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为什么反对国学? 第1页

        

user avatar   thornhi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白了,这两年的国学热,不是让你体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慷慨热血,也不会让你欣赏《滕王阁序》的华丽辞藻,更不会让你感叹《阿房宫赋》的借古讽今,国学热只不过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些早就扔进了历史垃圾堆的糟粕再捡回来而已。


user avatar   dong-zhe-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国学这个分类本来就是一个在现代西方学术的冲击下才产生的应激式反应,因为是应激反应所以分类极不严谨,因为是在现代西方学术冲击下产生的所以掺杂着隐含的自卑心态。

宋人不会把本朝的学术跟先秦和汉朝学术扒拉到一起起名叫“国学”,原因很简单——先秦汉朝宋朝学术统称国学,那这个国学的外部是啥?难道是北方还有一个“国学”之外的契丹学不成?

先秦汉朝和宋朝学术统称到一起,对宋人来说,就叫“学”——加个国字是画蛇添足。

所以宋人只会比较本朝学术与汉朝学术的区别,也会站在本朝学术立场上对汉朝学术进行批判,唯独不会把本朝学术与汉朝学术强行捏到一起削足适履起个“国学”这样的名字。

中国学术,以先秦为发端,主要的枢纽就是汉宋两代,地位仅次于汉宋两代的就是清。清朝学人提“清学”,也是在比照本朝学术与汉学宋学之间的差异,对汉学宋学进行批判和吸收,但也不会把汉、宋、清三代迥然相异的学术强行捏到一起削足适履起个“国学”这样的名字。

西学东渐最开始的时候,严复等人系统引入和介绍西学的时候,也未感到有必要起出个“国学”这样的名字来把中国几千年的学术捏到一起成为一个跟“西学”对立的单一体。

真正建立起“国学”和“西学”的二元对立,是文化自卑感日益加深后的产物。“国学”这个词真正开始流行,还是在民国。

归根结底,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术,一直是个变化的过程,历朝历代各不相同,各家各派更不相同,本来就不是一个具有统一宗旨的单一体。学习中国传统学术,应从学术发展分流的过程与各支流之间的对照和差异入手,这才是正当的方式,也是如之前例子所讲的,中国传统学人采取的方式。

认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学术,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国学”概括,可以找出一个统一的宗旨,甚至认为可以找出一个中心,认为“国学”就是围绕着“道”或者“气”或者什么类似东西——这才是对中国传统学术最大的自我贬低。一代代学人的思考、辩论、砥砺、传承、变革、书写,就以这样的方式,最后被缩水和偷换成“国学大师”的几本畅销书。

在这种问题上,古代学人在没有“外部学术”冲击的情况下采取的学术心态才是正常和健康的心态。只要辨别和比照各种学术之间的发展历程与差异,通过批判将其吸收进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足够了。

完全没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又一个中心式的父系谱系,这种学术就是在“国学”父系里的,那种学术就是在“西学”父系里的——这种划分就是对父系纯洁性的意淫而已。

为什么给学术建立起“国学”“西学”这样的中心式父系谱系完全不可能且没有意义?——很简单,你能在学术话语里找出像Y染色体那样明确、固定、可鉴别、能还原传承路径的元素么?自古以来,无论中外,学术就是个互相吸收化用的过程,连基因传承都谈不上,更不用提Y染色体,你拿什么建立父系谱系、凭什么说这个学术就随“国”姓、那个学术就随“西”姓?

吸收和学习就是思想的天经地义,在大的时间尺度上,思想是没有版权的,原作和同人没有任何区别,原创和借鉴也没有任何区别,任何父系的代际关系都不存在,试图用思想之间的父系代际关系作某种价值判断更是可笑的——圣经化用苏美尔神话,古兰经化用圣经,但如果你说苏美尔神话是圣经的爹,圣经是古兰经的爹,这就是一种完全没有意义、不能产生任何合理价值判断的说法。

我之所以反复使用“父系”这个词是因为:强调“国学”的这种心态首先正是一种在现代西方学术刺激下产生的血统焦虑——文化血统焦虑;其次就是一种相声里的伦理哏,害怕在父系代际的辈分上成了西方文化的“儿子”。而我前面说的这些,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思想是没有父系血统的,所以不用担心血统被污染;文化思想更是没有父系代际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伦理哏。

