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62年中印冲突印军精锐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第1页

  

user avatar   ma-ying-37-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原答

英籍澳裔记者马克斯维尔在他1971年的《印度对华战争》中有过客观阐述,更因为他是从印军那一方面研究的,更具真实性,结合我方的记述,我凭记忆说一下,战略层面太复杂和纠结,既然问的更像是战术层面的,我仅就战术层面阐述如下:

印军参战的主要部队的确是精锐,不像印度人自己说的,精锐其实在后面平原准备会战,前面是诱敌部队,印度为东线主战场组建第四军的几个师的确都是印陆军中的精锐,担当一线的师是王牌师,担任突前的旅是王牌中的王牌旅,西线和瓦弄开战的部队也都是印陆军精锐。而且也没有兵力上的特别差异,仅就东线来说,是印军四个师对中军三个半师,按照人数来说都是三万人左右,并非解军八万打印军两万那么悬殊,从编制上和兵力上来说印军略占优。

一、将帅无能:

帅层面:第四军军长考尔是尼赫鲁亲戚,没有带兵经验更无实战经验,像极了战国时的赵括,可惜印度没有历史,所以也就没有这个历史教训,临战换了这样一个假大空的统帅,非常失策。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印军高级官员都是从殖民统治时期过来的,曾经是国大党的敌人,充当打手,镇压反抗,尼赫鲁不太信任,宁愿换一个可信任但无能的人,也不要一个不敢信任的人,想用战功提拔自己的人,不想用战争培养自己的政治对手。

将层面:师长、旅长都是刹帝利阶层的,英国殖民时期的军官世家,类似于八旗子弟,参军当官就是上班打卡的事情,挣钱养家光宗耀祖的事情,不是为国牺牲马革裹尸的事情。这些人里有军事素质高的人,但是得不到提拔得不到重用,那个初战时被俘的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其实是个人才,但是屈才了,所以他当了俘虏后,才对中国的军队和社会特别推崇。仅就第四军里的三个师来说,两个师长是兄弟,另外一个师长都有堂兄弟在上面当大官,整个军官体制是世家体制亲戚体制裙带体制。

二、编制混乱:

东线这个第四军是临时抽组的,选的是全印陆军中的精锐,我们也是临时抽组了419部队,但是我们是成建制的两个师加上边防部队组建的,印军是抽营,抽营组建旅,然后再用旅组建师,然后用师组建军。而且世家体制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例如一个抽调来的师长管着四个旅,他不用手下的已到位的旅长,非要换成自己老部下来当旅长,否则就停滞不前,也都被满足了。下面的旅更是混乱,互相以营为单位,甚至以连为单位换来换去,都是相好对路的在一起,看似更加熟悉,其实造成了编制体制被打成一锅粥(搅成糊糊),官不知兵、兵不知官,兄弟部队互相不熟,只是军官之间还熟一点。其实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要集合一个规模很大的精锐之师给中方看,透露出的战略猜测是中国不敢打、不能打、不会打,我们摆好造型就OK了,我们在摩托上叠罗汉就够了。

三、意志不行

总的来说就是我多年前看过的一个纪录片里面一个陕西老兵形容的:印度人怂得很。

首先就是士兵军官个体战斗意志不强,牺牲信念不够。印度当时不是兵役制,而是职业军人制,士兵服役年限最低十五年,好像现在还是最低十五年,很多人后顾之忧太多,背后除了一大家子还有一小家子,而我们的士兵基本是为了一大家子而且没有一小家子,豁的出去。

其次就是意识形态影响,印度官兵有种姓制度作为基础形态之一,支撑着印度教意识形态,种姓低、阶级低的人容易把为国战死沙场看成为利益集团卖命,不愿为了高种姓、高阶层的人卖命,我们当时基本消灭了阶级差别,而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代替了封建、宗教意识形态,为国为民牺牲的精神非常强大。

第三是印度官兵等级制度森严,士兵往往被焊死在基层,家属基本被焊死在所属种姓和阶层,牺牲也换不来向上的通道,往往牺牲是为军官卖命。怎么说呢,当时印军内部观念,也延续到今天,影响今天的官兵关系,没有官兵一致、官兵一体甚至爱兵如子的意识,士兵是军官的奴隶,对于排长来说士兵是自己的奴隶,对于连长来说士兵是自己的奴隶排长是自己的仆人。对于营长来说士兵是自己的奴隶,排长是自己的粗使仆人,连长是自己的细使仆人,就这样奴仆式地上下级关系。

