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计划经济会带来短缺? 第1页

     

user avatar   ying-ru-yu-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北京的豆腐为例,看一下为什么解放前豆腐“供应充足”而解放后却要"凭票计划供应,货源短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至抗战爆发前),按照冯云乡等老人的回忆算是相对稳定的“黄金时代”了,当时北京的人力车夫最高时占所有就业人口的近百分之三十(1932年统计,不到27万的总就业人口中有八万人力车夫),可谓北京劳动人民的主体代表,而这些车夫的生活状况如何?

一,绝大部分车夫的菜只有盐,咸萝卜或腌水疙瘩;

二,收入较丰的年青力壮的车夫除了咸菜能吃点葱,蒜,辣椒,韭菜花或少许白菜,每天几滴香油,“见面是生日,吃饺子是年下”;

三,只有极少数的拉包月和车牌的车夫(会说外语,或在高官家打工,算是当时的金领了,骆驼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拉包月,可惜就是偶然干上也拉不长),才能“有肉类和豆腐”,而且,就算是这种金领劳动者,也就是“四口之家,每月调和及菜蔬费一元”的水平,可以看出他家一月就算吃上豆腐,也肯定是极少量的。

而同文中还有比较,就算上面这种悲惨的水平,居于次等的“收入较丰的年青力壮的车夫”的生活水准(有点油,有点菜)已经令只能每天吃酸臭咸菜的河北农村大地主都羡慕向往。

由此可见,当时的车夫绝大多数是极贫或次贫,每月收入少则三四元,多则七八元。只有少数拉包月或者拉洋人的车夫(会说外语)才能(除失业外)每月到手十几元,能吃得起豆腐和肉,虽然当时豆腐的价格是每块几分钱,但四口之家每月也就能能拿出一元钱来买“调和及菜蔬”。

上述资料基本出自论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的人力车夫 作者:杜丽红

而解放后豆腐仍然保持是每块几分钱的价位(之前百度过,70年代初的大同,豆腐是每块七分),但是,民国时期那些每月只挣三至八元的车夫,他们及其后代到了解放后,不管作什么工作,就算像车夫那样“低等”吧,在五六七十年代他们的月收入会普遍只有“三至八元”吗?当时他们就算每月工资十几元都算是极低收入了。

换句话说,民国时期北京仅那些每月只挣三至八元的车夫及其家人后代当有十几万,几十万人,到了解放后的五六七十年代,他们就从解放前消费不起豆腐的阶层一跃成为有足够能力消费豆腐的阶层,仅北京城一下就是几十万人能吃得起豆腐了(更不用说当时北京27万就业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和车夫一样的赤贫,次贫阶层)。

那么,看看解放前穷人的惨样,再看看解放后普通平民的实际收入也变得能长期负担豆腐,在自然条件限制下豆腐总体产量有限(注,此处是我全凭个人感觉,如有详细数据支撑更好,如果有相反数据也请指正),而买得起的豆腐的平民数量暴涨,那么豆腐自然相对供应短缺,要"凭票供应",不是很正常吗?这是坏事吗?

相对而言,在解放前就能拿吃豆腐不当回事的富裕家庭相对反而感觉吃豆腐变困难了,如杨振宁母亲就抱怨过他们家"买豆腐还要排队",这不也是很正常吗?但这是坏事吗?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体制下,供需均衡的响应速度慢,供需调整的弹性小。

因为至今仍没有发现比价格与连续报价更灵敏而且公允的讯号机制,但市场机制的供给粘性/惯性也容易错配,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所以AI及机器人计划委员会是否会更有效,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50年朝鲜战争把美国人打了。人家美国人带着资本主义阵营封锁了中国。1960年和赫鲁晓夫辩论把苏联得罪了。人家苏联带着社会主义阵营不和中国玩了。

