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北美大学取得教职(assistant professor)是怎样的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tonyjun-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北美高校屌丝AP同时参与过招聘的进来不请自答一下。。。

先说点结论性的,再说其原因吧。北美这边计算机专业找教职有三大要素(当然各个学校每一年都有变化,我只是总结大概的趋势):是否minority,是否牛校(牛老板也可以),是否热门方向。所谓minority,女生黑人黑女生,亚男自求多福,要求可以差几个数量级;所谓牛校,谁不想招个MIT斯坦福的毕业生来自己学校教书?蓬荜生辉的事情。当然不是牛校的一般学校的牛老板也加分,只要招人的是这个圈子的,谁不想拍拍大牛马屁呢;所谓热门方向,热门好拉钱嘛,而且让校长给批新职位的时候都是拿着热门方向或者buzz word去忽悠的不是。除了这些之外,再看科研经费(大部分毕业生都没有,但有些自带干粮的博后可以出奇制胜),论文(顶会以及引用,但刚毕业的也许也一般)。是的,你们盯着看的那些东西并不一定是招聘委员会最关注的东西。

接下来说说成因。美国是个推荐制度的国家,不是量化制度的,数文章数引用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新人来说。评价你牛不牛,关键是牛人说你牛。那如果好学校热门领域牛老师说我这个学生特优秀,很有潜力,这时候还看啥量化指标嘛,赶紧招了就行,而且根红苗正的将来前途无量(有人罩啊师兄师弟师姐师妹资源啊各种)。美国又是个AA制度的国家(affirmative action),现在系里一水的亚男怎么行?万一有人说我们种族歧视咋办?赶紧的给我招几个minority进来,标准给我降一降。要知道能有女生来念计算机都是我们的福气(系里一再强调women in computing极其重要),更别说来做AP了。

考虑这一系列的因素才能判断招聘的合理性,否则都不算有的放矢。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几年的薄厚,谈啥引用嘛,更何况数量不等于质量,数量大了还有灌水之嫌,好文章几篇就足矣(一般大的考评我们只需要提交三篇代表作即可),这个就是美国式的招聘,有一定道理,也有其缺陷。我是持吐槽态度的就是。

注:我只是泛泛的谈北美教职,对楼主提到的具体的人和领域都不熟悉,完全不做评论。我说的这些内容在我做学生时期也不了解,这几年接触的多了也觉得有些颠覆三观。如果有机会重来,我希望。。做一个妹子。以及,妹子都考虑来北美读计算机吧

==============

前面说的比较。。。比较腹黑,但确实是我这几年的所见所闻,用negative的方式总结了,接下来我用positive的方式总结一下吧,对同样现象的不一样的解释。所谓找北美AP教职,比拼的是一个综合能力,而不是单一指标(即论文),综合能力包括啥?例如演讲水平(job talk的作用及其大,所以英语不好,甚至仪表不好的都会吃不少亏,特别是面试私校的时候,毕竟招进来要伺候金主也就是学生的),沟通技巧(都是招聘委员会或者系里老师投票的,研究好不好先放一边,招进来能不能愉快的做同事呢?),管理团队的能力(以后就要带博士生团队了,自己猛还不行,还要能让团队猛,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这种需要一定程度的搬砖劳动力的),出身和人脉(这个在哪儿都很重要),以及其他更多。所以说一上来就谈论人论文数量和引用的行为嘛。。。乃已无啊。大家喜欢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觉得自己也够格找这个职位,但现在社会是逆向木桶原理,重要的是看到对方的长处,自己也许就比不了了。非要比论文,北美烂校刷论文牛逼的还是大有人在的。

==============

由于我一直在答非所问,还没有写“体验”,体验就是:

本想安静做研究 (论文)

谁知得伺候小留 (教学)

整天要写proposal (经费)

没钱得跪拜系头 (系里的politics)

deadline前累成狗

超多假期飞全球


user avatar   bb926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案里惊现比我小好几岁的学姐。。。

看到这么多人吐槽Dr Chen文章少,引用率低啥的。看来大多数在读的博士对faculty job search这个水很深的程序抱有非常天真的看法,对名校教授对待科研的态度也一知半解。还是让我来科普一下吧。

先讲故事,再写个人观点。

1
哥们我从小励志当教授,在加拿大读本科的时候就开始在实验室干活,硕士研究课题是自己制定的,文章发了,会议开了,助教也做了。申请博士的过程有点乌龙但也成功拿到了名校offer。然后成功套词到了全系funding最多,实验室设备最好的教授。一切就绪,只等着发文章,毕业,当faculty了。

