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历史上有哪些风靡一时或被大量使用后被证明是有严重危害的事物? 第1页

           

user avatar   jesse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五格起名法

大家可能深有体会,90、00一代缘何冒出了这么多用字古怪生僻、或者烂大街的名字。

去网上搜一些起名打分网站,把这些名字输进去自然就明白了。


可能有人会说:都是算命先生惹得祸……

的确,这些名字大多是分布在各街头小巷的算命先生起出来的,也有一部分是网上的算命软件取出来的。

不过你们还不知道内幕,罪魁祸首既不是当年街头的某个算命先生,也不是什么唐朝的袁天罡、清朝的金圣叹之类的,而是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民间学者——熊崎健翁。


1918年日本民间学者熊崎健翁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姓名判定方法——五格剖象法。


五格剖象法拥有庞大而复杂的数理系统,三言两语恐怕难以说清,而且大部分人也没兴趣了解。简而言之,五格起名法的数理关系完全建立在姓名的笔画数之上,再运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以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五大数理来推算人生运势。

也就是说读音、字形、含义、格调等其他因素统统不在五格起名法的考虑范围内,当然了,生辰之类的也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用这种方法来起名,判断名字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笔画了。

五格起名法在日本本土并没有掀起太大风浪,反而在香港和台湾传播开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这种起名方法又传入中国大陆,受到了诸多民间人士的“推崇”。

大家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既不传统又不现实的学说会在中国大陆受到如此推崇?

因为简单。

诚然,五格起名法的数理系统很复杂,但是,这种起名方法仅仅需要数理,推导姓名的笔画数就可以了,背书既会,根本不需要去研究名字的音形义、实用性、美感这些抽象的东西,也无需考验起名人的起名天赋和文字功底。

于是乎,这套说法也就被一些以此为饭碗的民间人士奉为圭臬了。

至于危害,并不像前面一些答案说的那样毛骨悚然,但的确是深远持久的,因为90后、00后这一代人有很多都被五格起名法所坑害,一辈子用着不合适的名字,而且这种伤害对一些人来说无关紧要,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

被取了李梓萱这样的名字还好说,也就是没什么风采和底蕴,显得比较俗套,但还不至于惹上太大麻烦。

要是被取了韩佾灏这样的名字,那可就坑了大爹了,逢人就要先说自己的名字怎么读,出个国还可能因为名字打不出来折腾好几回,被名字折磨一辈子。

今年是传说中的羊年,可以预料的是,又有一批孩子被起了带草字头生僻字的名字。


我一直对只看笔画,不管音形义的起名从业者抱有深深的鄙夷之情,说他们误人子弟毫不为过。不过我也整顿不了他们,毕竟人家一辈子就会算笔画,拼命也要守住这个铁饭碗。

所以我只能奉劝诸位家长,不要轻信五格起名法这类说法,给孩子起名时要先考虑名字的实用性和美感,从音形义这些最基本的角度入手,不必考虑笔画这种毫无意义的方面。

一些人可能要说,起名还是要按传统的方式来,古人都这么起,还是保守点比较好。今天看了这篇回答大家想必也都了解了,五格起名法并不是什么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而是1918年在异国他乡被杜撰出来的。古人可不是这么取名字的,要保守的话也不能这么来吧?这不是活生生的数典忘祖吗?

不过估计有些家长还是要信,非要说笔画、五格关乎孩子的终身命运,那好吧,容我再引用一些例子。

这个表格是一位名叫董世鸣从业人员整理的,里面提到的名字很有代表性,可见所谓五格和人的命运并不是那么吻合。


如果有人看了上面那些还是要信的话,那我就爱莫能助了……

只能最后再送您一句话:抵制日货,从我做起!╰_╯



如果本来不信,请一笑而过( ^∀^)


user avatar   kmlo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页面上Ctrl+F了一下“鸡血”,竟然没人提到?那好吧,我来补上。

在现代汉语中,“打了鸡血”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极端亢奋的表现,而这种用法的产生,要追溯到六十年前上海一个名叫俞昌时的医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俞昌时在江西从事卫生工作,偶然间发现了鸡的体温高达43摄氏度: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间,我在江西南平工作时,偶而在鸡的肛门里试了温度体温,发现其体温在43℃左右。

(引用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于俞昌时所著《鸡血疗法》手册,对文中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误用等未作更正,原样引用,下同)

对此他认为:

从而联想到其常温度如此之高,当然是其神经调节中枢和血液的发热机能特别强。因之,它对大脑皮质起平衡作用。从而促进生理机能调节新陈代谢以及它的抗菌抗毒能力一定很强。

并且从文献中找到了根据:

我想起在祖国医学文献上应用鸡血治疗疾病的记载很多,它的应用方法是:眼塗、侵、点(点眼有奇效),我就想到注射的方法,把鸡血注入人体,而不会发生不良反应,一定很会产生对人体有益的作用。

于是他就捉来了一只大公鸡,抽血给自己注射:

就抽了一只大公鸡的血1.5cc,我注射到自己的身上三角肌肉里,

注射后:

首先感到它没有一点异常情况,没有痛痒、胀麻,于是我就放心了。严密地注意其效果。在一二日内是觉得精神舒畅,食欲猛进,睡觉有良好现象。以前吃不好睡不好。到三、四日发现奇迹:在洗脚时看到以前常脱皮现象几乎减少到没有了。过去我的脚经常起水泡,然后脱皮,非常严重,数十年来一直没有治好,这次不仅脱皮好了,而且皮肤也不痒了,身上的皮肤也光润起来了。

今天看来,这些变化一大半要归于人体对鸡血中的异种蛋白所起的免疫或过敏反应,剩下的也不能排除安慰剂作用的影响。但在那个年代能有此认识的人显然还不多,俞也不例外,他开始给周围人注射鸡血,按他的说法都药到病除:

我以后就放心地注射了几次,同时还给几个亲友注射,都取得了奇异的效果。例如:我的女儿十五岁,经常发作腹痛,注射一次就好了;还有一个农民大腿上患有蜂窝炎,发高烧痛了三、四天,已有化脓倾向,因无青霉素就注射鸡血,当时就止痛退热,睡眠正常,以后又注射了两次鸡血就完全好了。还有一个妇女患阴道炎,已肿出阴道,白夜痛疼不安,注射了两次鸡血就完全好了。

后来他回到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暂时停止了使用鸡血注射治疗疾病的尝试,直到大跃进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才又重新开始为人注射鸡血:

直至五九年大跃进的时候,才重新搞起来,我首先在永安三厂棉纺职工中间作注射治疗,一个多月注射了三百多人,一般注射一、二次,也有注射五、六次的,先后发生显著的效果。而且组织了鸡血疗法研究小组做了一些简单的动物试验和临床应用都成功。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疗效已超出国际水平,只是中央要求保密,所以才不为人知:

