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我只有能力回答一半。
让我们来看看电子跃迁的三种基本模式:吸收、受激辐射和自发辐射。这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模型。
吸收和受激辐射的发生速率,是完全相等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体系,一半电子处在低能级,一半电子处在高能级,那么它们吸收的光和放出的光是一样强的!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是那么对称~ 然而……
热力学说,不对啊,一个「热力学平衡」的体系,处在低能级的电子一定比处在高能级的电子多,它们的概率分布应该服从「玻耳兹曼分布」。
光有「吸收」和「受激辐射」,是没法满足玻尔兹曼分布的。那咋办?老爱说,得嘞,咱再加一个「自发辐射」呗,它只能从高能级落回低能级,这不就打破平衡了嘛。事实上,我们在教科书中学这一段的时候,推导自发辐射的速率,就是用受激辐射的速率结合玻尔兹曼分布,强行凑出来的。
可是,热力学凭什么就是这样的?怎么看都应该是:自发辐射是因,玻尔兹曼分布是果啊,怎么能反过来凑个数字完事儿呢?我在上课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我们的教授邪魅一笑,说下课后给你们看个好东西。
于是他给我们发了这么个东西:
这下我(这个化学生)也看不懂了……大意是说,用量子场论方法从第一性原理推导自发辐射的速率。而导致自发辐射的,正是真空场的量子涨落。
In QED, spontaneous decay is generated by vacuum fluctuations of the field.
这一部分的细节,就是我没能力回答的一半。
不过,还没完全结束。自发辐射的速率是多少呢?是
一大坨各种常数不用管,核心就两个:和辐射光的频率的 3 次方成正比,和 的平方成正比。
这个 是什么呢?它叫做「跃迁矩」,是两个能级之间本质上能够发生跃迁的概率大小。并不是任意两个能级之间都有跃迁矩——很多能级之间的跃迁矩非常小,甚至严格为 0。
没错,并不是所有的能级之间都能够随意跃迁。跃迁不仅要满足能量上的关系,还要满足许多其他关系(最常见的是波函数的对称性关系)。不满足跃迁条件的能级之间,叫做跃迁禁阻。这些能级之间是不会发生自发辐射的。
例如,1s 轨道的电子可以跃迁到 2p,却不能直接跃迁到 2s;2s 轨道的电子也不能直接跃迁到 3d。简单来讲,这是因为 1s 和 2s 轨道的角动量都为 0,而 3d 轨道的角动量为 2。光子的角动量为 1,电子跃迁一次,角动量必须改变 1,也只能改变 1。角动量变化为 0→0 或者 0→2 的跃迁都是禁阻的。这是很普适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又例如,在辐射跃迁的过程中,电子自旋不会改变。因此,单重态(自旋反平行)和三重态(自旋平行)之间是跃迁禁阻的。如果电子被其他过程(碰撞、化学反应等)激发到了另一个自旋态的高能级上,它就有可能一直回不到原来自旋的低能级上,停留数秒甚至更长时间。这就是磷光(phosphorescence)。
绝大多数激光的工作原理,也都是要借助于一些能够停留较长时间的高能级。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Luyao Zou 的回答:有哪些美丽或神奇的理科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