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当时的装备保障情况而言,不得不尴尬的说当时一段时间内我军空军能力非常有限。
从中央军委发出“援柬牵越”军事行动命令开始
从对越反击战开始,1975年美军被迫撤出越南之后,中央就发出了“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警告,提出保卫西沙解放南沙的战斗号召。
1978年6月18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中越边境军事斗争问题》的指示,命令积极搜集越南军事情况,掌握越南在南沙动向,掌握苏联在越南活动。
12月8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牵制越南支援柬埔寨的军事行动问题》的命令。
12月9-14日,空军贯彻军委命令,派空军王定烈参谋长带各机关十几名同志赴武汉,广西,云南程度等地向执行“援柬牵越”作战任务的空军部队,传达军委命令精神,研究部队行动和作战部署。
空司装备部组织武器装备保障。12月13日起向总参申请战备急需装备。
执行任务的高炮部队,地导部队,保障机场,新建单位共缺车辆2492辆,100高炮指挥仪3部,伪装网2000块。
12月23日,以空司名义,向总参总后国防工办并中央军委报告空军《目前飞机、弹药情况》。
报告中提出飞机,弹药问题:
作战飞机:良好率出勤率低,
歼7:飞机数量少,78年计划产70架,年底分配37架,未补到部队。
歼6:火力弱,原计划1978年底完成歼6加装霹雳2导弹900-100架,实际到年底完成3架。
强五:质量问题,1975年经主席和军委批准至1978年止返修全部354架强5、78年底实际完成返修20+
轰六:总计80架。40余架因缺发动机和起落架裂纹等问题停飞。
轰五:缺244轰炸雷达,年底总计34部。只能维持训练,打仗用不上。
航空弹药:
30-1炮弹引信质量差,炸膛,不能使用。
90-1火箭弹,无引信,不能使用
航空炸弹:需要20种缺10种。
空空导弹:霹雳-2,抗干扰性能差、早炸和火药柱裂纹,分层三大质量问题。
报告认为越军有作战飞机249架,其中米格21型75架,地空导弹13个团,认为我军空中斗争局部不易形成优势。希望改变此局面。
为此,1979年2月12日,总参致函三级部同意再生产歼7A型72架(原计划50架)
并将成熟伞仓上移、加大副油箱等改进措施用在这批飞机上。
2月12日空军成钧副司令召开战备汇报会。会上确定
11航校再出4架歼7(达9架)。航空兵7师增兵一个歼7团。
红2地空导弹前线各营原准备一个基数(24发)不够,紧急调运一个基数。
弹药:第一批航弹按参战一个月,作战15天,歼(强)击机一天2架次(一架一吨),轰炸机一天一架次(一架20吨计算)。已运去25000枚,3900吨,火箭弹34000枚。
低空引信全部配齐。后续打算,再准备15个作战日。
少量飞机补充由工厂生产补充
大的补充采取轮换部队方式。
2月17日自卫反击战开始,3月16日结束。
战后总结经验。
中央军委79年3月20日下令总结自卫反击战作战经验,通知下达。
3月10日空军吴富善副司令员于3月10日开会布置任务总结
1.装备保障基本情况:
准备阶段时间:1978年12月8日-1979年2月16日
补充内容:
飞机75架,高炮12门,地面雷达53部,通信导航装备8500多部(套),轻武器4670支(挺),各种车辆726辆,工兵锹镐8500把
等
紧急完成300架飞机10余项加改装工作,36架歼-6加装PL-2。
2.装备存在问题:
数量不足,性能低,质量差,不配套,缺备件,严重失修。
空军组织紧急检修突击加改装大量紧急调拨补充,完成保障任务
航空兵5师14团强5平均剩余寿命百分率低,工厂紧急调配新机,提高到剩余寿命百分比56%
航空兵28师83团,36架强5,其中30架缺48台发动机,17个液压油泵故障,紧急调拨补充后保证转场。
因为参战飞机质量问题,制造厂先后派出30批135人次到部队紧急检修排除,
广西方向排除12项故障,437架次。
故障举例:航炮空中速射后飞机结构变形。
PL-2地面测试15%不能用。
战斗飞行中发生,弹翼陀螺止动销发射前折断46根
安装槽固定螺帽飞掉57个
炸弹数量少,品种缺,引信不配套,没有400米以下低空引信和子母弹箱低空定距空炸引信
