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自秦以来所有中国朝代国祚不过300余年? 第1页

     

user avatar   liang-xiao-dong-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太多人鼓吹所谓的“人地矛盾”了,烂大街的马尔萨斯陷阱又回魂了?


马尔萨斯陷阱是个彻头彻尾的“伪科学”,早就被否定了七八十年了,这个学说诞生于18世纪,19世纪到 20世纪初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一道被欧美日帝国主义所推崇,最近一个鼓吹马尔萨斯陷阱的政治人物叫希特勒,而马尔萨斯陷阱也在二战后遭到了“西方自由世界”与“东方民主阵营”的全面抛弃,马寅初的那个理论是《新人口论》论证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业人口问题,和马尔萨斯陷阱八竿子打不着,当年有人整马寅初就说他是马尔萨斯陷阱,整得马寅初一开会就检讨辩解,现在你们拿马寅初来论证马尔萨斯陷阱合适吗?计划生育这个措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实是合理的

马尔萨斯陷阱用“草地与羊群,羊群与狼”的生态观念去解释人类社会史是相当荒谬的,因为羊、狼没有私有制观念,而人类形成私有制社会后就有了。羊不会囤积草料、任由其他羊饿死,狼也不会囤积羊肉、任由其他狼饿死,但人会,人会把私有财富囤积起来,宁可倒掉、扔掉、埋掉也不会分享给他人、使财富贬值;羊、狼更不可能把食物带进棺材,但是人类会把财富、劳动力陪葬殉葬;羊、狼不会把自己的头羊头狼的位置、囤积的草料羊肉传递给子孙,但是人会玩命把生前财富在死后让自己子孙继承遗产,即便这个子孙再怎么无能。

所谓的“人地矛盾”的马尔萨斯陷阱完全无视了私有制,拿供求关系来生搬硬套,不过是为地主、资本家、列强的殖民侵略辩护而已,我倒要问问,“幽灵城”是怎么回事儿?某些城市地产商开发出足够人们居住的房屋、宁可把一栋栋房子空在那里、也不会降价,这是马尔萨斯陷阱能解释的?香港三分之二的荒地,逼得人们宁可狭窄地“笼居”也不去开发新的地皮,是香港建筑技术不行,还是人地矛盾不激化啊?


西汉人口6000万,东汉5000万,三国800万,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人口“断崖式”下跌,是么?无论6000万、5000万还是800万,反映的只是政府掌握的人口数量,即承担政府税收的编户数量,并不是实际人口。东汉庄园经济兴起,地方豪强隐匿了大量人口户籍,这是我们不知道的,同样,三国时代由于战乱割据,地方豪强隐藏人口更加方便。编户人口实际人口是两码事,所以你们拿编户人口的数据来论证“人地矛盾”的马尔萨斯陷阱,更是荒唐可笑,因为你这个人口数据是政府掌握的编户人口,不是导致“人地矛盾、生态恶化、超出土地承载量”的实际人口。

同样,朝代更迭,特别是农民战争爆发后,新朝建立之初,往往也有人口“断崖式”下跌,并不代表实际人口因为战乱大规模锐减,像隋唐,隋末800万户,唐初200万户,真是因为农民战争导致600万户死亡?并不是。800万、200万只是隋唐政府掌握的编户人口数量,不是实际人口,因为政府编户是要纳税的,而通过农民战争大部分农民趁机摆脱了政府的纳税编户,劫掠官府焚烧户籍名册,主事纳税的官吏或死或逃,大规模流民迁徙,导致唐初政府手里掌握的编户人口大大降低。所以你所谓的通过农民战争、大批人口死亡、缓解了“人地矛盾”,是压根不存在的,死的人远远没有趁机摆脱重税编户的人口多,实际人口数量在农民战争中并没有大规模锐减,所谓的“死600万户、死了一多半”人地矛盾就缓和了,明显的例子,唐初武德年间编户人口200万户,贞观编户人口380万户,20年人口翻一番?就古代那医疗环境?更可能是随着国家稳定,各地地方政府又重新编户。

农民战争解决的不是“人地矛盾”,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社会财富随着时间总会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各地相对平衡的经济差距也会随之越发加大,晚唐成都、广州、江淮地区经济繁荣,可其他地区、其他人呢?饿殍、冻馁、人相食。元末泉州广州扬州大都富极中国、世界闻名,但和底层平民没半毛钱关系,“贫极江南,富称塞北”,平民的江南和权贵的江南是两个世界。明末江南都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秦淮河纸醉金迷,“瘦马”成群,瘦马从何而来?军民困苦,卖妻鬻子,加派三饷,十室九空。晚清南北两京、苏杭二州,天上人间,西南西北、川楚流民、豫鲁饥民,土地兼并,“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佣耕之户”,而地主对佃户的地租高达50%,爱租就租不租滚蛋,更有高利贷盘剥。而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总是越发地颟顸无能——人说平均主义抵消人们的竞争性,但是,比大锅饭平均主义更打击人们竞争性的是财富的血脉传承,从根本上就否定了公平竞争的意义,所谓的作为底层上升通道的科举制也越发成为一道阶级固化的坎儿(王朝越末,“学阀”越盛),有能力的上不去,没能力的下不来——能力与财富倒挂,即“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百姓困窘,君臣无能,一栋房子早已千疮百孔,朽木难支,这时遇到刮风下雨,准塌,你能说是风雨的责任?