当然了,“在北美拿到assistant professor职位的体验”不可能这么简单。

2
在这个实验室干了不到两个月我就开始发现不对劲。整个实验室没有一点学术研究的氛围,大家都全身心的搞产品研发。从老板到学生几乎没人发journal,只不过一年去开一两个会议,博士毕业生的publication赶不上我一加拿大的硕士。当然了,每个博士毕业的时候手里都握着一个屌炸天的发明,然后被老板从学校雇佣到他私人的公司继续做产品研发。。。

老板50多岁的年龄,手握300多个专利,每天开着他的911 Turbo跑到各大公司忽悠funding。实验室里的人每天跟打仗一样,出活的节奏快到吓人。不到一年,我因为出活太慢被老板一脚蹬了。

我一个本科同学现在在Google X。跟他聊天我感觉那个实验室的节奏跟Google X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3
其实我还是很庆幸当年被老板一脚踢出实验室,否则我也不会遇到我的人生导师,并在她的实验室拿到了博士学位,也在她的引导下收到了心仪学校Assistant Professor 的offer。

我人生导师的科研方向和我以前做的完全不一样,是一个新兴却很冷门的交叉学科。导师当时还是Assistant Prof,但是除了凌晨1点回邮件以外,你在她身上找不到一丁点“女AP”的痕迹。

她的Publication也少的可怜。Grad School +博后9年间只有四篇journal,其中只有两篇是一作。当教授之后稍微稳定一点,一年1-2篇的速度,引用率也不高。但这个速度,在我们的领域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毕竟全世界做我们这个方向科研的教授也不超过50个。


4
基本上越是名校的phd文章数量越少,在学术界混的久了的人都知道这个现象。名校的老板很少灌水,评tenure最重要的标准是名气和拉经费的能力。但并不是说所有MIT的教授和学生文章都这么少。说一个我的本科同学吧。本科毕业他直接来MIT读了硕士。三年半之后,他博士毕业了。。。。。。

你没听错。他一年半考的qualify,两年做完了硕士的项目拿了硕士学位,然后在同实验室做第二个项目,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做出了重大发现,连发八篇journal,其中包括两篇nature子期刊,然后毕业了。

去听他defense的时候我的心那个滴血啊。。。

当然了,人家是做energy的,八篇文章也不算多。

毕业之后他留在实验室继续博后,同年的秋天开始了faculty job search。结果某大农村高校在他并没有提交申请的情况下主动邀请他去给seminar,然后在12月的时候就给了他AP的offer。我这同学哪里架得住这种跪舔,就没再等其他学校的消息,搬去大农村当AP了。

其实我觉得,像他那种没有短板的人,如果不接offer继续面试,肯定能有更好的归宿。

5
让我没想到的却是,我居然也3年半就毕业了。

换实验室两年半之后,一月上旬的某一天,导师一脸严肃的叫我去她办公室。进屋之后她把门一关。当时我是心中一紧,跟她讨论问题她可从来没关过门,这是要干什么。。。只听她对我说:“我今年9月份要评tenure了。你能8月底毕业吗?”

当时我都傻了。在新实验室的头两年我基本是在学习这个领域的基础,开过两次会议,一篇journal都没有。最近一年半每天愁眉苦脸的想博士课题应该做什么,这可怎么毕业啊?

老板接着说:“我知道你想当faculty。从我最近的观察,工程系的博士生,也基本上都要做上一两年博士后,找工作的时候才能有竞争力。你毕业了先在我这里做博士后呗。”

6.
第二天,我实验室邻桌的黑哥哥跟我说
“导师有找你谈话吗?”
“yeah。。。”
“她是想让你今年毕业吗?”
“yeah。。。她也跟你这么说的吗?”
“yeah。。。”

黑哥哥比我早两年进的实验室,硕士就是跟着导师读的。他的publication比我强无数倍。我有0篇journal,他有1篇journal。其实后来我发现找工作的时候这个算法是不对的,我硕士期间有两篇journal。不是同领域的豆包也能当做干粮。

7
和导师谈话之后的大半年是我人生中最努力工作的半年,我想黑哥哥应该也一样。终于,黑哥哥在8月底成功答辩。我因为多找了一个committee member,结果档期排不开,拖到了10月才答辩。

导师在AP的第七年结束的时候,终于有了两个博士毕业生。然后一帆风顺的过了tenure

我和黑哥哥也同时开始了job search

8
可能有人会觉得,你不是要做博后吗?怎么博后刚开始就找工作了?

