉党。况且,在民间似乎也有对于阉党不满的声音;加之阉党手中权力过大,几乎盖主,朱由检并非太子出身,也是庶出;朱由校尚且被阉党架空,朱由校自然会害怕自己也被阉党架空,从而成为一个傀儡皇帝。对于权力怀有极大渴望的朱由检于是选择了铲除阉党。

然而魏忠贤倒了之后,局面却没有像朱由检所希望的那样清明起来。东林党人跳出来支持朱由检倒魏,不过是为了借机上位而已。事实证明,东林党人当政之后,崇祯朝越来越乱;一开始还只是上行下不效,到了后来都开始睁眼说瞎话,欺君罔上随口就来,朱由检彻底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

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弱,朱由检心里也越来越急;他做不了别的,只能不停换首辅。崇祯五十相,堪比战后日本换首相的乱局,也成为了各种党派的角斗场。所有人都只想着踩着别人的肩膀够到更高的利益,而崇祯老是换人的习惯也让大家知道了反正我不会在这个位置上呆的太久,赶紧捞一票就走——谁还会为家国长久之计着想呢?

“诸臣误朕”是没有错的,但这个原因只排在第二位——因为文人们都看得很清楚,这种乱局,只是源于崇祯最开始自己闷声作的大死。


三、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是的,到这个地步,崇祯确实没有面目见祖宗了。虽然总有学者说明亡于万历、明亡于嘉靖、甚至明亡于正德(我了个大槽正德怎么你了你干嘛不说明亡于洪武啊真是的),但事实上,我倒是认为,明亡于崇祯。

诚然,明朝中后期,财政趋于崩溃,政治体制也出现了很大的弊端;但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所留下的,算不上是一个烂摊子。众所周知,明朝最大的问题在于税收,大量皇家、官家的庄田是不上税的,不断兼并土地的士绅也是不上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的集中(许多人将其视作资本主义萌芽),士绅的所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大,不上税的收入越来越多。一方面江南地区巨贾富可敌国,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不断萎缩。在万历、天启两朝,事实上是有意扭转这种局面的。万历征矿税是一例,而魏忠贤向士绅开刀、向他们征税,虽被后世写作是荒暴无道、篡逆作乱的罪证之一,却毫无疑问地为天启的内帑补充了大量的资金,也是一例。倘若崇祯在登基之后,能够意识到财政的极大问题,哪怕铲掉了阉党,自己去设立税收机构没准也有救;但崇祯却气急了眼,铲掉了阉党,砍掉了阉党带来的弊端,却也铲掉了阉党带来的利益。国破之日,农民军没有从国库里搜刮到太多财宝,却发现京内达官贵人的府中金银成山——只能说,这真是自己在作死。

就不说太祖、成祖了,就说崇祯自己的亲曾曾祖父嘉靖、曾祖父隆庆和祖父万历,哪个不是虽然有自己的爱好但仍然手上算盘打得噼啪响、自己的钱袋响当当的?亏空喊了几十年,但从嘉靖到万历,甚至于到天启,哪一年因为没钱而出了问题了?算账收钱这一门兴王府留下来的祖传手艺到朱由检这里失了传,这真是没有脸去见祖宗了。


四、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小时候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真是眼泪都流下来了。即便是现在再看到这句话,仍然是鼻子一酸。结合@温体仁 君在答案中所引过的《国难睹记》当中另一版本的“遗言”,

左衿上书“大明皇帝”四字,右衿上有血书数语云:“只因失守封疆,无颜冠履正寝。朕之骤失天下,皆因贪官污吏,平时隳坏,宜尽行诛戮”等语。

当中所说的“杀贪官、诛污吏”之语,活脱脱是朱由检本人的写照。

如果我们尽信史料的话,我们便会发现,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非常自相矛盾的皇帝。一方面,他躬亲勤政、大刀阔斧;而另一方面,却又用人多疑、寡断善变。他爱民,所以会下罪己诏;但同时又不信任自己的官员,因而就有了崇祯五十相。有时候我会禁不住想,崇祯究竟是识人呢还是不识人?究竟是勤政呢还是实际上在怠政?他究竟想不想南迁?他究竟想不想送太子出京?他究竟给朱纯臣写了些什么?这一切真的太难猜,因为崇祯的心思就像是女孩的心思你别猜。像是崇祯这样多样化的性格,别说我们这些隔了五百年的人了,就连当时的身边人也是猜不透的。

或许崇祯的确是一个不堪大用的君主。他没有能力去掌控朝廷、没有能力服众。他靠杀人立威,却没想到东林党是一群官痞,最不怕的就是你杀人。他想运筹帷幄,以为自己能决胜千里,却没想到各处都是一败涂地。崇祯即位的时候,手上虽不能说是一手好牌,但却不烂,好好打还是能行的;可是到了最后,在皇帝本人和东林党的闷声作死之下,大明国由内而外地溃烂了。流寇拿刀一捅,这具尸体便四分五裂。

当真是任贼分裂。

至于最后的“勿伤百姓一人”,我宁愿理解为孑遗的明朝文人对于国破的最后的悼亡。




  

相关话题

  抗战结束前国共是否曾经俘虏过少将及以上军衔的日军? 
  清朝的的统治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为什么古代行刑老百姓抢着围观,现代人连宰杀动物都不愿看? 
  为什么清末时沙俄没有进一步夺取东北和朝鲜? 
  日本有什么镇国神器吗? 
  今天是巴黎公社成立150周年,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为什么用火器的明军输给了装备原始的后金骑兵? 
  独立以后的格鲁吉亚对于斯大林有什么看法? 
  如果,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成吉思汗这个人,人类历史会怎么发展? 
  朱棣杀三千宫女的事儿可信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韩信和高长恭战功赫赫难逃兔死狗烹,李世民却反杀成功?
下一个讨论
美国有这么多殖民地,还能收割全世界的财富,而且世界大部分高科技产业都在美国手里,为什么还说美国没有钱?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