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美国制裁华为等中国公司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博士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导师帮助法国规制部门研究两家法国超市在某个区域的竞争政策问题。

我说:「这两家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差不多,数据显示他们的市场份额分别是 21% 和19%,基于这个市场份额,我们就能根据货物的成本来定义他们的最优定价问题了」。

这个时候导师说了一句:你如果这么想那就错了,市场份额是竞争的结果,而不是竞争的前提。

现在想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理解华为乃至于中国相关产业的产业链发展。

美国对华为的「黑名单」攻击,在公司层面上有个专门的词,叫做foreclosure。这个词在金融里面有其他的含义,但是在产业经济学里面,就是公司利用自己的市场力量,限制或者禁止自己的竞争对手获得「瓶颈」访问权的行为。

「瓶颈」是指的关键的资源,可以是市场渠道,也可以是技术专利等等。一般来说,这种限制所带来的总收益是负的,所以国家往往需要制定各种相应的竞争政策来加以限制。但是如果把这一套理论映射到国际上,就失去了「竞争政策分析」的意义,只能进行一些状态分析。因为没有高于国家的强制执法机构,也并不存在国际间真正意义上的「规制部门」。

如果我们暂时忽略掉美国公司内部的利益冲突,把「美国」看做一个整体的话,在手机和电脑产业链中「瓶颈」的部分,大都是美国企业所拥有的;而华为,或者干脆说中国所拥有的大部分是非瓶颈的部分。现在大家共同在全球的市场竞争;那么美国通过卡住「瓶颈」——也就是关键的软硬件资源,限制了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那么显然「美国」作为一个整体收益是有可能增加的——即便全球的收益是下降的。

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智能手机市场是一个高度饱和的市场,即便我们把华为从地球上瞬间擦除掉,它空出来的市场份额并不会白白消失,本来会选择华为智能手机的消费者会选择其他品牌的手机,还是会用到美国供应链的产品,所以美国的「瓶颈」从中期来看未必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宏观来看收益反而有可能增加——因为如果华为倒了,占领华为留下的市场空白的手机厂商很可能是美国控股更多的一家企业。

很多观点认为美国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其实不然,从超短期来看或许如此,因为华为瞬间被切断供应链所带来的伤害确实是供求双方的;但是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不是一个新兴的、需要厂商自己去开拓发展用户群的市场,少了一个主要竞争者,其他还在这个行业的公司会把空出来的市场份额瓜分掉,这些在华为供应链上受到严重震荡的企业会有一个缓慢恢复失地的过程——只不过购买他们产品的不再是华为,而是其它在华为被禁过程中得益的公司。

而在消费者端,消费者是确切无疑受到损失的。这一点可以用「显示偏好原理」来论证:因为Google不能继续给华为提供Gapps,那么在国际市场基本上华为手机就没有竞争力了,至少在短期内,Gapps对于android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那么这部分本来想要购买华为手机的消费者就会因此不买手机吗?显然不会,他们会用其他的品牌作为替代。而在没有被制裁之前,这部分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华为,现在因为制裁,他们都选择了自己次优的选择——从最优到次优所降低的效用之和,就可以看做是因为制裁而造成的消费者福利的下降。

其实上面这个例子,也说明一点,就是单独的看「华为多么重要,华为占据了美国企业供应链上多大的份额」这种静态的分析,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产业供应链的终点是消费者市场,如果消费者市场没有明显的变小,那么供应链中的某一段多一个或者少一个非垄断的企业,整个产业供应链是可以自己恢复的。华为的市场份额虽然强大,但那是竞争的结果,并不真的由华为所「拥有」,一旦华为消失了,这部分市场份额会归属于其他没有被限制的企业。就像在文中开头举的例子一样,虽然两家企业确实是在平分市场,但是那是竞争的结果,而不能给定自己天然就拥有30%的市场份额然后去算自己的最优价格。

基于同样的道理,太强调美国企业的「不可替代性」在长期来看,也是过于悲观了。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规模效应」,就是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每一个商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芯片产业就是最最典型的例子。建厂的时候特别烧钱,前期投入、无论是研发还是设备都非常巨大,但是一旦进入流水线生产,生产的越多,卖出去的越多,单个芯片的价格就越低。Intel的前CEO格鲁夫曾经说过: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买一片Intel的CPU,我可以把CPU的价格定成1美元。 虽然是戏言,格鲁夫也知道不可能人人都买一片Intel的CPU,但是这也反映了在这个行业「走量」是多么重要。

