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学法语的家伙,在他租住过的房间,留下了这样一幅珍贵手绘地图。
看得出,他是很认真的。
这是什么地图呢?
知情人士发声,原来,这是“他的国”。
见过地图开疆吧,也不过是从小到大。
上帝创世,他算创世加建国哦,这可是从无到有。
据我有限的体育知识,该国地形地貌和行政区域的孕育,带有中国和某岛国基因。
以下,是细节:
包括了领海,他国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
经纬度,海拔,有理有据,满满的都是睡服力。
从政治制度来看,该开国者对自己开国前的社会环境,有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显示的情绪。
细看该独立国,貌似实行郡县制,等级清楚界限分明。
当时搬进房子要重装,她们处理这图。
我看了看,笑了,然后哈哈乐了。
留着。
“凯坦独立国~在今天~成立了!
凯坦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想想就带感。
据匿名人士小白听来,开国者性情特别,不爱多说,爱独自思考。
果然是自带背景音乐的男人。
他也不是仅仅开个国就算了,还一力创造出该国的“自古以来”。
历史的变迁,民俗文化的形成,政治形势和社会经济演绎,外交国防的(貌似未见画邻国)...
整个天下都在他心中,清明上河图般详尽明了。
可以想象,那一个个白天夜晚,他或闷声伏案描绘,或对墙托腹凝视...
可以推想,他革命立国的艰辛历程,建政治国的复杂状况...
为了他的国,他把一颗心,都操得蛋碎。
然而他不说,都不说。
在心里,也许只算自己作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胸中有丘壑,人生路,他带着他的国。
不曾探问,瞎猜姓过赵,或慕容。
想表达敬意么?
憋吻我,赞他。
2.欧洲各国在中文里的名字直译
3.全球经济重心的变迁,古代中亚,中国,罗马发展均衡;工业革命后开始向西方世界倾斜;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发展迅猛;战后中日韩又崛起。
4.世界的衰老
5.全球互联网使用量随时间的变化(红色为高,蓝色为低)
中国傍晚一片红色,而等到美国傍晚的时候美国却没有这种现象,或许是生活方式不同?
6.浏览器的扩张(2009-2014)
7.全球海底光缆(2015)
9.各国平均下载速度(2014)
10.各国网络掉线问题(红色高风险,蓝色低风险)
11.将山脉放大映射在真实地形上
白俄首都明斯克的手绘地图。这张地图非常的有特色,每次看都会想起很多当时在现场的事情。
继续放大,比如说下面这张,
它现实中是这个样子的
比如市中心的一排斜房子
它现实中是这个样子的
再比如说下面红色的教堂
它现实中是这个样子的
照片拍的都不怎么好,但是我手机换了,暂时找不到更多了。观众老爷们就将就着看吧
作为地质人,当然对地质图情有独钟啊↓
1944年,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在经历20年的调查后出版了被命名为《密西西比河下游冲积河谷地质调查》的地质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用不同颜色标出了密西西比河河道的变迁情况,每一种不同的颜色就是不同时期内密西西比河的位置。
前些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利用卫星上的光学雷达(Lidar)采集了密西西比河附近的数据,2019年9月美国国家地理将其展示了出来↓
这两张图地理位置几乎一致,光学雷达数据中黑色的部分就是现今河道位置,而河流在历史时期内的位置也清晰可见。
当然,美国国家地理也有另外一些其他的好看卫星图:
说起这幅图,一方面是因为好看!我第一次知道地质图可以画的这么好看,而且这么有艺术感,国内的地质图真的就一言难尽了。
二方面则是因为地质图可以做的这么精细,1944年的地质调查结果,与我们如今在卫星地图上看到的实际情况相差无几(当然,随着河流的变迁还是会有一些变化)。
第三则是因为这幅图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教材。
1.地质学家们的工作类似于侦探,他们通过调查岩石,向我们揭示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就比如这幅图,白色的是如今河流的位置,但是我们如果把其他颜色的线条连起来就会发现,曾经密西西比河的河道位置与现在截然不同。这些信息,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通过研究地表的岩石和土壤,河流的每一次改道,留下的岩石和土壤类型都不一样,地质学家们通过地质调查,读懂了诸如河流改道之类的地质事件所留下的信息,于是为我们还原了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所以,下一次,看到有学地质的,不要简单理解为挖矿的好吗?他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给你讲讲长江是怎么形成的,黄山花岗岩背后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故事,峨眉山所代表的超巨型火山喷发事件,恐龙的形成与演化等等。学的好的地质人,捡起一块石头就能给你讲上一个有趣的地球历史故事。
2.科普时间:平原是由河流所塑造的。
当河流携带着高山上的泥沙来到平坦开阔的地带的时候,就会因为流速变慢而使得携带能力下降,泥沙由此沉淀下来,这就是平原地带泥沙的最初来源。
但是在流动的过程中,河流会因为地势的变化或者是河岸边小动物们打洞等等因素从而变得弯曲。当河流极度弯曲,它们相互之间就会接触,接触之后会发现,之前的河道这么弯曲,跑这么多冤枉路太累了,干脆抄近道吧,于是就会废弃掉原来的河道,采用新的更直更短的河道,这个过程叫做截弯取直。
河流就是这么不断地在截弯取直的过程中摆荡,在摆荡的过程中,河流沉积物就不断沉淀到河道附近,于是形成了宽广而肥沃的平原土地。
密西西比河的调查图貌似一共有15幅,覆盖了密西西比河下游一直到入海口的区域,几乎每一幅都是艺术品,所以在国外的网站上还在出售这些地质调查图的打印件作为墙壁挂件,便宜的几十美元,贵的上千美元。
还有一些人直接把这些地图做成了艺术品:
所以有时候会感叹,外国人的科普做的这么好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幅地质图都可以玩出花来。
这是一幅你在任何官方途径都无法看到的地图:
4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这幅地图,便决心要搞清楚背后的真相。
之后的4年,为了这个目标,我两次专程造访这个只有半个多北京市大的小岛,总共花了快一个月时间来寻访这里的普通人。
解释一下:
地图是塞浦路斯,地中海岛国。黄色代表希腊族(东正教徒)居住的地区,蓝色代表土耳其族(穆斯林)居住的地区。
可以看到,1960年时,两族完全是混居的状态;而到今天,却成了泾渭分明的“南北割据”——这意味着,至少有一半的岛上居民,离开了家乡,迁移到了新的地点。
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因何而集体背井离乡?
