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90年代下岗大潮给你的家庭造成了什么影响? 第2页

        

user avatar   jiang-xiao-mao-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80末生人,90年代我都上小学记事了,下岗潮的印象还挺深。80年代我爸刚退伍,在家等分配,那会集体经济,国企效益好,奖金也高,福利也好,都想往国企供销社这种单位是香饽饽,有关系的削尖脑袋往里钻,政府机关单位都没人愿意去。我爸那会就没关系,但是他有技术,他当的是汽车兵,就给分到县委车队去当司机了。下岗潮那会,我爸那些那些原先去了国企和供销社的战友纷纷下岗。那会我爸在给书记开车,我妈在银行当柜员,虽然那会他们收入也不高,但是至少旱涝保收,收入稳定,家里也没太多的负担,所以日子还算过得去。

我就记得那会我妈我爸单位,每逢节假日都会发很多水果,什么洛川红富士,周至猕猴桃,河北大鸭梨,湖北密橘,秭归的脐橙一箱箱的发,那会市面上都很难见得到。我家就三个人,根本就吃不完,我爹大多都拿去送给亲戚朋友了。特别是他有个一起上学,一起参军,一起在云南前线打过仗,过命交情的战友,周叔。从缫丝厂下岗了,他老婆身体不好没工作,孩子还小,上面还有两个老人。日子过的特别艰难,就在街上摆了个水果摊。我爸特想帮他,但是也帮不上其他的,但是单位的水果一发下来,家里留几斤尝尝味,其他的就给开车周叔送去了,让他留着摆着卖。

那会其他的摊贩不知道的以为我爸是个来送货的水果贩子,就那几箱水果还开个车来,每次还只送那么一点,有几个还想找我爸进货来着。

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的家长也下岗了,老师催缴学杂费每次都要催一群人。我每天上学有时候都会带几个水果去,我吃的时候,他们眼巴巴的看着我吃。弄的我都不好意思吃了,回去跟我妈说,我妈说要学会分享,每天上学多带几个,给同学们分分,让他们也都尝尝。所以我就经常性的每次要背半书包的苹果梨子橘子什么的给同学们分,苹果和梨用铅笔刀分成一小牙,橘子按瓣分。让同学们隔三差五都尝尝味。

到了00年以后,我上初中了,我爸职务有点调整,到某个单位的二级局当局长了,手里稍微有那么点小权了,他就给隔三差五给周叔一点小工程做一下,周叔的日子逐渐就好起来了,现在这几十年过去了,周叔也算事业略有有小成了吧。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没有大下岗的话,我现在应该快当上车间主任了。


user avatar   jiangdaoli-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妈是轴承厂的检验员,又红又专的那种,下岗那天,她特别生气,拿了一盒工业用的红宝石回来(人造红宝石小圆片,后来证明并不值两个卵钱),这就是最大的反抗了。

据我妈说她本来是不用下岗的,因为她的技术简直可以抵一台仪器了,但整个厂都没有了,新的老板对轴承也不感什么兴趣,所以下岗下到最后一轮,她还是得走。。。(后来厂子一直荒着,城市发展很快,那里变市中心了,老板把地卖了,说是当时一千多万买的厂,卖地卖了八九个亿来着)

这件事对我妈和我的打击都特别大,虽然当时下岗工人的子女遍地走,也不差我一个,不过当时人小,脸皮也薄,学校攀比的厉害,内心还是感到自卑的。。

我妈可怜兮兮的天天骑自行车出去找工作,又要我加倍努力(这件事对我的负面影响特别大,因为我本来就挺努力的,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巨大的心理包袱,压的我整改初高中阶段都喘不过气来,本来排十几名的,反而退步到二三十去了,当时自己也不懂什么自我疏导,整个就是靠自己熬过来的,最恶劣的时候,差点整自杀了。。)

我妈也特别可怜,打了很多很辛苦的临时工,在衣服店、超市领着最微薄的工资,一站就是一整天。。。吃了十年左右的苦头,后来国家经济好起来,才算完。。

我是特别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所以当时的这个做法,我心里一直在反思,就是这个锅,是不是被转嫁的,是不是一定得由工人背?