第四是印度营一级都是一个邦的士兵,连一级都是一个县的士兵,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国内地区割裂非常严重,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地域心理非常不同,往往就造成我们旁遮普人为什么要替你们阿萨姆人去死的顿悟。这种老乡观念强烈的战斗单元,更容易产生一个人说我们跑吧,其他人都说好啊好啊,一个排长说咱们一死咱们村里就没男人了,士兵们都说是呀是呀。而我们的士兵坚持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例如初战时印军的王牌中的王牌第七旅,两个旁遮普营一个库尔卡营一个锡克营,都是历来最能打的地方最能打的兵,一个小时内被打垮,剩下23小时都是追击围歼,王牌中的王牌尚且如此,何况别的部队呢。

第五是印军被歼灭战的打法给吓怕了,他们历来理解的战争都是接触战、击溃战,即使打不过还有个拉锯战,再怎么着都能打个有来有往,谁成想对方是坚持的“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旨的战术目标,所以当有被包围的趋势,当背后出现了敌人,往往都是赶紧败退,所以这场战争被使用最多的形容词是“一触即溃”,整体被称为“小刀切黄油”。当然也有个别意志坚定的连级单位,克节朗河一战廓尔卡联队里就曾有一个连和解放军拼过刺刀,瓦弄一战就曾有一个连占至最后一人没有撤出阵地,但即使这么强硬的两个小单位的军人,当我军故意放松让他们来收尸后,传递给其他部队的不是激励,反倒变成了他们心底的更深恐惧,“打不过,全军没”。

第六是尚武精神缺失,两千多年来被异族反复征服、统治、殖民,一层层叠加,一遍遍宗教麻痹,一遍遍精神阉割,缺乏武力解决的勇气,缺乏暴力反抗的意识。

第七真是存在着智商差距,很多事例都看出来了,一级一级的官兵都能感觉到智商有点问题,有人要说我种族歧视,我也请你注意种族差异。

四、体能不行

一般经验和我个人体会,人一上三十五,体能就会下降一大截,而印度一半士兵都是三十五以上的,所谓的胡子兵。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地界、那样一个步兵为主的作战形态,体能在作战中更显重要,三四十岁的人和二十岁左右的人比赛,差距太大。也有人说老兵有经验,枪法好,但是枪不好、气压低,子弹飞不远,枪法好的优势完全被抵消,老兵的经验更多的体现在逃跑上。

五、水土不服

首先一个是寒冷,印度人天生非常怕冷,南亚次大陆是暖冬酷夏,人天生就非常怕冷,而十月下旬开始战争时,东线已经进入冬季,西线更是早都进入冬季,高海拔严寒非常厉害,印度兵是从各地抽调来的,被服装具单薄,单衣罩毛衣裹毯子是基本形态,而且他们的织物都不抗风,把他们冻坏了。我们东线部队基本是棉衣棉裤棉鞋加棉大衣,西线是棉衣棉裤棉鞋加羊皮大衣,而且我们的兵源基本是能抗冻的地区来的。

其次是高原反应,缺氧让印度兵非常不适应,我们兵稍好一些,更适应一点,西线的部队是常年驻守和就近抽组的,基本适应了,东线的一个以川人占多的师常年在藏区平叛,一个以陕人占多的师常年在甘南青海剿匪,去瓦弄的师常年驻守青海,边防部队不用说常年就在边境线上,很多还是翻身藏民参军的士兵。

第三是当地藏民的支持,我们的解放农奴、宗教政策很得民心,虽说藏民在宗教上的藏传佛教,似乎和共产主义有意识形态冲突,但阶级翻身和宗教宽容基本可以解决,况且印度教排斥佛教消灭佛教的意识冲突更甚,同为黄种人的人种亲近也有一定作用,归流中央政权一百多年的传统也有一定作用,而印军在英殖民时期对该地的侵扰,一直是以狗腿子伪军的形象出现的,藏民从心理上非常排斥。