再对比一下国内出版的塞浦路斯地图——现世安好,一片和谐,仿佛没有任何界线存在:
这并不是中国搞错了。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除土耳其)出版的塞浦路斯地图,都一样。
他们都不会告诉你,这座岛上的真实生活。
【北塞浦路斯,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停火线大纪行,寻访战争与分裂的疤痕】
【狂热敌对的“宗主国”之下,竟是“不在乎”的塞浦路斯人】
全文8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所有故事均为本人亲历,所有照片均为本人亲自拍摄。
我敢保证,这是中文互联网里,关于塞浦路斯的,最翔实,也最有亲历性的故事。
1/唯一对中国免签的“欧盟领土”
第一次知道“北塞浦路斯”这个“国名”还是在2016年。那时全欧洲还没有一片土地,用中国护照可以真正免签进入。
为防啥也不懂就来找事的杠精,这里解释一下:那时欧洲确实有两块土地对中国护照免签:被意大利包围的迷你国圣马力诺,和挪威的岛屿斯瓦尔巴群岛。然而前者被意大利包围,必须有申根签证才能进入;后者仅有的登岛途径是通过挪威或俄罗斯——都需要签证。而北塞浦路斯,尽管也只能通过南塞浦路斯或土耳其才能进入,但在土耳其的机场内转机,确实无需签证。
即便时至今日,北塞浦路斯依旧是欧盟法理领土中仅有的对华免签部分。甚至北塞浦路斯的领土上,还包括了欧盟法理领土的最东端。
作为一个狂热地理爱好者,这已经足够成为让我来这里的理由了。
那是2016年12月。彼时我刚在土耳其旅行了整一个月,当来到这片被土耳其控制的土地,其实没觉出太大的不同——从语言到货币,甚至手机运营商,都跟土耳其完全一样。
跟土耳其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这里车辆靠左行驶——而这,通常是被英国殖民过的标志。
2/“双头三主奇葩政体”引发的战争
1878年,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前身)将塞浦路斯割让给英国,换来后者对俄土战争中的支持。直至1959年《苏黎世协定》签订,塞浦路斯才终于脱离外来统治,第一次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当时塞浦路斯的居民,8成是希腊族,2成是土耳其族。《苏黎世协定》为调和两族利益,造出了一个奇葩的“双头三主政体”:
如此妥协的代价便是谁也不满意:希族反对人口不足20%的土族却占有30%的阁员比例、40%的驻军比例和最终否决权;土族则认为在希族主导的政体下,自己的利益不断被侵害。
愈演愈烈的纷争,不到3年就先后导致土族阁员集体辞职和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最终在希腊与土耳其同属的北约调停下,双方同时撤军,岛上迎来了短暂和平。
这局面终在1974年7月被打破。一场希族发动,企图促成塞浦路斯回归希腊的军事政变,给了土耳其出兵的理由。他们迅速占领了岛屿北部超过1/3的领土,并在其扶植下成立了“塞浦路斯土族邦”,随后于1983年更名为“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由此,塞浦路斯南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后排分别是英国殖民时期的英国护照,和短暂统一的塞浦路斯共和国护照。前排则是独立后的“塞浦路斯土族邦”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外交护照。
国际社会,当然不会承认这个在他国出兵之下分裂出去的“国家”。时至今日,承认它的主权国家,依旧只有土耳其一个。因为没法在别国设立大使馆、发放签证,也因为急需外国游客为这里带来收入,因此北塞浦路斯干脆对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免签。
而希族把控的(南)塞浦路斯政府,却宣布北塞浦路斯所有的机场、海港口岸均为非法,实行严格的禁运,禁止一切出入境。
