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看似精妙实则很蠢的设计? 第5页

                       

user avatar   ding-xiang-yi-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各类带内窥镜的可视挖耳工具啦......


我们都知道,人眼睛在长在前面,耳朵眼对着侧面,掏耳 shi 的操作全在视觉盲区,全靠感觉。


于是就有人为了让挖耳朵更方便,设计出了结合内窥镜、管道镜技术,自带内视镜,可以连手机、连显示器的可视耳勺,就是这样:

(网上随便找的图,侵删,某宝上一搜一大堆)


耳勺顶端有摄像头,可以清楚看清耳道,画面实时传输,准定定位耳 shi,一击必中,定点清除。


这个可视耳勺的设计让挖耳 shi 从这样:



升级为这样:



厉害吧,设计精妙吧,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挖不到耳 shi 了,想想那一坨坨油腻的结块被从耳道壁刮下来的酥爽感,你还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剥离的过程。


这个设计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很精妙啊,哪里蠢了?


这个设计是没啥问题,只是耳鼻喉科医生都会告诉你,耳 shi 本身是不建议随便掏的。


耳 Shi 在医学上叫做「耵(ding)聍(ning)」,是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同时混合了灰尘和皮屑的物质。


虽然是分泌物,但是并非一无是处:


它能润滑耳道防止耳道干燥发痒,阻止异物直接进入耳道刺激耳膜,此外还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而且它本身有自排自洁功能,大部分人的耳 Shi 会自动排出。就算不清理,它也会自己掉出来。


虽然有一小部分人可能会因为耵聍分泌出现问题,耳 shi 无法自己排出来,裹成一团堵在耳道里形成「耵聍栓塞」,但是这时掏耳 shi 是需要去医院借助医疗工具处理,不是拿个可视耳勺就能搞定的。


更主要的重点是经常掏耳朵会破坏耳道皮肤,容易引起各种感染;而且掏耳朵可能使耳道受到刺激造成耳 Shi 分泌过多,反而加重耵聍栓塞形成的可能。


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儿童的耳道较成人窄,而且皮肤免疫力也更脆弱,不当的掏耳甚至会引起外耳道炎。


换句话说,别看可视耳勺设计多么精巧,解决了掏耳朵的各种难题,但是掏耳朵这件事本身是对耳朵没什么好处的,偶尔掏一下就差不多得了。


但问题是,你要是花钱买了这个设计精巧的可视耳勺,你会不会因为沉浸在耳 shi 剥落的快感中不能自拔,而天天掏掏掏掏掏掏掏上瘾,结果损坏耳道造成各种问题呢?

所以说,虽然可视耳勺的设计是解决了掏耳朵的难题,但是这个难题本身是不应该存在的,如此精妙的设计却可能会诱发很多不好的结果,这样的设计应该不能算是蠢,只是没有医学常识吧......


所以对于可视耳勺这种产品,医生只能: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来自耳屎的「叮咛」:不是你想掏就能掏 - 丁香医生

作者:张毅博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




user avatar   chris-banan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的评论功能!


无法找到自己回复的内容;无法将和知友沟通记录单独整理,对方回复后完全不知道当初的当初我到底评了神马…

唉为这个心好累。

还有为什么自己匿名的答题自己都找不到哇……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共厕所的自动冲水感应器。

有翔的坑位基本都废了。

蹲上蹲下期待被感应到的时候也觉得自己非常蠢。

简直气不打一处来!!!!


user avatar   Meng_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种泡面,叫做「合味道」。



盒子是细长型,看起来很不错,打开之后是这样的:



是的,没有料包,都帮你放好了,是不是很贴心?


再也不用担心撕料包时盐粒四溅或是不小心泼洒了呢,再也不用担心酱料死活挤不出来后只能连料包一起泡了呢。


但是等等,叉子呢?



没错,叉子从一开始就混在调料里面,而且,没有任何外包装!而且,还是折叠型的!