都是父系的中心式思维方式思想结构之下的幻觉与庸人自扰。学习一下那些幸运地没有受到文化血统与伦理哏焦虑折磨的古代学人,对学术思想多看看具体的发展历程、比照和对比一下差异、批判和吸收到自己的体系里,不要总是琢磨这个理论是我祖宗的种还是邻村老王祖宗的种、我可别一不小心在辈分上变成它孙子——这种毫无意义浪费生命的事情了。

至于对成天拿“国学”和纯洁性说事的“大师”,就相当于只会在伦理哏上调动观众除此之外就没饭吃了的相声演员,表达一下鄙视就好了。


user avatar   ye-su-de-fu-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再说一遍,国学是一个僭越性质的概念,僭越程度相当于对地球各族各代价值观的统一命名,它注定要使得中华文明声名狼藉,任何一个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的文明都应该拒斥此类概念。现在的问题不是正本清源,不是来一句“真正的国学其实是经史子集或小学经学史学诸子等等”,而是如何直接抛弃“国学”这个概念。你有听说过希腊国学或者法国国学吗?那样的概念是会让人笑掉牙的,因为第欧根尼是第欧根尼,柏拉图是柏拉图;阿里斯托芬是阿里斯托芬,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莫里哀是莫里哀,卢梭是卢梭;托克维尔是托克维尔,罗伯斯庇尔是罗伯斯庇尔。因此,你可能会听说过希腊哲学、法国音乐、英国科学(此处有点奇怪了对不对)、德国医学(相当奇怪了有没有)和美国文学,但绝对不可能听说它们的“国学”或者“国家学问”、“国立学问”、“国家官方学术”、“国家标准认证学问”之类。当我们听到“某国文学”或“某国哲学”时,很容易接着想到“某国文学的各种流派”或“某国哲学的各种流派”,因为“某国文学”和“某国哲学”显然是某种包罗万象式的集合名词,而“国学”一词的用法却全然不同,它给人的印象是某种铁板一块的东西,退一步说也至少是各种大致相容而无尖锐冲突的各种思想的集合。中国的“国学”总是显得可以被“支持”或“反对”,而“希腊哲学”之被“支持”或被“反对”显然是都不知所云的,因为一个人可以支持一种希腊哲学而反对另一种希腊哲学。同一个文明内的不同思潮很多时候可以是根本不相容的,一支国内思潮往往有可能更接近某一支外国思潮远胜于接近本国的其他思潮,因为任何一个巨型文明都不是一个步调一致的布尔什维克式政党。中国文明也是如此:老庄和孔孟天差地别,魏晋风骨和程朱理学风马牛不相及。且不说“国学”基本跟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不搭界,今所谓“国学”甚至不能与儒家概念相等同,因为它只会告诉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会跟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会告诉你“融四岁,能让梨”,不会告诉你孔融同志超前其时代一千年以上的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只会鼓吹君臣父子,不会讲解支持周制反对中央集权的春秋微言大义。什么是“国学”?是“中国文明”吗?不是。是“先秦诸子”吗?不是。是“儒家”吗?也不是。究竟什么是国学?“极权保守主义托古伪经学派”而已,啊不,“三字经-弟子规学派”而已。

鉴于许多人阅读理解能力为零,我不得不表个态:中国古代诗歌中全部有定评者(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词、曲、赋与序中全部有定评者)毫无疑问是世界文学中一座不可替代的高峰;琴棋书画是十分高雅的趣味;训诂等基础学科总体上价值观中立,谈不上精华或糟粕;而至于各种古代价值观的内容,则见仁见智。


怀疑我崇洋媚外、不懂传统意蕴之美的人可以歇歇了,我用以自娱自乐的业余爱好是编选中华诗歌正典,方法是在《诗经》、《楚辞》、《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散曲》和《乐府诗集》等巨书里面一轮一轮地选取……



提到亚述学、埃及学的小伙伴们请精读此文

《国学不是学——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定位的困惑》web.archive.org/web/200





针对提到“‘僭越’这个词本身就很‘国学’”的小伙伴们,我想说“僭越”这个词不是什么很“国学”,而是单纯地很“汉语”而已。我这里的使用更有比喻和调侃的性质,非全以本义。











——————神聖分割線——————



既然许多人那么纠结“僭越”,那我明确阐述一下:我所谓的“‘国学’一词有‘僭越性’”有两重含义:

①打个比方吧,庄子认为孔子那波人很脑残,精通儒经在他看来并不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这时候一个国学大师跑去跟庄子说,你国学水平不行啊,连《……》《……》《……》都没好好读,你知道那里面包含了多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知识吗,还把传统文化放在眼里吗,你这崇洋媚外的美分狗? 庄子:…… ????