中央卫生部审核后指出:此法因超出国际水平,必须保密……所以至今不被一般人所知转眼已五年了。

但实际情况却是上海市卫生局在调查过后,发现鸡血疗法存在着腹泻、发热、局部红肿甚至休克等多种不良反应,因而对其并不认可。直至1965年卫生部仍在接到上海市卫生局来函后专门出台禁令,禁止医务人员给病人注射鲜鸡血:

不过卫生部的禁令并未通达民间,俞昌时在这期间仍然在为自己和他人注射鸡血,并使鸡血疗法随着众人口口相传而播散开来。按照俞的说法,注射鸡血在他身上治愈了胆石症、血丝虫病、褥疮等疾病,并有心脏功能增强、视力改善、白发减少、不怕冷、性欲旺盛、食欲旺盛、力大无穷等二十多种“正面效果”。而《鸡血疗法》手册更宣称注射鸡血可以治疗的疾病多达78种,涵盖了心血管、妇科、皮肤科、消化科、呼吸科、泌尿科……


1966年,随着一场将持续十年之久的政治运动开始,俞昌时和他的鸡血疗法终于迎来了转机:原先坚持反对鸡血疗法的卫生部和上海市卫生局被扣上“城市老爷”的帽子打倒在地,而北京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等一批医学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则成为了鸡血疗法的推手:

在那个年代特有的狂热推动之下,鸡血注射能够治疗的疾病比俞昌时的《鸡血疗法》手册又有了增加,达到93种之多:

对鸡血疗法的原理也有了看似合理的解释,那就是雄性激素的作用(所以这是全民做c吗……),于是全国的公鸡都遭了殃:

鸡血疗法得到了大力推广,俞昌时的人生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他解放前曾是党员,后来被国民党抓捕入狱,文革中这段往事被人翻出来,令他成为了千千万万被打倒的人中的一员,失去了对鸡血疗法的“专利权”。而这却在无意中又促成了鸡血疗法的广泛传播:随着俞昌时的消失,一条流言开始在民间流传,说是有一名潜藏在大陆的国民党特务头子被揪了出来,在将被枪毙时献出一个可以包治百病、益寿延年的方子,得以免死,而这个无比神奇的药方,就是注射鸡血!

在政治运动和民间流言的推波助澜下,鸡血疗法一下子“火“了起来,很快就风靡了大江南北。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到偏远乡村的卫生所,随处可见手拎活鸡排着长队等待注射的人群,以至于在那个低工资高就业物价高度稳定的年代,罕见地出现了因众人竞相抢购导致小公鸡价格飞涨的现象。此时的鸡血疗法,已经成为了一种什么病都能治,什么禁忌症都没有,即使没病也能让人更加健康的无所不能的“神方”:

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令其疯狂。鸡血疗法在风靡全国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数量和严重程度:如前所述,早在俞昌时最初提出鸡血疗法时,上海市卫生局经过调查报告就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注射鸡血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发生休克。当时使用鸡血疗法的人还主要集中在上海,不论是注射时的卫生状况还是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措施都有保障(俞昌时自己也说“不良反应严重的,及时注射半支肾上腺素就好了”)。但在鸡血疗法风靡全国之后,大部分小城市、县城和乡村的卫生机构并不具备上海的条件,于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迅速上升,甚至出现了有人在注射鸡血后死亡的案例。这些案例和当初关于鸡血疗法如何“神效”的传闻一样,飞快地以口头传说或纸面传单的形式散布开来,并在此过程中同样被不断夸大,让鸡血疗法在短暂的狂热之后又迅速地被人抛弃:

“但随后就有大量的传单在街上飞行,上面说鸡血免疫疗法弊端很多,有不少人甚至因此中毒身亡,等等。各种消息有名有姓,说得跟真的似的。这种传闻后来愈来愈多,像野草一样疯长,恫吓着嗜血的民众。最终,那些小公鸡的性命得以延缓,鸡血疗法的热潮迅速平息。”
——同济大学教授,作家朱大可

最终,兴起于1966年底的鸡血注射疗法在历时约一年的全民狂热之后迅速地平息了,只留下“打鸡血”三个字流传至今,暗示着后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全民疯狂的历史……


user avatar   cang-shu-laq-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我问你,

世界上有什么能比金属更具有吸引力?

金灿灿的,

亮晶晶的,

固态的,液态的,沉甸甸的。

于是人类开始在这些不朽的金属中寻求不朽。



2.

首位的,

自然是水银。

流淌的白银,炼金术和不死药的成分,元水,姹女,

和商业的神明。

小儿哭闹不吃饭咋办?

来一包莫菲特医生顶好牙牙粉吧,

一包就能消除牙痛,

叫孩子吃嘛嘛香,

一觉睡到大天亮,

胖的像小猪一样!

不过里面的有效成分是甘汞,就是氯化亚汞。

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血肉脱皮,精神异常,昏迷和持续不断的高烧。

感觉像是变成了烤熟了的小猪?



3.

我常常思考,

有时风流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丑闻,家庭纠纷,刑事责任,

还有梅毒。

现在感染梅毒的朋友真应该感谢抗生素的发明。

如果你出生在十六世纪,

又不幸在和街头妓女一夜春宵了染上了这种花柳疮,

那等待你的最好的治疗手段,

恐怕就是“水银三温暖”了。

在木桶里加上水银,

加热,

水银蒸气,

再把你放进水银里。

水银可以杀死梅毒,

听上去很有效不是吗?

不过还有一个坏消息,

水银也可以杀死你。

就是不知道水银浴室里,

还有没有特殊服务了。



4.

重金属还被广泛用于养生。

把黄金弄成粉末,

泡进酒里,

喝下去就会让你获得黄金一样的不朽神力。

不过切记,

黄金不能太大块,

虽然黄金几乎不能被消化吸收,

但沉重的黄金依旧会导致胃穿孔或者肠梗阻。

所谓吞金自杀。



5.

和今天一样,

养生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排毒。

排毒嘛,

讲究四个字——上吐下泻。

排出毒素,

一身轻松。

罗马人会用重金属锑做成酒杯,

少量锑溶于酸性的酒里,

喝下去就能直接催吐。

据说,

诸如尤利乌斯·恺撒和克劳狄乌斯都会一般吃饭一边享受锑酒,

边吃边吐,

一百零八道菜都不是问题。



6.

锑还能够引起严重的腹泻。

中世纪的欧洲人甚至使用一种锑丸来帮助排便,

嗯,就是一个金属锑的小球,

直接吃下去就能大拉特拉了。

好消息是这个小锑球在使用后体积几乎没有变化,

从粪坑里把它拿出来,

还能再用一次!

甚至可以作为家族的传家宝?

真是贵族的骄傲!



7.

另一种排毒大餐就是我们熟悉的水银了。

能溶解的汞盐,

这样你就会在神经异常的同时不断的流口水,

就像感染了狂犬病的狗一样。

感谢汞中毒,

但是流口水总是在排毒,不是吗?

