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区分裂变和聚变这两个东西。
裂变的话,既然是裂,就是一个原子会变成好几个原子,这才叫裂对吧。但是这个裂不是整整齐齐的裂,就像你掰东西一样,总要掉点渣。这些渣子就是所谓的放射性,可以是α,β或者γ乃至中子。这个不论你是什么元素,只要裂变了,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裂变不是衰变,裂变通常是指用高能粒子(一般是中子)轰击原子核,把原子核打碎了。所以大部分裂变材料是用的很重的元素,因为相对容易通过外界的力打碎原子核。而很重的元素由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太多了,大多都不稳定,所以才大多都是放射性元素。(避免杠精,可能存在超重稳定岛,但是还未被证实)。而且不稳定的元素则更加容易裂变,能够进一步降低引发裂变所需要的能量。因此裂变为了能够在较低的能级就引发,才使用了很重的不太稳定的元素。
聚变是指把几个元素捏在一起。这个时候就不是一定需要用不稳定的元素,所以核聚变中氘氘聚变就是完全无放射性的。但是问题来了,原子不是橡皮泥,一捏就都捏在一起了。原子更像是积木,拼着拼着就发现多了一块,就只能扔了。这个时候,扔出来的东西很大概率是中子,这个就又造成了放射性。所以即使聚变使用的材料不具备放射性,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
综上,不论裂变还是聚变,这个东西前面都有一个字“核”。既然是跟核相关的,放射性这种东西其实是很难避免的。
这个问题本身不严谨,很多核聚变反应的燃料都不是放射性的(例如氘-氘聚变),这也是聚变能的一大优势。
但如果把范围限定在核裂变,那么确实,大部分燃料都是具有放射性的。简单的来说,放射性代表不稳定,不稳定意味着能量高,而能量高才能用来当能源,这一点相信不难理解。
那为什么铀钚这样的核燃料,要比铁铜这样的元素更不稳定,能量更高呢?这就得涉及原子核内部的结构了。
原子核一般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构成,统称为核子。核子之间不分你我都存在强相互吸引作,而质子-质子之间则存在库伦排斥。
顾名思义,强相互力非常强,是维持原子核稳定存在的力。所以氘-氚这样较小的原子能通过这种吸引力,聚变成一个更大更稳定的原子,并放出能量。
但强相互力的作用范围非常短,基本上只能影响紧挨着的几个核子。因此,当一开始的几个近邻位置填满后,核子数再继续增加,每个核子收到的吸引力也不会显著增长,能量不会显著降低。
相反,库伦排斥力的作用范围很远,随着质子数的增长,核内的排斥力会持续不断的增强,能量持续增大。
两种机制竞争之下,核子平均能量随核子数的增长是先降低,后升高的:
在铀这样的重元素中,质子数较多,库伦排斥力较强,原子核的能量自然就较高,倾向于裂变成更小的原子释放能量,可以用来做核燃料。
而正是由于其较高的能量,它也更容易自发解体衰变,产生放射性。
而铁铜这样的元素虽然没有放射性,但它们本身的能量也很低,没法用来当燃料提供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