专业术语叫去依附。毕竟跟着毛子混,后来的下场都知道了。而跟着美帝混,常凯申已经给我们示范了。

但是进行轻工业的扩大生产是需要钱和设备的。。我们自己的设备水平本来就不太行。美国和苏联封锁了我们,又拿不到投资。

而且自己还要搞工业化。维持国防工业,维持重工业。只能搞计划经济啊。。

1972年,李德生和伍豪让尼克松过来,准备了43计划。就是准备开放的。只不过两位都去世了。总设计师才接手搞了而已。


user avatar   wan-li-dao-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人有份才会短缺,买不起就过剩了。而搞人人有份的原因就是因为短缺。

拿你们学校的食堂举例子(就是举例子,别拿外部环境扳杠):

一开始学校食堂是校长的亲戚承包的,只要肯花钱山珍海味都能吃到,但没钱就只能吃粗茶淡饭,最穷的只能吃饲料,甚至饿肚子。这时候没有短缺,还会有大量穷学生买不起的剩余。而管食堂的人赚了钱就弄到学校外面去,食堂越来越老旧,却也从来不修缮

后来一批学生造反了,自己接管了食堂,按照学生的人数做饭。每个学生都领一样多的饭票,保证每个人都能吃粮食吃饱。但初期很穷,只有少量的精米,其他都是糙米和粗粮。

所以大家一进门就会都先去买精米,精米卖光了再去吃糙米和粗粮。这时候精米就是短缺的。而其他的粮食也都能卖光。

管理食堂的学生为了改善伙食,把一部分节约出来的粮食换成了设备,这样食堂就有能力做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到外面能换更好的东西。食堂自己也开始养猪。这就开始有肉蛋奶了,但因为也都是按照人头分配的,所以那些好东西都短缺。

后来有人怀念起当年有剩余的日子了,校长的亲戚又被请回来了。这时候食堂已经建设得非常好了,不但能充分供应学生的饮食,还能对外营业。

于是食堂就开始加足马力,因为外面的人给钱多就先紧着供应对外营业,对内也恢复了有钱就能买,没钱就看着。

看着人来人往的食堂,看着越来越多的剩菜剩饭,校长的亲戚自豪地说:“如果一直让我管食堂,早就能这样了!”


user avatar   sun-shi-wen-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也有富裕的时候,甚至会到浪费的程度,比如入冬前的“爱国菜”,北方在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工作过的老一辈对此应该有点印象。

理论方面更专业的本人谈不来,所以,说一点直观、粗浅的。

理想的计划经济: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生产出正合适的产品,既不存在短缺,也不存在浪费。

但是,这个需求,变化非常频繁而且幅度巨大,靠人力根本没法完美统计,也无法迅速调整计划跟上需求的变化。

于是理想状态下就有两个选择:

1、短缺的计划,当缺口过大时调整计划;

2、浪费的计划,当富裕过多时调整计划;

本能的,按商品的耐储程度、生产成本等因素会选择不同方式。不易存储、生产成本高的产品会选择短缺,可长期存储、生产成本低的产品会选择浪费,哪一方面因素比重大就遵从哪一种趋势。所以,豆腐这种不易储存的产品天然就会选择短缺型计划,房子这种高成本产品自然也是短缺的,入冬前的白菜这种可以长期储存成本又低的产品经常超量供应╮(╯▽╰)╭


but,实际上,即便是这样简单的计划,也很难实现,比如:

苏联计划经济委员会:我们的计划是按照下面各个加盟共和国、各个部委的统计数字决定的。

各加盟共和国、部委:我们的统计数字是根据下面各个州、各个部门上报的数字统计的。

各州、各部门:我们的数字是根据下面各市、各集团的报告统计的。

各市、各工厂:我们的报告……呃…….早期倒是还调查研究了一下,后来都是瞎填的(ーー;)

