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传统食品”也不受当地人欢迎了。
现代食品工业面对传统食品行业,基本上就是机关枪对砍刀的暴打。就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食品”,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改造,也很难续命。
前些年我校曾有一个食品学院的博士的毕业论文火了一阵,那个论文研究的题目是《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这篇博士论文研究的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八角茴香是怎么影响鸡肉的口感的。
这篇论文主要讲了加入八角茴香和没有加入八角茴香的卤鸡肉到底有什么区别,通过这种对比来了解风味在卤煮过程中有什么影响,风味是如何形成的,了解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间,让风味达到可控,对于后面的风味的调控和控制才能起到指导作用。
“这篇论文讲的不是一道菜,而是研究传统的酱卤肉制品。传统肉制品使用的传统工艺有一定的弊端,很多都是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质量稳定性差,不能很好的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包括风味的一致性。”孙灵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做这个课题主要研究香料对肉类制品风味的影响,让风味实现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
这里面说的很清楚了,“传统肉制品使用的传统工艺有一定的弊端,很多都是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质量稳定性差,不能很好的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包括风味的一致性”。而这个博士花了几年时间,研究的对象只有“八角茴香”。想要把传统卤制品所有的香料研究一遍,恐怕得几十个博士一起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干完。
你觉得所谓的“百年老方”或者某个店主靠自己经验摸索出来的“秘方”,面对这么一群博士和教授,真的有什么优势吗?
事实上,我校食品学院还有教授从开始教学到现在,四五十年专门研究红枣,也有专门研究其他某一种动物或植物的。而现代食品企业为了研发新产品,动辄就是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投入,这些产品的原材料通常来自世界各地,这种财力也根本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
另外,就算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那些“传统食品”,除了米饭馒头这些流传千年的主食外,大多数小吃也不过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产物。比如,辣椒是在晚清时期才开始正式被用作调料的,之前辣椒只是一种观赏植物。这就是说,凡是任何一种含有辣椒的“正宗”传统食品说自己有150年以上的历史,可以100%断定是胡说。
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小吃,的确有更久远的历史,但这些食品也是要经过改良才能继续存在的。越是大饭店、越是正规的食品企业,他们对传统食品的改造也就越彻底。
所以,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传统食品之所以不再受欢迎,是因为传统食品真的不能打……
标榜自己传统食品的,都是实在是没法吹了,
标榜自己纯手工制作的,都是买不起现代化机械加工的,
标榜自己匠心独具的,都是不太好卖,
说自己是传统文化,但是基本上没啥人了解的,其实都是被时代淘汰了的技术。
抖音上,用木錕榨油,我说你这样能保证不二次污染,抖音视频主亲自下场带节奏,说我的油传承了多少多少年,我用的工具都是文物,多少人喜欢吃我的油,巴拉巴拉的,我回了一句,既然这么好,你还需要求点赞?
然后,他就举报我了!
说实话,标榜自己是传统食品的,真不一定有多传统。
可口可乐二十年代就在上海滩打广告,也许还更早,对中国人来说真是百年老店,内河通商后川渝码头工人吃的涮下水够算是他们同辈的“传统”饮食,七八十年代大货车司机吃的X盘鸡什么的还没可口可乐传统呢。
再比如东北某些朝鲜传统冷面,就他们放的肉蛋糖醋调料之多,别说百年前的半岛人与中国鲜族,日本人都吃不上。东北亚人民吃得上这玩意得是华约建起来之后了。可要是真按古法做,当代人不喜欢吃啊。
反正我对传统的时间判断简单粗暴,您要是比可口可乐还晚就别说自己传统了,我这一天一听快乐水的肥宅比您传统多了。
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了,一代穷,二代富,三代可能就贵了,所以,穷人年代还没死光,传统食品还在苟延残喘,新一代早已从孩提时期就鄙视了,也就越来越不受欢迎了。
譬如稻香村,哎哟,其实还可以,还有过几天又要吃的大肉粽子,额滴神哟。
不是中国人不在欢迎……
其实食客还是很喜欢的,但店家不愿意了,不赚钱。
吉林菜有个三酥三塌:香酥鸡、香酥鱼、香酥肉,锅塌鸡、锅塌鱼、锅塌肉,还有很大众的雪衣豆沙之类,就是因为一个做菜太耗时间,有做这一道菜的功夫,能出炉几十道菜了。
还比如,长春原来有个做瓦罐炖汤的店,竹荪乳鸽汤是真牛逼,鸽子都炖化了的,只有肉丝,但开了没半年,就关了,也去别家吃过,完全不是一个味,那家的鸽子是真的要炖好特么久的级别……
再举个家常点的,云南的汽锅鸡,那玩意所有云南菜的店都限量,不会现做,甚至有些云南菜的店,干脆就不卖,为啥?不就是太耗时间吗?