这个真的是看科研方向,也看出身。讲完故事我会做个总结。

申请季开始前的一天,马里兰大学的一个教授来我们学校做seminar。导师推荐我跟黑哥哥招待她。聊到找工作的事情,她问我俩:
“你们想听官话还是实话?”
我俩说:“听实话”
她先问黑哥哥:“你是不是属于visible minority?”
“是的。”黑哥哥估计心里骂了一句“废话”。
“你会有一点优势。你的申请材料会被多看一眼。”然后她转头问我:“你是不是来自亚洲国家?”
“是的。”
“你会有一点劣势,你有很多的竞争对手。”

跟她聊完之后,黑哥哥问我“听她的话你一定很不爽吧?”
我说:“我其实大概知道这些事情。”

9
除了肤色,黑哥哥还有很多优势。他在mit读的本科,成绩在系里排第一。读研究生之前在美国著名高中当了三年老师,教学实力跟普通博士生不可同日而语。我和他有过合作,发现他科研做的非常认真严谨。外加一副伶牙俐齿,什么场合有他就不会冷场。唯一的短板就是文章数量了。

跟他同一年申请同领域的工作,我只好调整战略,他申请的学校我一概不申请。

好在我俩本身对工作的要求就不太一样。他对学校唯一的要求就是在美国境内。我因为不能忍受大农村的生活环境,所以只锁定了在大城市的高校,而且一只眼紧紧盯着加拿大的几所大学。

还有,他是只申领域内的职位。我因为挑地方,申请了好几个不挨着的职位。

10
一转眼到了三月份。黑哥哥申请的六个学校里有四个邀请他去面试。其中三个学校被他秒杀,剩下的一个嫌他文章太少把他秒杀了。

三个给offer的学校紧接着开始跪舔。帮他找房子,帮他老婆安排工作。最后,他挑了一个排名最好的学校走马上任去了。

而我,申请了十个学校,收到了一大堆拒信。

11
我找工作这段时间一直都有导师的大力支持。改申请材料,写推荐信,还各种打电话找关系。

我终于在三月底等到了第一个面试的通知,加州的某state university (不是UC,是CSU)。

别笑。mit每年毕业好几百个博士生,人人想当faculty。但名校的工作机会就那么几个,所以排名300多的野鸡大学里也照样有我们的校友。

导师非常高兴,跟我分享她的面试策略:
“他们学校没咱领域的人,你得好好准备给他们讲明白咱们是干什么的。”
“跟教授单独面试的时候话不要太多。教授都是话唠,你让他说的越多他越喜欢你。”
“注意吃饭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打擦边球问你个人问题。”
“他们要是问起你老婆能不能跟你过来,一定不要说死,将来谈合同的时候才能有余地。”
“记得问他们评tenure的标准。”

导师又跟着我仔细过了一遍job talk,然后对我说:“you got this。”

可是我让她老人家失望了。

12
教职面试是对精神肉体全方位的摧残。

早晨7点钟,search committee中的一个教授到酒店来接我,然后美其名曰“请我吃早餐”,其实面试已经开始了。吃完饭被拉到学校,开始了一个接一个的面试。小秘,technician,department chair,dean,一个一个面过去。中午和有空的search committee外加系里胡乱几个教授吃饭。在饭桌上被一顿审问,三句离不开“你这个领域到底是干什么的?”

吃完饭立刻job talk,讲过去的科研,讲未来的科研,讲如何能给系里面的教授们带来合作项目,一边讲一边被审。讲完job talk之后被带着逛逛学校,看看科研设备,会见一下学生代表。然后跟上午档期排不开的教授继续面试。面到4点多,他们会放你去自由活动俩小时,6点的时候有人来接你吃晚饭。陪我吃晚饭的是两个白天没见过的教授,又被他俩审讯一番,车轱辘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晚饭吃到9点,这面试才算是结束了。

但是到了酒店你还不能放松,还差一项最重要的环节:写感谢信。白天见过的每一个人都要感谢,但是不能用模版,因为据说他们会相互比较收到的感谢信。每一封信都要写出特色,写出你和他在会晤时击撞出来的火花。写完感谢信,你的大脑应该已经残废了,你的腿应该已经没有知觉了,这个时候你终于可以安心睡觉了。