看看现在的人,很多私下对GCZY都不削一顾,而不是充满热情的,这本来很奇怪,但又不奇怪。。我妈当年也是充满热情的,但却被无情的抛弃掉了。。


user avatar   kenneth-n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养活了曲婉婷


user avatar   debbi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主90生人,父母60后,十八线城市能源企业(国企),经历了两次下岗大潮。

因为之前厂子效益不错,虽然是在郊区,但厂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比较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厂区里有4000号人,有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足球场、篮球场、保龄球场、游泳馆等健身场所一应俱全,还有公园、电影院、剧院、图书馆、KTV等文娱场所。医院、派出所、公共食堂、招待所也是有的。但是这些基础设施仅对厂区员工开放。

因为厂区环境相对封闭,民风淳朴,虽然文化水平不一定很高,但素质绝对不低,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4000号员工相互之间都熟得不行,知根知底的,谁家有个家长里短,红事白事,大家都倾力相助,就算是家务事,小夫妻之间闹点小矛盾,都会有年纪较大的老员工出面协调。

现在回想起来,那不就是桃花源,不就是乌托邦吗!简直算得上是人间仙境,只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厂子的待遇福利比周边城镇普通企业高出不少,所以员工和员工子女都带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所以有些排外,若是没有冲突,算不上相敬如宾,但至少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如果起了矛盾,那就不一样了。

记得有一回,厂区里混进了一个小偷,趁着白天青壮年上班的期间入室偷盗(晚上人齐,谅他也不敢),行窃结束之后正打算回家,不巧遇上了一群在楼下摘菜的退休大妈。大妈们一看,这人没见过,以为是谁家来探亲的亲戚,就随和地搭讪,但是小偷的神色不太自然,被慧眼如炬的大妈们看出了端倪。

于是,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十多个大妈拿着扫着、簸箕追着小偷穷追猛打,还把家里的老伴都叫了出来,最后小偷也吓尿了,被困在了十来平方米的养鸡房里不敢动弹,被大爷大妈嘴炮轰炸了几个小时。等大爷大妈们喷累了,才想起来了还没报警,等到派出所的警察叔叔来的时候,小偷仿佛见到了“救星”。

一、第一次下岗大潮

第一次下岗大潮在97年左右,当时答主还在上小学。因为当时年纪小,而且毕竟还有些家底,父母也没提起这事,管教也比较严,没有什么零花钱,但吃喝管够,所以感受不到经济方面的压力。

要不是父母十多年后在一次闲聊中提起,我压根没把这事放心上。

妈妈说那段时候有将近10个月没领到工资,厂子里人心惶惶。一开始大家还都很乐观,毕竟环境封闭,又一直在这片安乐土生活,根本没感受到外界其他行业员工的压力,谁也不愿相信几十年的大厦会轰然崩塌。

直到开始领不到工资,大家才开始感到有些不安。

当时工厂也提出了两种颇具诱导意味的方案——

1、可以选择买断,一次性领一笔不菲的钱(具体是几年的工资答主也记不清了),从此与工厂没有任何关系,得另谋生路;

2、可以继续耗着,会经历一段艰苦的时期,发不出工资,什么时候能恢复以前的工资水平说不准,最后也有可能直接下岗,什么也得不到。

有一部分买了电脑通了网、最先接触外面大千世界的先进分子受了下海大潮的蛊惑,梦想着一夜暴富,不看好工厂前景,接受了买断条件。

另一部分员工(像答主的父母),对外界经济环境不敏感,观念也比较陈旧,觉得下海之类的不靠谱,反正还有这么多同事一样领不到工资也不买断,别人能扛,我们就能扛,所以选择死撑。

当然,上面的事情都是从父母口中得知,经过那次闲聊,回想起当时还是小学生的答主,其实不是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变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熟悉的面孔渐渐消失,那些以前给我发糖发水果的叔叔阿姨没了影踪,就连小时候的保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厂区里的人渐渐变少了。也开始混进了一些从未见过的陌生面孔。

2、原本的电影院、剧院、图书馆之类的文娱设施都关闭了。原本之前垃圾场被改造成的公园,也因为园丁变少了,环境开始有些脏乱。原本从不对外开放的溜冰场也改成了菜市场,开始对周边村落的农民开放,以满足员工的饮食需求,因为公共食堂也变成了私人承包的形式。

3、厂区里开始密集地出现了小卖部、早点摊、报刊亭这些从前没有的小商店,而且店主就是答主同学的爸爸妈妈——对,他们就是那批买断下海的员工中的一小部分人。

这对于当时年纪尚小的答主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怪异的体验:这些以前总给自己塞零食、封压岁钱的叔叔阿姨,现在要拿点零食还得进行金钱交易。

不仅答主得尴尬,这些刚开始转行学着做生意的叔叔阿姨也觉得很尴尬,以至于刚开始的时候,花2毛钱就能得到1元钱的零食——多出来的都是叔叔阿姨们主动送的。(应该不会是营销手段吧……答主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赊账也是可以的,爸妈下班路过的时候会去结账。(后果就是回家之后会被父母一顿暴揍)

而那些家里开小卖部的小朋友,比如小L,自然成了学校里的红人,众星捧月啊!当然,小L也从此担上了提爸妈向赊账的同学追债的使命!

