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意思。当时的大背景大致是:赵括刚被派出去的时候,整个赵军稍挫锋芒但是基本盘还在,主力具备跟秦军一战的实力。廉颇坚壁清野,待机而动的战法是最符合赵国实力的。赵孝成王急于求胜才让赵括去替换廉颇,然后要求赵括主动出击、速战速决。
只从赵括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认为他有如下操作方可实现利益最大化:
1、欣然领命,当面承诺赵王会主动出击速战速决,但是要求赵王将廉颇留在军中,并派蔺相如随赵括前往前线。
2、礼遇廉颇,让廉颇既有面子也有里子,让廉颇在军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任何军事决策都须经过与廉颇商议后再做出,如果实在无法调和就请蔺相如出面斡旋(从史书中看,廉颇只服蔺相如)。
3、将前线困难状况完整汇地报给赵国最高决策层,并告知主动出击、速战速决之战法不可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总之就是找各种理由不执行赵王的错误决策。
4、外交策略须重新调整,向外界营造出即将跟秦决一死战事态,跟秦没有任何谈判缓和的空间,想尽一切办法获得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其他国家不派军队就算了好歹也搞点粮食来抗秦。
5、大军主力任然坚守不出,只派小股部队骚扰秦军补给线。及时准备好退兵路线,整个上党地区不要也罢,保存有生力量最为要紧。
6、最重要一点,在国际上没有其他国家直接大规模军事援助的情况下绝对不要主动出击,这个时候单挑愤怒的秦军绝对是作死。
总体操作的核心思想:上策:守住现有阵地,疲敝秦军,伺机骚扰。中策:且打且退,缓慢放弃阵地,逐渐消耗秦军。下策:主动放弃阵地,大军退至赵国重要都市,依托城池打城市保卫战。下下策:主动出击,决一死战,拼个鱼死网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