第二天早晨,我发现收到了几个教授的回信,回信时间大约都是凌晨一点。

13
被加州某State U默拒之后,我还剩下唯一的一个希望。加拿大某top University。

这个学校其实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首先他们想招我们领域的人;然后他们的宣传出来的比较晚,错开了正常的申请时段,一下子少了很多竞争对手;再然后加拿大的学校对加拿大公民优先考虑。最后,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学校的department chair是我一个亲戚的朋友。。。

其实最后一点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重要。department chair是系里的教授轮流做,只管一些费力不讨好的杂事,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对其他已经tenure了的教授,更是一点震慑力都没有。我刚一去面试,department chair就当着所有search committee的面澄清了我俩的关系。但要说这层关系一点用都没有,那肯定是放屁。

不管怎样,第二次面试的经历比第一次要强不知道几百倍。整个流程,时间安排上跟第一次差不多,也是早7点到晚9点。而且除了job talk还安排了一个mock lecture,但是很多细节上的安排让人觉得很舒服。

他们给定的旅馆是学校附近的一个高档bed & breakfast,非常豪华。早饭没有人打扰,可以安心的吃一顿。search committee里5个教授把一整天空出来面试,从早晨见面,到job talk,到午饭,到mock lecture,到晚饭全程参加。这样的好处就是该问的技术问题上午就都问完了,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可以放松一点,扯一些家长里短,让双方都有机会了解对方。

那天晚上跟着一桌子教授吃晚饭的时候,我真心的觉得自己可以跟他们共事一辈子。

从加拿大回来后的第三天,department chair给我打了电话,告诉我他们决定给我offer。

就这样,我这么一个博士期间没有一篇journal,博士后做了不到一年的亚裔男性,取得了一个位于北美大城市市,世界排名非常可观的大学的教职。

15.
然而,我现在还在知乎上写答案。根据这一点,你应该能猜得出来,我并没有接受这个教职。

我把offer拒了。

我放弃了我追逐了多年的梦想,在美国的某tech company当了一个螺丝钉。

至于为什么?因为我突然想明白了,凌晨一点还在回复邮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下面是总结陈词

faculty search committee在选择面试候选人的时候,会综合考虑以下五个方面(排名不分先后):

1.出身
2.关系
3.科研能力
4.教学能力
5.政治因素

第一条简单明了。名校phd加分,野鸡phd减分。牛x老板加分,老板没过tenure减分。一般来说,名校只招有其他名校phd的人。

第二条稍微复杂一点,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你或你的导师有没有个人关系,能不能帮你说上话。第二个是你在你自己的领域里是不是小有名气,有没有机会和领域内其他大牛合作。一个学校里一帮老教授招你一个年轻人进来,最希望的就是能和你建立合作关系,你发文章的时候,申请经费的时候好能带着他们。对他们而言,你的人脉关系就是他们的人脉关系。

对了,出身和关系有positive correlation

第三条最复杂,科研能力这个东西很难在短时间内正确的审视。Research statement, 推荐信,文章数量,引用率,博后经验等等都要考虑进来。评判标准每个学校,每个领域都不同。比如我们领域平均水平大概是3篇journal,博后做一年足够,要是做了三年以上会被鄙视。但是某些基础科学,没有4年以上的博后经验,没有n篇文章,没有CNS的文章,北美的教职想都不要想。

但是请注意,如果你的文章数量和引用率特别高,超过了你所申请学校一半以上的教授,那你也没戏。一怕留不住你,二怕你太努力显得别人都在混日子。

第四条就简单了,教学能力多多益善。绝大多数教授其实对教学一点兴趣都没有,如果这时候有个愣头青能替他们讲课,他们还不高兴死了。

第五条也很简单。在美国有不成文的规定:少数族裔加分,女性加分,亚裔男性减分。加拿大的学校在招聘信息里会写明:“优先考虑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

这五个方面你要是面面俱到(比如我那三年半毕业的同学),那可以随便申请任何大学。如果有一个短板但其他都很强(比如黑哥哥),top 50保底,冲击名校也有可能。如果有两个短板(比如我),就别挑学校了,有啥申啥吧。如果有三个短板,那就挑一挑200名开外的学校申请。如果有四个短板。。。那你还申个什么劲。