此为第一重含义。

②再打个比方:一个古代数学家,突然听说有个学问叫国学,他自忖想必指的是全国之学吧,肯定包括自己的算术-术数之学吧,结果有很多人认为不包括。数学家很不解,觉得“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而他做的学问也是一种中国学问,就问为什么。有人说因为算术-术数是雕虫小技,也有人说算术-术数太西方……

数学家:雕……虫小技…… 西……西方????

此为第二重含义。



我最不明白的是,“国学爱好者”们中很多明明是一堆崇拜秦始皇和曹操的人,为什么一辩论起来就开始狂热高举周礼……


user avatar   hao-jia-qi-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有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四大名著,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唐宋八大家,近代有诸多思想家。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经史子集。居庙堂之高有孙子兵法,贞观政要,吕氏春秋,处江湖之远有聊斋志异,闲情偶寄,徐霞客游记。医学上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工学有天工开物,水经注。品茶有陆羽茶经。兵法有六韬三略,三十六计。谈笑间有围炉夜话。混迹尘中有有小窗幽记。
但是你放着这么多东西不研究,研究三字经弟子规?满满一桌菜,非要捡桌子上的老鼠屎,自己吃不算还强迫别人吃,还让别人都说这颗老鼠屎好吃?
还有,看过某人论语庄子心得就出来宣扬国学,原著根本没看过。一点研究的精神都没有,平时无人问津,一热起来就跟传销一样。国学原著就好比原汁原味的食材,保留最原始的风味。如果实在吃不下去,也要找好的厨师帮你烹饪一下,比如吕思勉先生。可是有些人们非要吃加了地沟油和厨师唾液的菜,自己吃还则罢了,还要往别人嘴里塞,这就怨不得被人骂了。


我是一条分割线

看到你们这样热情呢,我就再说两句,我并不觉得国学以及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好,只是看在哪方面。首先,最让人恶心的是以传统学堂式的教育方式代替现代教育。纯属脑子有坑,虽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但始终是在进步的,起码比封建社会时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上述行为属于不折不扣的开历史倒车,传统文化不会让我们造出来核武器,不会让我们成为五大流,啊不对,五常之一。四书五经里没写着怎么培育籼型杂交稻去喂饱这么多人让他们吃饱了没事干。咱们上次是怎么被打的?这才过了区区百年就忘了?
还有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读”以及宣扬其中已过时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内容。这里面既包括了鼓吹“三从四德”,“二十四孝”,开办女德班,鼓吹什么“以孝治国”,也包括了诸如“古风”等误读传统文化的圈子等。
首先,老祖宗的东西,有好的有坏的,不能古人放个屁你都当香的。我敢说再过几百年一定还会有很多人去读《论持久战》,读毛选,还有邓小平理论,但是绝对没几个还会再去看《知之深,爱之切》,“同心共筑中国梦”这种口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会有多少人记得。
其次呢,这种东西有时像宗教,适当的宣扬可以,绑架就不对了。你要这么做也对不起先贤们啊,孔夫子就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不可强施于人。
最后我想讲一点我对于“国学”的认识。首先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起码要尊重自己的语言,也就是汉字,尽可能的避免错别字,碰到自己不认识或者不确定的字动动手查一下字典,至少在正式场合里,不要把它错着念,如果有精力的话,多了解一下文言文,汉语史,方言,书法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国学”,又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的最基本的载体,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个人认为“国学”这个东西,不一定像某些人说的真正搞国学的人都在大学或者研究所里,更不是那些所谓古风词中眉间那一点朱砂之类的。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与其整天捧着某人的论语心得,不如吃两块东坡肉,品两盏香茗,访几处名山。就算现代流行的一些东西,例如一些武侠小说甚至网络小说,还有一些流行歌曲都离不开我们的传统文化。例如黄沾先生的一些作品,你看《沧海一声笑》不就是用我们的五音:“宫”“商”“角”“徴”“羽”写的吗。“国学”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需要刻意去张扬。我们离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大家去建设,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至于这些精神层次上的东西,我相信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总有人喜欢,不说别的,这几大菜系你们舍得抛弃吗。至于更深层次的研究,有那么一些仁人义士去“为往圣继绝学”,让老祖宗的好东西不至于失传,这就够了,咱们还是安心建设社会主义吧。