六、武器落后

印度步兵的武器挺落后,一半的一战和一半的二战时代步枪,性能虽然差但是不至于太差,但是一上高原火药效能大减,子弹杀伤射程减小一半,冲锋枪是打手枪弹的冲锋枪,百米左右的杀伤力变成了几十米的杀伤力。印度拣便宜,低价买入或者无偿接受了西方和苏联的淘汰枪弹,本国无法生产合格枪弹,至今还是无法生产合格枪弹,不要小瞧步枪和子弹生产,至今印度的工业能力尚无法解决高耐用、同规格、少故障问题。

我们仿制阿卡的五六半自动、五六冲锋枪、五六班用机枪和新式迫击炮,是优先装备西南方向的部队的,虽然有些省份例如新、青、甘属于西北,但有叛乱和匪帮的地方依旧大方向是西南,看来在武器装备上早都为军事冲突做准备了,我们的冲锋枪是打步枪弹的,机枪是打机枪弹的,重机枪是打重机枪弹的,即使高原射程减弱,也比对方远得多。

七、朝令夕改

举三个例子,分为军队高、中、低三层:

高层:印军在东线第一阶段惨败之后,王牌第七旅被全歼,朝野对考尔意见很大,负有指挥失误的考尔下野,称病休养,另派了一个有经验的军长接任,短暂的整顿和布局之后印军大有起色,然后考尔不知道怎么向尼赫鲁汇报的,尼赫鲁坚决地认为“只有胜利才能抚慰考尔受伤的心灵”,说服议会各派别部队各高层同意,让考尔官复原职,那个接任军长上任一个星期又被调离了。

中层:考尔军长给一个旅下令,先是命令坚守,隔了几个小时又觉得不对,坚守如果被歼灭自己要担责任,赶紧又下令撤守,隔了一夜又觉得没放一枪就跑了自己也要担责任,只好下了个军令是:你看着办,能守就坚守,守不了就撤吧。这个旅长知道军长在坑自己,于是硬着头皮把撤退的计划朝后推了一天,就在这一天解放军完成了对该旅的分隔包围,没有逃脱被全歼的命运。

低层:一个旅长给据守天险的一个营下令收缩,这个营撤出自己构筑好的阵地工事,解放军不发一枪一弹默默进入了阵地,这个营走到半路上又接到命令回去坚守阵地,于是他们又疲于奔命回来,这时天险上的解放军大开杀戒,这个天险是个什么呢,两边的山类似两扇门,中间是个毫无遮蔽的山谷,原本我军是准备强攻拿下的,没想到敌人主动赠送,还返过头回来自己阵地前送死。

八、逗比属性

太多了,不写了,我不是印黑,我没有辱印。


************以下补充

我很震惊,这个回答突然就大热了,是因为双休日的原因,是大神翻了牌子的原因,是知乎挂了牌子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先这里谢谢,谢谢推荐,谢谢阅读,谢谢评论。我还是不想从战略方面更新,而是以回答大家提问的方式,集中几个问题谈一下我的见解,纯粹是个人见解。我是13年对中东问题感兴趣,几乎融会贯通之际,冬狼事件爆发,于是又对印度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能读的书、能听的讲座、能看的纪录片基本全看了,三年来基本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这些认识是基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辨水平的,难免片面、主观,但是因为看得多见得多,多少管窥了一些真相,多少存留了一些真知。

1、高原子弹射程衰减的原因

我写原答时不够精确,有效射程有时写成射程,咱不杠厚,我也是凭记忆写,不求非常专业和精准,高原子弹有效射程和射程减小厉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认为比较靠谱的原因是:首先不是缺氧原因,子弹火药里有增氧剂,火药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为了产生爆炸效果,很早就添加了增氧剂在里面,黑火药的三种主要成分木炭、硫磺、硝石,其中硝石就是增氧的;其次枪为了增加威力、精准和射程,增长枪管是有效手段,如果不是为了这个,何必不把狙击步枪做成袖珍手枪呢,好拿好携好隐藏;第三弹头在脱离弹壳卡口前,空气稀薄是不影响的,弹头在枪管内做二阶段加速增力时,空气稀薄会影响火药效力,总的来说就是相比低海拔容易跑汽漏汽,机匣那一套东西有很多间隙,火药气体把弹头推出枪口前,会从离爆炸点近很多很多很多的缝隙泄漏火药气体,致使二阶段加速效能降低;第四子弹从击发底火燃烧火药推动弹头射出枪管是个非常非常非常短的时间,弹头看似是被高温高压气体推出去的,其实是有点儿被高温高压气体裹挟出去的,所以一点点气体是在弹头之前的,就是从枪管和弹头的间隙出来的,空气稀薄就会漏更多的气,致使加速和旋转都受影响,速度和稳定都降低一点;第五是弹头离开枪口后,因为旋转和速度相比降低,所以弹头更不稳定,容易抖动翻转,也影响了射程;第六是高原地形复杂,空气稀薄,气温变化很大,空气均匀度差别变化剧烈,风向也乱变化也多,子弹在穿越这几百米距离时,更容易抖动翻转。综合这些细微的影响,就会形成一个大的影响,本应该子弹在空气稀薄处飞得更远,其实是飞得更近飞得更乱,所以高原更适合大口径大装药量的子弹。缺氧、高寒影响最大的是人员和发动机,包括做饭烧水,当然对枪械也有一定影响,例如枪油润滑作用下降,例如枪管内更容易凝结残渣,等等,综合起来也影响了子弹射程。

