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似没什么营养,当我稍微想了一下后,发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建安十八年(213),也就是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进位魏公,迈开了代汉的第一步。在魏公劝进表上,一共有30个人签了字,大多为曹操手下的府吏和军官,排列如下:
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传异、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藩、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曰…
里面的军官都是当时呆在中央的人,能上榜的都是大佬级的人物,连曹洪和曹仁都排在倒数,其中就有三个姓刘的,分别是刘勋、刘若和刘展。这三人在整个榜单上排第五、第六和第九位,在军官中排在第一、第二和第五位,刘勋和刘若二人甚至排在了夏侯惇之前。
然而这三人的相关记载都非常少。刘勋是袁术旧部,早年和曹操是好友,被孙策击败后率部投奔曹操。在陈琳为曹操所写的《檄吴将校部曲文》里,将刘勋归降之事专门单独列了出来。
昔袁术僭逆,王诛将加,则庐江大守刘勋,先举其郡,还归国家;吕布作乱,师临下邳,张辽、侯成,率众出降;还讨眭固,薛洪、樛尚,开城就化;官渡之役,则张郃、高奂,举事立功;后讨袁尚,则都督将军马延、故豫州刺史阴夔、射声校尉郭昭,临阵来降;围守邺城,则将军苏游,反为内应,审配兄子,开门入兵。既诛袁谭,则幽州大将焦触,攻逐袁熙,举事来服。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策,折冲讨难,芟敌搴旗,静安海内,岂轻举措也哉!
刘勋的哥哥担任过豫州刺史,他病故后又由其子刘威继任,直到刘勋被杀时刘威还依旧担任着这一官职。除了家族把持着豫州刺史的位置,史书还多处记载刘勋收养宾客,他本人和宾客都横行不法,最后被曹操所杀。
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刘勋自恃与太祖有宿,日骄慢,数犯法,又诽谤。为李申成所白,收治,并免威官。
结合史料可以看出,刘勋是曹操手下的一大山头,但有关他的记载并不多,甚至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时候被曹操处死的。他最后有确切时间的记载就是和众人一切劝进曹操进位魏公的事。
刘若是三个人里最神秘的一个,他的名字只在曹操进位魏公和曹丕称帝时的劝进表上出现过,两次都在军官里排第二,第一次是排在刘勋之后,第二次则是排在曹仁之后。除此之外,有关他的事迹一无所知。
刘展的姓名有争议,曹丕在《典论》中写自己曾和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饮酒时与邓展比试剑术的事。邓(鄧)和刘(劉)字形接近,且邓展和刘展都是奋威将军,因而两人必然是同一人,至于他到底是叫哪个名字,就留待大家去判断了。刘展除了留下和曹丕比武的事迹,就只知道他曾经给《汉书》作注,称得上是文武双全吧。
看了这三个人的资料,不免让人觉得疑惑重重,他们三人所居地位极高,但其事迹似乎被人有意隐去一般。刘勋的势力到底有多大,他因不轨的罪名被杀是否真有行迹?而刘若为何只在两份劝进名单上留下名字,他到底是何身世,又有何功绩?刘展到底姓刘还是姓邓,他又为何能身居高位?所有的这些,全都隐匿在一片迷雾之中,也许永远也无法为人所知了。
北航北理和中传的难度差距非常大,不能归位一类。
别的不说,单就大专学历来说,清北人航没机会。
从今年的趋势来看,北理也开始对教育背景和工作年限设了更高的门槛。
所以工作背景一般的话北理同样没机会
中传很可能是这些院校中题主唯一的指望
同时,也建议题主建议加上:交,科,政,邮这几所211一起备选
当然,结合学校名气和题主冲提面的可行性,国科大MBA也应该是主攻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