user avatar   jiang-xiao-fan-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伪国学门槛低,圈子大,极大地团结了哲 学民科、职业骗 子、鸡汤厨子、培训老 湿、神 棍等人群,已经严重引起大众反感。

而真的国学,用现在的分科可以划为古汉语、文献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考古学、哲学等十几个专业,门槛高圈子小,一直在各大高校、研究所、博物馆默默的做研究。


-----------------------
把“国学”这么拆开确实不好,我只是想说,这些分科对国学研究和发展才是真正有利的。
2016.3.18

————————

时间线来到了9102年,知乎老是推“弟子规”的问题给我,就在这里讲个故事吧。

有个三旧改造的地方,叫做“古代文献批发市场”,里面有很多摊档,店主们有的是自己生产文献,有的是二道贩子,还有做二手货的。与一般商品不同,并不是一手货源就一定好、二手就一定不好,也无关新旧成色,甚至有些二道贩子的好东西畅销上千年。

以前来这里淘文献的人,主要是读书人,近些年竟有一半是生意人。生意人把文献淘回去,像做菜一样蒸煮煎炒,一顿操作过后,就能卖给普罗大众了。

市场里面有个留着金钱鼠尾发型的李店主,卖的文献薄薄几页纸,自家生产的一手货源,看上去挺端正的,写着“圣人训”云云,只是拿起来仔细打量,就会闻到一股酸臭味。李店主在市场角落里蹲了快两百年无人问津,直到几十年前有个和尚来市场里淘文献,想在佛教之外找些劝善的文章来忽悠忽悠在家信众。只可惜这和尚擅长诡辩,于文献好坏却一窍不通,逛了几圈突然发现了李店主的文章,如获至宝。和尚把“圣人训”买回去后,加一把香灰腌制一下,便拿出来卖,一时间“圣人训”充斥大街小巷。

有个叫蒋小饭的知乎答主,读书囫囵,尝过好几家打着国学招牌的新店,据说都是在批发市场进货回去加工售卖的,就跟大家点评一下几个中差评的吧。名气最大的南老,菜式又多又有趣,不过也只是又多又有趣罢了,偶尔有烧焦的,中评吧。有个宝岛来的蔡老板,推崇刺身,都是原汁原味的好菜,可是他要求食客像填鸭一样咕噜吞下肚不准嚼,近些年蔡老板的分店是越来越多了。宝岛对岸的于美女,炖得一手好鸡汤,喝了也没什么大问题,就是喝完就饿,现在于美女老实教书不卖鸡汤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学她的套路。翟总的菜式挺火辣的,一度很受追捧,我不知道翟总现在干嘛去了,只是发现很多洗脑的场合会出现翟总的菜式。丁老太婆的…不提了,一股裹脚布的臭味,隔着手机屏幕都要吐。


user avatar   minamoto-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霓虹的时候,教会计的先生在课上讲了这样一段话,内容大概如下:

“你们今日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要以为过去人们也会同样觉得理所当然。

现代会计学的历史不过才100年多一点,在大航海时代的时候,一次航海就是一个企业,水手被船长招募,运送货物,卖完分红,然后散伙,船长招募新的船员,只有在最后卖完东西要分红的时候,他们才做账。

定期做账进行记录的历史,不过从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开始。

把账面分成借贷两个方向,分别表示增益,损失和利润被的方法被普及的历史也不过100年多一点,在那之前,记帐的历史都是有一条写一条,几乎没有任何科目和分类,甚至连收益和损失都不被分别归纳开。