2、印军难道没有可取之处

没有,正因为他们是缺点的地方,而我们是优点,所以有1比12的战损率(包括死亡和俘虏,我军未被俘虏一人,近年说的那个流亡在印度的老兵,是1967年“迷路”的),否则败者就是我们,或者战成平局。惨败、脆败的结果,对于整个印度国家来说,客观地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例如人民悲情地被动员起来了,各土邦更加认同印度共和国了,各阶层更迫切要求进行改革和发展了,各民族各宗教更团结了,军队开始注重实战了。消极作用当然更多,灭国之忧,不结盟运动领袖地位丧失,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和国家集团心中的分量减轻,对南亚邻邦的压迫感减轻,国家战略被迫改变既定航向,从而也影响了经济发展、思想发展、社会发展。

3、马克斯维尔的身份

澳大利亚虽是英国殖民地,但是自治较早,独立也较早,后来他加入英国国籍,所以我更喜欢称他为英籍澳裔。他年轻时虽是记者身份,但是后来更多的是个学者,专门研究印华关系,因为战争前后他是泰晤士报驻印度首席记者,不光是亲历者,而且是知情者,包括经常性地对印度高层的采访。印度高层也喜欢接受他的采访,因为这是他们向西方世界宣传自己的通道,而且与他交朋友,说心里话。马克斯维尔本着学者客观真实的本分,著作了《印度对华战争》一书,因为他客观真实,所以容易被称为亲华派,书在印度被禁。推荐大家要了解中印冲突,需要看看这本书,书中更多的是战略、外交记述分析,真正战争部分很少,但是看了这本书,才会印证那些传说、逗比、搞笑地操作是真实的,我初读时瞠目结舌。而且他与朋友一起,发现和论证了麦克马洪线是个骗局,西姆拉会议无麦克马洪线之说,而是英方1935年塞进档案的地图和文献,但是我们要结合历史看,那时印度还是英属殖民地,所以英国是为了自己利益,而不是为了帮助印度。

4、中方战略指挥

全局战略指挥是毛主席,外交战略是周总理,军事战略是刘帅。因为全局是毛主席,所以外交、军事毛主席也是最后拍板的,例如周总理写给尼赫鲁的亲笔信,其实有最少一封是毛主席起草的,所以尼赫鲁的一意孤行,不仅是不听周总理的劝,连毛主席的劝也听不进去,军事上一仗打出三十年的和平也是毛主席定的目标。刘帅1959年起任军委副主席兼战略小组组长,其实具体就是为了研究部署对印军事斗争,为什么是刘帅,因为西南有事用刘帅。特别是东线第二阶段作战,面对印军摆出的一字长蛇阵,刘帅提出的“打头、断尾、击背、破腹”战法,惊得我五体投地,这是要一蛇四吃。因为这条蛇顺在山谷里,不会像平原一样“打头身子缠,打身首尾夹”,打一个地方或两个地方也是可行的,但刘帅是要全身打,不愧是军神。注:一般人会忽略,刘帅比毛主席大一岁。