水银也是通肠的一把好手,

林肯就曾经深受便秘的苦恼,

为此他按时服用了一种流行的蓝色通便小药丸。

甘草,玫瑰水,蜂蜜,糖,

再加上液态水银。

多么甜蜜的药啊!



8.

说起来,

我小时常常哭闹,

我妈妈便给我吃一种神奇的治疗小儿哭闹的中药。

里面有麦芽,山楂,藿香,薄荷,

还有朱砂。

朱砂是硫化汞。

我妈说,

我吃完这个药立马就老实了,

不哭不闹的。

嘿,

果然亚欧大陆是一家子!




完。



参考来源:

《荒诞医学史》(美)莉迪亚·康 内特·彼得森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user avatar   chaosmuseu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居里夫妇自从1898年发现了钋和镭,4年间发表了32篇论文,其中就包括在辐射下,癌细胞比健康细胞死亡更快的事实——这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医学应用前景,他们很快尝试在某些浅表的肿瘤上固定含镭的放射源,肿瘤果然迅速缩小了,在那些幸运的病人身上,正常细胞趁机取代了癌细胞,恢复了患者的健康。

于是就像今天的人们对种种“抗癌功能”的事物趋之若鹜,当时的保健品行业立刻抓住了其中的商机。法国药剂师亚历山大·雅各宾(Alexandre Jaboin)提出了一种“微居里疗法,1克镭226的放射性活度被称为1居里(公式:1居里(Ci)=3.7x1010贝克(Bq)),这种疗法就是让人喝下含有几微克镭元素的水,号称微量的辐射能给健康的细胞增加能量,延年益寿。

结果各种含镭的牙膏、面包、雪茄、药片、巧克力、化妆品……都成功地在20世纪初掀起了消费热潮,这些核辐射刺激骨髓制造了更多红细胞,因此在短时间内的确营造出了有益健康的错觉。

与此平行的,镭盐自从问世就以暗中发光著称,这是因为α射线有很强的电离能力,美国的镭发光材料有限公司(Radium Luminous Material Corporation)在1917年研发了镭与硫化锌的混合涂料“Undark”,释放的光格外明亮,给夜间行军的载具涂装仪表盘再合适不过了。

同年美国加入一战,这家公司也大发了一笔战争财。随着夜光手表在战后大流行,这家美国镭企业在新泽西等地开了许多工厂,雇佣了许多年轻女工用给表盘刻度刷涂料,笔尖劈了叉,就叫她们用嘴抿一抿。有些无知的年轻女工觉得好玩,还把这涂料抹在嘴唇和指甲上,晚上下班后在酒吧里大放异彩,殊不知已经大祸临头。

1922年,22岁的女工茉莉·马基亚(Mollie Maggia)形容骇人地惨死了:牙齿迅速脱落,下颌骨像朽木一样千疮百孔,充满了大型的坏疽。

当时死亡证明说这三期梅毒,但我们现在知道这是“镭毒颌炎”——因为镭元素虽然没有任何生理功能,但它很容易被机体误认作同族的钙元素用来构建骨骼——尤其是更新最快的下颌骨,然后在那里用放射性缓慢地杀死组织。

除了镭毒颌炎,浑身乏力、重度贫血、牙龈溃烂、关节癌症,迅速在镭企业的女工身上爆发出来,一个个正当妙龄就形销骨立,许多人不得不切掉整个下巴,连残喘都带着放射性:终于在1925年,5名女工决定联名起诉,并在两年后争取到了支持自己的律师。

这场诉讼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出现在各大报刊的醒目位置上,镭企业一度试图拖延审判耗死当事人死无对证,但精明的法医在宣判前给最早死亡的镭姑娘开棺验尸,她们的骨灰果然带有强烈的放射性,能搁着黑纸给照片底片感光。铁证如山不得抵赖,镭姑娘们在弥留之际向世人揭示了核放射性的阴毒力量。

在劳工权益组织的声讨呼吁下,不但镭企业支付了高额的赔偿和抚恤,在判例法系的美国,各行各业的工人从此都能以镭姑娘为先例,为自己的职业病向雇主提起赔偿,接推动了职业安全标准等规范的建立,镭姑娘的申诉已经成为铭刻于历史的悲壮事迹。

镭的毒性不分阶级,埃本·拜尔斯(Eben Byers)是个著名的运动员和实业家,他在药商煽惑之下喝了几千瓶镭补(Radithor),失去了整个下巴,1932年惨死之后,骸骨甚至能在照片底片上洗出轮廓。这类事故在30年代的爆发同样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最终推动了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含镭保健品的禁绝。

在这些血泪的教训下,镭的闹剧终于在1935年左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回答所有截图和内容摘引自《发光的骨头 | 混乱博物馆》后半部分。

发光的骨头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3685414107353088

想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知识,请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YouTube,搜索「混乱博物馆」,关注我们。


user avatar   juan-fu-j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镭女郎

1917年,制表厂的女工发现涂在手表面上的涂料在暗处会发出幽幽的光,觉得特别有意思,闲下来的时候会将发光的颜料涂在指甲或是牙齿上,觉得很炫。

她们不知道,这种发光的涂料里,含有强烈放射性的镭。

这就是1917年的镭女郎事件。

在美加地区,估计有4000名工人备雇用来替表面上镭。他们需要混合黏着剂、水、以及镭粉,并用驼毛刷将颜料涂在表面上。而以当时的工资来计算,一天需要涂250个表面,平均一个表面只有1.5美分的收入(在2015年,相当于$0.277美元)。

这些画笔,在几笔画之后会开始变形,所以当时美国镭企业的主管鼓励员工用嘴唇、舌头舔一下画笔,以保持笔尖的细致度。而为了好玩,也有些镭女郎会在指甲、牙齿、或是脸上涂上这些致命的颜料。有非常多的工人因此生病,不过也无法确定而因暴露在辐射环境之下死去的人数。

严重无视劳动安全的雇主镭公司被判赔偿。

每位镭女孩可以获得$10,000美金的赔偿金(相当于2015年的$138,000美金),以及每年$600美金(相当于2015年的$8300美金)的年金,直到她们死亡,同时,所有的医疗和法律诉讼支出都是由美国镭公司支付。

镭女郎事件后,此前一直被忽视的劳动安全受到的重视开始大幅提升。


DDT

早在1874年,珀斯泰勒学院普雷斯顿(Preston)合成了DDT,但人们没有发现它的用处。直到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发现DDT可以能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农作物害虫,并比其他杀虫剂安全。

DDT杀虫剂问世的这个时期在历史上也很特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各国军营里对于卫生和杀虫和防控传染病的需要极高,像DDT这样便宜有效的杀虫剂迅速被广泛应用。

战争结束后,DDT的滥用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得益于商家反复夸大宣传这种廉价高效的杀虫剂的安全性。