而你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会计的历史和资本主义一样久远,仿佛自从企业这个概念诞生以来,甚至在古典时代,“资产”,“负债”这些概念就出现了。

日本的文化也是如此,今天你们看到的和服,木屐和数百年前的和服,木屐已经大不相同,日本的各色各样的文化,茶道,剑道等等,大多数是明治时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那之前存在的只是个形式。日本在150年前,几乎一无所有。但这并不是什么好羞耻的事,因为全世界在500年前也是如此。

把丰富多彩的的现代生活比作画卷的话,150年前的日本传统不过是这幅画卷上的几个小点而已。千万别觉得日本的传统中真的有可以和现代学术相比较的内容。

接下来的课程中我要讲的很多新的记账原则和理论,比如将人的能力也作出估值等等。你们可能会觉得新奇和难以接受,但是几十年后,也许也是“理所当然”的。

日本两千年来的传统从未被外族入侵而中断,但即便如此,和现代生活相比也不过是画作上的几个小点,那么是什么自信给这些“国学大师”鼓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是对于渺小的个人而言,对于现代文明来说不值一提。

连“定期做账汇报”都不知道的古人,连“把收益和损失归个类”都想不到的古人,能在思想哲学上有多大成就可想而知。

更何况那少得可怜的几门处世哲学,还有很多是相互矛盾的。

我不是考古人士,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大量学习这些相互矛盾的糟粕?而不直接学习现代学术这一不断继承发展留下来的精髓?

传统文化这些东西,恕我直言,全扔了也不会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告诉我怎么区分精华和糟粕?对于一个糟粕占大多数,精华占少数的东西,普通人没有区分它的能力,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全当糟粕扔了,然后让少数专家找出了里面的“精华”再用它。

现在就我看来,除了汉语汉字,而且还基本是被简化了的汉字,以及建立在此上的古典诗歌之外,中华传统没有任何可以在现代文明面前称耀的东西。所谓的古典的处世哲学,博大精深,用进化博弈里简单的几个技术分析就可以解释得一清二楚。

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就是让你发现古人的无知,从而冷静地观察生活中的传统进行改进,至于还掉转头去学习千百年前的理念,简直就是倒行逆施。

我不是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说,世界上所有国家500年前的传统基本上都是糟粕。

“国学”不过是对于“现代文明在西方发源”这一点不满,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渴望能与西方抗衡下的扭曲产物。如果工业革命发生在中国,你看会不会有人还提这个概念?

是的,《论语》《道德经》写得比《圣经》《古兰经》理性。证明古代中国领先过世界,但是相比《资本论》和《国富论》又如何?

放着《资本论》《国富论》还没学,跑去学习《论语》《道德经》,除了专业研究考古的人士,是不是都是非蠢即坏?

我不是崇洋媚外,而是相信中华文明才这样说的,中国要崛起靠的是创造新的思想,而不是守旧的去研究古典时代的陈腐东西,你那个时候比西方先进,不代表那个时候你的东西在今天仍然和现代科学有的一比。

过去的荣光已经过去了,现在再吹下去,中华民族和韩国土耳其波兰之流有何区别?

为了防止这些“国学大师”骗人,我主张否定一切超过200年的中国传统。

如果传统文化能融入现代文明,那么它自然就能融入进去,我们学习现代文明就可以了。

如果和现代文明不相容,那就可以视为“糟粕”。等学术界找到融入方法再说。

所以语文教科书应当把诗歌以外的古文删掉一大半,留两篇培养极少数学生的考古兴趣即可,那些道理白话文也讲得出来,完全不需要教古文。取而代之的该是小说,戏剧,诗歌的创作教学。起码这样能提高网文的水平。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吸收国学中的一些东西。但不能以成体系的国学为思想主体。

为什么?国学中没有科学的位置。光这一条就够了。

啥?国学可以吸收容纳科学?那吸收后谁是老大?国学是老大?那科学干嘛要归顺你?科学是老大?那你看看国学“大师”们答不答应。


user avatar   yu-yi-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者:王小波

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师长还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我读书是从小说读起,然后读四书;做人是从知青做起,然后做学生。这样的次序想来是有问题。虽然如此,看古书时还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老先生有时候也鬼头鬼脑,那就是“子见南子”那一回。出来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没“犯色”。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我以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仪式差不多,什么早请示晚汇报,我都经历过,没什么大意思。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不过,我上孔老夫子的学,就是奔那种气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长什么学问。  

