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不看,技术不懂,看个剧就要断章取义引申到重大腐败,别各种脑补了。
像RBMK这种堆有两套紧急停堆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控制棒自动控制功率(且控制棒大大冗余),请问是省钱省出来的吗?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做实验停了两套紧急系统改为手操,估计隔壁几楼都是不知道的,还以为反应堆本来就是手操吧。并且氙-135现象当时全世界都不清楚不知道,导致操作人员误判走向极端情况(实验时在缺乏自动系统读数情况下手操导致功率下降过快),这是事故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和钱多钱少有关系?
控制棒端部设计有石墨,这在现在看来是个缺陷,它的初衷是增强控制棒效力和平衡中子流,正常的自动操作情况下倒无碍,可谁又能想到各种因素综合一起搞出了超级极端情况呢。和省钱不省钱也没有关系。
至于RBMK为什么更便宜,在之前所发的《维.阿.希多连科对RBMK反应堆的叙述》中讲得很清楚了,希多连科本人是出生于乌克兰的动力工程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曾作为政府委员会成员(在列加索夫的五卷磁带中提及了这一事项并提到了希多连科的名字)主导了核电站事故原因调查工作。
在他发表在SCI收录的《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专业期刊1997年第173期上的内容中(已由人在98年翻译成中文),可以看到:
也就说,从设计初衷上,认为它相对于压水堆的好处有:
1.不需要特殊的压力容器,节省了一笔建设资金(注意,这不代表RBMK是没有防护措施的,事实上有,但不足以防护86年那样的极端情况)。
2.利用现成经验,使用成熟的热工机械设备,节省了一笔研发资金。
3.能使用低浓缩铀,能够不间断换料运行,减少了一部分运行成本。事实上RBMK堆还可以烧天然铀,这是当时包括现在其它堆型无法办到的事。
4.能够简单便利的提高反应堆功率。事实上,在RBMK-1500之后,还有过更新换代升级的RBMK-2000(兆瓦)、RBMKP-2400、RBMK-3600、和RBMKP-4800的反应堆设计,这是到现在压水堆也无法达到的程度(成本上就不允许),当然这些设计因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全部仅停留在了纸面上。
最后,RBMK前前后变现过7个型号(第7型库尔斯克5号堆2012年最终决定停止建设,虽然完成度达到90%以上),每一个型号包括安全措施有无,强弱都不一样。连这个都不清楚,是怎么计算得出是项目支出型腐败的呢?
RBMK的目的就是搞一款性价比高、方便扩大核工业的反应堆,至于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可以讨论。另外强调下,这玩意不是核材料生产用堆,是专门设计的供热供电民用堆。
至于苏联工业用反应堆(军用核武器材料反应堆),其实它们有好几种,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讲:
看起来是不是很像RBMK?估计据此有人就说RBMK就是军用堆转型了。实际上光看外表是错的,这是车里雅宾斯克-40里面“灯塔”生产联合体的“鲁斯兰”反应堆(1979年建成)和“柳德米拉”反应堆(LF-2型,1987年建成),前者是水--水反应堆,后者是重水反应堆。再之前的OK-180、OK-190、OK-190М都是重水反应堆,和石墨不沾边。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26的采矿冶金化工联合企业,一座山掏空塞了座工厂和军用反应堆进去。图上是最深处的ADE-2反应堆(1964年建成,功率1600/1900)。ADE系列反应堆从原理上类似RBMK(别急着说找到证据了),但是结构特性上又有很大不同,具体如下:
热堆的蒸汽反应系数虽有弱正向数值,但大大低于RBMK,意味着反应堆功率或反应性的失控上升被排除;
主要裂变材料使用非浓缩天然铀,反应堆堆芯中的局部临界质量量10倍少于RBMK;
反应堆中的石墨平均温度大大低于RBMK,因此堆芯中存在的能量也大大低于RBMK。
也就说军用堆或由于生产目的不同,或由于结构上的区别,反而是安全的,而“减配又加力”的RBMK恰恰才是不安全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