这种行业属于天然具有「垄断」属性的产业。我们假想一个市场上有两家完全一样的芯片厂商,Intel和AMD均分这个市场。因为规模效应相同,所以假设没有研发,它们的成本、定价和功能都完全一样。突然有一天,有一个顾客脑子一热,从AMD换成了Intel的芯片,那么Intel就可以多生产一片,AMD就要少生产一片,也就意味着Intel的平均成本,就此低于了AMD的平均成本。那么因为平均成本低了,Intel就可以稍微降一点价格来吸引顾客,从而市场份额更加扩大,从而继续降低价格……从而最终把AMD完全排挤出市场。 因为一个顾客头脑一热而造成了市场份额的偶然扰动,直接启动了一个公司的正向循环,从而就成为垄断者。但是其实这并不意味着AMD的产品就比Intel要差——根据我们的假设,两者完全相同,只是这种「谁先走到量谁就爆发」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这样的行业只能有极其少数的赢家。


现实虽然比我们上面的模型复杂,但是其实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芯片行业,集中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Intel、高通和TSMC在过去的十几年内不断的在消灭对手,成长为自己所在产业的巨无霸。但是其实这并不意味着离开了这些公司,世界就真的一片黑暗了。因为有很多的「潜在市场进入者」,被这些行业巨无霸强大的规模效应压的几乎没有可能正面和他们竞争,所以没有市场份额,也不为大众所知。但是一旦禁运长期化,这些平时隐藏在角落里的企业就会纷纷走上台前了。

桌面CPU:

中国本土其实也是有X86授权的,兆芯是从台湾威盛继承的完整的X86授权,并且现在就有可以量产的X86处理器,大约和Intel第六代的中低端处理器i3系列差不多。

这些处理器其实都是和当前的主流操作系统平台和软件兼容的,但是因为技术上毕竟落后Intel好几代——自己最好的处理器也就是人家2015年的中低端的水平,在平常的商用机器上很少能见到,但是如果禁运长期化,1年、2年、5年呢?相当于兆芯突然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客户群,到时候资金会有的,人才也会有的,技术进步只会比现在更快。

并且兆芯其实也不是没有竞争者,共同拥有X86授权的还有海光,禁运长期化就会给这些基本没什么知名度的企业更大的空间。


手机CPU:

其实不光是手机,主要是ARM架构。X86系列因为历史原因(PC诞生在美国),比较美国中心化。而ARM是英国公司,智能手机又是最近这十来年的事情,所以ARM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去中心化,拿到授权的企业很多,托智能手机的福,ARM架构在国内的技术储备本来就很不错,比X86好很多。华为麒麟系列CPU也早已登堂入室,可以正面和高通竞争。

包括在服务器CPU方面,ARM也对Intel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华为前段时间还公布了泰山服务器,就是ARM架构的。


芯片生产:

绝大部分芯片都是TSMC,也就是台积电代工生产的。TSMC一家公司,占据全世界芯片生产大约50% 左右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没有规模效应就去死」的行业。一个芯片加工厂建起来需要几十个亿美金,然后每天几百万美金的折旧,而每隔几年要大换生产线。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流程上降低那么表面上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单位成本,在天量的芯片生产下,都可以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

其实中国大陆是有芯片生产能力的,中芯国际SMIC的总部就在上海,而在北京和天津都有生产厂。当然技术上中芯国际和TSMC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中芯国际目前能提供28nm的工艺,刚扭亏为盈还没几年,而这个工艺是TSMC在11年就达到的了,好消息是部分14nm的生产线去年好像也开工了,不过7nm技术还是TSMC世界独一份。


操作系统:

这个其实最没有什么悬念,尽管硬生生的造一个完全兼容windows的操作系统很有难度,但是GNU/Linux和Android本来就是开源的,国内对Linux的改造和汉化也几十年前就进行了。

即便是最极端的情况下,Google不再为Android贡献代码,转而去做闭源的操作系统,那么基于现在的Android下面由国人自己开发也没有根本上的困难。Linux的办公套件也很成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能对于游戏娱乐,真没有了windows确实不好办。不过国内对于联网社交类游戏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如果禁运长期化,国内Linux机器普及化,那么腾讯很可能会扛起Linux游戏的大旗,把吃鸡之类的爆款在Linux平台上做出来……可能唯一收到实质损失的,就是单机游戏玩家了。国内的市场至少在目前是不足以吸引来大厂单独为之迁移到Linux平台上的。