通过农民战争,农民杀死地主、瓜分其田产,无地流民变为有地自耕农,随着时间发展又一轮土地兼并,无地流民日益增多,再来一次农民战争洗牌,可能周期也就两三百年。


user avatar   wen-gong-liang-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醒:评论区置顶送给一位比阿姨还阿姨的兄弟了,建议给社科院投论文

题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提了一个多么宏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想足够让七八十个历史系教授从军事史,经济史,宗教史,思想史,民族史,法制史,环境史等各方面去写个几十篇论文了。

我在这里就借用一些经济史上的结论来回答题主吧,注意,此处只说结论不说研究经过,反正我相信看的人也不会有耐心去看个几十篇论文的

从历史全局去看,每一次的朝代更替都会意味着工商阶层在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壮大,即使是在明朝实行了班匠制度后明朝的商品经济依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以秦汉为例,秦朝因军功制授田或赐田产生了最早的一批封建时代地主阶级,而因重视农耕使得商人十分少。到了汉初放弃对私人工商业的控制,工商阶级迅速崛起,但是仍然在政治舞台上缺乏自己的力量。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了一段晁错的话大概可以理解此时对商人富贾的态度: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在汉武帝开始再度实行对工商业的管控后这些大商人开始转变为地主或者官商,这是第一次中国历史上出现官僚与地主商人共生。

到了隋唐时期仍然可以看到士族地主对政治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由于科举与作坊手工业的迅速兴起而最终衰弱——前者属于思想史文化史范围,这里不予讲述。随着坊市制度的解体和经济重心难移外贸重点也开始由陆上贸易转至海上贸易开始设立市舶司,而秦汉时期盛行的带有奴隶制经济色彩的奴婢佃户逐步演变为了人身雇佣关系的生产,相比之下前者常被诟病为限制生产力且抗灾能力弱。宋朝南方地区繁荣的商品经济也正是此时出现的苗头,可以看得出来工商阶级对国家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

明清经济史是学术界的争论焦点,我不敢多说,一是太多写不完,二是怕言多有失。

从明代晚期开始的中国商品经济开始出现一个势头那就是在手工业方面的兴起,不但是指贸易往来方面,更是指在人身雇佣关系上的规模与商品数量。到了清朝商人数量再次猛增,工商阶级已经非常壮大,在思想史方面已经开始探索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社会观念,即什么是“财之源”“民之本”。在地方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地域经济的思想,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的经济作物运往他省进行交易,地方官会采取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政令规定商品价格,这种思想趋势亦是清代经济史的特有的现象。

个人观点结论

在中国封建君主制时代,当社会阶层变动是因为国家权力而发生时农民的财产会受到基本的保障,但是当社会发展速度俞快时就会转为工商资本为主导,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诸如土地兼并,商贸恶意竞争等问题。在上述描述中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私人工商业的资本最终都会流向地主阶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始终无法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一大重要因素也就无从产生资本主义。当土地兼并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新的国家政权重新洗牌社会财富,而每一次重新洗牌都随着工商阶级力量的增强于是到后期土地兼并愈发激烈,中国千百年来经济史都在这个循环中无法自拔,这不但是王朝灭亡的周期律也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周期律。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浅显易懂的道理是,农业时代可以养活人口上限在那里摆着,而且没有工业的农业社会完全靠天吃饭,抗灾能力极弱,加之明朝以前高产农作物还没有引进国内,所以粮食产量是非常低下的。哪怕是盛世阶段,百姓也只是勉强温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

其次是技术原因带来的中央政权对地方事务的反应缓慢,如果官僚系统在因为腐败等问题导致了部分失效或者效率低下的话,会加剧这一因素。

每个王朝经历100年的发展之后,人口膨胀,在宋代以前是开垦速度赶不上人口发展速度,宋代以后是能开垦的全开垦了,上限非常明确。这样一来只要出现大范围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如果官僚系统的反应慢一点,流民就会扩散,迅速消耗掉周边地区的资源,没有资源的农民又会加入流民行列,雪球越滚越大。

而官僚系统的腐败或者政权的动荡,会大大加剧这一过程。虽然每个王朝覆灭的表因各种各样,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老百姓吃饭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明末引入番薯、玉米之后,看似得到了缓解,所以满清王朝人口达到了古代最高峰,通过思想压制,一度非常成功的控制了局势,但是,该来的缺席不了,所以太平天国才会燃遍半个中国大地。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都简单的从农业生产养不活人口的角度出发分析,这是错误的。

简单的说,养不活人,仅仅是一个结果,并非原因。这些人希望用一个结果去证明另外一个结果,实则谬矣。

在古代,土地的开发率是相当低的,如果仅仅要养活人,只需要很少的土地就行了。最多不过某些新开垦的土地产量较低,但养活人肯定是可以的。

那么,为什么养不活呢?原因就在于社会的束缚。我们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总看见一个名词,叫做“解放生产力”。为什么要解放呢?原因就在于,社会会束缚生产力。

我们知道,人组成社会,比单个人改造自然、对抗灾害等能力是大大提升了的。但这种提升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特别是对于某些个体来说,很多时候反而是巨大的负担,这些负担往往会束缚生产力。而封建社会之所以是一种低级社会制度,就因为相比于现代社会来说,它对人的束缚巨大。

假设你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农民,你明明有两只手,但是却没有办法找到食物。因为每一寸土地都不是你的。哪怕是一片荒地,如果你去种下了粮食,当收获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但无法收获粮食,可能你还面临牢狱之灾。

不但如此,农民还面临各种束缚。常见的租子、税收、劳役就不说了,就说地主对农民的态度。假设你是一个很上进的农民,你希望摆脱贫穷的现状,你觉得地主会怎么看你?会欣赏你?认为你是个人才?别做梦了。

你这样的人,对于地主来说是危险的。你存钱做生意,那是下九流,是自甘堕落。而且你摊位还没有摆出去马上就会面对黑白两道的绝杀。你研究怎么提高粮食产量,地主会觉得你吃得太饱了,会考虑是不是该提高租子,或者增加劳役。你组织农民自助,那更是大逆不道。

几乎所有的穿越小说都是扯淡的,在封建社会,你个人的能力往往只能带来灾难。而所有历史书上的能人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必须拥有上层认可的身份,身份才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来研究一下封建社会为什么一般不超过300年。其实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用于维护王朝的成本,超出了王朝的正常产出。这就好比一个公司,支出大于了收入,自然会崩溃。

我们看看一个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这种时候其实论国家的整体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那是非常糟糕的,往往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特别便宜。比如只要给口饭吃就能得到仆役,比如只要给口肉吃就能让人替你拼命。这种时候,由于环境非常危险,对于所有人来说,效率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这种时候,社会的整体效率非常高,只要国家能稳定下来,即便什么都不干,也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

其实这种时候,田地往往是荒芜的,是需要花大力气组织开荒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王朝初期,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都能组织开荒,都能迎来人口大增长。王朝末期,虽然人口增加了,但是显然离土地承载极限差很远,为什么就不能组织开荒了呢?