因此,至今与北塞浦路斯通航的国家,同样只有土耳其一个。你在北塞浦路斯买到的所有外国产品,比如可口可乐,都是从土耳其“非法”运来的。而从北塞浦路斯机场入境的侃叔,按南塞浦路斯的法律看,也算是“非法入境”了。
禁运的不仅是物资,也包括品牌。比如汉堡王,在这里只能改叫“汉堡城”(Burger City):
大概也是知道禁运没用,当4年后我又回到这里时,惊讶地发现名字改回了“汉堡王”:
3/一座美丽的地中海岛屿
公道说,作为唯一一座对华免签的地中海主要海岛,北塞浦路斯其实是个不错的旅游目的地。正如我在3年前那篇6000多赞的文章里所写的:
这里有千年历史的海边古堡:
宝石般的海水:
绵延几公里的洁净沙滩:
草原:
甚至在Karpaz半岛,你只要摇下车窗,当地的野驴就会争着把头探进来:
然而这些对我的吸引力,都比不过那条穿越南北停火前线的分界线——绿线。
1/绿线的故事
1974年内战,在联合国的强力调停下结束时,土耳其军队已占领了北侧约1/3的土地,希腊族政权依旧保持对南侧2/3土地的控制。
这条停火线,只是停火时的“刚好”,并没有任何历史文化意义——正如第一幅地图所示的样子,两族先前在岛上根本是混杂居住的。
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岛上最著名的伊斯兰教地点:乌姆圣地清真寺,位于停火线南侧希腊族控制区。
而最著名的古希腊遗迹:超过2000年历史的Salamis,却位于北侧的土耳其控制区:
然而自那一刻起,一条联合国筑起的“绿线”,将这座岛彻底分为两半。
确切地说,这并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线状的区域。
最窄处只有不到10米,甚至透过铁丝网,可以清晰看到对面:
最宽处却超过7公里,将4座村庄完整包围其中:
2/尼克西亚——世上最后一座“分裂之都”
这条绿线,刚好将首都尼克西亚(Nicosia)自老城中央一分为二。这也使尼克西亚,在柏林墙倒塌30多年后,仍然保持着“世上最后一座分裂首都”的名号。
当我走近这条分界线时,无论是从南侧还是北侧,某一瞬间,都会发现之前的繁华城市突然消失,代以令人震撼的破败:
有墙就会有艺术:
那些包围在绿线里的建筑,仿佛触手可及,然而它们其实已被废弃了40多年:
甚至还能分辨出40年前的希腊文招牌:
这些建筑里,包括了塞浦路斯曾经最奢华的酒店——莱德拉宫:
而现在,这里是联合国维和总部的所在地。南北双方很多和谈都在这里举行:
自1974年起的近30年里,没人能越过这条线。那时的绿线,是一条真正的“死线”。
直到2003年,莱德拉宫门前的这条路,才终于成为了“莱德拉宫过境点”,让两侧居民得以往来其间。
如今,绿线上一共辟出了7个过境点。哪怕只是游客身份,我也可以轻易地用护照和南侧签证通行,就像在穿越一条普通的国境线。
然而两侧的“心战”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莱德拉宫过境点南侧入口不远处的“凯里尼亚流亡政府”,用夸张的图片控诉着土族人对北塞浦路斯的占领:
过境点南侧入口的宣传牌,内容是战争中被土族杀害的希族年轻人:
土族人的宣传却十分简单——“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万岁!”
在北尼科西亚城西,莱德拉宫不远处,有一座“伸入”南尼科西亚的小公园。这里有唯一没有高墙的边界——南北之间只有一道透明的铁丝网阻隔开,对面的车水马龙,甚至是酒吧播放的音乐,都仿佛触手可得。
北塞浦路斯的主要居民:土族塞浦路斯人,他们的身份同样被南边承认,可以用护照或身份证随意往来。因此公园里的当地人,并不是为了来看南边的。仅有的好奇宝宝,大概只是我这种(当时)没有南侧签证的游客吧。
“这是我们国家的音乐!”几位深色皮肤的男人兴冲冲地向我介绍。原来,他们是斯里兰卡来的劳工——跟我一样,也是没有签证去南边的人。而这里,就是他们周末娱乐的地方——就着啤酒和饮料,和着铁丝网对面传来的家乡音乐,兴奋地手舞足蹈!
来自铁丝网两侧的两家人,开心地打招呼和自拍:
4年后,当我终于拿到南侧的签证,第一个想要去的,就是铁丝网的另一边:
于是,轮到北边的人开心向我打招呼了:
真是有趣的对比,不是么?