于是,你得先找一张干净的包手纸,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叉子从调料里夹出来,为了不把调料抖落下来,那可能是一天之中你用手用得最轻柔的一次,就像拿着一块易碎的瑰宝。


可这还不够,你要把叉子打开,并用叉子中间的卡扣固定下来。


固定成功的那一刻,叉子会发出「嗒(tà)」的一声脆响。


随着这一声清脆的「嗒」,附着在叉子上的橘黄色调料颗粒会如同天女散花一般,先飞溅开来,后漱漱下落。


这些颗粒的去向有很多,首先,会溅到你刚刚抹过护手霜的双手上。


落下的那些,可能会直奔你崭新的裤子或洁白的鞋面而去。


最让人抓狂的情况,是你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而忘了手底下的键盘,等那一声「嗒」响过后,你才猛然低头,可是,调料颗粒已经安然无恙地躺在了按键间的缝隙里……


泡好之后,终于可以吃了,如果你不嫌麻烦,可以先把叉子洗了,或是像我这样,用纸包着。



话说回来,这泡面味道还不错,但是以后我绝对不会再吃,因为直到现在,我还没把我的键盘清理干净。


1、评论区很精彩哦,而且有知友说新版合味道的盒子里加了隔层,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2、答主没有洁癖啦,但就是受不了这种。


3、如果小可爱你无聊的话,可以去看看我其他的回答或文章哦,比如这个——梦天:想要充实自己,有哪 10 本书或者 10 部电影值得推荐? 希望能够有帮助~


4、也许你还想看——百依百顺的机器和多愁善感的人(《未来简史》读后之人工智能和情感意识篇。)


5、惊恐!胆小勿入——梦天:试着讲一个最短的恐怖故事?


user avatar   windleavez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今电子游戏的制作人员名单,堪称“看似精妙无比,实际愚不可及”的典范。

不妨先从“看似精妙无比说起”。依我个人浅见,在设计制作人员名单时,大抵可以分为六大流派——黑屏流、回忆流、主题流、真人流、歌舞流和互动流。其中前几大流派自然不乏佳作,但和互动流相比,难免让人觉得在创意上有所欠缺,不过为铺陈之用,还是一并介绍吧。

黑屏流

这类游戏制作名单便如多数电影一般,白色文字在黑色背景下缓缓向上滚动,或辅以一些简单的装饰元素,走的是“中规中矩,大道至简”的路子。

《秘境探险2》(Uncharted 2)


《战神3》



回忆流
该流派在黑屏流的基础上,加入截图、动画或音乐,让玩家在通关之余,回忆起游戏中的点点滴滴。考虑到游戏往往长达数十小时,当业已淡忘的经典场面重新浮现,总是让人颇感唏嘘。

《护林员》(Firewatch)

《塞尔达传说:天空之剑》

《时空之轮2》

《蝙蝠侠:阿克汉姆骑士》

《人中之龙》(龙が如く)

《旺达与巨像》

《恶魔之魂》

《死或生 沙滩排球3》

《青蛙过街》(Frogger: He's Back!),我选这款游戏的原因和膜法没有任何关系!

《世界大战:勇敢的心》



主题流
相比于前两种流派,主题流在视觉呈现上与游戏更为契合。无论是《传送门》的代码、《日落过载》的涂鸦、《大神》的挂轴、还是《暴雨》的折纸,都与游戏风格相辅相成。

《传送门》(Portal)

《魔兽世界》

《inFamous 第二之子》

《猎魔人3》

《镜之边缘》

《日落过载》

《暴雨》

《疯狂世界》(MadWorld)

《大神》


真人流

这一类别的匠心在于以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传递细腻的情感。比如在《生化奇兵:无限》在制作名单里,插入了男女主角配音演员录制插曲 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 的幕后花絮。


又如顽皮狗的《最后生还者》中,放入了两条公司爱犬的照片。


真人演出也并非都是一本正经,搞怪的同样不少。如《电影大亨》(Movies)的制作名单就以 90 年代的 B 级电影为蓝本,游戏制作大师彼得·莫纽克斯抱猫邪魅出镜。


《摇滚乐队》(Rock Band)自然要紧扣主题,工作人员也扮成了摇滚巨星的模样。


相形之下,《爆炸人》(Splosion Man)的鬼畜程度又更胜一筹,真人扮演的游戏主角痛殴游戏制作者的头颅,奇妙的造型大可和海宝组一对 CP。


自皮克斯在其动画电影的片尾加入产品宝宝(即员工在产品制作周期中诞下的宝宝)的概念以来,就引发了一股跟风热潮,《使命召唤:现代战争》、 《光环4》、《XCOM:未知敌人》等游戏也纷纷加入自己产品宝宝的名字。殊不知,最早在片尾制作名单中加入孩子名字的,正是一款叫做《Spiker! Super Pro Volleyball》的电子游戏。



歌舞流

歌舞流在电影中较为常见,即一群演员载歌载舞,但在游戏中并不多见。案例有阿尔萨斯加盟牛头人酋长乐队,演奏一曲《部落之力》,蓓姐随着 Fly Me To The Moon 跳上一曲钢管舞等。

《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

《植物大战僵尸》

《猎天使魔女》


互动流
如果说前几种流派在其他媒体的制作名单中并不鲜见,充其量称之为精良,难以称之为精妙的话,那么互动流可以说是游戏独有的制作名单形式。简而言之,这个制作名单可以玩!