传统食品,也分很多种,有些做工耗时,味道再好,也要被商家忍痛放弃,除非科技发展,才能重新被发掘,比如雪衣豆沙就是被打蛋器给拯救了,现在做的店比头几年多了点,尽管还是很少。
我记得志鸟村的重生学霸写了爆肚冯,主角穿越到几十年前,去吃的时候就感慨,这玩意以后没得吃了,因为做不出来这个味道,太耗时间了,吐槽二十年后爆肚早就变味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食材,我记得有本中国名菜集锦,刚建国那年代,中日合作搞的,然后日本拿回去,没在大陆出版,那里有个什么脆鱼头,据说那个鱼,当年做了菜,拍了菜谱,长江就再没捞上来过那么大的那种鱼……这套菜谱,孔夫子有卖,一套大概几万块吧,只有日版和台版。
有人说,生活好了,口味叼了……抱歉啊,那是你真没吃过好东西。
ps:有人说到了东北的冷面,我爷爷那辈开过冷面馆。
这玩意传统不传统另说,小时候,是满街的现压冷面,开水烧滚,锅上头有冷面机,揉好的面团一放,压出来的面条,直接进滚水大锅,出来的面条劲道,撒上狗肉和那种把鸡蛋摊成煎饼那么薄,然后切成丝的鸡蛋丝,冻好的冷面汤一浇,这没治了。
现在都是批发市场买的冷面,还配调料,冷面泡开煮好,把调料包撒冷水里,齐活了。现压的冷面,还自己调配汤料的冷面馆,十家里有一家就不错了,价格要高一倍,鸡蛋丝我再也没见过,有网友说,延边还有,但长春是真没见过了。
原来是用时间和细致换味道,现在是,七八成的味道,压低了成本。
真不是现在的人吃东西多,嘴叼了,我带你去吃一家现压的冷面,再带你吃一家批发市场买来做的那种冷面,你也能吃出好坏来……
总有人说,现在好吃的多,嘴叼了,你要是真有钱,有耐心,找找小时候的老味道,你会发现,真不是记忆造成的美好,是有些小时候的东西,真好吃……
当然这玩意现在也还是有的,就是做的人少了而已,因为不赚钱。
ps:想起一个小时候,看电影那时候有假演,有一次是放了一个做八宝葫芦鸭的美食小片,就是把鸭子骨肉都掏出来,光是鸭皮,塞入各种蘑菇竹笋之类,忘了鸭肉是不是也塞进去,然后做得了,切开的时候,看着都馋,后来有钱了,我也没吃过这道菜……没找到能做的馆子。
还是那句话,真不是现在的人吃东西多,嘴叼了……抱歉啊,那是你真没吃过好东西。
有几个小说的情节与过年的经历我给你说说。
忘记是老舍还是汪曾祺散文了,过去过年穷人的小吃是什么。
空壳干瘪多的花生,炒了,一个铜板能买上许多,穷人磕着玩。磕着有子的像摸奖。就跟含着水煮的石头喝酒一样,砸吧着那咸味。
过去肥肉是比瘦肉贵很多的。
过去买肉,给肥的才是最好的,属于走后门。
瘦的没油水。
猪油拌饭那是美味。
我婶娘喜欢我,过年回乡晚了,会留我一碗猪油渣炒饭。非常朴实的宠爱法。
过年大家族,爷爷奶奶的子女(因为奶奶是后奶奶,所以她也有子女)凑一起。
炸鱼(小鱼炸酥了,骨头鱼刺都一口吃掉)炸虾(小虾同理也能一口闷,求好看的还炸成虾饼)。炸藕夹(两片藕片里夹肉末,裹淀粉,用油炸成金黄色。以后可以吃很久)。炸藕元子。炸肉丸子。炸糍粑。炸翻饺(面食,形状像饺子翻过来打结,无馅)。炸春卷。炸假螃蟹。炸花生米。
然后炸一条大鱼,名曰看鱼。一动筷子准被长辈一筷子刷过来。爷爷总是劝解让我尝一口。
此鱼要从除夕看到十五,只看不吃,年年有余。然后死有全尸,倒掉。
蒸豆腐丸子,蒸珍珠元子,蒸肉,蒸菜泥(菜叶剁碎成泥,用猪油拌),蒸盘鳝(鳝鱼其实蒸的最好吃,用醋泡着蒸,酸鲜开胃,这菜一般活不过两分钟),蒸鸡鸭鱼肉,蒸炸过的肉丸,蒸腊鱼腊肉,把油腻蒸到清淡的食品里。把肉的油腻蒸到鱼里。蒸牛筋。蒸牛肉。