我们看到的只是均衡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市场力量的博弈。一旦禁运长期化,这些被原来美国企业规模效应所压制的中国企业其实会获得更大的空间,虽然技术短时间内依然落后,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替代的,我们看到的某些市场被美国企业垄断是因为从市场的角度上讲,让他们垄断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而已,并不代表真的没有技术储备。

我比较赞同一位朋友的观点:美国如果全面对华进行高科技禁运,天不会塌下来,中国人能用到的芯片和高科技硬件大约也就是回到十年前的水平罢了。而沿着十年前的水平向前赶,因为有后发的优势加上来自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距离依然是能够逐渐缩短的。

如果这种类似的中美对抗一再发生,那么中国和美国几乎肯定会走上不同、不兼容的技术路线,会有各自的高科技硬件以及互相不兼容的协议。到时候世界就会出现:以美国为核心,有一套技术规范和软硬件配套协议,然后有一批国家会使用它们;而以中国为技术发源地,也会有一批国家都采用中国开发的技术规范和软硬件协议,从而形成了一套新的产业链;在两大势力之间会有一些相当于缓冲地带的国家,同时采用两种协议和规范。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样是不好的,因为相当于凭空产生了很多因为技术规范不兼容而产生的摩擦。但是,显然这也不是最坏的结果。


综合一下,从超短期来看,制裁所引起的震荡对中美来说是双输的;而随着时间的增加,华为丢失的市场份额会被其他的公司所占据——而这些公司别无选择,还是要采用美国的供应链,故而中期来说,美国会从本次制裁中得益;而长期来看,因为全球产业链的分裂,美国整个供应链的重要程度会不断下降,所以就收益而言,美国从制裁中获得收益会是一个倒U型,而中国的收益是一个正的U型——现在制裁不死,等建成了独立的产业链,就再也不怕制裁了:


user avatar   cai-tou-hu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转让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大家都在说欧洲和日韩未必和美国一条心,这话没错,但是欧洲和日本在许多问题上确实拥有和美国一样的痛点。

前两天那个著名的在华欧洲商会又发表一个声明,大概意思是虽然我们承诺不在强迫“以技术换市场”,但是这种行为在中美贸易战大背景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balabalabala。

在华日资企业也有高管吐槽自己遭遇“技术换市场”谈判犹如软禁云云。

也就是说“技术换市场”不仅是美国企业,几乎是所有外企共同的痛点,那么假如贸易战变的长期化,常态化,美国对华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那么日韩以及欧盟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而到那个时候,哪怕为了拉拢欧盟和日韩,“技术换市场”策略肯定进行不下去的,可在美国对华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对先进技术的需求是降低了还是增加了?

很多人说中国就是个大市场,可是人多并不天然就是大市场,印度人口也多,人口结构比我们还合理的多,印度市场大吗?

况且我们国内本来就内需不振,今年一季度各种消费指数下降,生活必需品购买增加就是明证;别忘了,这还是建立在我们一季度对外出口数据不错的基础上的。

一旦中美贸易战常态化,中国国内市场购买力不会下降?汽车行业已经断崖式下跌了,谢谢。

中国目前人均月收入也才不足4000元,农村人口2018年净收入才1万出头,这才是普遍意义上的中国民众。

在这种大背景下,有多少人消费得起和自己月收入相当的智能手机?

为什么拼多多迅速超过了京东?因为它就是便宜。

本来想写很多,但是觉得可能被删,就算了。

我这里就简单提一下,欧盟和日韩与美国永远比我们亲密,这不仅是利益,还因为人家有相同的社会生态体系(为了规避敏感,只能自己造词了)。

欧盟、日韩与美国再怎么有分歧,他们都是亲密战友,这是它们社会生态体系决定的。

而我们由于社会生态体系不同,在欧盟、日韩看来我们永远是另类,不管彼此经济往来有多亲密。


user avatar   realm_of_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美国访问,与纽约州藤校毕业的工程师聊天,他在赞扬中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表达出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完全无视和鄙夷。再和其他人聊天,他们几乎都是一样的看法,除了大部分人都对一带一路非常的警惕。