然而后续的研究发现,DDT远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安全。

首先作为一种高度稳定的化学结构,DDT在水中的半衰期高达150年,非常经典的生物富集例子。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向来是大小通吃,所以DDT的富集度最高。

由于20世纪长期的滥用,连南极企鹅的血液里都发现了DDT,鸟类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

DDT具有中等的急性毒性,从半数致死量的角度来看DDT对温血动物的毒性是相当低的。但是问题在于,DDT以及其主要代谢产物DDE,由于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因此容易在动物脂肪中积累,造成长期毒性。此外,DDT还具有潜在的基因毒性,内分泌干扰作用和致癌性,也可能造成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DDT的代谢物DDE并且是一种抗雄激素。

201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DDT定为2A类可疑致癌物质。


沙利度胺(Thalidomide Incident)

沙利度胺事件应该是食药监管史上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事故之一。

沙利度胺(Thalidomide)是德国制药公司格兰泰(Grünenthal GmbH)于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一种镇定安眠药,由于公司对于其安全性的自信,它被当作开架药销售(无需处方,可以像普通日化品一样在药店购买)。1957年十月上市时,沙利度胺宣传的功效是可治疗焦虑,失眠,胃痛和神经紧张等症状,而且几乎不带来任何不良副作用[3]。

随着它的安全性被一步步地夸大,人们开始相信连孕妇都可以安全地服用这种药物,而这种药物确实可以有效缓解孕期的恶心和孕吐反应,一时间沙利度胺作为一种安全治疗孕期反应的开架药风靡全球,甚至还得到了「反应停」这样一个充满暗示的别称。到了1960年,它已被销往包括欧洲,南美,澳洲,加拿大,日本等46个国家,销量一度逼平阿司匹林[2]。

沙利度胺只有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受到了阻碍,当时刚到FDA任职的弗兰西斯·凯尔西(Frances Kelsey)负责审批该项申请时对制药企业提供的沙利度胺安全性数据存有疑虑,因而没有批准该项申请,而是要求药企提供更完善的安全性测试数据,此举延缓了该药在美国上市的脚步,一直到它那可怕的副作用曝光,沙利度胺都没能正式进入美国市场[2]。

在这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61年,医生们开始注意到了近期新生儿异常多发的海豹肢症(phocomelia)与沙利度胺之间的联系,随后确认沙利度胺的致畸性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5]。海豹肢症是一种先天畸形,典型症状为患儿出生时或没有四肢,或者四肢异常短小,有时也会表现为面部五官如眼睛或耳朵的缺失,总之患儿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终身残疾[3]。

悲剧的结局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仅仅在德国就有超过10,000名海豹肢畸形的新生儿,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存活下来,还有全球范围内数以千计的畸形儿[1]。他们中幸存下来的,则要一生都活在先天残疾的阴影下。

德国西部城市施托尔贝格有一座雕像,造型是一名四肢畸形的儿童,名为“生病的孩子”,似乎要永远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场悲剧。

当年幸存下来的成千上万沙利度胺畸形儿如今已经成了中年人,我们无法想象这半个多世纪他们度过了怎样人生,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选择,而他们从出生的一刻起,这些就已经被剥夺了。直到2012年,这些不幸的幸存者才等到了来自格兰泰公司的正式道歉,这时距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50年。


[1] What's happened to Thalidomide babies? Frederick Dove, 3 November 2011, BBC News

[2] The Thalidomide Tragedy: Lessons For Drug Safety And Regulation, Bara Fintel, Athena T. Samaras, Edson Carias, Jul 28, 2009, Helix, helix.northwestern.edu/

[3] Miller, Marylin T. (1991). "Thalidomide Embryopathy: A Model for the Study of Congenital Incomitant Horizontal Strabismus". Transaction of the American Ophthalmological Society. 81: 623–674.

[4] 药物致新生儿畸形 格兰泰制药沉默50年终道歉,蒋骢骁,2012年09月03日,中国网,health.sohu.com/2012090

[5] Thalidomide scandal: 60-year timeline, 1 September 2012, The Guardian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识付费。


正经人的知识付费: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两个特点,一是学费门槛较低,有教无类;一是因人施教,只谈一点人生的经验。所谓启人心智,发明见解,碰撞思想,丰富生活。


喜闻乐见的知识付费:

XX思维,XX心理,XX经济,占领心智,XX模式,走向人赢,财务自由,勇猛精进。

两个特点,一是学费门槛不低,面向精英智识群体;二是具有类宗教性质,分分钟要带你脱离苦海。


不屑于隐藏立场的公众号:凯鹅


user avatar   jieduc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多数人对毒品态度是深恶痛绝,认为这些东西完全不应该出现在世上,然而很多毒品在历史上可是非常风靡,且大量使用的。

海洛因

拜耳公司最初生产的海洛因药物还只是用于治疗咳嗽,这是由于其除了有镇痛的成分,还含有直接抑制咳嗽中枢的可待因成分,所以止咳效果非常好。当时不少医生给病人推荐时,都会声称海洛因是“所有止咳药中最安全、最棒的一种”。

随后,拜耳公司又推出不类同型的海洛因,例如粉末状、口服液、栓剂等,而治疗的病种包罗万象,各种伤痛、癌痛、抑郁、支气管炎、哮喘、精神病,甚至在一些登山俱乐部都建议俱乐部成员在登山前服用此物,因为它能使呼吸更为顺畅,能让他们登得更高。

甚至在一些精神病医院,海洛因成了最受欢迎的药物,因为它能让病人非常安静。当时俄国有一位精神病医生,认为海洛因可以“安抚痛苦的灵魂”。当然最有效的还是镇痛效果,人们发现海洛因简直是病痛的克星,牙痛、头痛、痛经统统不是问题。

当时有药剂师是这么形容海洛因包治百病的情景:“在当时人们了解的疾病中,只有很少几种不在海洛因的适用范围之内。”海洛因使用人群几乎包含各个阶层,学生、警察、老人、运动员、孕妇,甚至还有女性使用的含海洛因的棉球。

1902年,拜耳公司的海洛因利润就占整个药品行业的5%,为了进一步扩大海洛因的市场,拜耳公司又重金邀请一些专家宣传海洛因的神奇疗效,并在一些报刊广告借用医生的语气声称:海洛因是吗啡的下一代产品,并且不会让人上瘾,甚至还能治疗吗啡成瘾。

海洛因药物火爆的年代,就真没有人发现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早有医生指出,海洛因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不应该直接销售,这是拿病人当小白鼠。而医学家也发现,海洛因进入体内后,在肝脏内会被代谢为吗啡,滥用必然会成瘾。

这一切拜耳公司心知肚明,但是为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他们选择了隐瞒,并且不停的找专家站台背书,直到1913年才正式停止生产和销售海洛因,但恶魔早已放出……