但是到了后来,不管是因为生活所迫,还是其他原因,民风开始有点变味了,小卖部摊主故意向小朋友大量兜售比较贵的零食,回头再找孩子爹妈结帐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口角。

4、厂区的学校原本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应俱全,后来高中关闭了,接着初中也关闭了。当时答主同龄的孩子有40来个,我们这40来个发小从小就是穿着一条裤衩长大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在同一个班级里,白天一起上学,晚上一起玩耍,一起赶作业,一起捣蛋被罚站,甚至很多父母都开始订下了娃娃亲(虽然最后都被现实打败了),感情有多深可想而知。

可就在那段时间,也说不好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同班同学越来越少了,接二连三地离开了这个正在分崩离析的乌托邦。有的发小甚至没来得及打声招呼,就消失了,随父母去了别的城市,至今再也没见过。回想起来满满都是遗憾和怀念。

等答主到了5年级,工厂宣布小学也要关闭了,当时班里只剩下23个同学。

这23个死党也不得不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路,父母在厂里当官的家境相对富裕,父母一咬牙送去了省会城市的寄宿学校。只剩下的11个孩子,由厂车接送,每天坐2小时的车,小小年纪就在附近的县城小学开始了走读生涯(答主是其中一个)。

到了外面的学校,学校里的学生可就鱼龙混杂了,没有我们这群在封闭环境长大的发小这么单纯天真,校霸、混混、早恋、敲诈勒索、打架斗殴、小团体都开始进入了答主的生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答主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变。

当然,有人说生活就像列车,分离和相遇,旧友和新知都是常态,成长的镇痛对于答主来说,来得太快。

其实也不算快,只是不愿离开。

即使到了现在,逢年过节,这些发小还是会回到老厂子里,逛逛儿时的校园(现在改成了中老年活动中心),见上一面,喝酒撸串吹牛逼,只是原来的40号人,如今还能凑齐的不到20个,有些唏嘘。

5、还有一些事情,小时候不理解,长大后才知道的事。比如说怎么张叔叔原来和李阿姨住在一起的,后面又和王阿姨住一起了之类的问题,都是因为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将生活矛盾放大,也不排除原本一片歌舞升平的生活下其实早已暗潮涌动,只是还没达到触发条件。

总的来说,因为父母的呵护,答主被保护得很好,这次下岗大潮对于答主的童年生活并没有留下什么阴影或巨大的影响。当然,父母也是普通人,大环境改变带来的变革始终没办法完全抵御的。不过未尝不是件好事,毕竟如果答主在那样封闭的环境里与世无争直到高中毕业,那么到了大学,答主肯定还是那么傻那么天真,日子可就真的不好过了。

二、第二次下岗大潮

关于第二次下岗大潮,明显超纲了,而且已经毫无逻辑地写了这么多零零碎碎的琐事,答主决定下次再答……

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就当是缅怀一下童年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90下岗潮之前

我们整个村子的年轻人都在为下一波耕种做准备。他们顶多初中学历,十五六肄业后就开始琢磨那两三亩地。

他们的父亲已经在那块巴掌大的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老牛般耕种了三十多年,不过五十却已白发苍苍,额头上的皱纹像铁烙上去的一般。几十年的耕种经验能使一亩地的小麦多打十几斤,这多出来十几斤够一个家庭多吃几顿白面馍,这很重要。所以当健硕的小伙子接过锄头后,他们会用一种父辈特有的僵硬方式告诉他们怎么打沟以后浇水不会溢出来,怎么掐黄瓜头才能结更多果子,麦地里的燕麦要连根拔起扔到路上曝晒防止下雨后活过来。

那时候还不大吃得起白面馍,但得交公粮。公粮要自己用袋子装好,自己用驾车拉过去,然后在烈日下排队。检粮官会狠狠地用一尖头空心铁管插进粮袋,父辈的父辈就在旁边紧张的等待他的宣判——麦子太瘪,回家再拉几袋过来。“你怎么就不知道给他塞几根烟……”,奶奶每次都会这么埋怨爷爷

