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非常大
就用古代阵法来讲解一下吧
那个小赵同志的平戎万全阵就算了。
古希腊底比斯的名将伊巴密浓达的留克特拉战役中用过一种阵法,斜线阵。也很牛逼的。
注:双方兵力是一样的
甲方精锐,都是多旗帜以掩盖兵少的事实,而普通队列里,兵源更多,以数量来填补质量。
这种排兵布阵是需要很大勇气和胆量的
只要甲方精锐抵挡住了乙方的进攻,甲方普通疲惫了乙方进攻,就能迷惑住乙方。
突破点就在甲方普通队列,战争结果就会演变成这样。
乙方会越打越累,越来越糊涂,在普通这一段会觉得,对方怎么这么多。
而甲方精锐只要顶住死战,就能取得胜利。
再来讲解下雁形阵
电影,三国里面,就有过这个阵型的影视片段,诸葛亮还嘚吧嘚的说了句,过时了。
其实古代的雁形阵
更准确的是这样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鸭梨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7年打印度的时候用过
不过好像是这样用的
印度步兵前面是战象,骑兵在左右两翼,还有战车在骑兵前。
印度战象一开始给马其顿造成了很大的杀伤,但是战象受伤后就敌我不分,马其顿古兽住了阵型。
而亚历山大大帝亲自带着骑兵对着印度左翼骑兵和战车兵进行骑射,印度步兵由于道路环境问题,无法利用步弓射程优势抵挡亚历山大骑兵,最终印度大败。
这种战术也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首先左右骑兵一定要刚过对方骑兵,并且保护我方骑兵不会被敌人绕后,因为这种阵型最大的弱点就是后方防御太弱,几乎木有。
螃蟹阵
《贼情汇纂·卷四》:
这是一种三队平行配置的战斗队形,中间一队人数少,两翼的人数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阵。这一种阵法,极为灵活,还根据敌情变化极多。
如敌仅分左右两队,就以阵的中队分益左右翼,也成两队。
如敌前后各一队,就合左右翼的前锋为一队,以左右翼后半与中间一队合而平列,以为前队接应。
如敌左一队兵多,则变偏左阵。
右一队兵多,则变偏右阵。
如敌出四、五队,也分为四、五队次第迎击。
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阵尤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阵与敌交战,后出大阵包围,或诈败诱追,伏兵四起,将敌包围。
螃蟹阵变化虽然复杂,但损左益右,移后置前,运用之妙,在于统将根据敌情,临时指挥。其进退开合的疾徐,只须几个大旗手娴习,全军望大旗向那里就向那里奔赴。所以一军用了几个大旗手,便可以指挥万众,略无参差,提纲挈领,深得以简驭繁的妙用螃蟹阵(一作蟹螯阵),又称为荷包阵,也称为莲花抄尾阵。
螃蟹阵在太平天国时期,用的最多。
《劫余灰录》这样描述:
一贼无队伍, 以冲陷为勇,如墙而进,不然分左右翼合围,贼中谓蟹螯阵是也。
这是显然还没太看懂这阵型,认为是"无队伍”, 但看到了这阵型的重点是"左右翼合围”。
在名为《苏台糜鹿记》的书中,对此阵的认识就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
一队冲锋,其账技,不过一二十骑,长乖之。行在前,徒步在后,凡遇民团,则队立定,步队冲前..或立马插旗,作排阵相持之势,潜以后队悍贼从两傍兜裹向前。
这段记录,就比较准确全面地描述出了螃蟹阵的精髓之所在,即:中军拒敌,两侧包抄。
这个阵型太平军使用的相当得心应手,在《曾文正公奏稿》中,曾经这样记载:一贼之惯技有所谓螃蟹阵者 ,常分十余路围绕抄袭。
看得出来,曾国藩对此太平军的这一-阵型是 极为顾忌,十分头疼的。
效果嘛,虽然变化多端,但是也要指挥得当,训练有素。
南北朝时期的刘裕的却月阵
南北朝时期,骑兵已经用上了马镫,刘裕的却月阵,被后人津津乐道,是步兵对骑兵的典型教材和案例。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北伐南燕时,在如何对付南燕铁骑这一问题做了充分准备。当刘裕出征后,燕军即以9万之众抵御,其中就有“铁骑万余”。刘裕闻讯后,即令诸军步行,以“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槊,又以轻骑为游军。军令严肃,行伍齐整。” 当燕军铁骑来袭时,刘裕用此阵对抗,双方激战过午,未分胜败。随后刘裕用计,奇袭后方重镇后方临朐,大败燕军。
刘裕在战术上采用步、骑、车3个兵种协同作战,有力地遏制了燕军铁骑的强大冲击。因为刘裕的阵法以战车为主,所以它的防御能力还是比较强的,顶住了燕军铁骑的冲击,但是在攻击力方面却表现的明显不足,最后也是用“批亢捣虚”之计取得的胜利,而非“面对面”的击败对手。
快下班了,今天就先写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