可卡因

可卡因正是从古柯叶中提炼出来的生物碱,但到底是哪位科学家首次提炼合成,至今仍然是一个令人争论不休的问题。

第一种说法,由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在1855年首次从古柯叶中提取出麻醉成分,并命名为可卡因。第二种说法,由奥地利化学家纽曼,在1859年从古柯叶中精制出更高纯度的物质,便命名为可卡因。无论哪种,都说明可卡因诞生于19世纪。

1878年,美国也有医学家也从古柯中提炼出可卡因生物碱。两年后,有“现代外科学之父”之称的霍尔斯特德教授,将可卡因制成局部麻醉剂,用于眼科手术表面麻醉和神经丛注射局部麻醉。

而让可卡因成为大众嗜好的娱乐消遣药物,是来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推荐,他不仅认为可卡因是局部麻醉剂,还是性欲刺激剂、抗抑郁剂,并在其后很长时间里用于治疗幻想症,因此他将可卡因称之为“富有魔力的物质”。

在弗洛伊德的影响下,欧美的新闻媒介将可卡因吹嘘得神乎其神,声称可卡因不仅能治疗疾病,还是摆脱饥饿、睡眠和疲劳的神器。在美国,一些医生直接用可卡因治疗鸦片和酒精的成瘾依赖。

《波士顿医学杂志》报道 “适量使用古柯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大有裨益”。《治疗学学报》报道“无论有没有鸦片瘾,人们都感到想要尝试一下古柯。情绪低落时用上点无害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神经学协会宣称“一个抑郁寡欢,沉默寡言的病人,背负最深沉的哀痛或是悲伤的人”在可卡因的作用下也会停止抽泣,高兴起来。

到了19世纪末期,人们滥用可卡因达到了全盛时期,特别是在美国。从各种病痛到物质成瘾都用其医治,可卡因成为了“神奇的药物”,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一些商人从中发现商机,把可卡因捧为强壮补药掺进饮料、糖果和粉剂中使用。

冰毒

据现在的一些文献记载,苯丙胺(冰毒前身)被制成兴奋剂后,在二战中,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军队中都有大量使用。轴心国的日本、德国是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源头,因此两国的军队士兵是二战时的最大滥用群体。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在日本军方中被称为“猫目锭 ”、“突击锭 ”或“空击锭”,到了后期又被称之为“觉醒剂”。当时日本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敢死队”的队员们,在出发前都会要求服用大量“觉醒剂”,让他们在极度亢奋下,自杀式的冲向美国舰队。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能让士兵不知疲倦,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精神异常,充满暴戾气息,极易失控,做出凶残的反人类罪行。二战时间,日本对外的侵略战争,士兵们格外疯狂和残忍,很大一部分程度就是其军队大量滥用“觉醒剂”。

作为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也生产了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分发给前线的纳粹军队,以及盟友意大利的军队士兵,其中在苏德战争时的党卫队人员及德意志国防军使用最多。

另外据英国滥用药品专家享利博士的研究,纳粹元首希特勒之所以对外演讲时永远精神十足,也是因为每次在演讲之前,其医生莫雷尔会给他注射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希特勒在二战后期会表现的如此疯狂与超常思维和举止。

同盟国一边的美国军方获悉日本、德国军队大量使用兴奋剂,提高士兵的耐久力和战斗力后,也开始让国内的医药公司合成此类兴奋剂,然后大批量的生产,分发到前线的士兵手上。据史资记载,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200万片甲基苯丙胺。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军队还囤积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些失去使用价值的军需品开始流向社会,在普罗大众中流行起来。从医学药品到大规模滥用的军需品,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开始露出獠牙。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为了筹集资金重建满目疮痍的国土,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将军队囤积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军需药品,以“觉醒剂”的名称,包装成片剂或针剂的样式,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

此时的日本国民,举国上下都充满着挫败和悲观感。一些无法接受国家战败事实的日本人,心中的亡国心态,让他们极其沮丧,与清末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心态一样,都想从外部找到麻醉自己神经的心理抚慰剂,而此时的“觉醒剂”无疑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另一方面日本国民还要投入战后的家园重建,在高强度工作状态下,为了保持旺盛的精神和体力,大量的日本人开始服用“觉醒剂”。于是政府为了获取资金,销售“觉醒剂”,国民为了获取心理安抚,购买和服用“觉醒剂”,达到各取所需的作用。“觉醒剂”无意中撑起负重累累的战后日本重建,也就此留下祸根。

据资料记载 , 1945年至1952年,在日本,有过吸食“觉醒剂”体验的高达200万人以上,出现精神障碍的吸毒者推定为20万人,一般吸食者达55万人,群体包括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以成年男性为主体。

众所周知,冰毒容易让人精神疯狂,导致一些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滥用“觉醒剂”也有同样的问题,这点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也得到表现。据资料显示,1946年到1950年期间, 日本国内急剧上升的恶性刑事案件,以及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大都与服用“觉醒剂”使用有关 。

这种现象引起日本的法学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注意。日本政府组成专门的调查组,最终得出结论,“觉醒剂”对人的大脑和精神伤害非常大,必须立即取缔合法销售,以免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后果。于是,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 《觉醒剂取缔法》, 禁止了“觉醒剂”的生产和销售 。

然而此时的日本毒贩们已经掌握了“觉醒剂”的制作技术,开启制毒产业技术输出之路。

LSD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潮流和嬉皮士运动兴起,有人评价嬉皮士就是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大学生+LSD。说明在当时LSD随着嬉皮士运动在美国流行开来。巅峰时期,乔布斯、列侬都是LSD的超级粉丝。

LSD能在嬉皮士中流行,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小说家,一个业余化学家。

小说家叫肯·凯西,你可能不认识,但他写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飞越疯人院》,很多人看过。

这本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他在一家对外宣传精神病研究中心,实际是CIA资助的致幻剂研究中心的工作经历。在这里,肯·凯西接触了LSD,并着了迷。他经常偷吃研究的LSD,以便让自己在“迷幻”的状态下观察研究中心里的精神病人。一段时间后,肯·凯西对精神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脑海里有了一个关于精神病院的故事锥形。

肯·凯西与之前很多LSD爱好一样,认为人的神经是一扇起过滤作用的门,挡住了真实的“世界”,而LSD能解决人的思想。通过它,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个全新的、更加广阔的“真实世界”。他笔下的《飞越疯人院》主角迈克·墨菲就是自己,而精神病院以及凶恶的护士长则是这个被清规和教条所统治的世俗世界。因此主角的种种作为,都为了打破这个世俗世界。

《飞越疯人院》出版后,肯·凯西有了一大笔钱,他买了一栋独立的房子,在四周挂了好多音箱,每天放着很响的摇滚乐,除了写作,他最大的乐趣就是邀请人来这里开LSD派对,一起解放思想,认识“新世界”。在这里,他结识了外号“旧金山名誉市长”的斯坦利,一个业余的化学家,却对LSD却对合成LSD有很深的造诣。