所以,能靠谱才见鬼了(╯‵□′)╯︵┻━┻


user avatar   chantcliff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谈论计划经济的问题下面,永远能看到一些根本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人,在那儿抱着一些数字猛吹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会带来短缺,因为目前人类的统计和决策能力,完全不能真实并且及时的反应出市场对商品的真实需求。

计划经济,是一种听起来很美,理论很圆满,实操却几乎不可能成功的经济模式。

计划经济要完全实现有效,需要精准的市场统计,即时的市场反应,和及时的市场投放。

然而这三点,都是人类社会目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你既不可能精准的知道整个社会所有人的一切需求并且统计出它们的精确数量,也不可能对人们临时产生的需求变化进行即时的计划调整,更无法跳过产品的生产周期(尤其是农产品)直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市场经济是允许过剩或者短缺的,因为定价机制本身就是对过剩或者短缺的一种自然调节。

但计划经济不可能允许定价随意浮动,否则它和市场经济就没什么两样了。然而失去价格调节以后,短缺或者过剩都会必然出现 ,根本不可能避免。

所以,我国改革开放干脆就直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我劝告那些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人,排队不是公平,是真的缺货。而排队的,永远只是普通老百姓,某一些阶层的人有一种计划经济下的特产,叫“特供”,他们从来不短缺。


补充一点,充足,绝不是“买不起”。

有些高赞回答,说什么市场经济因为穷人买不起所以就不短缺了,这简直扯淡了。

一般意义上的短缺,都是指普通生活必需品。

奢侈品从来不存在短缺或者充足这样的经济学意义。

你会说哇,今年的爱马仕市场短缺了吗?这东西短缺还是充足,对于人民生活来说,是无关的。

我们一般提到短缺,肯定是普通生活必需品,比如粮,油,副食品,衣服等保暖品,自行车等普通交通工具……

这种东西,市场经济下,如果经济失控,同样会短缺,无论穷人买不买得起。

比如国民党时期,且不说它那玩意算不算市场经济,哪怕你将它定义为市场经济,国民党时期中国的粮油副食品当然是严重短缺的,怎么可能因为黄包车夫买不起豆腐,豆腐就算是“供应充足”呢?

恰恰是因为国民党时期经济一团糟,国统区存在严重的市场物资短缺问题,导致了国民党最后的大溃败。

另外,也请不要把北京市民可以排队买到豆腐,就当做生活条件改善了,短缺就值得了。

计划经济时代,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承受着巨大的工农业剪刀差,用自己的血汗供养了城市居民,他们没有钱,也没有票,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生活物资匮乏,来让城市居民得到了“排队凭票供应”的“公平”的“短缺”物资,在这些给计划经济唱赞歌的人眼里,农民从来都不是人,只是电池。


user avatar   minsky-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按需分配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极其先进的经济体制。

它拥有极高的效率,生产的商品都是根据国民需要而生产出来的,就是国民需要什么,他们生产什么。

但政府怎么知道国民需要什么以及需要的量呢?你一个食堂的肉食量你怎么统计好呢?食堂的用餐人数就会有变化,有的人今天出去聚餐就不吃食堂了,有的人胃口变了不想吃太多肉,这种明显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去假定他能做到,你不是在扯淡吗?所以浪费或者紧缺是必然的。

不知道,所以计划经济失败了。因此带来了短缺效率低等问题。

这是人的错,不是计划经济的错。

总结就是过高强调了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客观条件的巨大作用。

违反了唯物主义,那势必要出问题的。


user avatar   hei-dao-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现在还教不教了,以前社会和历史课本上都会有一小节提到某学的前身之一“空想社会主义”,对欧文傅立叶等人的评价用大白话讲,大约就是“人是好人,心是好心,可惜设想完全不现实。”

其实套用到计划经济上也一样,如果能完全按理论设想实现计划经济,那计划经济体制确实好得不得了。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一样吗,“如果”能“人人平等,个个幸福”,那当然好,可不就是实际怎么都做不到嘛。