下岗之后哇,年轻人都出去了,当然他们做的不过是一些不入眼的工作——做做衣服鞋子啦,拎拎水泥啦,好一点的可能开一个早餐店?他们叫农民工,在城市里你们很少能看到他们,只有在临近春节,你们才能看到显眼的他们在超市为家里的孩子挑选东西。

村里的变化可大了,他们在外不吃不喝,竭尽所能把所有的钱带回家里。村里渐渐起了小楼房,渐渐有了空调冰箱,有了网络,有了自来水有了天然气……

我们似乎应该感谢点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值得我们感谢。


user avatar   nian-qing-ren-bu-yao-shui-lan-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很多回答,都说下岗之后生活怎么变差了。但在我看来,你们都是神仙跌入凡尘,而我们农村人,本来就在凡尘里。

我是97年的,我妈怀我的时候,每天就是土豆白菜,直到快生了才每天一个鸡蛋。去医院生产的时候,医生还以为才七个月。

我看不少人90年代就能经常吃肉了,但我直到09年上初中才能经常吃肉。至于你们所说的电影院之类的,我妈在90年代根本没接触过,而我也是上了大学之后第一次去电影院。

如今我毕业了,房子又成了问题。

同样生活在红旗下,差距就是这么大。

我能理解你们从高处跌落的痛苦,但请适度,因为即便你们跌落了,起点依然比很多人高。


补充一点:90年代那会地里好容易收点还得交国粮,也就是说本身就穷的农民还要把收入的一部分交公。幸亏后来不用交了,不然现在农村农业不知道什么样。


user avatar   gou-huo-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祖传农民没印象


user avatar   xiao-qing-shou-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下所有的回答,几乎都是当年的工人和工人子弟回答,大家都怀念那个超高待遇和福利的年代。这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国企工人已经变成了特权阶层,这些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营的国企和国企工人由谁供养?无非就是底层的的农民和机关单位的干部。很多下岗工人怀念的那个年代,正是农民和干部恨得牙痒痒的时代。

90年代我老家县的国企有:毛巾厂,酒厂,机械厂,玻璃厂,制药厂,水泥厂,食品公司,土产公司,医药公司,百货公司,供销社,建筑队....加上粮食局和各乡镇粮所的工人,全县的国企工人有差不多3000人。当时我爸是普通干部一个月工资85元,正科级的局长一个月也就110元,而一个国企工人每个月的工资高达270元,如果加上什么巧立名目的福利,国企工人每月收入高达350元左右。按国企工人的收入是正科级的3倍多来算,我老家一个贫困县3000多个国企工人的工资开支相当于1万个正科级干部,而一个县所有乡镇局和其它单位的正科级干部加起来也就400人左右。在计划经济时代,县国企工人几乎都由所在地区供养。他们也就用着极度落后的设备耗费一大堆人力漫不经心的生产一点农用的锄头,镰刀,瓶瓶罐罐,几张质量差得用不了多久的烂毛巾,还有从河里抽上来不消毒的河水加点香精色素罐装而成各种饮料,再利用供销社这种垄断企业强推向本地市场,让全县的农民和干部为其买单。

国企工人就这样变成了凌驾在当地群众之上的特权阶层,“八旗子弟”,我认为要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原始剥削和积累,完成工业化之后工业再反哺农业和社会。但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有着垄断地位,必定会培养出一群不思进取的特权阶层。比如国企经过垄断剥削而来的财富,没有进行技术升级,没有改进设备,没有回报社会,而是把普通工人的收入大幅度提升到正科级干部的3倍,再加上滥发福利让工人的总收入相当于厅级干部。我老家一个贫困县要养3000名国企工人,相当于养3000名厅级干部或者10000名正科级干部,这的一个多么可怕的数据,稍微想想就知道民间是怎样的疾苦。在当地群众和干部眼里,国企工人就是社会的残渣,蛀虫。

一个地区的民间财富总是有限的,经过几十年的剥削,到80年代末各地就已经出现民间购买力下降,国企只能靠政府补贴生存。到90年代初,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些国企已经由过去的剥削民间发展到现在的剥削政府,如果再不甩掉这个大包袱,恐怕用不了多久这些蛀虫一样的国企就把整个国家蚕食完了。所以92年就确立了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地位再加上双轨制,不再供养亏损国企,几年后这些国企就完了。