再看军队,最明显的就是军队。一个王朝建立初期,往往是这个王朝军事实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军队人数是很高的,特别是在王朝初期经济崩溃的情况下,这么多军队依然可以存在。一个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经常都要打仗,且经常都会面临巨大损失或败仗,但是没有说哪个势力因此就崩溃了。再看看王朝末期,一旦打仗就发现,军队数量很少,装备很差,士气很差,稍微打个败仗就不行了。

所以,封建王朝不过300年,千万不要用静态的眼光看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封建王朝,因为其本质的局限性,会滋生很多弊端,这些弊端会束缚生产力。封建社会虽然有一定的自我净化机制,但是这种机制比较落后。随着时间的增长,随着弊端的增强,自我净化、完善的能力比不上弊端生长的速度,所以最后只能崩溃。

从历史上看,一般来说,一个较好的封建王朝,一般在100年之内能正增长。超过100年,弊端就会超过净化速度,当然这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比如100年左右。200年左右,弊端就会不可抗衡的碾压一切,这就到了王朝末期,这时候,整个社会都已经腐朽了,任何人都无法挽回了。

当然了,如果这个王朝在前200年中遇到一些特别的事情,也是能打击弊端,延长其寿命的,但是弊端的增长不会中止,总有一天会碾压一切。

因此,一般来说,200多年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常寿命期限。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假定王朝的状态为S,那么王朝的灭亡有一个临界点,等到了这个临界点,就自动进入「灭亡」状态。而这个状态在每一代都会有一个变化,变化包括:

  • 没有与时俱进的政治遗产,每一个新朝代,都必然会有一些条条框框不合时宜,但是出于各种利益关系和惯性还在,所以需要变法,我们定义这个变法的比率为 ;
  • 皇帝自身的素质,我们定义为一个变量E,变量E可以是有为的皇帝,可以是无为的皇帝,也可以是中庸的,我们用1表示极好的,-1表示极坏的。也就是说 满足一定程度的遗传
  • 随机的扰动,比如各种天灾,我们定义为 一个白噪声
  • 皇帝自身的素质对当前状态的改变,我们定义为一个函数

那么每个阶段状态的变化就可以表示为:

皇帝自身的素质对当前状态的改变,我们认为如果皇帝是有为的,那么当状态好的时候,这个改变就是正向的,而状态是负的,那么这个改变就是负向的。也就是说随着E的增加, 的方差也在不断增大,所以 取决于S。而对于状态而言,当王朝状态很好的时候,资源充沛,皇帝可以进行更大的改进;而王朝末期,即便是很优秀的皇帝,也只能做出很有限的改变了,所以 是S的一个增函数,也就是说f需要满足连续可导条件下的超模性质,也就是supermodularity. 。

为了容易模拟,我们假设一个具体的f函数形式满足以上所有性质:

所以 就可以表示为上一期所有的状态变量和当期扰动的函数:

数值模拟出来的图,大约是什么样的呢?

在参数里面有明确含义的是 和 。前者表示每一期要变的「祖宗之法」, 越大表示每换一个皇帝就要变一次大法;而后者表示「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概率,越高,表示好皇帝的下一代更可能也是个好皇帝,反之则意味着关联度不大。

左边和右边相比,不同的是 。也就是说当皇帝之间交替具有较低的能力和政策传递性的时候,整个王朝会比较稳健,相比右边略显杂乱的上上下下,左边的图形相对更加的稳健,更加不容易出极端值。而封建王朝,因为是一家一姓一座宫殿,所以王朝的继承人容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同质化,大部分的英主,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往往都得位不正,或者从小经受过出乎意料的磨难。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唐武宗,唐宣宗,宋太宗,宋孝宗,明太宗,明孝宗,明世宗……

上面和下面相比,不同的是 。这说明要经常进行「废除过去、与时俱进」的变法,虽然有时候会把好的也丢掉,但是整体而言,是减轻了制度惯性的影响,延长王朝寿命的。而封建王朝的利益集团和祖制的刚性,也让变法变得非常困难。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概率上讲,当连续遇到几个坏君主的时候,王朝就会崩盘。而皇帝之间继承性太高,也会增加「连续出现坏君主」和「连续出现好君主」的可能性,连续出现好皇帝倒无所谓,但是连续出现坏皇帝国家就挂了,所以减少继承性总体来说是有助于王朝延续的。


虽然这个模型建着是觉得好玩,不过既然是模型,就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评论区有两个意见:

  • 白噪声是不是可以拆开
  • 是不是应该加入大臣的能力和权力的转移

对于第一个,答案是可以的。因为白噪声本来代表的就是没有观察到和没有想到的各种变迁,所以如果有其他的外生变量,比如有人提到的太阳黑子,冰河期,这些都可以加进来;

对于第二个,其实不能的。因为大臣的能力、权力的转移都是内生变量。权力的转移和君主的能力、自然条件的变迁都有关系,并不存在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权力怎么转移,所以权力转移这个变量可以加,但是加的话,它本身就是皇帝能力E和国家状态S的一个变量。

而大臣的能力其实同理。因为大臣是要经过选拔的,选拔机制的优秀与否,和皇帝的能力有关。所以大臣的能力应该是君主能力乘以一个参数,加上一个白噪声,也是内生的。


user avatar   benrenyangjian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目前看过的所有答案中,觉得说服力最大的是气象史学的观点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主要原因是马尔萨斯陷阱以及气候周期变化。

