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如何评价改编作品)
对很多观众来说,评价改编作品是件乐此不疲的事情。对那些第一次接触的是原作的人来说,改编作品既是一次良好的推荐机会,也是一次对故事(通过这是一部叙事作品)的重温;而对那些第一次接触的是改编作品的人来说,无论出于对原作本身还是接下来情节的好奇,选择再去欣赏原作也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
自然,每个人在观赏作品后都会产生自己的看法,每个人也会在观赏同一故事两种载体的表达后产生比较的冲动。这种比较也许是直觉性的(我觉得没原作好、两个都很好……),也许是非艺术性的(我第一次接触的是动画所以我对它感情更深、动画更有人气所以我更喜欢动画……),又也许是基于自己的标准进行足够的审察、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对观众来说,最后一种的标准也许是个性化的和不适合自己的,但往往具有更多的指导价值。
因此,在进行比较,也即阐明自己认为改编最佳的理由之前,我有必要申明自己的比较标准。显然,这一标准要有足够的普适性,但不应当因其普适性而违背感性的感受,以及更重要的、作品的原貌。
对常见的漫画-动画的改编链来说,还原度是大家津津乐道的重要标准。
画风不行?辣鸡动画。
魔改情节?辣鸡动画。
人物OOC?辣鸡动画。
……
自然,画风、情节、人物形象……都是无可避免的作品的重要一部分。但当观众以此作为评价的全部标准的时候,他们所向往的只是绝对忠于故事的复述,而非包含对新作品的形式的独立观察,即便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改编作品的部分缺陷。
另一大常见的评价标准:去其形、取其神,也是常被提及的。
对于秉承这种标准的观众来说,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能得到足够满意的结论。因为他们注意到了不同载体形式间的差别,以及改编者如何做出正确的取舍,从而有效地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同时呈现出足够的新作品风貌。
但对部分作品作品来说,形和神之间的关系,绝非去一取一这样简单。很多情况下,形与神往往密切地纠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完整的艺术人格;而对此做出改编时,必须时刻注意再注意,审慎提防。稍一疏忽,形神之间的平衡就会在改编的过程中被破坏,从而看似结果大获全胜,实则满盘皆输。
不过遗憾的是,很少有这样完美地符合上述标准的改编作品,尤其具体到ACG-真人的改编来说,日式漫画和动画独特的人物情态的表现形式,真人几乎不可能完成;而那些独特的叙事语言和技法,虽然也有诸多借鉴电影之处,但业已发展成熟,也很难重新输出回到电影语言。而在游戏电影化甚至3D化之前,它从叙事到技术到本身的逻辑,都和电影相差的太多太多,几乎不可能实现改编(也基本没有改编的作品)。
下面的正文里,我将会在我的经验范围内举一些例子,并试图说明这些例子是如何诠释我们的标准、甚至成为标准本身的。这些作品的原作都拥有极高的评价,正因如此,改编他们的工作才值得挑战“最佳”的称号——而不是那些从二流作品中拿来化为己用的工作。
阅历有限,挂一漏万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例子基本取自改编漫画的作品。这是因为原创动画通常不具备足够改编成真人的影响力,也由于多集中在ROBO、魔法少女等题材,和特摄领域重合,外在内在都欠缺改编条件;而游戏在形式上差的更远,伟大如Silent Hill也是老美拍的……)
剑戟片主要的改编对象来自时代小说而非漫画,这自然和剑戟片兴盛的年代有关。而当60年代末剧画基本成熟之时,无论是时代还是业界都在呼唤着一部伟大的剑戟漫画的到来——于是,小池一夫和小島剛夕创作了伟大的《带子雄狼》。
对于漫画的盛誉无需复述了。从改编的角度来说,小池的叙事并不复杂(他自己还亲自当了脚本),他所要求的是改编者强大的信念;真正难的是小島剛夕粗犷而深沉的技法(一大特色是用普通笔取代G笔)。而如前所述,在真人作品中实现对技法的改编,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几乎不可能完成,不代表肯定不能完成。
指导带子雄狼前三部者,剑戟片巨匠,三隅研次。
问:如何重构小岛的一笔入魂?