在《雷曼:起源》里,你可以操作角色跳到制作者的名字上,这些名字就组成了一个会动的关卡,如果被上浮的名字顶到画面顶端,你甚至还会死在片尾字幕里!


《新超级马力欧兄弟 Wii》也是如此,你可以和游戏里一样,把写着制作者名字的砖块给顶碎!


在《块魂》里,你可以控制角色在制作名单中星际漫游!


在《花》里,你可以控制一股清风穿过一个个游戏的制作者,掀起阵阵花瓣!


在《吉他英雄3》里,片尾曲就交给你演奏了!


在《鬼泣3》的制作名单里,如果你杀死100敌人,会出现隐藏剧情!


在《超级猴子球》里,你要在制作者名字组成的关卡中突围夺蕉!


在《征服》(Vanquish),你可以把画着制作者头像的陨石射爆!不爽策划射策划,不爽美术射美术,不爽程序射程序,谁都不爽全都射!




你是否已经啧啧称奇,感叹游戏的制作名单竟有如此多的花样,堪称“精妙无比”呢?可在我看来,这些设计在核心理念上却是“愚不可及”的,因为多数游戏制作名单很难出色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其一,是难以找到制作名单。

从游戏本体来说,尽管部分游戏在菜单中提供了 Credits / Staff / Crew 等按钮供直接查看,但不少并未放在主菜单中,而是置于“设定”、“花絮”的目录下,并不直观。同时仍有大量的新游戏不提供这一功能,必须通关后才能查询。

更有像《见证者》(The Witness)这样的游戏,将制作名单设计为一个谜题,必须解开谜题才能进入一间制作者小屋。


又如《Undertale》这样的游戏,必须通关真·结局后,才能看到制作人员表。而如果你没有达成指定要求,名单中的 NPC 描述会是普通版(白色)而非完美版(黄色)。


当然,这两款游戏将制作人员表视为彩蛋处理,以实验性的做法来评判,也无可厚非。但许多并无此意的游戏,想看制作人员表需要耗费十余小时,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二,很难在制作名单中找到特定的人。

古早的游戏,制作者少,自然不是问题。如《仙剑奇侠传》一共方才这些人,具体每个人负责哪些事务一目了然。

而现今的游戏规模庞大,我们不妨看看下列游戏制作人员表要播放多久。

《最终幻想13》10分钟

《永远的毁灭公爵》11分钟

《潜龙谍影4》 12分钟

《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14分钟

《使命召唤:黑色行动2》17分钟

《异尘余生3》 18分钟

《抵抗2》19分钟

《战地:硬仗》20分钟

《分裂细胞:断罪》22分钟

《龙之纪元:起源》23分钟

《孤岛惊魂3》26分钟

《刺客信条:大革命》26分钟

《GTA V》36分钟

在 20 分钟里找寻一个人名,无异于大海捞针。游戏制作者名单不像视频,可以拖曳时间轴或反复播放,一旦错过只好从头来过。对了,你可能得先把游戏再通关一遍才行。

除了各路 3A 大作以外,如今火爆的众筹游戏有望成为下一个重灾区。如 Double Fine 新近众筹的一款冒险游戏,宣布会将所有支持者的名字写入制作人员名单的感谢一栏,这款游戏的支持者有将近 9 万人,恐怕制作人员名单的长度会创下历史新高吧。

那么为什么游戏的制作人员名单如此难用?

