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只是因为我们系五字班学弟没申到MIT的Phd,MIT在CS领域四大名校的地位就被换成了UCLA,世态炎凉啊。
学分绩改革的时候我已经大四了,告别了GPA时代,并不了解这个算法的具体情况。不过推研以后我在学校当一门专业课的助教,课是我老板开的,这几年打分我们就是给分数,然后按分数换算成等级,我是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才知道原来分数和等级没有硬性换算标准,之前没人跟我们说过。我那门课是开给研究生的,GPA影响应该没有那么大,但我老板有开别的本科生课程,不知道他是否清楚这件事。老板虽然各种事情比较忙在教学上投入不是很大,但像这种成绩相关的规定他还是会叮嘱我们,但我是从来没听他提过,如果不是看了这篇推送我这学期还是按那个换算表打。我们这种研究生水课直接换算没太大关系,计原操统要也这样区别就大了。
另一方面,优秀率这件事落实得确实不错。我们实验室开的课说实话都挺水的,拿高分比较容易,90以上一大把,每学期都会超过优秀率的限制,我就得把一些同学的成绩降下来。这一点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从课程老师和助教的角度来看,我们这门课这学期的课程要求或者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就这么多,如果真的有这么多学生都达到了要求,为什么不能都给他们相应的绩点呢?为什么某位同学就得因为别人比他强而得不到自己应有的成绩?如果说我们课程太简单了,那在确定开课的时候就应该让我们更新内容增加难度,也不是这样控制优秀率了事。
如果说GPA改革是为了让学生不那么在乎分数,这种控制各分段人数的方式其实起了反作用。学生之前只需要关注自己有没有学会这门课的内容,现在变成了必须要学得比其它学这门课的人好,内卷化更严重了。分数之前能反映你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这门课的要求,现在变成了相对指标。你要是碰巧跟一群大神选了同一门课,再努力绩点也会很低,决定你成绩的不是你而是环境,这个其实挺不合理的。
当然,优秀率这件事也有合理之处,而且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方法。事实上,我觉得学校做一些尝试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好事,五字班作为改革第一届出了问题也很正常,但学校回应的态度还是不够诚恳。就拿我们系今年没MIT这件事来说,根据我个人了解并不是这个GPA算法的原因,但学校并没有深入调研,而是搞一个UCLA混进来当无事发生过。如果学校真的仔细分析了今年的出国申请不利的系的情况,把原因都列出来,即使原因就是GPA算法,我相信大多数人也能理解,毕竟五字班申请季基本过去了,已经发生的也不能挽回。现在你都不去调研,非要说今年和往年一样,承认有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啊,现在这一步都做不到,大家还是看不到希望,这才是不满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