3/昨天的度假胜地,今天的鬼城——探险瓦罗莎
如果说尼克西亚的绿线,尚是沧桑中带着几分喜感。那塞浦路斯最东端的“鬼城”瓦罗莎,则让人完全笑不出来。
在1974年前,这里曾是塞浦路斯乃至地中海最富盛名的海滨度假区。阳光、沙滩、豪华度假村,吸引的不仅是普通游客,甚至包括伊丽莎白·泰勒这样的巨星。
白天,沙滩上挤满晒太阳的游客;晚上,酒吧街夜夜灯火辉煌,不停播放着震耳欲聋的音乐。
这一切随着内战爆发戛然而止,当地希族居民和一切游客闻风在几小时内匆忙撤离,速度甚至快过切尔诺贝利核灾撤离,也让这里的一切,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土耳其占领军禁止任何希族原居民再次踏足这里,并打算向这里输送土族移民。这种企图被1984年联合国安理会第550号决议所明令禁止,也使繁华一时的瓦罗莎沦为无人居住的鬼城至今。
地中海的潮水,依旧每日准时在这里涨落。不同的是,耸立在海滩的奢华度假酒店,再也没有一名游客的身影。面向海滩的落地窗一扇接一扇碎落,鲜艳的外墙皮也日渐脱落斑驳。这一切的仿佛超现实的荒凉,无声控诉着那段本不该发生的历史。
整个瓦罗莎,全部被土耳其军队的铁丝网包围,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入,哪怕拍照也不行。
幸好,拍照禁令并没有严格执行,只要沿铁丝网走上一圈,也足够拍到不少这里的景象了。
在这里,能找到当今在北塞浦路斯已难得一见的希腊文招牌,而旁边停放的,竟是从内战时废弃至今的汽车。
4/皮拉(Pyla),仅存的两族共生范本
在北塞浦路斯驾车,很容易就能在路边看到大大小小的废弃教堂:
300年前的奥斯曼土耳其占领者,曾把当时希腊人的教堂,悉数改成了清真寺。
如法玛古斯塔最著名的这座,硬生生在教堂顶加上了一座宣礼塔:
然而现在的土族塞浦路斯人,却只是将希腊人留下的基督教堂简单废弃而已:
结果让每座废弃的教堂都成了“纪念碑”,提醒人们这里曾有希腊族居住。
同样,在南塞浦路斯也有不少清真寺。只是现在去礼拜的人,已换成了来自中东等地的穆斯林移民。
昔日希腊族和土耳其族混居,清真寺的宣礼声与教堂的钟声齐鸣的景象,如今只能在一座村庄见到。它的名字叫皮拉(Pyla),位于南塞浦路斯。确切说,其实是位于绿线上的联合国缓冲区里。
登上村里的古堡,可以看到清真寺的尖塔跟远处的教堂,同时映入眼帘:
这里,希腊族和土耳其族完全混杂居住,还原着内战前岛上随处可见的场景。
如最大的教堂对面,竟就是土族人开的商店,写着大大的土耳其文招牌:
村后的小山包,就是北塞浦路斯的控制范围了,飘扬着土耳其的国旗:
尽管两族的确在这里混杂居住,然而一切生活竟然都毫无交集——他们有各自的茶馆,商店,理发店。就连对村子的叫法都不尽相同:希族人叫这里Pyla,而土族人叫这里Pile。
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形容,简直再合适不过。
我试图跟在这里喝茶的大爷们聊天,问问他们的真实想法,可竟没发现一个能讲英语的,只得悻悻而去。
却意外发现了一所土耳其学校——南塞浦路斯当局,竟允许这里的土族拥有自己的学校?
1/塞浦路斯人,竟然不信教?
在皮拉村看到的两族“老死不相往来”,让我十分好奇:这是塞浦路斯的常态吗?到底一个普通塞浦路斯人,会怎样看待另一个族群?
4年前第一次去塞浦路斯,曾在Couchsurfing沙发客网站找到一位奇特的沙发主:她是土耳其族塞浦路斯人,甚至不怎么会说希腊语,却嫁给了一位地道的希腊族塞浦路斯人。
这种超乎我当时认知的婚姻,让我极为想同她聊聊。然而两次去塞浦路斯,都因为种种原因擦肩而过。
幸好,在一场聚会里,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这是一场塞浦路斯沙发主社群的定期聚会,去的都是老熟人,间或有几个我这样的游客。地点特别贴心地选在过境点旁的北侧,以方便那些没有签证去到南边的人。
饭桌上,南边的希族人,北边的土族人,用英语相谈甚欢,也让我得以有参与讨论的机会。
我分别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塞浦路斯的希族(土族)人,跟希腊(土耳其)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没想到,竟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
“区别大了!”一位希族大哥先说了起来:“从口音,到饮食,再到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区别。”
另一位土族人也加入讨论:“除了说一样的语言,我感觉我跟土耳其人没什么是一样的。嗯……”他指了指那位希族人,“跟土耳其人比起来,我感觉我跟塞浦路斯的希族人更像点儿。”
说完,他俩都笑了。
却让我吓了一大跳:他一个血统纯正的土耳其族,自己没有民族认同就罢了,怎么反倒觉得跟“敌人”“异教徒”更像呢?
难道我在停火线看到的战争遗迹,废弃的教堂,以及那些对“侵略者”的控诉,都是假的吗?
我抛出了下一个问题:
两族的塞浦路斯人,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又是怎么看的呢?
“我不觉得我们很信教。”希族先生说道,“婚丧嫁娶的时候,确实也会去教堂。但我更觉得那像是一种传统(tradition),而不是信仰(belief)。比起我们,土族人似乎更信教一些。”
我完全能理解他的意思——很多中国人,偶尔也会去拜个佛;家里有人去世了,也请和尚来“超度”一下。但他们可不能算作佛教徒。
而土族小哥,却并不认同:“我不也觉得我们很信教。比如我,你说我算穆斯林吗?我确实偶尔也去清真寺……”他举起桌上的酒杯,“但你看,我喝酒,还吃猪肉,你说我算穆斯林吗?”
我笑了,“肯定不算!喝酒的穆斯林我还认识些。但如果连猪肉都吃,那确实不是穆斯林了。”
我恍然大悟:塞浦路斯的希腊人和土耳其人,他们大多都不信教,更别提什么“信仰冲突”了。信仰冲突导致战争的,其实是是他们背后的希腊人和土耳其人啊!这两个国家早就有多次交战史,并不稀奇。
而塞浦路斯“内战”,其实也根本不是“内战”,而只是两个“宗主国”为了拓展自己势力范围,而找到的出兵借口罢了!至于塞浦路斯的希族人和土族人,大多数人根本是无辜的!