早就1965年,他与同居女生就已经研究出合成LSD的方法,并制造出了大批高质量的LSD。早期瑞士桑多斯公司制作的LSD颜色发黄,斯坦利改进了提纯工艺,制作出来的LSD纯净无色。斯坦利是一个LSD教的虔诚者,免费送的LSD比卖出去还多,其目的就是希望更多人享受到LSD。

在斯坦利的推动下,普通人也很容易买到LSD,不再是大麻独步天下。肯·凯西的派对,斯坦利免费提供LSD,这无疑让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不久一群群来自东部的衣着刻板的年轻人来到了旧金山,他们听闻这里有免费的LSD,还有“免费”的女生,便蜂拥而至,当时的美国媒体称他们为嬉皮士。

嬉皮士运动是上世纪60年代一群美国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用来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到此,这与LSD爱好者的理念不谋而合。至此,LSD与嬉皮士在旧金山正式结合,成了相互的重要标志。

随着LSD的流行,美国社会开始频繁出现各种因为服用LSD而导致的意外事故、精神崩溃、犯罪和自杀的报告不断增加。因此1966年,美国加州州长里根宣布LSD为非法药物,禁止合法生产和销售。

加上嬉皮士运动的衰落,以及美国政府的严厉打击下,LSD在黑市上消失了,尽管后期有几次小的死灰复燃,但一直没成气候。

摇头丸

摇头丸的主要成分是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英文缩写“MDMA”,是1912年,德国默克制药厂在研发减肥药时,意外研制出来的副产品。当时默克制药厂还为此申请了专利,但是在后来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反应,导致这种含有“MDMA”成分的减肥药未投入市场就胎死腹中。

尽管德国默克制药厂是“MDMA”之父,但由于不能为其带来效益,很快就被打入冷宫。真正让“MDMA”发扬光大是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舒尔金博士,这是一位俄罗斯裔美国人,其父亲是当年从沙皇统治下的俄国逃亡到美国的。

舒尔金年轻的时候参加了美国海军,在1944年时候,其拇指受伤感染,需要动手术,当时他还想医院会如何麻醉,结果喝下一名海军护士递过来的橙汁后,很快就不省人事,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完成了治疗。

舒尔金后来才得知,他喝下的橙汁里面放入 了让人昏迷的镇定剂,于是,他这时候开始就对迷幻剂和药理学发生了强烈兴趣。退伍之后,舒尔金在1960年获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学院获取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进入美国有名的道氏化学公司研究药物。

1962年,舒尔金为道氏公司研制了一款杀虫剂“自克威”,由于效果非常卓越,大受市场欢迎 。于是,他受到了公司的极度重视,道氏公司专门为他提供资料和实验室,允许舒尔金研究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便为公司再创辉煌。

然而,舒尔金并没有像之前一样,为道氏公司研制新产品,反而在听闻有人对能够产生幻觉的麦斯卡林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后(即LSD),对致幻类药物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且尝试研制新的迷幻剂。为此,舒尔金还经常亲身体验各类具有致幻效果的药物。

不久之后,道氏公司发现舒尔金不务正业,断绝了其研究资金,导致舒尔金不得不离开道氏,在家里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迷幻类药物的研究。此后,舒尔金对自己新合成的每款迷幻剂,都会亲身体验,然后写出使用后的感受。

舒尔金前前后后总共发明了近200种迷幻化合物,这其中有令人兴奋、镇静、惊厥,让人听力改变、感觉迟缓或者是失去感觉,总之都是可以迷惑人的感觉甚至情感的产物。后来,他把自己使用后的感受编写成书,名字叫《我所知道和热爱的迷幻剂》。

在这本书里,舒尔金详细描述了179种迷幻药物的效果,其中他觉得最有印象是第109种,也就是后来被摇头丸的主要成分“MDMA”。此后,舒尔金被当时的人们称为“MDMA”之父。但他幽默的说,自己只是继父,“MDMA”的生父应该是默克制药厂。

随后,舒尔金将自己合成的“MDMA”作为一种精神药物推荐给精神病院的医生,认为这可以改善患者心情。1978年,精神病学家首次公开报道“MDMA”具有能够增加服用者的坦率、意识和理解他人情感能力的药效,还会产生一种亲密感,故又称“亲密药”。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还尝试着将它作为缓解紧张婚姻关系的心理疗法的辅助用药。

“MDMA”在精神病医院大行其道的时候,美国心理治疗学界就已经察觉“MDMA”具有迷幻作用,很有可能会像LSD(迷幻剂之王)一样,被人滥用,成为大街上流行的毒品,因此希望尽可能地避免过早地与社会发生联系。

尽管当时使用“MDMA”治疗病人的精神科医生都对其有迷幻作用保持沉默,但随着越来越多精神病医院使用,纸终究是包不住火,不久之后“MDMA”开始悄悄流入社会,在普通民众之间开始滥用起来。

很快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些企业开始生产摇头丸,用棕色小瓶盛装向社会出售,据说上市就非常火爆。因为购买者早已听闻,“MDMA”具有迷幻效果,且当时的LSD致幻物已经遭到美国政府打压,更是让“MDMA”成为最佳替代品。

毒贩们在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大肆宣传“MDMA”的迷幻作用,并将市场上的“MDMA”抢购一空,然后转手销售后获利高达600倍。当时在美国的所有娱乐场所,摇头丸几乎像香烟一样容易买到。

“摇头丸”是美国一名毒贩在看到别人使用这种迷幻剂后,头不停的随音乐左右摇摆后,而取的外号。又因为爱好者们每每在酒精和音乐的强刺激下,均能产生销魂、狂喜和迷魂的感觉,于是,被他们冠以“迷魂药”(Ecstacy)称号。

“摇头丸”在美国泛滥之后,它的迷幻作用广泛传播和扩散到世界各国。爱好者们宣称“摇头丸”能让人的思绪不断地流转,感受平常因害怕或情绪压抑而无法体会的快乐感受,并且还能产生令其产生与别人非常亲近的感觉,进而喜欢说话,并且无法停止下来。

在20世纪90年代,摇头丸和冰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形成流行性滥用趋势,滥用群体从早期的摇滚乐队、流行歌手和一些亚文化群体蔓延至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导致的后果就是无数青少年因滥用摇头丸而中毒死亡。

早就80年代,美国联邦缉毒就已经察觉到摇头丸的泛滥和危害,1985年就已经立法禁止非医疗使用。1988年,更将其列入永久第一级管制药品,停止合法生产和销售。至此,摇头丸的流通算途径只剩下毒贩们的地下制毒厂生产和销售。


user avatar   deng-tu-zi-6-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的东西目前仍被大众广泛使用,然而历史已证明其风险,可是知道的人却不多。

对于吗丁啉大家都不会陌生吧。

胃动力不足,请吗丁啉帮忙。

这个广告曾经风靡过各大电视台,很多家庭都把它当做家中常备的药物。

然而,这个药物在欧美是被严格限制的,并且已经全面撤市。

吗丁啉药品名为多潘立酮。是一种具有抗呕吐作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选择性阻断多巴胺2(DA2)受体,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由于DA2受体也同样是胃肠道的主要受体,因此DA2受体拮抗剂可减少多巴胺介导的胃平滑肌松弛。

在国内,这个药物被广泛用于促进胃肠道动力,缓解腹胀、胃部不适等症状。然而欧洲药品监管机构(EMA)建议该药只用于恶心呕吐治疗,而且必须是小剂量短期使用。不应再用于其它病症,如胃胀胃灼热,返酸嗳气等。

其主要原因是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其有严重的心脏相关副作用!