我所说的这些也只不过能保证你拿到一个面试的机会。面试时候的审核标准乱七八糟,一个学校一个样子。但是绝大多数学校在决定给你面试的时候就已经认可了你的业务能力,面试只是一个了解你性格的过程。一个教授被解雇或者跳槽的概率很小,一干就是一辈子,性格合群对于教授这个职业其实非常的重要。

别以为名校的教授都是智商高情商低的疯子,其实恰恰相反。Sheldon当了那么多年research scientist是有原因的。

我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吧。学校雇用一个教授所考虑的标准非常复杂,文章数量和引用率只占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何况你博士或者博后期间做的科研,无论你怎么认为,别人都会认为那是你导师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真实的反应你个人的科研能力。就因为这一点,很多决定找教职的人会把文章压在手里不发表,等拿到教职以后再以自己是通讯作者的名义投稿。

所以,不要大惊小怪Dr Chen文章那么少居然还能拿到教职了。

发现Dr Chen居然跟我一样是个Maritimer...

---------------------------

作者声明


本文章中的素材来源于作者多年亲身经历,只代表作者的主观感受。为了故事的流畅性,文章内容会有适当的修辞和省略。本文章不是科研文献,你爱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欢迎反驳作者的观点,作者可以理解但不会接受。请不要教作者如何做人,这样做不nice。

看到很多人提起教职vs公司,这个玩意可以写上一万字。我不想说太多这方面的观点,毕竟问题问的是“获得教职是什么体验”,不是“如何选择学术界还是工业界”。所以在写自己最后决定的时候,我用了一句“不想凌晨一点回邮件”收尾。我希望故事里的人物可以活的潇洒一点,因为现实中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太纠结了。如果以后看到合适的问题,我再去写当时的心路历程吧。

但有一点我希望各位博士们能够明白。学术界 vs 工业界 是一个没有错误答案的选择题。一千个博士会走出一千条不同的路,总有一条能让你实现人生的价值。


user avatar   kuai-le-bu-bao-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15年机械博士毕业,之后做了两年多的博后。一共经历了16年和17年两个申请周期,最终去了一个在美帝排不上号的大学。现在等着八月入职,所以闲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教授的职责

这个问题看似非常简单,但是我看过其它一些回答之后,我觉得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因为很多答案只停留在paper和citation层面。这种想法稍微有点学生气了。

教授(tenure-track)的主要职责包括research,teaching,and service。Service就是很多答主所说的“破事儿”,比如参与各种committee,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当期刊编辑,审稿等等等。很多申请者往往忽略service,但是实际上它很重要。比如组织学术会议的时候,你能接触认识本领域的人,可以找到大牛写推荐信;审稿审proposal的时候,你能提高写作能力,感知本领域的发展方向。教学和科研相对于service当然更重要一些,但是这二者谁更重要则完全取决于job description。对于我们理工科,大部分岗位都是侧重于科研的。但是对于很多文科职位或者一些理工科college,科研顶多停留在带学生做做小project的层面,一个学期能不能教好三四门课才是王道。所以发现publication少的人拿到教职需要先看看是哪种教职。至于科研,文章数只是表象,钱才是问题的本质。一个人文章数多,某种程度上说明他新想法多,写作能力强。而这些特性都是未来拉funding的必备素质。但是文章数多并不是体现这些素质的唯一方式。尤其是我们工程领域,很多研究成果并不能发文章(太过偏应用或者受到sponsor的IP限制),单纯从google scholar可能看不出来一个人的能力。我们学院就有从研究岗(research scientist)直接转AP的先例。那位大神文章数很少,但是每年从各个企业给学院拉大把的票子,自然体现了上述素质,自然也就被供起来。

当教授的好处

待遇 – 至少在我们这种传统工科领域,教授的起薪和工业界相比不分伯仲。而且美国大部分学校的教授都是9-month term,也就是说发九个月工资。暑期三个月自己给自己另开工资。加上这三个月工资,收入要比工业界还略好一些。另外,工科的朋友还能去做做consulting赚赚外快。如果再考虑学校一般能提供的优厚的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等,教授的待遇足够吸引一众勇士(当然个别工业界比如CS 请忽略我)。