朝代更迭的原因

马尔萨斯陷阱=气候周期变化>朝廷能力>皇帝个人能力。

逻辑是这样的:

逻辑1、东亚气温降低,气候变冷,北方亚热带区域南迁——北方农作物减产,畜牧业难以维持北方游牧民族或者少数民族的生存——北方民族南迁入侵南方——王朝灭亡

逻辑2、东亚气温降低,气候变冷——农作物减产,农民收成不好——开始闹饥荒——农民起义,内乱四起——朝廷更替

总的来说,食物资源的矛盾,才是根本原因

——




竺可桢 五千年气候变化的统计方法和年代对照

唐末到清朝气候与朝代更替、全国动乱的关系(章典《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




1972年,竺可桢写了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联系挪威冰川学家画出的一万年雪线图和丹麦学者对格陵兰岛冰芯研究得出的1700年以来格陵兰岛气温图,根据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物候资料,指出中国五千年历史气候可以分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这篇论文影响很大,后来中国的历史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气候多受这篇论文启发。2004年12月《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的文章,文章中引述国外科学家根据树木年轮、湖泊钻孔、冰芯、珊瑚和历史文献得出的近1150年北半球气温变动曲线,将公元850-1911年划分成16个气候期,8个寒冷期和8个温暖期,联系中国战争记录,得出寒冷期战争频率较高的结论。从公元850年起,8个冷期有7个导致朝代的建立和灭亡以及国家大动乱。古代社会经济依赖农业和畜牧业,气候变化也会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王朝税收和人口。如果联系马尔萨斯循环规律,除了人口增长外,气候变冷也会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

气候变化模型非常复杂,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之多。目前科学家已经提出的影响因素就有: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循环)、大气层成分组成(二氧化碳、氧气、甲烷浓度)、板块运动(海洋、陆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太阳的活动周期(黑子周期)、地月相互作用、陨石撞击、大火山喷发。地球在亿年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有人认为还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影响的研究,欧美科学家研究的比较多,比如欧美科学家通过研究『温盐环流』,提出了北大西洋1600年气候周期。很多关于中国的历史气候研究也是国外科学家先研究出来,国内学者引进。

下面将中国历史时期分10个阶段,说说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上面论文中说到的会简略些。最后有张秦汉以来中国气候变化图,是中科院地理所《地球科学进展》月刊所载,注释和原图链接附后。

1、大约距今4200年前,即公元前2200年,发生了一次全新世气候变冷事件,古气候学称之为『4.2千年事件』。此次变冷事件是全球性的,持续了整个公元前22世纪,导致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终结,陷入百余年的动荡和饥饿。在中国导致山东地区龙山文化南移,龙山文化原地被较为粗糙的岳石文化取代。

『4.2千年事件』结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2050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引发了黄河中下游的大洪水。根据目前考古资料,二里头文化一期最早开始年代是公元前2080年左右,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传说中的夏朝开始成型的时候,夏朝的形成原因可能就是,治理这次变暖后大洪水引发的对人力物力的组织管理。同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55年,古埃及也重新开始统一。

2、大约公元前1600年夏商换代,同时期古埃及底比斯王朝从前1650年到1555年也面临亚洲移民政权希克索斯王朝的威胁。《竹书纪年》记载,在约公元前1618年夏商更迭之时出现“黄色的青蛙、昏暗的调养、三个太阳、七月结霜和五谷凋零”的现象。根据现代考古和“风暴石碑”的记载,埃及也发生了地震、蛙灾、瘟疫、冰雹、有毒气体、蝗虫、河流枯竭等灾难。《国语·周语》载:“伊洛竭而夏亡。”说明这个时期中国也发生了河流枯竭的事。有历史学家把这些事和同时期希腊发生的『米诺斯火山爆发事件』联系在一起。据地质学家测定,米诺斯火山(又叫锡拉火山或圣托里尼火山)爆发事件大约发生在前1628-1645年间,这次火山爆发是有人类历史1万年来最大的火山爆发。大火山爆发影响了气候,导致了“火山冬天”,气温降低,作物减产死亡,引发饥荒、动乱。

夏商时期虽然换代时期发生了一些气候异常,但是整个夏商时期,气候其实是非常温暖的,已经有诸多文字记录和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个判断。代表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中出土了獐和竹鼠亚热带动物的骨骼。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出土了獐、竹鼠、貘、水牛、象等亚热带和热带的动物骨骼。河南的古称“豫州”,“豫”字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1]半坡遗址(距今6800-5300)和殷墟遗址(距今3400-3055)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很长的,在此不得不解释下『4.2千年事件』。按照冰期理论,『4.2千年事件』是全新世(距今11700年至今)间冰期的一个冰段,只是前22世纪气候有一个变冷和回升的过程。类似事件还有『5.9千年事件』和『8.2千年事件』。

3、公元前1059年武王伐纣,公元前1044年周朝建立。西周初年,气候还处在温暖期。《诗经》中作于西周初年的诗多次出现“兕觥”这种用犀牛角做的饮酒容器,《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也可看出,西周初年中原还有犀、象这种热带动物。

大约从周昭王和穆王时期开始,气候开始变冷。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汉水有两次结冰,分别发生在公元前903和前897年,《竹书纪年》又提到结冰之后就发生了大旱。[2]

这次寒冷期持续了大约1-2个世纪,可能长时间的寒冷影响了经济,削弱了周室,周孝王后动乱不断,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前810年前后短暂宣王中兴,前771年周幽王时犬戎陷镐京。

4、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开始后,气候又进入温暖期。这次温暖期持续时间很长,大约800年,一直到公元第一个世纪。这次温暖期是中国上古的辉煌时代,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先秦诸子、秦王扫六合、楚汉之争、秦皇汉武,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璀璨绚丽,无数风流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留下传世的文字、不朽的功业、动人的传说。这个时代可以看做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力争上游。这个时期华夏走出混沌,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朝,也在汉代形成了汉民族国家的观念。

