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完全适应公有制? 第1页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短目录:1,生产力上的实现。2,社会上的实现。3,经济上的实现。

上述三种实现,从根本性来说是1>2>3,但是我个人相信时间层面上,3早于2早于1。

1,生产力上的实现
保守的推测是当“6M”即“机器制造机器,机器管理机器”(Machine Makes Machine,Machine Manages Machine)实现时,商品经济将会消失。从而,资本主义将失去存在的土壤,从而消灭基于生产资料的剥削。

展开来说的话,当一个行业彻底的6M化以后,这个行业的平均生产效率将会极大地拉高,同时,每样产品中所凝聚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将处在极低的水平——说人话就是,产品不值钱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行业的利润也就不复存在。那么资本将自发地退出这个行业。

而当社会上的多数行业都实现了6M以后,资本就将自发从社会中退出并且消亡。

真是美好的乌托邦呀——但是,这种事情是几乎不可能先于公有制而发生的。
资本主义存在生产力基础的消灭是公有制的结果而非原因。而“暴力革命”将更先于此而发生。这一点我会随着论述的展开而完成阐述。

马克思当年是针对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演绎了生产力决定规律的。即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的:
当农村的劳动力出现剩余时,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扩大了城市手工业的雇佣制。从而极大地催熟了工厂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单元。从而形成资本主义。

在这里,显而易见地存在两个前提。即1,农业生产触达固定土地的产出极限;2,手工业生产效率高于垦地收益。
基于这两个前提,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论断。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很多网络左派并不喜欢这句话,并把它斥为“唯生产力论”的主张。特别是,“唯生产力论”的重要支持者普列汉诺夫,在和列宁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中,也着重引述过这句话作为论据。
甚至苛刻一点说,现在的所谓“土地产出极限”随着土地的开垦,农业技术的发展都远高于封建社会了。难道封建社会“死的太早”了?

当然不会是。这里一个问题是,马列主义向来要我们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但是“发挥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并不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短暂的,状态性的问题。


农业生产力超出土地产出极限,是一个短暂但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哪怕这种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垦荒来解决,从而重新吸纳剩余的农村劳动力。甚至一场瘟疫、战争消灭了这些剩余劳动人口,同样可以解除这种临时性的生产剩余。
但是这个历史时期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些剩余的劳动力,进入到已经成熟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之下的时候。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就真切地发生了。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这“两个绝不是”并非是唯生产力而论的。而是以“剩余劳动人口”而论的。是以人这个生产力和实践的主体,在相对性的生产力剩余之下,流向已经成熟的新的生产关系而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这是为了引出下一个问题

2,社会上的实现。

前面已经说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某个短暂的历史片段里,旧的生产关系框架里,会出现大量的、剩余的劳动人口。
如果此时存在一个可以容纳这些劳动人口的,更先进的生产关系。那么劳动人口将流向新的关系,而完成社会的过渡。这是生产力上的社会变迁。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解放生产力。

我不记得我是第几次重复这句话了。什么叫解放生产力,从哪里解放?
解放生产力,就是解放劳动人口。
从哪里解放?从旧的,低效的,基础性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让更少的农业人口提供更多的农业产出,所以部分农民被解放了出来,他们进城务工,或者留在城市里成为工人阶级。
制造业生产力的发展,让车间工人从流水线上被解放出来,他们在城市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

随着农民→农民工→工人→第三产业从业者这一级一级的被解放,底层人民的收入有所提高,财富有所积蓄。
他们的后代不用六岁出去放牛,不用十四岁出去务工,不用姐姐辍学去供妹妹读大学。而是所有人都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于是新的劳动力完成高等教育后,成为会计、医生、设计师、程序员,并且一个比一个秃。

真是美好的乌托邦呀——但是,解放生产力这种说法完全掩盖了生产力进步的残酷本质。
解放生产力,从哪里解放,解放了去哪里?