《孟子》我也看过了,觉得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然不是一个绅士的作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这么读过了孔、孟,用我老师的话来说,就如“春风过驴耳”。我的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师生气,所以我是晚生。  

假如有人说,我如此立论,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这是我不能承认的。但我承认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为给我两个线圈一根铁棍子,让我去发现电磁感应,我是发现不出来的。牛顿、莱布尼兹,特别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这些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按照现代的标准,孔孟所言的“仁义”啦,“中庸”啦,虽然是些好话,但似乎都用不着特殊的思维能力就能想出来,琢磨得过了分,还有点肉麻。这方面有一个例子:记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着刚出壳的鸭雏使劲看。别人问他看什么,他说,看到毛茸茸的鸭雏,才体会到圣人所说“仁”的真意。这个想法里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不过仔细一体会,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在内。毛茸茸的鸭子虽然好看,但再怎么看也是只鸭子。再说,圣人提出了“仁”,还得让后人看鸭子才能明白,起码是辞不达意。我虽然这样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为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我还看过朱熹的书,因为本科是学理工的,对他“格物”的论述看得特别的仔细。朱子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虽然阴阳五行包罗万象,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我还是以为多少有点失之于简单。举例来说,朱子说,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他老人家解释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乃太极图之象),井底至阴之地,有一团阳气,也属正常。我相信,你往井里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团白气,还能看到一个人头,那就是你本人(我对这一点很有把握,认为不必做实验了)。不知为什么,这一点他没有提到。可能观察得不仔细,也可能是视而不见,对学者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还有可能是井太深,但我不相信宋朝就没有浅一点的井。用阴阳学说来解释这个现象不大可能,也许一定要用到几何光学。虽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个光学体系是不应该的,那东西太过复杂,往那个方向跨一步也好。但他根本就不肯跨。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  现在可以说,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虽然没有很钻进去,但我也怕钻进去就爬不出来。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学家;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就算文科有点特殊性,需要背诵,也到不了这个程度。因为“文革”里我也背过毛主席语录,所以以为,这个调调我也懂——说是诵经念咒,并不过分。  

二战期间,有一位美国将军深入敌后,不幸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敌人在头上翻箱倒柜,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以此来压制咳嗽。但是该随从嚼了一会儿,又伸手来要,理由是:这一块太没味道。将军说:没味道不奇怪,我给你之前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我承认,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得很远,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user avatar   serena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有人对我热推国学,我就疑惑了: 你们主攻经学还是小学? 文字、音韵、训诂重哪一种?

对方听得一头雾水。然后不耐烦地推开我,意思大概就是"你找茬啊?"

倒不是故意刁难别人,而是当时我正好凑巧拜读了王力先生的《汉语音韵》,对音韵有点小兴趣,想跟他请教、探讨一下,结果当然是对牛弹琴了。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学当然有很多精华了,我高中时语文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很多,我记忆深刻。

不过获取国学精华也就只有靠学校里的好语文老师和自己领会了,看看市面上叫卖的那些“国学”,都是什么东西?看到底就是五个字:韭菜收割机。




        

相关话题

  为何当年蘑菇云升起 外媒可以判定中国研发出氢弹原子弹呢? 
  同为德国杰出的总理(首相),俾斯麦和阿登纳谁更有个人才干? 
  你什么时候意识到明星其实也不过是普通人而已? 
  学习儒学或者修身的意义何在? 
  某女子在派出所内“顺手牵羊” 盗走4500元现金被抓获,如何看待这类现象? 
  长平之战给赵国士兵每人天降一箱方便面,赵国能打赢吗? 
  为什么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外国人是「一个人带一个团队的孩子」? 
  是什么历史原因导致了中国古代选择了月亮历(阴历)而西方国家选择了太阳历(阳历)? 
  如何评价俞敏洪「中国女性堕落导致国家堕落」的言论? 
  叫做和叫作,哪个写法是对的?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Java里一个线程调用了Thread.interrupt()到底意味着什么?
下一个讨论
史上有哪些神秘的人物?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