答:以形式对形式:笔墨浅处,低机位仰拍;笔墨浓处,手提飙血;以侧光拍人物,以重叠画面做特写和转场,以蒙太奇对回忆分镜。更不必提历来为人称道的杀阵场面,表现杀戮之美尤甚漫画,墨镜王你说是不是哇……
毫不退缩、大破大立的老辣手笔,非巨匠莫能为之。尤其对比斋藤武市平庸的第四部和黒田義之走岔路的第六部,更足见水平——或者用我更爱说的词,信念。
(另有萬屋錦之介主役的电视剧73版,个人暂未看过,欢迎看过的朋友指教)
少年漫画、少女漫画、时代漫画、恐怖漫画……毫无疑问,其中最适合改编成真人电视剧的,莫过于都市青年题材的作品,既免去了制作成本之忧,又发挥了写实的长处。
即便如此,漫画是二维的载体,真人是三维的载体,画面的信息量和空间的差异是不可弥补的差距。唯有某些特殊的时刻,其他维度的载体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生机,比如音乐。
交响情人梦的第一个天然优势自然在此。无论漫画描绘的音符多么动人、所做的比喻又是多么形象,总比不上配合画面直接流淌的美妙旋律。而作为一部音乐的作品,一旦下足了功夫做好这一点,硬件上已经成功了大半。
但大半是不够的,要么120%的成功,要么0-100%的平庸,要么0%的失败。
交响情人梦是前者。
作为富士最后一部取得巨大成功的月九档作品,从企划到选角到拍摄所呈现出的那种旺盛的朝气,才是漫画所不够具备的。
对(90年代后)大多数青年/少女漫画家来说,翻来覆去地描绘灵魂干枯缺爱的都市男女和病态地折磨他们是常见的两大嗜好,即使优秀者绕开了两大陷阱,也往往笼罩在这阴影之下。
正是因为这是一部如此积极、充满着朝气和才气的作品,因此略显夸张的表演和演出才构成了对少女漫画桥段恰如其分的还原;因此实景的拍摄才构成了对少女漫画简洁背景恰如其分的补足;因此那些年轻人们,才构成了对少女漫画角色恰如其份的演绎……
——形和神,要哪个?
——当然全要啦!
某种意义上,著名的东爱也在此类。彼时年轻的坂元还理解不了柴门文笔下隐藏在简练线条下的近乎赤裸裸的情感,以及那些不加道德雕饰的人性写照;但他有纯真的朝气,铃木保奈美有无敌的笑容,所以即便从形到神都与原作有微妙的不同,作为电视剧仍然是经典的,也仍然令观众久久不能自己。
再举个特摄的例子,反正知乎上也没什么啃得动生肉的特摄迷,我就说简单点好了。
还原度是什么?形神兼备是什么?比较阅读又是什么?
去他的标准吧!
这是个如此纯粹的故事,用godannar老师的话说,就是“心无旁骛”。你不会在看的时候起任何比较的念头。即便把漫画和电视剧都摊在你面前重叠在一起,它们仍然仿佛彼此毫不交涉地映入你的眼帘和大脑。
如此奇妙的观感背后的原理,后来的安达哲在KIRAKIRA的结尾已经说了:“这是唯有在这栋四方形的水泥建筑物里时……这是唯有穿着学生制服的人们才具备的能力”,和更著名的《水手服与机关枪》一样,这是一部关于真正的水手服,而不是某种COSPLAY的作品。
再粗暴点都说,这是只有80年代的日本校园里才成立的故事。即便原作是部70年代的漫画,但那只是和田慎二太过超前的缘故(或者说,他表现出了少女漫画独有的永恒性),合适的舞台另有合适的时机去留下另一种独有的永恒性。
——这也是我选了这部特摄作品,而不是其他更有艺术成就的80、90年代少女漫改电影的缘故。
想到再补充……如果我贫乏的阅历还想得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