去问问在“羊吃人”运动里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的农夫是多么的惶恐吧。
去问问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女工,哪怕手被旧机器泡烂,却也要砸烂新机器时的恐慌吧。
他们都太远了吗?去问问那些抵制网约车的出租车司机吧。去问问背着房贷却被“优化”的中年社畜吧。

首先被“解放”的那批人,其实是被淘汰掉的,他们的命运是失业,而不是“解放”。
尤其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补充,旧的劳动力并不能掌握新的职业技能。
而在解放生产力中受益的,主要是后来长出来的新韭菜。然而,韭菜终究是韭菜。

这种生产力的解放,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旧的社会制度的危机。无论是封建社会的饥荒,还是资本主义的大萧条。危机的表现,就是“剩余”的,被解放(淘汰)的那部分人的去向问题。

是扩大原有制度的容量,比如垦荒或者海外殖民地?还是在一场饥荒、瘟疫或者战争中消灭人口剩余?
至少在整个私有制的历史时期,无非也就是这两种选择。

然而我问你,当资本主义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的时候。社会怎么去面对这些被“解放”的人口。他们作为剩余的劳动力,他们可以去哪里,过什么样的生活?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否能够给出不一样的回答?
还是说,公有制的壬天堂,依旧要建立在老韭菜“化作春泥”的基础上?

3,经济上的实现
刚才提到了这个问题,社会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去向问题?
美好一点的,随着“6M”在更多行业的实现,那些被新技术所挤压、淘汰的劳动力,比如被AI写作取代的体育记者之类的。他们是否有一个,有潜力跳出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去处,从而逐步形成向公有制的渐进?
残酷一点的,实在管不了的话,未来走入社会的、受过更好更新的职业教育的青年,是否能有这样的去处?

也就是回到马克思的那句话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它的物质存在条件,现在已经成熟了吗?

当然没有。

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中国只有18亿亩耕地,却还有6亿农民。
人均3亩。我就给你算牛逼一点,每亩地一年收入平均2000元人民币(这绝不可能),那么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就是6000元,每年。

实际上,哪怕实验室水准的杂交水稻双季共亩产1500公斤算。哪怕不用任何机械、肥料、人力等成本算,按2020年发改委指导的收购价1.3元/斤。这样的一亩地年收入3900元人民币。

只要我们这6亿农民还没有被“解放”的去处。
那么就意味着,事实上容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生产关系根本还没有出现

无论象牙塔里的人怎么高喊“反对唯生产力论”“公有制的条件早已成熟”。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可以接纳商品经济的剩余劳动人口的生产关系。
那么区区18亿亩地,就不会留得住6亿人口。

就从我个人极为有限的认知能力而言,我个人认为平台经济也许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性,会成为新的生产关系的技术雏形。当然,二者的区别可能有恐龙和鸡的区别那么大。
这必须要存在一个技术中性、算法中性的平台去匹配需求与供给,并组织生产。而不是目前这种赛博佃农供养赛博地主的平台经济。但是这其中的过渡仍然超乎我贫瘠的想象力,尤其是技术中性、算法中性听起来更像是公有制之后的产物,而非其之前的过渡。

然而无论新的,能够向公有制过渡的生产关系的技术细节是怎样的。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必定首先能够容纳大量的,来自商品经济体系的剩余劳动力。并使在经济上使其这个流出-容纳的过程持续可行。
而在具体的社会表现上,就是劳动力被逐层“解放”。出现产业之间的劳动力的虹吸效应,直接表现在我国农村劳动人口的持续大量减少。

于是形成了 生产力→经济→社会结构 的递进实现。

而到了这一步,由于我在2中提到的,“解放”生产力的残酷性,与旧生产力既得利益者的冲突的相互作用,必然激发广泛而激烈的社会运动(委婉)。
公有制会在这个过程里初步地确立下来。
而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反复斗争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6M”在更大范围里的实现,从而从根源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土壤,公有制社会才会真正地稳定下来。




  

相关话题

  生产力高度发达会让阶级消失么? 
  为什么生产力越来越先进,工作时间却越来越长? 
  为什么邓小平同志会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资本家能推动先进生产力吗? 
  如果想要让大部分人做二休五,人类的生产力需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够? 
  社会主义中描述的「极度发达的生产力」是怎么样的? 
  我女朋友跟我辩论说:中国的生产力比美国先进,中国的生产关系比美国先进。请问大家怎么看? 
  古代生产力较低,物资比较缺乏,为什么古人却选择宽袍大袖这种明显浪费布料的服装样式呢? 
  如何评价「博士后和民工的区别」这个故事? 
  如果人工智能和机械化普及了,人类工人被取代,平民失去工作,没有收入,不能消费,资本家该怎么进行剥削?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郑云龙演唱的《诡秘之主》一周年纪念曲?
下一个讨论
当代青年如何对抗消费主义和资本家的剥削!?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