数十年来,相关论文已报道过成百上千例对于多潘立酮的不良反应事件。

有相关论文期刊发表过综述,认为其导致的猝死风险大于胃肠道的获益,因此呼吁其全面退市。

多潘立酮的心脏副作用主要是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尤其对于心脏病患者,会增加其猝死风险。

另外,经相关研究表明,其在用药剂量的问题上,也应严格限制,不可过量使用。

吗丁啉和一些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涉及多个科室多个疾病的常用药)一起使用,会大大增加其导致猝死的风险。

目前,我国已全面修改关于多潘立酮的药物说明,大大缩小其适应症。

在国外,多潘立酮多年前就已经是处方药,并且禁止在市面上销售。

然而,仍有许多人受当年广告的影响,自行服用吗丁啉缓解胃部不适,尤其是年纪较大,患有心脏病风险较高的人群,逢年过节吃饱喝多时,仍习惯性口服吗丁啉。

因此,呼吁大家将其排除在家中常备药之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丁香园及相关文献


user avatar   zhoulu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绿坝-花季护航——据说必须安装的绿霸

2008年5月,工信部采购了4170万元人民币的“绿坝-花季护航”软件(4000万的采购费换来的是win 95 水平UI的用户体验),提供给网民免费下载、使用至2010年5月20日(北京大正拿到1990万元,郑州金惠分得2180万元,但这只是2008年到2009年一年的费用)

2009年5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该通知要求2009年7月1日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个人计算机出厂时应预装最新版本的“绿坝-花季护航”软件应预装在计算机硬盘或随机光盘内


满以为我电脑都要被绿霸强J了,但是突然被工信部自行叫停。自以为**部顺从。事后复盘后发现:

美国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J.AlexHalderman等三位研究人员发布了绿坝的分析报告。他们的结论是:第一是绿坝本身十分脆弱,有严重安全漏洞,可能导致黑客远程控制电脑,泄露个人隐私,第二是绿坝部分代码与美国上网过滤软件CyberSitter重合。绿坝软件涉嫌窃取代码

禁止WIFI强推WAPI

工信部也希望借WAPI参与到WLAN的标准定制中去,可是在2006年3月,ISO通过802.11i加密标准,并驳回WAPI提案。



虽然被驳回,但是国内的市场还是受控的,为了推广WAPI标准。从2004年开始,市场上禁止带有wifi模块的电子产品,所有支持waln的无线产品必须支持WAPI标准

不过呢!这个协议的授权价格不菲,而且还只能和国内的几家公司合作。其中专利持者西电捷通还没有达到西方公司的技术实力就疯狂的以各种理由收专利费!这种做法连国内企业都受不了,何况是外企!所以国外品牌的手机干脆就将wifi模块去掉。

由于这一禁令的存在,国内的手机上网过去只能单一依靠3G这样的移动网,对WiFi的禁令缚了用户享受无线宽带的乐趣(移动的3g,呵呵)

源于巴西的棉酚与中国棉籽油相关的男人避孕故事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首先报道了粗制棉籽油的避孕作用。60年代,在山东、河北、湖南、湖北、江苏等省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确实发现使用粗制棉籽油作为食用油的人群中,男子不育的发生率高,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生育作用提供了线索。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其进行了大量实验室研究,并分离、纯化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即棉酚,相继人工合成了醋酸棉酚及甲酸棉酚等。此项发现与研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1979年我国首次公开报道棉酚可以作为男性口服避孕药,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1986年,相关研究停止。但是农村,还有吃棉籽油避孕的说法——很可能是绝育!读书的时候,同样的说话有——可乐杀精!

液体避孕套,看看杜蕾斯官网:新型液体避孕套之安全性大考验 - 杜蕾斯官网

既适合日常卫生护理和调节性生活乐趣,同时可以作为杀精药它可以1分钟内就100%有效杀死精子,达到安全避孕效果。具备适合同房时使用,也适于避孕疏忽的房事后杀精补救。安全没有副作用,就像是戴了杜蕾斯润薄幻隐装避孕套那么安全,而刺激感同没有戴避孕套一样。

这个目前没有发现啥副作用,就是据说因此流产的人还不少。比较鸡贼的是,杜蕾斯自己貌似不怎么买自家的液体避孕套。常见的传统套套厂家也基本没有推。

汉芯盛世-一年研发的顶尖科技确实史诗级骗局-砂纸打磨的芯片创新

2003年,当时有一个叫做陈进的人说自己研发出了一款非常强大的芯片,这颗芯片的能力可以与国际上的大企业媲美,其实通过他在美国的双胞胎弟弟买来的10片MOTO-freescale的56800芯片,将芯片表面的MOTO等字样全部用砂纸磨掉,然后找将表面光滑的芯片打上“汉芯一号”字样,并加上汉芯的LOGO。并通过种种手段搞定了(陈进的口头禅)集成电路行业国内知名专家一致鉴定:“汉芯一号”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大规模集成电路

原来被国人寄予了重大希望的汉芯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也就是他让中国的芯片进入了将近10年的空白期。

空气进化器(无对流换气)基本是忽悠!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你无处可逃

传统空气进化器,是关闭门窗的净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关闭门窗的净化,而没有和外界有对流的净化。新鲜的空气还是需要 开窗或者开门 批量进来。,空气进化器只是 掩耳盗铃式的让你暂时地 呼吸一把净化空气。过段时间,再开窗换气,空气净化器能瞬间净化?

