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Claraa 想法里看到的。北大本科,师从张锦,刘忠范两位院士。。哈佛博士,师从纳米界顶级大牛lieber院士,耗费七年时间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又做了九年博后,其中两段博后在斯坦福师从沈志勋院士。本科毕业16年后,才在北得克萨斯大学拿到助理教授的教职。其中艰辛,普通人难以想象。
所以你问,博士毕业不做科研是逃避现实吗?是的,因为现实太tm残酷了
研究硕,毕业不想做科研,同样也是浪费社会资源。为啥没人批判呢?
现在问题可不是想不想做科研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继续做科研?
所以你非要讲浪费社会资源,我国甚至全世界就是这样,培养人才过剩。当然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某些领域找不到人;某些领域以极高的供需比人口过剩。
这个问题令人不舒服的地方,就是有一种暗示,把一个自由人当成一种社会工具,把人应得的自由支配的“资源”归结为社会的投资,从而默认你有按照某种“社会意愿”提供收益回报的责任。
凭什么一个博士自己权利范围内的自由选择就要先天背上一种原罪(不科研即浪费)?
所谓的“社会资源”,不是什么上天赐予的、你要虔诚回报东西,它切切实实来自于包括你(和你未成年时的监护人)在内的自社会的每个人。作为资源的贡献者之一,你也有权利心安理得地在规则内享受社会资源。
你读博期间使用的社会资源,来自于你之前的所有学费,家庭的纳税,以及你读博期间的工作成果。国家的教育拨款,里面有你的一份,也有你家庭的一份。你正正当当地录取,正正当当地毕业,为什么不能凭自己意愿选择自己的未来?
更何况,读博期间那少得可怜的补助,和工作量相比,浪费什么社会资源了,简直就是在燃烧自己的青春。
作为挣扎在科研和工业界边缘的韭菜,太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了。
当年机缘巧合本科毕业直接读了博士,一天没浪费,全用来学习了,期间不算轻轻松松,但也顺顺利利,满足毕业要求,拍屁股走人。
毕业当年,可以走的路大致有以下几条:
在进行过比较完善的自我评估之后,基本就放弃了做纯科研的想法。
做科研不是单纯靠情怀,靠努力就可以的,跟天赋、平台等因素也有很大的关联
并且,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每一个博士都照着科研工作者的目标去培养的
适合他们的工作有很多,既然不适合,为何不在别的地方发光发热
一样可以光芒万丈,耀眼夺目。
(图片来自学校官网的某个师兄,侵权联系删除)
参见皮大花园99级本科大牛 yanhao同学的履历。
该同学是皮大花园每一级150名本科生中排名前3%的水平。
皮大本科,哈佛博士,四大院士护法,两篇nature,其他牛文章二十余篇。直到38岁才拿到教职,还是百名开外美国野鸡学校的助理教授开始甜妞考核之路,未来晋升的路慢慢啊!不跑路还等什么?
最新的案例,姜博士手刃院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