想想也是,在塞浦路斯,两族混杂居住了这么多年,不说互相有感情,至少也没有大矛盾。否则,岂不早就打得天翻地覆了?
在这个岛上,政客们想让你看到的一切:包括仿佛“对立”的教堂和清真寺,以及那些充满仇恨的“控诉”,其实都不是完整的真相。
真相是:塞浦路斯的希族人和土族人,不仅不是仇人,甚至很多还是好朋友。
南北塞浦路斯,在我一直看来,都不算是正常主权国家。比如他们的国旗,总是与希腊和土耳其的国旗同时出现,仿佛是在宣示自己强硬的“后台”,像极了古代的“宗主国”关系:
这种政治化的宣示,让我差点习惯性地,把“塞浦路斯”和“希腊”“土耳其”混为一谈。
其实他们真的很不同。
有人甚至还告诉我,他另一族人谈过恋爱,而且觉得很平常。没成想,现场一统计,竟然有一多半人,都做过类似的事情!
我突然明白:那位嫁给希族人的土族女人,其实并不是什么特例,而是在这个岛上每天都发生的事情。
他们告诉我的另一个真相更让我惊讶:
2004年,曾有一场关于“塞浦路斯是否要统一”的公投。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被指控为“分裂者”的北塞浦路斯土族人,竟多数都投票支持统一。而一直控诉“自己国土被分裂”的南方,却有一大半人都反对统一!
(你敢想象,有一天中国投票台湾是否要统一,然后大多数大陆人都反对吗?)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南部经济比北部好。一旦统一,南方需要花更多钱支援北方,而北方可以得到来自南方的更多好处。
不是因为信仰,也不是因为族群,竟然只是因为钱。塞浦路斯人的“世俗化”程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2/亲历一场塞浦路斯式狂欢
之后几天的一场徒步+烧烤活动,让我有了接触更多塞浦路斯人的机会。
塞浦路斯有许多几百年历史却保存完好的古堡:
站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北塞浦路斯岛,场景十分壮观:
参加活动的,除了南北两侧的塞浦路斯人,以及黄皮肤的我,竟还有几个黑皮肤的非洲留学生,堪称是“小联合国”了。
烧烤时,希族人带来的猪肉,土族人带来的鸡肉,被随意堆在一起烤。等到吃的时候,同样也没人在乎自己到底吃的什么肉。
反倒是几位素食主义者,得到了特别的尊重——他们带来的食物,被放在专用的架子里烤,以免沾上荤腥。
看着这群长得似乎一模一样的人,我问他们:“你们自己能区分出希族人和土族人吗?”
他们竟也摇摇头:“绝对不可能分出来!”一个土族男生甚至指着另一个希族男生,开玩笑说他长得像自己的叔叔!
“我有那么老吗!”希族男生佯怒,两人嬉笑怒骂成一团。
看到此情此景,我跟身边的土族男生感叹道:你们还真的不在乎族群的差异啊。我看了那些内战的宣传,还以为你们会很仇视呢。
他一脸震惊看着我:我为什么要去在乎?不管他是希族还是土族,都是我的朋友啊!
没想到,我们的对话,被旁边一位希族女生听到了。她一脸严肃地打断了我们。
“我不觉得我不在乎!虽然我没亲眼看见战争,但我爸妈在瓦罗莎(就是那个“鬼城”)曾经有好几套房产,现在它们都被你们土耳其人占去了!你觉得我会忘了吗?“说到这里,她的脸上露出几分不快,几分悲凉。
两人竟然争辩了起来。我只好悄悄走开,特别后悔挑起了这个话题——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真的不在乎了。
可没过几分钟,当我再次看到他俩的时候,竟发现他们在跳舞!两人手拉着手,好得像是一个人!
好吧,争辩只是暂时的,友谊才是永恒的嘛!
3/“我不是土族,也不是希族,我只是塞浦路斯人。”
两次聚会里的塞浦路斯人,他们大都来自首都,是毫无疑问的城市人。那么小地方的人,他们是否也有一样的观点呢?毕竟,通常小地方的人会更“民族主义”一些。
没想到这个疑惑,竟很快就被解开了。
北塞浦路斯有一座村子Akincilar,三面都被绿线包围,没有任何通路,只有北部一条细细的公路通向外界。
说这是全塞浦路斯最偏远的村子,一定毫无争议。
“村委会”,挂满了土耳其国旗和政治人物的肖像,迎合了我的猜想:
这里距离南边的村子只有不到50米,然而昔日的道路,早已被路障和哨所取代:
我想,这一定是全塞浦路斯最“政治化”的村子了吧。
没成想,在这里遇到一位会讲英语的女士:
她特地打开尘封的展览室大门,为我介绍村子的历史:
她说,战前村里曾有5000多居民,战后希族人都去了南方,土族年轻人也离家去了大城市,现在只剩下不到300人。
照片里三个女生合影的地点,就在这房子旁边。背景里的小山,和山上曾经的教堂,现在已是土耳其驻军的哨所,没有人可以登上去了:
村里正在学习手工的妇女,她们的老师就是刚刚那位女士:
相当不错的作品:
我随口问她,“你是土耳其族吧?”