这个有蛮多争论,说其实是有效果的。意淫下:对与内心暗黑的人来说,没有这玩意,或许更多人的会参加到环保大战当中!其实这个假想是无效,目前与外界对流的通风的空气净化器已经有蛮多产品了。只是在在广东,不需要买。

倒是想买个可以通风换气的空调。

牛黄解毒片——下毒片

牛黄解毒片配方: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牛黄解毒片,含有雄黄。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虽然雄黄没有其兄弟砒霜的局毒性,但是砷在化学上是类金属,但对人体的毒性与重金属相似,毒物学把它归为重金属。砷进入体内后主要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沉积,难以排出体外,积蓄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可导致肝硬化、周围神经病、皮肤癌等。

2003年1月,新西兰卫生部政府网站公布了因牛黄解毒片中含有砷而被召回的消息,并提出砷盐可导致严重的恶心呕吐、皮肤损害、出血性肠胃炎,心律失常、贫血、周围神经病变、抽搐和麻痹等。

2009年,FDA将牛黄解毒片列入进口黑名单Import Alert 66-10,厂商:北京同仁堂,有毒成分:冰片,不良反应:死亡、抽搐、发抖、恶心、呕吐、头痛

2013年7月,瑞典国家食品安全局(NFA)毒理学家Leif Busk表示:“推荐的每日服用剂量所含砷成分,最糟糕的情况下等于半致死剂量(halfa lethal dose)。因此任何人服用都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想到还有厂家在生产这种非常危险的产品就令人担忧。瑞典监管部门表示,已通过欧盟食品快速预警系统,向其他欧盟国家发出了警告。英国药监MHRA随后也通报瑞典药监发现的牛黄解毒丸含高剂量砷消息。警示公众勿服用此药,以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砷和无机砷化合物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北京同仁堂在美国销售的“牛黄解毒片”,不含雄黄,也不含冰片。“牛黄解毒片”在美国只是按膳食补充剂注册,老老实实的标示:“未经美国FDA审核。该产品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再谈中药毒性-为什么要远离中医药,常用毒中药 -

洗脚磕头这样的“伪国学”不要也罢

大清及之前的一些私塾蒙学册子,依托教育部门的行政推广,如今已经风行开来。“三百千”及《弟子规》等书,遂成热门,各新立私学以此为由招生涨价,奇门迭出,湖北某私学全寄宿,年费六万,有钱父母据说趋鹜至极。

公立学校也不后于人,努力成果之一之二,是湖南某校组织学生给教师磕头,及广东某地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据报道可见,被拜者喜笑,受洗者颜开。似乎“磕头”和“洗脚”已是“新国学”的光辉成果了——说穿了,无非是从小培养屈膝低头折腰摧眉事权贵。成果虽“辉煌”,但“新国学”就此有走入邪道,而成“伪学”的危险。


user avatar   yun-fei-68-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声名狼藉的《女巫之锤》的出版曾风行欧洲,致使数百万无辜人士惨死

克雷默和史宾格是声名狼藉的《女巫之锤》的作者,他们倡议使用暴力迫害女性(他们眼里的女巫), 打开了疯狂的如洪水般的审判大门。

以此为契机,第一波席卷欧洲的猎巫风潮开始了

他们在这本号称《女巫猎捕指南》的著作中写下了种种现在看荒诞不经的识别巫术、检验所谓女巫的方法,以及介绍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来让被捕的女巫屈打成招。其手段之残忍简直骇人听闻,审判毫无司法公正可言。

《女巫之锤》的出版标志着宗教迫害的开始,本着 『宁可错杀一百也不可放过一个!』 的荒谬理念,在后世造成数百万无辜女性惨死。

如此暴虐的行径,连唐朝著名酷吏周兴和来俊臣都望洋兴叹。克雷默和史宾格也确实算得上欧洲的周兴、来俊臣了。

《女巫之锤》这种书籍认为女巫是和魔鬼勾结的,而在笔者看这本书本身就是恶魔之作。书中认为诸如胎记、黑痣等色素沉积都是巫师的标志。仅仅因为身上有胎记而被视为巫师接着被处死的荒唐事件比比皆是。

当时的人们认为,女巫与魔鬼结盟,身上会有魔鬼留下的印记(比如胎记等),针刺这些印记,女巫不会感到疼痛也不会流血。事实上,有些针是做了手脚的,在使用的时候,针头会缩进去,所以女巫不会感到疼痛也不会流血。

《女巫之锤》出版后获得巨大的成功,教堂的神职人员、制定法律的人甚至任何识字的人争相阅读。这本书的流行以及它在思想背景里对这种潮流的支持或多或少给了人们一种思维定式,正是它的误导作用,才使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了。

欧洲的反巫浪潮中所针对的绝大部分是女性,而审判者都是男性。他们借由着审判女巫的名头对毫无反抗能力的女性肆意妄为实施性犯罪,比如受审女性必须赤身裸体接受女巫标记的检查。被控为女巫的女性不得享有聘请律师和提供证人的权力,唯一的证据就是他人检举和口供。屈打成招者成千上万,为自保陷害他人的更是数不胜数。

这种野蛮行径促使社会风气的严重败坏,激发了人类心灵最丑恶的一面:

1.因嫉妒他人漂亮外表而陷害其是女巫

2.因图谋受害者财产陷害其是女巫

3.因私怨随意陷害他人是女巫

4.因贪图女色遭拒绝陷害受害人是女巫

……

勾结陷害的连锁反应空前膨胀,搞得社会上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人人自危。猎巫狂潮也有一些男性受害者,他们的罪名也是和女巫勾结等。当然,这种持续发酵的暴行不是没有引起部分有识之士的怀疑和警觉,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况。然而在众口铄金、人云亦云、民众愚昧的年代为受害者伸张正义基本是痴心妄想,而且极有可能引火烧身。

猎巫狂潮是人类历史上把性别歧视演绎到极致的现象。猎巫者认为,女人生来从体力和智力上都不如男人,如果她能在哪方面胜过男人,那么她就是女巫,是利用巫术加上魔鬼引诱才胜过男人的。

猎巫运动促使男性把他们灵魂最深处的丑恶一面显露出来,显然残酷虐待女性带给他们极大的性快感和优越感。而女性被压抑,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则更加愚昧,被演变成男人的附庸。而有智慧、有自己想法的女性,比如女科学家、女天文学家、女医生等自然就会被划为魔鬼的帮凶而被杀。

以上改编节选于


注:数百万的数据来源是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在这部小说的扉页,作者声称:「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神秘仪式的描述均确有其事。」此外,丹·布朗还罗列了一长串的感谢名单,给人留下这些权威机构和来源都参与了他的研究的印象。

原文如下:
由天主教裁判所所发行的《女巫之锤》无疑堪称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出版物……在追捕女巫的三百年中,被教会绑在柱子上烧死的女性多达五百万。



           

相关话题

  有没有好用的颈椎按摩仪? 
  汉朝的极盛时代,是在「汉武盛世」时期,还是在「昭宣中兴」时期? 
  中国式「坐月子」科学吗? 
  中国军队抗战后期仍惨败于日军,几年后却打出抗美援朝,是如何完成巨变的?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令人扼腕的人物或瞬间? 
  八国联军侵华的整个事件中,慈禧的种种行为有什么意图? 
  历史上美国、香港经历过比目前中国还要腐败的一个时期吗? 
  良渚文明有没有可能造假? 
  如果一个世界没有雷汞是不是可以确定没办法生产后膛枪? 
  如何看待纽约州取消对打疫苗的宗教豁免?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二十一世纪初(2000~2005 年)看似不靠谱的预测成真了?
下一个讨论
迪拜真的那么富有吗?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