5、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是一个长达600年的寒冷期,这个寒冷期大约开始于公元初年,终结于隋朝初期。这个寒冷期包括三国、魏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乱世。

王莽执政和两汉迭代时期处于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的较寒冷期(前30年-30年),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处在这个大寒冷期的一个较温暖期,这个温暖期大约是公元30-180年。180年以后气候开始变冷,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拉开了大乱世的序幕。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220年三国开端。

勒内·格鲁塞所著《草原帝国》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亚洲的历史进程中,存在过两种支配力,一种是亚洲外缘的古定居文明(中国、印度、伊朗)的支配力,它以同化的方式一点一点地、不顾一切地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蛮夷之地”,从长远的观点看,同化的作用比武力更强大。第二种支配力是从这个大陆的心脏波涛般汹涌而来的、游牧民的猛烈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产生是因为他们处于饥饿之中,还因为贪食的狼总要以某些方式,随时搞到较好的、人们豢养的家畜』。

欧亚大陆的心脏指的是西伯利亚森林南缘的欧亚草原带,这个草原带上的游牧民族因饥饿而南下的时候,往往会改变定居文明的历史进程。游牧民族饥饿的原因是气候来到了一个寒冷期,原来适宜的温度带南移。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公元四世纪欧洲开始的蛮族入侵,同时代中国发生五胡乱华。在欧洲,蛮族入侵引发的民族大迁徙大约于7世纪初停止,在中国,匈奴、鲜卑、羯、羌、氐北方游牧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左右了中国三百年的历史进程,直到公元590年隋统一中国。欧洲和亚洲历史的这种同步,单一原因的解释是比较乏力的,但是气候因素是个关键。东亚和欧洲的气候变冷并不同步,不过趋势是相同的,欧洲有一定滞后性。[3]

大约在4世纪初,中国气候来到了一个极寒期,这时西晋统一中国不久。游牧民族的内迁从东汉气候变冷后就开始了,只是酿成永嘉之乱(311年)恰巧在这个西晋极寒期。在欧洲,公元350年,匈人突然出现在东欧草原灭掉阿兰国,此后一个世纪匈人在欧洲达到极盛,公元453年匈人首领阿提拉骤逝,匈人随之分崩离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气候在公元500年左右又变得极其寒冷,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但并无证据表明北魏迁都与这次气候变冷有关。

六世纪末的气候变暖,伴随着华夏的重新统一。这次统一,气候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变暖使北方的人口、经济相比南方更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隋的统一方式和秦国的统一有些相似,同样是先取得了蜀地,经过四五十年统一中国,甚至两次统一战争都用了十年左右。『前277年,秦国置蜀郡,前230年,秦灭韩,开始攻灭六国,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国;554年,西魏取得梁州、益州,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西魏取得梁州、益州是在540年以后气候开始变暖的时期,这种两次相似的统一方式值得玩味。三国归隋的这次统一背后值得注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北魏对基层的重组、关中本位政策。尤其是隋唐统一时期,关陇地区重要性的提升和维持,可能和隋唐温暖期关陇地区的气候有很大关系。

6、公元600年至公元1050年是一个大温暖期,这个温暖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五代、北宋。
隋唐时期八水绕长安,柑橘在长安可以结果。这个中古时代温暖期持续了约500年,比上古时代800年的温暖期短,但同样是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隋唐是封建王朝的顶峰,这个时代的文化璀璨夺目,这个时代英雄辈出。和上个温暖期一样,朝廷都经略西域,长安洛阳都很繁华,政制都有创新、文化都很繁荣。

这个大温暖期中公元850-965年是一个较寒冷期。这个一百年的较寒冷期发生了唐末民变、唐亡、五代战乱。859年浙江裘甫起义,868年庞勋起义,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881年黄巢入长安,884年黄巢兵败自刎,唐末民变历时25年。907年唐朝亡,五代十国小乱世开端,979年北宋灭北汉,统一中国。公元966-1109年又是一个较温暖期,是为北宋(960-1127)年间。

7、公元1050年至1200年是一个寒冷期。
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十二月二十,泉州大雪。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太湖全部结冰。公元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福州荔枝全部被冻死。这个期间值得注意的是,金灭辽、宋发生在气候骤寒的一个时期(1110-1152年)[4]。在公元1050-1100年,埃及、墨西哥、英国、巴勒斯坦、法国在半个世纪先后发生了大饥荒。

8、公元1200年至1350年是一个温暖期。1209年开始,蒙古各部统一后开始对外扩张。1234年蒙古联宋灭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1278年,元灭南宋。1368年明灭元。从1127年靖康之变到1368年明灭元,中国北方被游牧民族统治了两百余年,比永嘉之乱后的大乱世稍微短一点。

9、1350年至1900年是一个寒冷期,广义的小冰期,也叫明清小冰期。
根据竺可桢的划分,这次小冰期里面比较温暖的时期有公元1550-1600年和公元1770-1830年,比较寒冷的时期有公元1470-1520年、公元1620-1720年和公元1840-1890年。其中有一个最寒冷时期是公元1650-1700年,期间汉水五次结冰,太湖与淮河四次结冰,洞庭湖三次结冰,鄱阳湖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也结了冰。据说当时京杭大运河一年的封冰期长达109天。

长时间的寒冷会影响农耕社会的经济,导致税收减少,进而削弱王朝的权力。1350年前后气候变冷后就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1351-1367),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1368年明军陷大都。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明末民变开始,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城,这17年处于1620-1720的较寒冷期。明亡和小冰期导致的饥荒有关,但饥荒肯定不是单一因素。公元1650年-1710年,日本、孟加拉、法国、爱尔兰、芬兰、波兰、爱沙尼亚先后发生大饥荒,有些地区饥荒还不止发生了一次。