自主 – 教授是一个相对自食其力的职位。虽然忙,但是可以自主支配时间。对于我这种上午迷糊晚上灵光的夜猫子简直是福利。

旅行 – 学术圈简直腐败,各大学术会议专挑风景宜人的地方开。免费旅游对于我这颗放浪不羁的心简直无法阻挡。

签证和移民 – 当大部分朋友还在为抽H1B和绿卡排期困扰的时候,AP们已经走在了EB1的大道上。对于印度和中国这种人口大国,教职算是一条捷径。

当教授的坏处

压力 – 之前提到的待遇和自主完全是建立在有足够的项目和钱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足够的funding,那么待遇就停留在9个月死工资,自主就慢慢被系主任用一个学期三四门课侵占。对于AP,压力更甚。5-6年内评不上tenure,卷铺盖走人。

竞争的激烈程度

既然教职有我所说的那么多优点,那么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教职的竞争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论证。我们假设一个学校的教职总数是一个常数C。只有一个教授退休之后才会有空缺给新人,而一个教授退休前平均能产出n个PhD。n个PhD中中有m个能够被工业界消化,那么剩下的n-m个就会往学术界发展。而这(n-m)个人将竞争退休教授留下的那唯一一个职位。这个模型还只是考虑某一年的情况。如果考虑到剩下的n-m-1个人接下来会参与下一个年度的竞争,那么惨烈程度更是不可描述。机械这种学科还是好,工业界的消化能力不错,m值比较大。对于某些学科,m约等于0,几乎所有人都要竞争学术界,求职可谓血雨腥风。

以我所处的州立大学为例。我老板近几年担任学院的search committee成员。从他提供的数据来看,每个职位的申请人数大概在500+。他们需要从中选择10多个进行电话面试,然后邀请4个进行on-site,最终选择1-3个按顺序发offer。请想象一下,自己和另外500-1000人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你需要消灭剩下的所有竞争者获取钥匙,这是一场多么悲壮的大逃杀。

其它答主提到了各种top名校的大牛AP,这些人自然感受不到竞争的惨烈。但是,他们毕竟是凤毛麟角。我以前也有错觉,以为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后来撒了泡尿,就看清了自己的凡人脸。认清现实之后,我也就能正确地调适应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竞争压力。

如何成为教授

之前提到了申请教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难点,但是我认为最难的是第一步。如何仅凭自己的申请材料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作为search committee的一员,每天要处理自己的一堆破事儿,遴选那几百份材料可能只有蹲坑的时候才有空瞟一眼。如何利用蹲坑的几分钟筛选人?那当然是找一下几个亮点:长长的publication list,繁多的proposal或者PI经历,牛哄哄的导师或者推荐人。大部分fresh phd都没有当过PI,也不是来自于大牛组,所以往往都在讨论publication这一个方面,未免一叶障目。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PhD都会选择做一阵子博后。要么跳槽到大牛组去拜码头镀金,要么积极参与写proposal积累PI经验。文章数到达一定的数量之后,我觉得意义已经不大。而PI 经历,牛推荐信这些有和无简直是天差地别。这是文章数不能说明问题的第二个原因。

一旦过了第一轮,拿到电面或者on-site之后,你其实已经过了基础及格线。理论上,所有拿到电面或者on-site资格的人,在文章数上都达到了学校的标准,之后的评判都不再主要倚赖你的CV而是你的口才和思维。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本校就出现了某个大牛教授一定要给自己的博后设坑,然后找几个candidate陪跑的案例。我在第一个申请周期就是跪在了思维上。作为fresh phd,缺乏大局观。只了解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缺少对大趋势的感知。比如,面试的必问问题:你的第一个proposal是什么;你觉得为了XX领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作为phd,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的导师回答了。而作为candidate,必须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成功永远不能缺少运气。成为教授,运气实在大大的重要。找AP职位和结婚一样,有时候学校是找一个合适的人而不是履历最优秀的人。每个phd的领域都如同头发丝一样的窄。能够找到完美契合的position对于search committee和candidate都是幸运,当然offer也更容易成。而这种职位的空缺可遇而不可求,平时要多扶老奶奶过马路才行。

关于diversity的问题

政治正确现在在北美,尤其是在北美的学术圈,是一件不容挑战的大事。Minority在教职竞争中有没有优势,一个案例可以说明。去年我们学院一共招了6个tenure-track岗位,其中4名为女性。我并不是说女性科研人员不如男性,而是说同样的学术水平,女性可能能比男性申请到高一个甚至几个档次的学校。这种现象在民主党占绝对优势的州(比如加州)尤为突出。比如加州各大学申请过程中,diversity statement是必要文件。而从我过去两年的经历来看,要求这个文件的学校越来越多。驱动这一变化的不仅是政治正确。钱也是背后推手之一。现在NSF很多项目都明文要求diversity。招收minority有利于拉funding,自然学校也会做调整。