“不。”
“难道你是希腊族?”我很惊讶。
“不。我是塞浦路斯人。”
“我讲土耳其语,但我不是土耳其族,也不是希腊族。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是塞浦路斯人。”
没错,这竟然是塞浦路斯最偏远村子里的居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临走前,她还送了我一大盘自己做的糕点。谢谢你,陌生人。
前后两次在塞浦路斯的快一个月里,关于这里的真相,我一度非常迷茫:
所有官方的宣传,都在告诉人们战争的惨烈,自己的正义,以及另一族的罪恶。
如这座瓦罗莎以南希腊控制区的“文化中心”,处处渲染着失去家园的希族人的悲愤:
然而我遇见的每个当地人,不论他是哪一族,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
他们不在乎那些。
他们甚至不在乎自己的族群,只在乎自己是塞浦路斯人这一点。
其实南边对北边所有“分裂”的指责,在2004年那场“北边支持,南边反对”的公投过后,就已失去了所有的正当。
而土耳其当年出兵的理由之一:希族人挤占土族人权益。在我看来,也至少不是普遍现象。
政客永远都希望制造矛盾,毕竟这样才会让他们得利。
可是,又有谁听到来自塞浦路斯人的真实声音呢?
毕竟政客发动的战争,受害最大的,却不是政客,而是普通人啊。
正如这张维基百科“塞浦路斯问题”里的示意图。
形象地告诉我们,塞浦路斯跟这两个“宗主国”的惊人对比:
一个小国,却被这样两个大国环伺其间,绝不是一件好事——哪还有什么“独立自主”可言呢?
这看似温暖的“宗主保护”,让多少无辜的塞浦路斯人失去了家园,甚至生灵涂炭。
这就是国际政治吧。
或许生在一个天然的大国,真的是我们的幸运。
曾经是复旦理工男,现在是走过94国的职业旅行者。
格鲁吉亚2万块买了辆旧车,开着它走过了亚、欧、非、北美四大洲,正在前往南美的路上。
欢迎关注我的私人公众号:行男侃叔(iamKanShu)
里面有更多我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经验和游记~
当你用卫星地图扫视中国时,你会发现这片浩渺大地上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1937年,时任新疆伊犁屯垦使兼警备司令的邱宗浚现场查勘,按照周天八卦督建了这样一座八卦城,取《易经》中“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之意,全城共有8条主街,分别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命名,从内到外共有四环,一环8街、二环16街、三环32街、四环64街,每环间隔大概300米,是国内唯一没有红绿灯的城市。
阴阳鱼岛也叫“双鱼岛”,位于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厦门隔湾相望,是国务院批准的首例经营性用海项目。
这座人工岛呈阴阳太极的双鱼型环抱,半径840米,规划面积221.67公顷,其中填海形成陆域面积182.30公顷,形成岸线11.7公里,目前还未完工。
加格达奇区在行政上隶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但实际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形成了一块罕见的飞地。
其实加格达奇区在49年建国后本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区,在1964年国家成立会战指挥部,开发建设大兴安岭东北坡,而加格达奇也被划归到了会战区中,受原国家林业部、内蒙古自治区双重领导。
1970年,加格达奇才正式成为大兴安岭特区行政公署的所在地,从此加格达奇与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脱钩,才形成了今天所示的飞地。
黑河也就是古时候的瑷珲,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交界处,与俄罗斯的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两个城市最近处仅仅距离750米,在地图上就像是被隔开的一座城市。
其实,他们本就应该是一座城市...
这块神奇的地貌位于甘肃玉门的西侧,是典型的冲积扇地形,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阿里昆莎机场,位于西藏的阿里地区昆莎乡,属于4D级中国国内支线机场,典型的高高原机场,海拔高达4274米。
虽然阿里昆莎机场并不是海拔最高的机场,但确实我国境内距离印度新德里最近的机场,直线距离印度边境线仅90公里、距离印度首府新德里仅470公里,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达。
这是位于上海金山区吕巷镇白漾村生态林丛中的人工湖,湖面46亩,台湾、海南也都设计了出来,只是因为视角问题看不清楚。
其实这绿色的翡翠都是钾肥厂,其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旁,仿若镶嵌在荒凉大地上的一块块翡翠玉石。青藏铁路从这里经过,西南约50公里处便是格尔木市。
新疆塔城地区,东侧的中国是成片绿意盎然的农场,西侧的哈国的农地零散分布着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位于新疆哈密市东南约60公里处连霍高速西侧的戈壁滩上。附近还有其余四个标语,分别是“毛 万万岁”“只争朝夕”“为人民服务”“向斗争中学习”,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找看。
位于上海浦东区惠南镇,定位为世贸商城,却因地理位置、项目定位等方面的问题,招商受阻,绝大部分空间处于闲置状态。
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位于山西临汾盆地之中,在运城下辖万荣县和临猗县之间,因其“孤立”于其他山体而得名
华北平原一隅,河南中部的漯河市,密密麻麻的村镇均匀点缀在广袤的平原之上。图上每一个普通的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却不普通,那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是游子魂牵梦绕的故土
甘肃瓜州县城北,纵横排列整齐的风力发电机组,每一个点就是一个发电机
水字镇、让字镇、所字镇、安字镇、余字乡、道字乡、严字乡、赞字乡……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中国仅有的一个村镇地名用《千字文》依序择字取名的县,以地名的方式,既保留和传送了传统儒家启蒙文化的精粹,又因袭了中国古代“井田制”的行政区划模式,把一部《千字文》工工整整地写在361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米兰古城遗址附近
面积4380平方米(比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还大),原属中国内湖,后根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成为中俄两国界湖。但在勘界期间,俄国强行将原定好的西岸划界点北移,清政府屈辱接受,导致湖西岸大约有7200平方公里土地被俄国强行划走,兴凯湖一大半被划入俄国,中国只剩下三分之一湖面
水流的自然侵蚀或人工干预,使得弯曲的河道变得直短,故旧的河道会变成一弯湖泊或被泥沙填满。长江,荆州至洞庭湖口段
日喀则聂拉木县东35公里处。坐标:东经86.3354度,北纬28.1791度。(图案上半部分过于对称,疑似经过处理,姑且一看)
西藏阿里地区,形如一只湛蓝色的葫芦遗落在雪域高原上
没想到破百赞了,感谢大家,祝大家新的一年都能地理考试满分过!