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陕西等地发生饥荒,死亡人数达1300万人,有人分析这是因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在明清小冰期,马尔萨斯循环规律被学者们提到的次数非常多。

10、1900年至今是一个温暖期,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让气候不再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即便是现在的温暖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东部和南部,也没有恢复隋唐时的情况,用单一的气候因素来解释好像是比较乏力的。应该是因为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各地经济联系变得紧密,海洋变得重要了,加上气候变冷的因素,导致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移。也因为一些人为的生态破坏,比如明代修长城和近代的工业发展等,北方的地理环境难以恢复到隋唐时的温暖潮湿、水多林密。

秦汉以来中国气候变化图[5]

【这张图可以看到中国朝代变迁和气温变化曲线有着惊人的吻合度,可以推测朝代变迁的年度都是气温骤降,导致农作物减产,所以北方民族不得不入侵南方获取生存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牧业),从而造成了朝代的颠覆灭亡】



注释:
[1][2][3]竺可桢,1972,《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
[4]章典、詹志勇、林初升、何元庆、李峰,2004,《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科学通报》刊,中国科学杂志社.
[5]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地球科学进展》月刊,中科院地理所.
参考:

  1. 4.2千年事件
  2. 火山冬天_百度百科
  3. 冰河時期
  4. 米蘭科維奇循環

也有回答: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波动的总趋势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度一个比一个低,这就从整体上决定了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重心向南迁移的趋势。
• 经济上“南盛北衰”的局面出现。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般说来,气温每降低1℃,亚热带北界位置也随着向南推移一个纬度左右,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亚热带植物北界线也随着南移。

• 导致中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表现在三个时期:
• 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停滞和衰退,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与南方经济上升;
• 二是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上升并超过北方,形成了新的经济重心;
• 三是明清以来,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畸形发展。
• 纵观三次大规模的经济重心南移,正好与历史上第二、第三、第四个寒冷期相始终,从中不难窥见地理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再来一篇分析给大家看看————————

转自:


仅以此答案证明我还是可以回答学术类问题的。上面有答案提到的气候与朝代关系是目前学界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思路,可惜没有展开。我研究生阶段某门课的老师恰好是研究气候与朝代变迁领域的专家,于是我专门发邮件找他要了点资料,特别是图表什么的,方便诸位理解。

首先是本文论点:气候的改变影响着中国朝代的更替。回到问题上来,中国朝代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是因为我国古代气候的冷暖期更替差不多也是每两三百年一个循环的,所以可以说气候更替(Climate cycle )可以解释 朝代更替(Dynasty cycle)。
要搞清楚朝代更替的原因,首先要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旧朝代的倒台和新政权的建立。除了三家分晋以及黄袍加身这种稍显文明的改朝换代方式,大部分都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的,所以战争的频率和规模可以导致朝代更替。战争与和平轮流坐庄,新政权推翻腐朽的旧政权;新政权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文化,新政权变得超级牛逼到达顶峰;新政权慢慢走下坡路,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越来越多;新政权变得超级腐朽,各种矛盾达到顶峰;最终新政权变成了当初它所推翻的旧政权,新新政权又将其推翻...again and again......
所以气候在这中间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个人认为说其是决定性作用有些夸张,但是必然是一个推波助澜的强力因素。让我们从数据中看看气候与朝代变迁的惊人吻合吧。

a 是当年与平均气温的偏差值,b/c是当年战争频率,d是人口数量。
从图中可以发现,每当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气温降低时,战争的频率会激增,而朝代的更替基本都发生在战争频率最高峰之后。如果我们将上图气温低点、战争高峰、人口的突降以及朝代的临界点进行纵向比较(下图标灰的部分),也许你会更加直观的感受气候的力量.....


从公元850到1911年,冷期长549年,暖期长512年,大致可以划分出16个气候期。公元850年起所有7次国家大动乱都发生在冷期(上图灰色部分),只要元朝灭亡和西夏建立是在暖期(需要注意的是元亡是元末农民起义的结果,仅仅发生在冷期结束后的第八年,公元1368年)。8个冷期有7个导致了朝代更替和动乱,86%的动乱和59%的朝代更替发生在气象曲线的低谷。如果按照另一种古气候曲线,则100%动乱和54%的朝代更替发生在冷期谷底。

图中可以看出战争水旱饥荒叛乱等在冷期发生的频率远大于暖期
冷暖期变化和战争频率变化的高度吻合已经不能单单用巧合来解释了。气候带来的物候变化导致了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冷期气温降低使得热量输入缩减,导致了粮食的大面积减产,而对于一个农耕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比粮食不足带来的饥荒更加令统治者恐慌的了。按照西方的某种观点,战争是一种在人口增长和资源短缺条件下的生态适应选择。所以自下而上的反叛战争最容易的冷期爆发,通常是气候变冷引起了粮食减产,然后是饥荒,然后是腐败的王朝没有办法应对危机,再加上赋税等因素,农民为了生存迫不得已起来造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相对于精耕细作且商业萌芽的中原,北方游牧民族更加靠天吃饭,气温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其被迫靠劫掠南方维持民族延续,所以每次气候转冷南北的战争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总结:
虽然每次动乱的发生和朝代的更替都可以从政治斗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腐败残暴等因素上找到直接的诱因,但是冷期粮食减产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力(Human capacity)下降无疑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推波助澜的促成了战争、动乱和改朝换代。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则使得这种规律在我国显得更加的明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对于朝代更替的影响在不断降低,这主要是收到生存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影响。粮食这些生活必要条件受温度影响越来越小了(有温室、有抗冻的品种)。另外人民的生活受气温骤降的影响也不如从前了。比如要是放在古代,东北冬天冷成这样子的话,恐怕北方群众早就抄起家伙南下了。恩好在我们有了暖气。
PS: 本文观点大部分非本人独立所想,感谢Harry Lee 提供帮助,祝老师移民南太平洋的梦想早日实现。
小常识:
古代的气候是怎么确定的?
本文所用的古中国气候数据(冷暖期确定的依据)主要来自Briffa等人选择的7种最典型指标中被香港大学Harry Lee 采用的其中5种反映北半球陆地气候变化的曲线:树木年轮、湖泊钻孔、冰芯、珊瑚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记录。并参照北半球陆地平均气温观察值用线性回归法对数据进行了校正,最后通过50年的过滤平滑给出最终结果。
提到古代气候就不得不提到竺可桢先生大名了。可惜当时科技水平不够,无法调查冰芯等数据,所以竺老爷子的研究主要基于史料中的物候现象。举个栗子,比如甲骨文里说商王猎到了一头象,说明商周时期中原要比现在温暖许多;再比如六世纪中期北朝贾思勰所写的一本农业百科式的著作《齐民要术》,很注意物候情况。书中提到,河南山东一带石榴树从十月中开始就要用蒲藁裹起来,否则会冻死,可是今天在这些地方石榴可以在室外安全生长,无需裹扎。说明当时的温度比较寒冷。我就不当搬运工了,有兴趣可以戳这里看看 竺可桢与古气候研究