航空器材:急需航材不能保障,成套配发的大批用不到。
歼7三个月配套航材最常用缺23项,强五三个月配套航材缺144项
强五缺无线电高度表导致瞄准具精度差,只能凭借经验和判断进行低空飞行轰炸
轰炸机缺少自卫干扰设备和机载轰炸雷达影响突防和复杂气象突击能力。
高炮15,19师参战临时补充230台汽车(50台从其他部队抽调),保证机动开进
四川大足汽车厂产红岩牵引车,部队接回50台中46台开不动。
3.改进措施和建议。
具体措施:
1、紧抓强五,歼6-三,直五返修
2、紧抓现有装备技术改进,提高性能,举例:
歼6机身下加油箱扩大作战半径,加装空空弹和炸弹
改善强五电子火控,加大航程
改进红2地空导弹低空性能
3.抓好装备技术革新成果推广使用。
战后装备保障工作改进简略总结(书太长了懒得抄)
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工作
81年7月27日上报问题
1,5架试用歼8存在质量和配套问题
2.运8质量配套问题20个,5架中经常有2-3架不能飞
3.歼7主要问题:座舱盖前风挡玻璃易脱胶,煤油加油口座裂纹、掉块,发动机一级叶片易断裂,银锌电瓶接线柱易熔化
4.强五主要有航炮停射,空速管折断等8个问题
5,霹雳-2早炸,抗干扰差,火药柱分层一直未解决
6.红旗2定型66年遗留3个质量问题,二级火箭发动机断续熄火,引信提前爆或不爆,脱靶量超差
未解决,现有导弹1700发备件280件因质量问题不能使用。
78-81年三年以飞机大检查和技术大检查为重点,对空军12类主要装备和技术全面进行检查整顿。
78-80年航空工业三年整顿质量验收复查
84-87年对库存武器装备进行质量大检查和部队携行通用装备的技术普查和鉴定。
效果:
1978年底装备调查:
80年解决212项装备质量问题中的179
航空110项解决96
占87.3%
1982年装备完好率达到总部规定指标:
飞机完好率83.5%
地空弹97.4%
火炮97.5%
地面雷达95.5%
战斗类车辆95%
保障车辆93.3%
对比:
76年12月底统计:作战飞机仅有69.9%用于作战,可使用航空炮弹55%,空空导弹34%
总部规定标准约为80%左右,工作达成目的
此后逐步用歼7歼8更换歼6等工作
1981-1985“六五”期间,歼7A,7B,歼8,歼8A
1986-1990“七五“”期间,歼7B,C,H,歼8-2
此后后续
“八五“ 期间 歼7-H, D,E。歼8B,D
“九五”当时原计划为订购歼8CD,歼7DE,四种。计划到2000年将歼6的装备数量降低到50%以下,保证歼7和歼8过半。
总结,长期工业能力差,并且受历史原因扰乱影响导致完好率低,
举例:作战飞机大部规定大修时间为8年或者800飞行小时,而实际歼8B上103项机载成品寿命和飞机大修期不同步,2年或者200飞行小时以下需要更换或维修的有24项。歼7E有35项。
导致机件更换和送厂修理频繁,作战飞机可用率低。
这一影响不止从71-78-88,乃至影响到此后的空军历程。
八五期间国产和引进新机普遍不足60%,狠抓后1997年达80-90%
可以分析为以三年大检查为区分点,之前集中于生产质量问题,之后集中于新机更换的不熟悉问题。
当然,这全程也都有经费问题就不赘述了。
以当时中国的工业维持一支拥有五千架各型飞机的空军,实际上可以说超出了航空工业能够支持的实质。然而长期的紧张局势下又成为了必然。
好在,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敲黑板,再强调一句,当时的中国空军是一只总人数接近40万,各型作战飞机5000架的空军
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是3地可造超音速飞机,一共5条生产线的规模。
空军规模和航空工业规模是不相匹配的(事实上现在也不算匹配,空军规模仍然大于航空工业的实际维持能力,因此仍然需要继续建设)
以这个能力在76年维持70%的可作战飞机,即3500架,中国航空工业当时的能力评价足以打一个良好。
航空工业真正的匹配空军规模的这世界大概也就美俄(某些已经无法维持8机巡逻的蛋疼空军闪开)
达到这个成绩的也没多少。
当时中国空军的状态是惨,能力有限,跟怂不怂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