最近觉得选举地理很好玩,可以看到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政治倾向差别,研究起来应该很有价值。
1、意大利
1946年意大利君主制存废公投。
蓝色为支持共和制的地区,红色是赞成保留君主制的地区,上面的百分比数字是各地区支持共和制的比例。
可以看到意大利整个南部都偏向保守,在南北之间可以清晰地画出一条界线,线两边的主导意识形态截然不同。
而这种情况时至今日在意大利仍然存在,我们可以看一下2016年意大利的修宪公投情况。
这一次,南部依旧是统一的红满地,坚决的反修宪势力。而在北部,各地区民众对这次的修宪行动也出现了意见分歧,导致最终提案被大票数否决。
2、葡萄牙
同为南欧国家的葡萄牙南北意识形态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上图是2015年葡萄牙大选的结果,蓝色代表的右翼政党占据了北部,粉红色指代的左翼则控制了南部,双方阵营可谓泾渭分明。
下面这张左翼政党在各地区得票比例的图更能把这一地区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3、德国
2013年德国大选结果地图。
联盟党分工明确,社盟基负责巴伐利亚地区,基民盟则负责联邦内剩下的地区。
在上面的选举结果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两座单独列出的大城市。A代表的汉堡是社民党的票仓,而B代表的柏林则在冷战结束二十多年后依旧东西分明,西柏林普遍支持右翼的联盟党,东柏林却还是左翼党的天下。
4、比利时
比利时是个因为民族问题而在政治上异常分裂的国家,下面是它2014年的联邦选举结果。
南部的法语区和北部的荷兰语区完全是不同的两套政党系统。而微妙的是,作为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虽然处在荷语区包围中,但却是被法语区政党所控制,这也反映出了目前在布鲁塞尔各语言的地位。
5、土耳其
2015年土耳其议会大选结果。
非常明显的三大板块,西部沿海地区是共和人民党的地盘,中间广阔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则大多是正义和发展党的拥簇,东南库尔德地区则独树一帜,支持人民民主党。
6、俄罗斯
2012年俄罗斯大选结果。
普京目前还找不到对手。
7、新西兰
2016年新西兰更换国旗公投结果。
基本上全国都反对,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图中有两副新西兰地图,其中右边的这幅当中各地区的颜色尤其深。这是新西兰的毛利人选区划分,反映的是毛利人的投票情况,也就意味着毛利人反对更改国旗的比例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韩国
大家最近说的比较多的韩国地域投票倾向情况,如果把下面韩国2012与2017两次总统大选的结果对比起来看就可以变得很明显了。
2012年在全国基本都红的情况之下,只有湖南地区(西南部)和首都地区还坚定地投给文。
而2017年在情况完全反过来,全国都要变成蓝天时,岭南地区(东南部)却还站在保守阵营这一边,韩国的地区投票差异恐怕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全球各国女性胸部大小分布:
-各国男性丁丁大小分布:
Image credits: imgur.com
Image credits: targetmap.com
Image credits: imgur.com
Image credits: chartsbin.com
Image credits: imgur.com
各国肥胖率分布
Image credits: hsph.harvard.edu
Image credits: imgur.com
Image credits: imgur.com
Image credits: telegraph.co.uk
各国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Image credits: en.wikipedia.org
Image credits: imgur.com
Image credits: globa-lingua.org
Image credits: imgur.com
Image credits: nationalgeographic.com
Image credits: imgur.com
Image credits: wikipedia.org
====================更新:
冰岛这些地名能让你明白什么是失语症:
美国兽交合法的州:
波斯尼亚:“我要游泳” 克罗地亚:“不行”
每个欧洲城市都是这样:
世界地图就是一只猫,在玩澳大利亚:
参考链接
#关于笔者: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博士在读/公众号:“工业设计李存”/知乎专栏:“工业设计” #更多关于我的创作--工业设计类:设计杂谈/设计与历史/工业设计就业/工业设计留学与考研/设计研究/设计手绘/全球最新设计作品赏析/工业设计与技术/工业设计建模与渲染/手表/非设计类:英语学习/技能干货/搞笑与抖机灵/冷知识、时政、心理学 等
1, 亚洲地区的主要河流,以及沿岸的人口情况。原图:Asia’s Water Challenges - Facts, risks & opportunities - China Water Risk
2, 亚洲主要河流、未来各项气候属性预测、以及其在经济方面的占比。原图:4 Priority Rivers - Assets at risk - China Water Risk
3, 冰川融化会填满哪里。原图:The Third Pole - Asia’s water towers under threat - China Water Risk