————

接下来的内容给我的读者们:

未来我写的小说《了却君王天下事》里,会引入非常严谨的气象史学观点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马尔萨斯陷进啊,什么周易卦象啊,都太庙堂了。中国基层社会的规律在上世纪一直都起到作用的,只是新思想新知识进来后,一些东西没有连续下来或者换了一个包装。

作为老百姓就说说两点:社会竞争模式变化导致社会人口的特质变化,社会基础设施逐步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第一点,社会人口的特质变化,简单的说就是人口素质随着社会竞争模式变化,会出现X代强X代弱的现象,这是人类社会自我选择的结果。比如动乱时期,幸存人口信奉拳头硬才是王道,这些人口被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筛选过,在基因层面,这些人口就带着强势基因,等到这代人打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则社会的取向会发生变化,从重视孔武有力逐步向重视智力学识,先代会要求后代在智力锻炼和文化学习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因为这样家庭收益最大。拿一个简单的例子,上世纪中叶,年轻男性入伍是最时尚的潮流,相较之现在的情况大家应该都清楚;同时社会对女性美的定义跟当下是有较大差异的,比如当下女性的肤白貌美、丰胸蜂腰、锥子下巴倍受推崇,而之前更注重身体的丰腴和健壮,因为社会生存环境和倾向发生了变化。基层人口的特质发生性变后,对外呈现的很多事件就无法通过原有的经验来推演。

上面只是基层社会的环境,而在统 治层级的人群,同样面临先代和后代的人口特质差异,这个从帝王画像以及帝王寿命和后代数量就能看出来。同时作为统 治层级,治理经验的获取也面临特有的规律,即先代长则后代弱,因为权力这个东西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先代过长的执政时间将直接导致后代缺少历练,同时后代历练的年龄会逐步偏大,本来古代人口寿命就不长,鼎盛期按照现在的说法大概18岁到35岁,也就17年左右的黄金时间,一旦后代在这个黄金时期错过了历练窗口,人的身体机能就很难支撑繁重的统治工作,将直接导致再后代执政年龄越发趋向年轻,以及缺少直系血亲的保护,而往往统治机器的平稳运行相较于个人能力则更加重要。

第二点,社会基础设施一旦成型,在其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产出大于投入,等滑向下降阶段时,是维持还是废止,对面临此问题的人来说都是困难解。维持的成本很高,不一定产出能覆盖投入,废止呢,人的生存需求在那里啊,而之前建设的基础设施通常就是综合各方条件的最优解,废止后,哪里去寻找更优解?上世纪国内新建了很多的水利水电设施,很多都超过50岁了,目前几乎都面临老腐旧破的问题,不修则隐患大,修则缝缝补补三年继三年,这还是建立在钢筋混凝土的基建,古代的土木结构基建,很难撑到二十年,毕竟材料的寿命在那里,这样导致社会财富很大一部分将被这些基建给消耗掉。等到社会宏观的产出和投入失去平衡,就只有祭出再平衡的手段了,这玩意一出,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免疫行为,弄不好整出一个红斑狼疮就麻烦大了。


user avatar   shi-yidian-ban-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短命王朝的灭亡原因各有不同,在这里不论,先来数数超过200年的几个王朝,他们的灭亡原因--

西汉死于地主豪强土地兼并。(在王莽篡位之前,豪强就已经势起,王莽改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央和地方豪强争权的过程,后来政局就崩了)

东汉死于宦官外戚争权加地方豪强割据。(古代史书多把宦官外戚做为灭亡主因,但如果不是董卓、袁绍、曹操等地方豪强实力超然,何至于灭国,毕竟挟持献帝以令诸侯,最后逼其退位的,既不是何进,也不是十常侍,而地方豪强如此实力,百姓竟至于饥荒起义。)

唐死于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军阀四起,百年间始终尾大不掉,无前强盛的唐朝,就这么被千刀万剐,剐到死亡)

宋死于战败。(这个原因最简单,就是打不过)

明死于土地兼并、收不上税,军队无兵源粮饷。(北有老朱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宗室地产概不上税,南有士绅清流,早吵到晚,晚吵到早,乃至于一个帐面繁华富庶的国家,既拿不出粮镇灾,又拿不出钱养兵,最后以一敌十,终于被饥民推倒)

清死于太平天国、地方军阀。(外患榨出汉族军阀+造反饥民)

他们的共通之处在哪里呢。--宋、清输在了战场,这俩没啥好说的。其余的,都存在着:尾大不掉,实力强劲的利益集团。(藩镇势力、地方豪强、巨型地主、抱团士绅)

这些个利益集团占据了国家的大部分实力,但是外不御强敌,内不平灾患。大部分力量,都用来自吸自血,自相内耗。偌大的国家,遇到整体危机时,竟然调不动一草一木,一兵一卒。

那么,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呢。

人类社会得以维持,依托于物质资源(食物,工具,日用品等等)的生产,生产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生活需要。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最理想的情况是,需求永远=供给。

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即使统计学和大数据发展到今天,我们也没办法量着所有人的肚子去生产粮食,何况还有天灾人祸各种意外,所以现实里,永远是需求大于供给,或者供给大于需求。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其实还简单一点,要么开垦荒地发展技术增加生产,要么发动战争去掠夺,战个痛。

第二种情况呢,就会遇到一个看似简单,但却会生出无数问题的问题:多出来的生产力,怎么办?

