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这个回答写给自己。
这些年行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太封闭,对世界的了解太少,这种了解的欠缺,让我们对很多事物产生了非常错误的判断;但很可惜,很多及时反馈错误的渠道,也被人为阻断了。其实了解少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不到自己了解少,而我们正是后者。
这届世界杯成绩如此糟糕,我觉得未尝不是坏事,因为我们需要一个清醒的机会,去擦亮眼睛看这个世界。看过比赛人的都感慨中国男篮后继无人,但其实中国打球的人很多,那为何参与者众多,却还是培养不出人才呢?我觉得培养方式和培养环境,确实是极大的制约。我们当前的培养模式,基本还是基层教练找苗子,找到苗子送体校,然后推荐进入俱乐部梯队,最后通过青年联赛的锻炼,再进去CBA。那恕我直言,这种闭门造车的培养轨迹,或许能培养出适应CBA的球员,但绝对培养不出能适应未来国际大赛对抗强度的球员。
首先,亚洲篮球整体水平就很低,我们如果要提高,就要努力脱离这个环境;对强度的适应,绝对是逐步提高提升的,而不是通过几个月的专项训练,就可以解决的,要适应国际比赛的对抗强度,就要让小球员从小接受这种强度的比赛,而不是到了成年阶段,突然让他接受。我们不一定要把球员完全的送出去,但每年3-6个月在不同高水平国家的训练比赛,是起码且必须的。这些训练比赛,最好以个人形式参与,而非集体。
其次,打篮球靠身体,也要靠脑子,我们需要让球员的成长环境更丰富更开放;而不是从小就开始半隔绝的生活,影响他们接受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其实每次看大赛,我们看的都远不仅是比赛;我们能看到,许多国家的球员并没有过多的紧张和害怕,但我们的队员不是。借用当年明月的一句话:“人懂得多了,害怕的自然就少了。”
第三,从小家长常说一句话,多吃饭,长身体。但事实上,吃一堆米饭除了长胖,根本长不了身体。在条件好的国家,人们饱腹主要依靠蛋白质,例如肉蛋奶;只有在很穷的地区,例如老挝缅甸,人们才是靠吃大量主食饱腹的。要进一步提升对抗性体育运动的成绩,膳食结构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杭州超市里常有阿根廷的牛肉出售,漂洋过海一万里过来,还比我们本地的牛肉便宜一半。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开放二胎的政策,并未起到设想中的效果,所以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必须要考虑可能存在的老龄化,以及劳动力短缺问题。足球的归化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探索。一来,当整个世界都在国际化时,我们如果想生存发展的更好,不被针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必然路径;二来,过去的发展我们借助外国的资金,未来的发展我们更要借助世界的人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我们要承认,人种间存在差异,即便我们将膳食结构,训练模式,成长环境都发挥到极致,可能最后的结果依然是有限提高。所以在未来,我们要面向世界广纳人才。
一句话,我们既然已经蹲下了,那就使劲往起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