亚裔在美国算是minority,但是在美国学术界却是majority。考虑到之前提到的签证和移民优势,教职往往又吸引了来自印度和中国的一众“亚裔,所以对于亚裔男同胞们,我真心为你们祈祷。我第一次On-site失败之后,老板就安慰我说:“你没有拿到,有时候并不说明你做得不好,而是有可能刚好有个少数族裔申请者。”据我老板口述,我们学院曾经有过类似情况。Committee一致相中一个能力很强的男生,但是chair说要diversity,所以最终选择了一名女性。但是,那名男性实在优秀,于是他们又向学校申请,给该男生新开了一个坑。所以,男同胞们也不要灰心,只要够牛逼,学校都愿意给你因人设岗,多熬几年,也是能出头的。

美国和加拿大的区别

既然题主说的是北美,那么不得不说说枫叶国。之前枫叶国的学校我也投过简历,而且面试过,所以我就简单的说说我的见闻。我就接触过两所加拿大大学,所以感受可能片面。

枫叶国大部分教职都是12-month term。和美国比,暑期的工资不用靠自己的funding出,自然压力和动力都相对小些。我去的top10枫叶国大学,暑期的时候居然实验室空荡荡。寒冬腊月寂寞坏了的加拿大朋友都去享受夏日阳光了。而这和美国的氛围完全不同。夏天的美国大学是最有冲劲的时候。教授没有授课的压力全心科研,学生也全职留在实验室intern,而且没有圣诞感恩这种腐败节日的打扰。

枫叶国的top3发来过面试邀请,但是美帝联系我的都是150名开外的学校(掩面哭泣)。我不知道这个事实是否能证明美国的竞争远比加拿大激烈。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申请中,来补充一下吧。哎,要哭了呀,以为今年职位多好找,没想到申请的人超多,而且好多AP下场再战,我这fresh PhD要被压迫死了。

几个经验教训:

  1. couple千万别在cover letter里提及另一半。我们俩这次傻了,看到有些学校说有dual career服务就直接在cover letter里提及我们couple。于是凡是提及的学校两人一个screening木有(即使有个把学校我们觉得还蛮弱的)
  2. 写letter前一定要问是不是strong letter。我们没有问,被个把人小坑一下。

目前的话,我一共收到screening 4个,full interview 3个(其中俩是直接给的full,所以我的screening通过率非常低)。我老公好不少,他screening10个,full有5个,有一个verbal offer。目前我们有overlap的学校就只有一个,有一个我挂在screening,另一个他挂在screening。这几天真是捉急啊…screening大部队应该结束了,然后我一个offer木有。北美找教职难度太大了…

———————————————————

今年准备和老公一起找。本来是想看看大家的经验的,结果看到很多人吐槽Dr.chen,说只有一篇mobicom和一篇infocom…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提到她这两篇文章一篇引用160,一篇98呢(写帖子时)。不是每一篇mobicom和infocom都可以有她这个引用的…这里来列个数据:mobicom:h index: 8(h5没找到,h表示一年有8篇引用过8,最新数据,不是当年的,考虑到现在的火的程度,当年应该不会高于这个值), infocom:h5: 70。(5年中有70篇引用过70)。我们来看jiasi的数据,她mobicom的发表日期是13年9月30,她在2014这年有8次引用,折算一下8*10/12=6.7,再加上12年的preprint还有1次,总共7.7,非常接近8。所以她的paper应当是属于那一届引用特别高的几篇。再看infocom,2015年4月26号发表,2015年4次,16年12次,17年22次,18年16次,19年16次。正好70次,如果要算满5年还应该估算2020年前面近5个月的引用,17*5/12=7次。也就是说,她整五年这篇infocom的citations的量大约在77次,超过该conference的70次。也就是说,她这篇infocom也至少是他们那届前70名。这说明她的一作文章确实quality很高。许多抨击她,说自己也有顶会的一作的,不妨算一算你的paper是不是超过了你顶会的h值,不是说顶会paper都是一样价值的。