假如你是个小土著,有十间门面,只租出去五间,另外五间,你会安心的空在那里吗?

--傻子才会空着,房东不是傻子,资本家不是傻子,古时的地主、士绅、军阀,也都不是傻子。

第一步,是开疆拓土,用剩余的生产力,去开拓更多的生产力。也就是“把蛋糕做大”。

汉前期征伐百越,开拓西域,唐前期持续扩张,万邦来朝。在这个过程里,财富总量不断增加,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就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祥和盛世。

然后,受制于外力或自然条件,开拓到拓无可拓,会怎么样呢。

由于扩张,此时生产力比王朝初期,更加庞大,剩余的生产力,更加恐怖。

房子现在有了100间,但是80间都是空的,你会安心的空在那里吗?

第二步,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自求多福。也就是开始“分蛋糕”。

你的100间房子只租出去了20间,怎么再多租出去一点,或者再多搞几间房子呢?--小区已经盖好,不能再多建了。可是旁边有10间房子的邻居,他那里不是还有10间房和2个租客吗?

OK,你把房租降一半,降到物业水电的成本价,反正你有钱,赔得起。邻居家2个租客一看,改租你的了,邻居赔不起,邻居把房子卖给你了。你有110间了。

可现在又有88间空房了怎么办呢--这不还有邻居吗,再兼并一个10间房的邻居,现在有120间了,再兼并一个20间房的邻居......

--现代社会已经比较文明了,兼并手段还比较温情。在古代一个大地主要兼并小地主,那花样可就多了,灾年的高利贷、强买强卖、半抢半买,乃至直接强占。

一到两百年的时间里,中鱼小鱼全被这样吃光,只剩大鱼和虾米,只剩大地主和贫农。大鳄们兼无可兼,并无可并,会怎么样呢。

拿多余生产力去赈灾扶贫,发展科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吗?

笑话--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等家无立锥,饱经欺凌,等闲贩夫走卒农人兵丁,不为大汉所知,嗟乎陛下,我等不过布衣草民。
奈何陛下困于宫中,宦戚谗言不绝于耳,陛下对其言听计从,身如傀儡,如今百姓凶饥,而赋税益重,只因宦戚权贵欲骄奢享福。
我等揭竿而起,陛下却大加肆杀,更有酷吏单凭臆断,妄杀良民,如今我等深知,天命已不在汝
我等虽家无立锥,饱经欺凌,但是人多势众,正所谓民为邦本。

今我等裹黄巾而豪起,定当革天命于世间。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说句老实话,在历史里找共通规律,更接近一种“经验之谈”,属于无法证伪的哲学范畴。不像理工科里的公式定理,不保证100%正确。但以史为鉴,总结一些规律,大体还是有用的。

解释王朝兴衰,有很多角度很多理论,以上是其中一种,我个人认为,这是目前最令人信服的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主要是解释资本主义时代的,但用这一理论,以百年尺度考察古代王朝,很高程度上也是相当符合。这一理论可以说串联起了历史和现实。只是历史过程更简单,耗时更长,现实却被包装的十分复杂,但威力和爆发速度更胜一筹。

2008的次贷危机,正是塑造当今时局,引发中东乱局、债务危机、逆全球化的罪魁祸首,而这场危机,正是上文理论的完美映证。

也就是:

第1步:房产商想卖更多的房子(扩大生产),但购房者的购房能力不足以消化这些生产力(需求不足)。

第2步:现代的资本家,可是很聪明的,见识到了这么多王朝兴衰,怎么可能还摔进老坑呢,所以他们想了一个新点子--需求不足,也是可以制造需求的嘛。购房人没钱买房怎么办?贷款给他们呀。(过剩生产力开始透支未来的需求)。

第3步:有着稳定工作的优质背债者也都买过房了,需求又少了,怎么办呢?--扩大贷款范围,那些没有收入的穷光蛋,都可以申请贷款买房。(未来透支完,开始透支风险)

第4步:穷光蛋还款能力这么差,风险太大怎么办--把债务包装成金融产品全社会贩卖,风险转稼全社会。

第5步:穷光蛋就是穷光蛋,穷光蛋就是还不起钱,穷光蛋不玩了,穷光蛋把房子一丢跑路了,银行大量坏帐,原地爆炸,包装好的金融产品全部完蛋。

次贷危机就此爆发,全社会买单,全美国买单,美国买不起单开始薅全世界羊毛付帐,全世界一起买单。

-----------------------------------------


user avatar   di-ta-ye-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相关话题

  中国历史上的几大古都,是依靠什么优势成为当时的首都?为何其中不少又没落? 
  有哪些广为流传但不真实的军事故事和段子? 
  如果反秦起义时,陈胜吴广等人提出的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怎样的? 
  古代人通讯交通这么差,送信怎么准确送到收件人手中? 
  为什么历史上生祠都是修给官员或有德有功的民众,却没有修给皇帝的? 
  玄奘是否伟大? 
  一战结束后德国割地,结果德国要复仇;二战结束后德国也割地,怎么老实了? 
  群众的盲从,古今中外有哪些经典事例? 
  怎么评价明末起义领袖张献忠李自成等人? 
  为什么共产党逼得联军半岛都打不下,而国民党却被日本打到重庆内陆? 

前一个讨论
从刘亦菲版的《花木兰》首支预告中,能够看出哪些信息?
下一个讨论
现代战争各国的迷彩服差不多,怎么分清敌我?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