5、赵括

大家可以从纸间字缝里给赵括翻案,但赵括最大的代名词就是“纸上谈兵”,大家可以说赵括不容易,碰见了白起,但是换成廉颇李牧呢,是不是就不会这么惨呢。败军之将何以言勇,虽然不以成败论英雄,打仗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呀,说赵括不容易,那考尔还有“非凡的勇气”(尼赫鲁评价)呢,在克什米尔街头不畏黑枪公开走动,那考尔还有“非凡的智慧”(尼赫鲁评价)呢,在驻美大使馆和麦克阿瑟谈笑风生呢,此外还有纯正的英语和漂亮的脸蛋呢,也难免被钉在军事史的耻辱柱上。一年前的阿比南丹,被印度塑造成了民族英雄,有人就说印度的好,俘虏放回来也能善待,什么宽容啊什么善良啊,这和宽容善待不搭边的,纠其最根本原因,就是他爹是空军前高官,退休后还负责几十亿美元的第五代战机研发项目,世界上能丧事喜办的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美的苏绣也不这样。

6、作战时机

我个人认为,和古巴导弹危机无关,两件事是恰巧碰在了一起,但偶然里有必然。当时是美苏争霸白热化阶段,美国在欧洲用中导威胁苏联首都及核心区,苏联为了对等威胁美国本土,在古巴秘密部署中导反制。所以双方都要拉拢印度示好印度,而双方都与中国交恶,可以说是反华势力合围中国之时,所以印度借着两强有求于自己之时,大胆实施“前进”政策,引发了中印边境冲突。按照时区来说,中国反击印度的第一阶段,在美国公布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两天前,在这之前苏联不知道美国发现了自己的秘密行动,中国更不知道苏联的秘密和美国的发现了,只是国际大势发展的结果。中国反击印度的第二阶段,是在苏联撤走古巴导弹的两天之后,而且是印度挑起的瓦弄之战。所以我认为中国利用了国际大势,并非刻意利用了导弹危机,第一阶段开战是在导弹危机爆发之前两天,第二阶段开战是在导弹危机解决之后两天。

7、印军编制的解惑

印军是军、师、旅、营、连编制,但是有团(联队),可是非战斗编制,但可是征兵编制,可但是常用作具体营级部队番号的叫法。也就是说从一个地方征的兵编成联队,然后联队里的营又分配到不同的部队去,那这个营就继续按地名来叫,例如第四军第四师第七旅(这一部分和我国比较像,全国的军按序列编号、全国的师按序列编号、全国的团按序列编号)第一营,就叫旁遮普第九联队第三营,旁遮普是印度的大邦,而且是兵源重要来源地,所以招兵招了很多联队,这个是第九联队的第三营,相当于我国来说吧就是山东兵第九团第三营,虽然后面叫编号,但是也基本能知道是哪一个地方的,相当于山东兵烟台团招远营。至于锡克联队,又是以宗教分辨的,是锡克教徒组成的联队,锡克教主要流行于旁遮普邦,没有被编成旁遮普第几联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旁遮普邦之外的锡克教徒。至于两次鸦片战争充当英帝国走狗侵略过中国的杰特联队,因为创建它的联队长是英国人杰特,所以它为了继承传统就叫杰特联队了,1962年被全歼。廓尔卡几联队就是有名的雇佣兵,因为是英国人塑造了印度陆军,所以很多传统是保留下来了,包括雇佣兵制度,印度彼时全面控制着尼泊尔,已经谈不上雇佣兵了,就是替宗主国打仗。



**********以下再补充

1、为什么这场战役国内不太宣传

战争结束初期,两国敌对意识较强,国内进行过表彰宣传,包括提炼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后面两国关系缓和,经过谈判和会商,达成了一定默契,也是我国主动不再揭对方的伤疤,刻意降低宣传,减少提及,以免进一步伤害对方的玻璃心。以致于我一个玩过枪杆子的人,都不太清楚当时的战况,后来感兴趣了才了解了很多。对于对越自卫反击战,国内也是这样冷处理的,90年代之后就刻意不再提及了,中越是有过明确约定的,不宣传不纪念,很多人对这样处理不忿,我是完全理解并支持的。毕竟是砍不断推不开赶不走的邻居,弄得太伤人也不好,还是要朝睦邻友好方向努力,但对于印度来说,“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似乎更加让他们生气,一片苦心遭到误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心意相通的关系呢。