湖北蒸菜有名。其实起源并不在沔阳。而且三蒸是三种蒸法,清蒸粉蒸泡蒸。并非三道菜。
清蒸粉蒸我都会。但其中泡蒸最难,泡蒸鳝鱼真是活不过二分钟的一道菜。醋的酸味加上鳝鱼的丰腴滑口,刺是去掉了,纯鱼肉,一圈下来什么礼仪谦让谁都不顾,准没了。
蒸的这个牛筋牛肉不是一般的牛筋牛肉。是卤过的。
对于湖北,一切食物,如不能炸,则可卤,卤后再蒸。什么玩意都松软可口。入口即化。
我叔叔一手这个的好本事。所以他全家都是大胖子。
卤鸡卤鸭,卤牛筋,卤牛肉,卤五花肉,卤口条(猪嘴巴还是猪肚),卤蛋,卤千张,卤干子,卤鸡杂,卤猪肝,卤猪心,卤猪头肉,卤蹄髈,卤猪尾巴……
唯独鱼不能卤,一卤就散了。
但鱼可以腊。过年之前一个月炒上几斤花椒,辣椒,涂抹在洗干净的,剖腹,切成两半的草鱼与肉上。然后暴晒。
晒久了就有太阳的香味。连鱼鳞也非常好吃。完全没有鱼腥味。
貌似只有湖北的天气才能晒出来。湖南那边只能熏。
然后零食就是麻糖,花生,麻花,瓜子,翻撒,糖果,酥饼。
不够再盛一碗排骨藕汤。解酒有莲子白木耳红枣羹。
总之一次就搞得十几个人吃半个月。而且不能重样。而且易于制作保存还丰盛。
大家吃完喝酒后,开始杀家麻雀(打家庭麻将)
我在学校,长期是五毛钱的豆腐加三两米饭。
因此过年回乡总能大补一顿。
~
不过爷爷死了有二十年了。最后一次家族过年自己搞的也在十几年前。
现在都搞不动了。这纯粹是个体力活。
现在回去,哪怕最穷的亲戚也是建议去饭馆吃年饭。家里随便做点。
而且这些看起来无一不是三高,脂肪糖盐胆固醇超标。
在那个匮乏的年代,过年吃点好的很有必要。
~
肥肉。曾经多么动人的字眼。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说一个大队书记以权谋私,就是让他爹在大队食堂里先挑肥肉片子。
多朴实的腐败办法。
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吃一顿,吃了三脸盆面疙瘩没饱。他们一个是矿工一个是大队领导。主角。
以前长期吃饭是两个黑面馍馍,就学校的冷菜汤。
他们吃不起也吃不到肥肉。
我写过一个支教经历。
有人嫌我写菜里没有一滴油,写多了烦。
你长期不摄入油脂试试?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臣妾真的做不到。
我掉肌肉,体重。我当时24岁,一米七六,体重掉到55kg。
衣服透风,屁股坐不住。因为没肉了。坐下去磕骨头。
准确来说我有摄入油脂。
那个学校每个周末,采购员,兼厨子,会买些肥肉,切成玻璃弹珠大小,然后熬汤。
每个老师一碗,大约每人三四枚玻璃珠子大小的肥肉,汤上有油花。这是每周唯一能看到的动物油脂。
真好吃。
现在美女帅哥吃饭,都跟颖考叔一样,食舍肥肉。
同学说他们工厂里有个人,农村来的,常食同事食舍的肥肉。
毕竟古代说世家子弟有个说法:
膏粱。肥肉与细粮。
红楼梦里形容美少年宝玉,说世家,就是说纨绔与膏粱。
肥肉过去就是世家美少年啊。
现在健身都讲究粗粮,无粮杂粮,油炸,肥肉那是绝对忌口的。宁愿吃鸡胸,蛋白粉,虾。
你们这点挺不传统的。
因为你们不知道什么食品竞争压力有多大。
为了讨好现在的客户,某薯片,某辣条,某洋快餐,某奶茶,某软饮,某可乐每年研发新品要花多少钱。
请了多少营养学、食品系博士,多少的配套的研发人员,一步一步的改良,试错,就为了图客户喜欢吃。
为了让客户吃到细腻的感觉,吃到甜而不腻,吃完还想吃,吃了麻辣而又不光辣等等这些不起眼却又极度苛刻的要求,得花多少心思。
不好吃的立马下架,以往的费用全部泡汤。
哪个传统食品能够做到?