既然题主问的是下岗潮给家庭带来了什么影响?我要说的是国企破产下岗潮之后,整个社会明显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是我的家庭,政府不再倒贴钱供养国企和那群蛀虫一样的工人时,我爸的工资开始发放正常了,工资正常发发之后一些因活不下去而长期翘班在外打工或回家务农的干部和老师开始回来上班,政府有人上班之后社会秩序不那么乱了,学校有老师上班教书,农村的文盲率下降了,有了学上的农村孩子,日后走向了初中,高中,大学,成为了00年和10年后的高素质官员和各地的中小企业主以及资深工人。还有农村面貌和基础设施也有了改善,没有3000名厅级干部待遇的国企工人这个包袱,政府开始有点钱去修路,比如一些不通公路的山村修了简单的砂石路,一些农田开始修灌溉水渠,乡村也开始修了自来水管进行集中供水,沟通各县乡镇的砂石路也开始修补大大小小的坑......无数个农村小工程诞生了无数个农村包工头,每个包工头又带十几二十个本村或附近的农民到处做工,赚的钱又供养自家的孩子上学或盖新房.......

整个90年代到00年初代初期,除了国企工人之外,其它行业包括干部和农民都欢庆国企破产工人下岗,可见整个社会是多么痛恨这些蛀虫一样的国企和工人。网上有人说下岗工人多么可怜,比如什么上海下岗工人只有50元,孩子要吃肉,就包了毒饺子全家一起死,还有什么下岗吞枪自尽的一搜一大把。有道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以前国企还在的时候,这些国企工人领着数倍于干部(公务员)的工资时,他们怎么不存点钱?无非就是长期在国企养成了国企可以供养他一辈子奢靡生活的依赖性思维,导致没有生存意识,没有投资,理财,存钱意识,国企刚破产一个月,第二个月他就活不下去了,这种人还好意思上网卖惨。

我县里的国企工人也是一样,90年代他们就能花几千块买进口的日本空调,当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还奇怪他们怎么把电风扇安到房间外面,后面问了县公安局的亲戚才知道这是空调,当时县公安局的亲戚住单位房连电风扇都买不起,全家都用扇子。还有一件事是我爸妈80年代初读高中时,整个高中的几乎没有国企工人的子弟,想读高中上大学或者中专的,都是干部和农民的孩子。那些国企工人的孩子被灌输不要读那么多书,读个小学最多初中就可以了然后到厂里接父母的班这种思维。一直到00年代,读书的主力还是农民和干部的孩子,国企工人的孩子基本在县城当混混,年纪大了卖炒粉夜宵,还有一部分学了点美发就开发廊。


还有就是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这些沿海省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遇,急需大量的工人。我印象最深就是我爸的办公室天天有农民来排队办理各种证明和介绍信去广东打工,有些农民连车费都是东拼西借来的,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拼了命去努力,10年后这些农民工基本上成了骨干工人,小老板,小商贩,他们赚的钱供养孩子上大学走出大山,他们的见识和掌握的技术成去日后乡村振兴的主力。而同时期的国企工人干嘛呢,要么就是聚会怀念那个时代,要么就是四处奔走闹待遇和赔偿,动不动就说当年他们是为了建设国家而失去土地成为光荣的国企工人,希望国家不能扔下他们不管......

总之,国企破产下岗后,社会风气明显改善,还有各行各业摆脱了国企工人这些蛀虫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user avatar   xu-zi-ge-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农民真可怜,抱怨一句都会被说。不说工业剪刀差了。举个例子,当年农场的工人拿工资。但是农村的农民拿公分,他们都在同一个地方一个土地劳动。但是农场工人收入就是农民五倍以上。关键是这种不平衡是无法打破的。现在国家说重新洗牌,我知道,当时农民都很开心,也许没有得到太多实惠,但是相对剥夺感降低了。




        

相关话题

  独生子女有很羡慕非独生子女的吗? 
  父母是学霸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普通女生一个月六百生活费真的多了吗? 
  真正的成长是种怎样的体验? 
  出身在四线城市,父母不能给你事业带来任何帮助,你还心存感恩吗? 
  如何看待微博上“杭州小伙全款房给妻子加名字,9个月离婚被索取一半房子”这则新闻? 
  那些你认识的遭遇家暴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家里就我一个孩子,是应该继续保持清醒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沉沦下去被孝心压住选一个父亲喜欢的结婚? 
  有一个非常差劲的原生家庭是什么体验? 
  你觉得自己被迫成长是什么时候呢? 

前一个讨论
梅西的美洲杯跟C罗的欧洲杯哪个含金量更高?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西游记》原著里狮驼岭尸堆800里,佛祖视而不见?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