这说明,美国社会/美国精英的共识是,中国过去经济发展很成功,下一步会对美国构成威胁;但中国没有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美国的技术;所以只要美国不让中国接触自己的技术,中国自然就不可能继续发展,也就不可能超过美国。

所以这一次,疯人川普受到了民主共和两党完全的支持,受到了举国上下完全的拥戴。

显然,问题的核心是,中国到底有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果有,美国的贸易战+将毫无用处,而中国的科技自立,反而会使得美国的高科技供应商在未来一个个倒下。如果没有,美国这场霸权保卫战将赢得胜利,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将长期处于中等收入水平。

从历史上看,抄袭是学习进步的方式。如果中国不想进步,或者说没有进步的土壤,自然不会去抄袭美国的创新。18世纪到19世纪的英国也曾多次颁布法令,禁止英国的技术、机器、技术工人出国,但因为市场的需求、利润的刺激,欧洲依然获得了所需的技术,顺利完成工业化;而后来举世闻名的抄袭大国美国,也在欧洲的骂声中,逐渐科技自主,脱胎成长为创新大国。

美国的创新能力最终超过欧洲,主要原因是美国比欧洲让创新者获得了更多的回报,而这是公司制的普及、资本市场的繁荣、知识产权保护和国内市场庞大等因素的共同结果。

公司制使得筹集大额资本变得更为容易,同时使得个人因创业失败而遭受的损失更小。华为的“员工所有制”其实也是这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与公开市场集资的股份有限公司比较,华为只能内部融资,所以融资能力较弱(尤其在企业初创期),但收益和责任更加匹配,所以更能够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即责任心和创造力。对于融资能力不是核心竞争力、而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员工所有制”显然比股份制更有生命力。(当然,房地产和银行还是安安静静地做上市公司比较好)

很显然,资本市场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中国的创业板曾出现夸张的泡沫,VC、PE也是满天飞,现在科创板也已经箭在弦上,所以从资本市场的角度,中国也算是准备好了:如果有创新,就可以从天使轮开始一步步走向公开的资本市场,成为人生赢家。

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了原创者的权益,让创新没有后顾之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内已经做出很多改革,专利申请已经全球第一,这说明企业对专利制度是有信心的,同时也非常依赖专利制度。

更广阔的市场可以给创新者更大的回报,激励市场主体创新。国内市场已经占全球芯片市场的1/3了吧,各种高端设备,包括机器人、无人机等等,中国市场都应该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了。高科技企业的主要成本是研发,每单位的制造成本(边际成本)很低,更大的销量可以摊薄研发成本,对较小销量的竞争对手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进而形成垄断。

或许美国社会的共识并没有考虑到创新的原动力,不是美国人、西方人的高智商,而是在市场经济中,创新可能带来的巨额回报。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市场经济,创新可以变现;有繁荣的资本市场,创新可以快速地变现;有“员工所有制”,创新可以持久地变现。

所以,我的看法是,中国,包括华为海思,会在让有能力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打破科技封锁、实现科技自立,走向更大的繁荣。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

日语有没有类似英语中词根的东西帮助记单词? - 张铭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you-zi-c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邀请我,就去看我的书。




  

相关话题

  年薪八万美金在美国什么水平? 
  如何看待特鲁多连任加拿大总理? 
  谷歌没有不让华为用安卓11/12,那鸿蒙会更新安卓11/12吗? 
  若确认获胜,拜登将成为美国史上最年长的总统,届时 78 岁高龄的他能胜任总统的工作强度吗? 
  如何评价伊万卡电邮门违规用私人电邮办公? 
  如果全国突然停电一天,会发生什么? 
  如何看待韩国爆发抗议活动,抗议美国警察暴力执法致黑人死亡和种族歧视? 
  导航厂家是怎么利用卫星的? 
  如何评价美国国会提议将 Exempt H1B 工资标准提到 $130,000? 
  如何看待华为员工投诉食堂,轮值 CEO 徐直军回应称「可抽调去帮厨三个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剑桥大学博士 Janus Dongye 回答「14 亿人的口腹之欲如何满足」这个话题?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有文章称「韩国垃圾山三个月的熊熊大火遭全世界同情,现在全世界反过来谴责中国的洋垃圾禁止令」?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