可乐这么风靡世界的食品,每年还在出零度,无纤维,blue版,樱桃味等等,说明什么,说明你不变你就会死呀。
传统食品之所以还没有消失,真的就是图一个情怀了。
我就不得不吐槽一下茯苓夹饼了。
很小很小的时候,还没上幼儿园或者是最多上小班那会儿,我爸给我买过一包。李渔说糕贵乎松,饼利于薄,薄得几乎透明,口感像是用糯米纸做的煎饼,里边夹的馅料印象中应该是松籽、芝麻、桃仁、红糖、蜂蜜的混合物。
现在不管是店里还是某宝,能买到的茯苓饼都长这模样:
讲究点儿的长这样:
黏黏糊糊好像在吃胶水,我要是再买,那就是脑子有病
米饭,米粉,面条,饺子,包子这些正牌传统食品,还是很受欢迎的…
都扯啥呢?
传统食物不健康?
大米饭里加一勺猪油,你嫌弃胆固醇、热量高,你他娘的拿鸡翅“涮”芝士锅时怎么不想着健康?
论健康,卤煮火烧比寿司健康多了。区区捏两饭团就“寿司之神”了?凭啥没有“卤煮上帝”啊 ?
论口味,五仁月饼再甜,甜得过马卡龙?马卡龙这玩意儿那是人吃的么?
就那些油炸、烘焙的西点,重油、重盐、重糖,哪个比得过老八件健康?
网红骨髓,一勺一勺的吃,看着就腻、恶心,你还有心情吃前先拍个照?吃油条豆腐脑你咋不拍照?然后还嫌传统美食的是“贫民美食”“饥荒美食”,瞧你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烩菜拌面,我说玛蒂尔达,啊呸,翠花啊,你管这叫意面,也没麻酱面好吃啊!
最可气的是朝鲜面,我他妈吃了20年,后来你猜咋的啦?改叫韩国冷面了!我就搞不明白了,冷面我吃过啊!20岁之前一直吃朝鲜的,20岁之后只有韩国的啦!还有你,韩式炸酱面、台湾手抓饼、港式茶餐厅、泰式按摩芬兰浴,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你们考虑过朝鲜面、炸酱面、手抓饼、茶餐厅、技师小姐姐的感受么?没有!你们只在乎你们自己!
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装逼需要同落后的商品营销之间的矛盾。
传统食品,要想火,先改名,咱把扬州炒饭叫泰国糯米炒饭,新疆大盘鸡叫土耳其炖鸡,冰糖葫芦叫加拿大冰糖红果,酸菜鱼叫俄式酸味鱼,蒙古酸奶叫意大利酪乳,德州扒鸡。。。啊你不用改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传统食品为啥现在不流行?——因为贵。
20年前,一瓶可乐能买15碗豆浆,现在一碗豆浆能买两瓶可乐,一个鸡腿汉堡能买60碗豆腐脑,现在一个鸡腿堡也就两碗豆腐脑的钱,原来一罐薯片能买40根油条,现在也就4根。没错,传统食品诞生的土壤就是“贫民美食”,如果比豆浆豆腐脑油条更廉价的汉堡、薯片、可乐诞生了,自然会排挤他们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