2、差点儿打到首都

很多人误解,以为东线打到距离德里只有300公里的地方,其实这是西线战场当时战线推进的距离,楚疏勒的确离德里只有300公里。东线打到阿萨姆平原,距离德里还有1500公里,但是这段距离虽远,之间全是恒河平原,真要打推进起来很容易,当时这段区域印军加警察的兵力不足一万人,而且军队都是逃回去的散兵游勇,连营一级的战斗单位都没有了。楚疏勒离得近但地形复杂,真要打也容易,因为印军与首都之间也没有成建制的充足的兵力了。所以印度上下才这么惊慌失措,才这么全民崩溃,乃至于在德里开始构筑工事了,人心惶惶害怕伞兵随时空降。其实我们就是教训一下,没想着要灭国或者征服,对部队越过传统边境线都严加控制。后勤补给不足是一个原因,但要成心打,就地补给,到了平原那还是可以的,但主要是,我们不是侵略者,我们是自卫反击、边境冲突,暴打一顿转身就走,没有陷入泥潭,当然是明智、道德、理性的。插个不算题外的题外话,德里一直是德里苏丹国的首都,本来一直是穆斯林的地盘,本来应该是巴基斯坦的首都,印巴分治一通混乱,成了印度首都,所以印度才一定要揪住克什米尔做文章,害怕经过历史演变,德里这一片又回到了巴基斯坦手中,印度两大忧患,一是怕东北诸邦被切,二是怕西北首都被切。地缘政治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我们离这两个地方都很近,真要无可挽回时就得下刀切,那边切头颅这边切吉吉。所以大家都要有耐心,不要怕反复,这也是印度对华关系上有反复的一个主要原因。有时候就是这样,这些东西说到底都是地缘,就像俄罗斯,东边可以和北美玩攻防,西边可以和欧洲玩洗地,南边可以在中东玩楔子与中印玩合纵,北边可以和诸国赛艇北冰洋。

3、印军为何现在还那么奇葩

相对来说的确如此,因为这是他们建设和管理部队的传统,而且是行之有效、符合国情、符合民心的建军和治军之道,别人的方法再好,不适用也不是好方法,存在即合理吧。包括他们现在的官兵关系,还是几十年上百年来的样子,我从多渠道得到的消息,他们还是这样,这消息有网上看来的,有哥们儿传递的。我上学期间有个师哥,关系非常要好,几乎是当时大学里最靓最酷的崽,毕业后主动申请去了中印一线。我毕业时也递交了申请要去西藏,没被批准,因为被内定留校了,当我以某个学生官的身份鼓励大家去边远艰苦地区时,没少挨同学骂,后来他们知道了,我早都写了赴藏申请,又都佩服地不行,乃至于肉麻地道歉,其实我也没多大理想,就是想既然穿了军装,就要去痛快一番。

4、我对印度的整体评价

南亚次大陆热带季风气候以印度教为主要意识形态以种姓制度为主要社会形态以联邦制为主要国家形态以民主自居其实民不做主的大民族群,呼,好长,还能更长,算了。

5、印度的雄心

建国初期是“有声有色的大国”

建国中期是“不结盟运动领袖”+“第三世界主心骨”

现在是“西进、东出、南下”+“印度洋是印度的洋”

还有一个最大的雄心,我在阅读书籍和观看纪录片时有过了解,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印度天然是亚洲的鹰头,以西亚为右翼,有石油有矿产,以东亚为左翼,有工业有经济,带领亚洲腾飞,保护亚洲诸国,是印度的责任与义务。

6、我看藏南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女朋友「喜欢军事历史政治的男生不正常」的观点? 
  巴西尔二世时期的拜占庭步兵是怎样的? 
  狙击手在真实战争中伤亡率高吗? 
  拿破仑战争时期,霰弹的地位如何,真的像全面战争里一样三门6磅炮顶的上1队120人线列步兵齐射吗? 
  1950年为坦克第2师移交装备的是哪些苏军单位? 
  舰炮主炮的炮弹为什么不使用钢针/脱壳穿甲弹? 
  为什么很多抗日剧中,日本军官都叫川岛? 
  俄军使用 4 枚「口径」高精度海基巡航导弹,摧毁乌克兰西北部一处武器弹药库,目前情况如何? 
  大炮兵主义在现行的信息化战争中还能起多大作用? 
  航母的作用是什么?是防守还是侵略? 

前一个讨论
《银河英雄传说》新老动画中为何都将战舰主炮设定为固定向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高科技的航天探测器和飞船还在使用原始的降落伞呢,没有更有科技含量的降落手段吗?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