我所在的学校,cs rank在top10上下。前年,我们学校招了一个中国男生,到我们学校给talk时,citations只有44(你们吐槽的Dr.chen找教职那年可有82)。也没有你们说的多么多顶会paper,多怎么样。但是他拿到了我们学校教职。我导师(女)PhD毕业来我们学校的时候citations 450+。照你们这么说这个男生是开后门么?你们不会,因为他是你们认定的亚男。那是不是他学校更好呢?不是,他们学校cs rank和我们一样,综排比我们低不少。那他老师是大牛么?不是,他老板在他毕业那年才tenure。他的工作是不是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就不行呢?也不是。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minority有一定优势,但绝没有你想的那么大。你申不到,说白了就是学校觉得你没潜力,你的代表作不够有影响力。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美国男生,我们学校给他offer时,引用刚刚100。然后这个男生在我们学校待了一年跳槽去了斯坦福。多少引用过千的根本拿不到我们学校和斯坦福的talk机会,他还能跳槽,这么说,他也是因为什么其他原因么?

找教职根本不是单看所谓发几篇在什么conference上,而在于影响力,作的质量和选的方向。那个引用44的中国男生(本科在国内读的),他能来,是他的方向很好,我们学校没有,并且他的工作很有影响力(虽然当时申请时没什么引用)。实话说,他拿到我们学校offer后gap了一年,在一年多时间里引用直接飙上200多,再一年就超过400了。可见我们学校的眼光还是很好的。还有那个跳槽去斯坦福的,三年内飙上1000。

像Dr.chen这样去UCR的,我觉得是够的。首先她的PhD学校要比UCR高两个档,也就是说她的connection要远远好于大部分UCR的教授。其次,她虽然只有两篇paper,但这两篇是她代表作,而且是很有质量的代表作。citations高无非说明两点:要么方向好,要么technical contributions高,这两点都很重要。实际上,在选faculty candidate时,真正决定你能不能拿到教职的就只有2-3篇,而且他们也重点看这2-3篇的质量。所以,如果你想比较你和Dr.chen的水平,请选择你的两篇代表作,看看单篇能不能达到这样的引用量,而不是拿出20篇,大部分引用不过10,最高的也就小几十,然后说我有多少多少顶会,多少多少paper。这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水平也就这样了,到头了,不用期待你有什么科研潜力,能够有什么具有breakthrough的工作。


user avatar   huan-t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年入职加拿大UBC,已经干了快三年的AP来回答一下。

  1. 以前读博士和博后的时候也经常会听周围和网上的人说AP很辛苦,压力很大,掉头发什么的。所以刚开始的做AP的时候是有进入炼狱的心理准备的。
  2. 结果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其实是越做越爽的。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吧。(a)上头再也没有老板push deadline,比博后轻松多了; (b) 自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课题和事情; (c) 整天和年轻人在一起,让自己的心态也保持年轻。
  3. 所以现在每天写写文章,写累了去和学生讨论下课题,换换脑子。周末和学生出去聚个餐,聊聊天。然后一年发十几篇文章。活的挺充实的。这大概就是快乐星球吧

最后给各位还在学术圈道路上奋斗的同志们加个油。好不好,难不难,完全是个小马过河的问题。自己可以去试试,万一喜欢而且也有这个能力呢。前几天听到一个同事关于对教职的理解,觉得很有意思,转给大家分享:Imagine a job where once you're hired your boss says "welcome! Now go do whatever you want. We'll check back in 5 years, and then either fire you or give you the job for life"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语不是中国人母语,想在欧美大学任教,压力山大。

即使你在欧美留学多年,但是不是母语就不是母语,教学需要与大量的人进行大量的沟通,想任教,那难度是天文级别的。能任职是一回事,能任职并且能坚持下去了的,恐怕凤毛麟角。


user avatar   lynn-lynn-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际上似乎并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却根据挖掘和荷马史诗确定克里特文化 是否是双重标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王:求求题主放过我,我可不敢有什么政绩。。。




  

相关话题

  在化学研究中,你都见过哪些「还有这种操作」的神操作? 
  纪录片《疫苗战事-新冠疫苗研发实录》透露了哪些关键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男/女朋友活了千年是种怎样的体验? 
  题主是吉林某小县城学生,觉得考不上清北,人生目标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留在吉大还是去北京更有发展? 
  全班只有你不作弊是什么体验? 
  为了生活被迫出卖自己的灵魂是种怎样的体验? 
  跟学识浅薄却固执己见的人聊天是种怎样的体验? 
  做陪酒服务类是种怎样的体验? 
  在中国做女人是种怎样的体验? 
  比同班同学年龄小很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西方国家民众对自己国家的恶行是什么态度?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守望先锋在 PUBG 发行后玩家流失如此严重?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