说来简单,游戏制作名单的形式沿袭自电影的片尾演职员表,并未针对性地加以优化。电影采用这一形式的原因显而易见,从传统上来说,在电影院看电影或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时,观众可以做的行为就是观看,因此置于片尾是一种自然而唯一的选择。

但我们在传达信息时,不应该因循守旧,找搬其他平台的模式,而应该考虑到该平台的特性。如果要找电影的编剧,却要去影院申请一本小册子;要找书籍的编辑,却要看完一部短片,岂不荒唐?对于游戏这种可以交互的媒介,制作名单完全可以如部分游戏一样,在主菜单设置明显的入口,电子书形式替代滚动字幕形式,同时加入搜索、职位筛选等功能。从效果上来说,这种信息传达形式更有效,从成本上来说也更低。如果开发团队希望制作一段片尾,也无不可,两者可兼而有之。

我相信许多人不理解游戏制作名单的意义,认为玩家中鲜有观看者。

  • 从制作名单的本意上来说,列入名单、明确职位保障了开发者的权益(当然一部分外包员工可能不会被列入),也保障了雇主不会被虚假的简历欺骗。
  • 从评论家的角度来说,制作者的资料提供了新的考察维度(我相信许多人不知道《使命召唤:现代战争》、《现代战争2》和《战地4》的编剧是同一个人)。
  •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制作名单对于研究游戏史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在文学史上分析作者的真实身份是许多人的研究课题,而在动画史上,出现过出于政治原因直接篡改制作名单的案例)

如果罔顾游戏制作名单的意义,那就如国内许多网游、页游、手游一般,不仅在未来难以溯源其制作者,在当下也时常有人来问“我刚刚收到一份简历,说是你们那儿的主策划/运营总监/市场总监,你们这儿主策/总监怎么这么多呀?”

制作名单的核心功能就是对于人员信息的传达,所有其他功能(好看也好、好玩也罢)都是位于次要位置的。如今的现状就是,游戏内的制作名单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核心的功能,在视频网站上观看片尾的视频反倒更为便捷,借助外在手段的体验反而更好,不得不说是本体的悲哀。相较于 IMDB 这样收录电影演职员名单的网站,游戏领域也同样欠缺,目前做的最好的是 Mobygames,但在完整度和实效性上依然远远不够。

上述列举的游戏制作名单有如此精美的视觉设计,有如此出彩的交互创意,可谓“看似精妙无比”。然而却圄于影视演职员名单的形式,未能在可用性达到基本的要求,可谓“实际愚不可及”。这正印证了我国伟大领袖的一句话:“你们游戏界还需要学习一个”,不对,应该是“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


user avatar   silentcc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古的咖啡方糖。

包装算是将空间发挥到了极致,每块小方糖像砖一样垒起来,外面硬卡纸一包装,强迫症看了都很舒服。

但是想从里面取出第一块方糖简直是折磨。

方糖这么一块块叠着,四周空间很小,手指伸进去完全拿不出来,尤其是下面几层,使命抠都抠不出来。

包装里面也没有放个木质小镊子之类的,每次抠出来都是一手糖,有时候桌上都是糖粉。

当这一层的方糖拿完后,下一层又要抠半天才能拿出第一块……


如果品牌方能在包装里放个木质小镊子,或者干脆不那么“实诚”,包装里去掉一列方糖换成卡纸,就极大方便用户从里面取方糖了。



————————

评论有人说某宝买几盒送方糖夹,我直接超市和便利店买的,可能单盒没有附送。


————————

认为这个设计愚蠢的地方在于,品牌把它作为类似替换装的设计,但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有这样的认知(比如我),我买它纯粹是因为相比袋装糖,这个直接往杯子里一放就行。

我会把它归位是品牌的问题。

它不像洗衣液替换装,很显眼告知用户用来替换放入旧桶使用,也不像袋装食盐用户基本都自备罐子(而且每次盐的用量差别很大)。那方糖包装本该有提示,放入罐中使用,或者直接加入一次性罐子或夹子的设计,这个成本不高,实用性方便性上去很多。


user avatar   qu-qu-54-5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chen-feng-bao-lie-jiu-3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zhang-ming-yue-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gui-dao-wk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世卫组织称,如能继续控制病毒传播并减少死亡率,新冠肺炎大流行非常有希望在 2022 年结束? 
  新手备考二建要怎么准备复习资料? 
  国内有哪些奇葩的地铁站名? 
  26岁,想转行,不知道做哪个好找工作? 
  你见过哪些戏精? 
  为什么现在任何东西的消费都在上涨,不只是物价 房价这些,看病 吃饭 奶茶 小吃 人情来往等等? 
  有哪些偏离了创建者初衷的贴吧? 
  男女交往中男性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男士冬天如何穿正装? 
  较落后的非洲国家的生活是怎样的? 

前一个讨论
人掉进钢水里,是先觉得疼还是没觉得就先融化了?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中国买苏-27占到大便宜?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