不管怎么夸耀阶段性的成就,不管怎么黑市场经济来比烂,计划经济经过几十个国家全面或部分的运用了数十年,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它有极大的局限性,只能适用于结构相对简单的体系,或不需要快速迭代的领域,又或者作为短时期的冲刺型动员工具。可一旦进入信息混沌的复杂经济环境,或者需要推动非模仿型创新时,它就会极其严重的失灵。

为什么计划经济会失灵,理论的解释已经非常完备了,但其实那些枯燥复琐的理论解释对普通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大量且长时间的实践,人们已经确切的知道,计划经济体制只能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在更大泛围内它真的就是会失灵的。

而短缺,就是计划经济失灵最显著、最直接的外在形式。


user avatar   bao-zao-lao-ge-qiang-wu-d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的需求=人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需求=有钱人的需求

无视有普通人的需求,物资短缺就不存在了

计划经济时期结婚分配房子,工作一段时间后也会分房,房子自然就不够用,短缺就产生了。

这时候就按需分配,你家两口子刚结婚就先住小房子。你家人多就分大房子。但是房子的数量似乎永远不够。

市场经济时期

直接把房子涨价,大量房子被闲置也没有人住进去。短缺就消失了。

供应自也就充足了。

所以市场经济没有短缺,只是缺乏(有钱人)的需求


市场经济下,没有短缺。

只有(有钱人的)需求不够。


user avatar   nai-ping-zhan-do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短缺就是计划经济的特色,和生产出来多少东西毫无关系。这就像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的特色,和生产出多少东西毫无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总价格是等于总工资加上总利润,无论是总工资还是总利润,都不可能完全投入消费,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永远是不足的。

计划经济呢,它的逻辑是完全相反的。它实际的逻辑是,生产出多少东西,就直接分配多少东西。哪怕它披上市场经济的皮,也使用货币,也有市场交易什么的。但是它的本质还是直接分配。而直接分配,我们总是希望能分到的越多越好的。所以无论如何,它都是短缺的。

考虑到很多人对计划经济是怎么回事都完全一无所知,我们还是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吧。

比如说住房问题。在市场经济下,我们以香港为例,香港有不少人住在鸽子笼里面,那么他们需不需要一座建筑面积大概90个方的“千尺豪宅”呢?他们当然想要,但是他们买不起,所以他们对“千尺豪宅”没有需求。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不足。

而我们的父辈这一代人的时候,住房问题是怎么样的呢?国家统计大约有多少人将要进入婚姻阶段,多少人将要有孩子了。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再考虑国家本身的工业能力,兴建一批住房,然后按照结婚优先、有孩子优先、再加上论资排辈以及其他的因素来排个队。将房子分配给国民。在这个过程中,国民不需要花钱买房子,有钱也买不到。然后,你说一个单身小青年希不希望有套房子?一对刚结婚的小夫妻需不需要要套大房子,一个刚生了孩子的三口之家需不需要有一套更大的房子?当然需要了。但是国家生产力是有限的。生产不了这么多,他们必须排队,必须等,有些人等了多少年都等不到。于是住房就是短缺的了。




     

相关话题

  学生与社会人有什么明显区别? 
  大家在国内遇到过哪些事情,让你感觉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有希望的? 
  如何看待「爱狗人士」欲强行带走玉林当地活狗? 
  为什么部分人对明朝有不好的看法? 
  2018 年经济形势会怎样? 
  如何用两个字诠释秦代? 
  为什么沿海的国家和地区通常比内陆富裕发达? 
  希腊选手赛场泪崩,「因贫退役」,为何六千年历史的古希腊连一个运动员都养不起了,古希腊文明是否是假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表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还有很大空间,预计 2022 年更加积极」,透露出哪些信息? 
  中国可不可以让解放军去屯田,以减轻军队开销? 

前一个讨论
你会继续买耐克阿迪达斯等产品吗?
下一个讨论
2022 年春节前,可能回国不用隔离 14 天么?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