我收藏了一些日本在东北侵略的历史地图,发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上面两幅是昭和六年也就是1931年11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绘制的满洲国地图,此时战争还在继续,由于参谋本部的高级将领严格命令关东军不得进攻锦州,避免国际联盟的制裁,所以满洲国的边境线划在了锦州城下。并且日属关东州在满铁的经营序列中是和其他地区一体经营的,所以没有单独画出。
同样是昭和六年,也就是1931年的12月,此时关东军中下级军官不顾国际影响和参谋本部的命令,占领了锦州引发国际孤立,裕仁却不出手制止反而手书赐关东军敕语进行嘉奖,国民情绪膨胀到了极点,人人高呼就算牺牲一切也要保住满蒙生命线,所以地图的国境线自然划到了山海关下。
在这幅地图上关东厅也就是旅顺大连地区是被单独列出的,从1919年开始这个地图就单独由关东厅管辖,内政事务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管理,对外由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管理,此时的日本国内把关东厅直接变成日本领土的呼声很高,在1934年,日本政府正式将关东厅改编为日属关东州,由关东军司令官兼任关东州行政长官,旅大地区正式变为日本领土。
值得一提的是绘制地图是日本在华留学生组成的创造文学社,在华北和东北的日本留学生的很多组织直接受到土肥原贤二天津特务机关的领导,所以在战争还没完全结束时就绘制出了远比在华经营几十年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还精确的东北地图。
这幅是昭和七年,也就是1932年,由日本新闻社出版的满洲地图,可以看到地图更加精确了,并且原来不属于满洲的热河地区和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也被划入其中,日军也实际驻扎在那里,在随后的《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国民政府承认了这一事实,丧权辱国。
此时在东北还在组织正规军抵抗的为数不多了。江桥抗战失利后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再次起兵抗日,但是因为力量对比悬殊最终和叛徒告密再次失利退往苏联,随后的东北抗日的主力就是由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了。马占山将军虽然失利,但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并且在日本国内也颇有影响力,因为他抗日-投降-抗日的经历非常传奇长得又英武,还在日本收获了一部分粉丝,所以地图上特意标注了他的作战情况。
上面这幅地图是昭和十二年,中国派遣军绘制的华北战局图,在这幅图上,根据《何梅协定》,满洲国已经吞并了热河省全部和察哈尔省大部,与中国派遣军沿长城为界,西部与日本扶持的伪蒙疆自治政府相邻,南面的香河宝坻通州一带也是日本扶持的伪冀东自治政府,天津也有华北驻屯军近万人兵力,事实上双方军队对峙在北平城下,这也是满洲国向南边境的确定,直到1945年八月风暴行动彻底摧毁了这个日军刺刀下的伪国家。
这幅是满洲国交通部在康德三年,也就是1936年绘制的满洲铁道地图,不得不说在日本的强力统治下,满洲国的交通部的地图绘制水平实在是一般,这也反映了其实满洲国的政府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工作和影响力,只是日本摆样子充数的花瓶,满洲国的绘图人员应该很难确切的在完全由日本控制的铁道系统内进行系统测绘,只有站名比较详实准确,而比例就无法把控了。
这是记载在满洲国建国图书馆馆藏图书满洲国建国大事记上,九一八事变时任关东军司令官的陆军中将本庄繁的战场笔记,可以看得出来,九一八事变从开始就是日本方面企图武力控制整个东北的阴谋,事发地是奉天,但是关东军早早做好了控制整个东北,进占华北,甚至在事态恶化时不惜对苏联动武控制西伯利亚铁路要冲的战略规划,在战争开始时利用前期常备军优势迅速击败对手求和也是日军一直以来的老思路。
这是1941年底,参谋本部记录的关东军兵力配置及布防图,此时的关东军位于历史的最强点,以10个甲种师团、1个战车师团为基干、辅以大量空军、22支国境守备队和若干部队,总兵力100万人,此时苏德战争正式打响,关东军在当年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特别大演习,动用37万军队意图在演习的烟幕下配合德军全面对苏联进攻,但是面对苏军远东部队日本从上到下没有十足的把握,最终不得已搁置计划。
这是昭和19年也就是1944年底,参谋本部绘制的关东军的兵力配置和布防图,此时的日本已经是穷途末路,关东军虽然有32个师团和30个独立旅团的编制和120万人的总兵力,但是大量优质兵员被陆续抽调到太平洋和华北战场消耗殆尽,只能抽调在中国战场不紧张的华中华南部队的精干带着本土招募的新兵维持架构,1941年密密麻麻用于进攻作战的野战部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各个军管区纯防卫作用的守备部队,1941年从北、东两个方面直接切断西伯利亚大铁路包围消灭苏军远东部队的宏伟计划此时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把装备不那么缺编,具备一定进攻能力的部队集中在东部海参崴外围,威胁这个苏联东部最重要的港口。此时的关东军如同一个膨胀的气球,只待被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