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博士毕业去高校难度大吗? 第1页

  

user avatar   qiura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常同意 @霍华德 的答案,在这里稍微补充一些我的看法。

我博士毕业那年假意去找了找教职,发现京、沪地区的大学,对于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没有nature子刊(当然不包括nature comm)及以上,根本不搭理你好吗?你听到的只是:“哦,我们看看你的资料”,或者“要不要来做博后呀,我们待遇挺好的哟”。提交材料之后,要是不做博后,你和他便再无交集。

甚至是天津这样的走下坡路的城市(确实,天津现在的地位和建国初期相比,差很多),当中的一所双非院校(天大、南开化学本来就很强,更不必说了,要求肯定更高),没有6篇SCI文章,一律安排博后。这所双非院校,排名居然100开外呢!

然而以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为代表的西部院校,热情地接待了我;这种热情程度,甚至让不打算去这些地方的我心存愧疚。一来到各类人才招聘会他们的宣传点,立马热茶、笑脸相迎,安家费、启动费、实验场地、公寓立马安排,全部满上,通通办齐!

一冷一热,所谓世态炎凉,不过如此。

简单说来,热点地区想当长工留下,得有点本事。先做博后,出成果,好好打拼!冷门地区,起步阶段的待遇优厚,但是以后会不会增加考评,发生内卷,不好说。

化学领域的情况大抵如此。

当然,手握一两篇nature science,那情况就不同了。请接受大学人才办的膜拜和跪舔吧!

啊哈哈哈。


user avatar   doctorba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名刚找到高校工作的博士,摸爬滚打于“高校求职路”相当长时间,想来也是比较有发言权了。

这篇回答,不仅仅会直面“难度”,更会说一些“方法论”。

以上,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

博士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为什么呢?

因为相对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而言。

博士生的培养要求更加高,对其研究工作量、研究深度以及毕业考核要求都是较高的水准。

因为国家对博士生培养的初衷,是培养科研人才,这也是大部分博士生的追求。

在经历了磨炼与考验之后,当博士生面临毕业与就业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而我相信,有不少博士生热衷于从事科研行业。

应届博士生如若计划从事科研工作,但不想去企业研发部门,那么最合适的选择肯定是进高校。

也相信很多人会好奇,应届博士生进高校难度大吗?

其实分为很多种情况,不同的途径对人才要求不一样,但是总体上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增大,高校人才的逐渐饱和,应聘竞争愈发激烈,难度则越来越大。

-------------------------------------

所以博士生更多时候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丰富科研经历。

那博士毕业生想进高校都有什么机会呢?

接下来我以华工(中下流985,广州)机械工程博士生(就是我啦)为例。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目前总结的博士生毕业去高校面对的选择与情况分析。

-------------------------------------

1.直接争取大城市一本高校讲师岗

包括那些个特聘副教授/副研究员什么的,其实都是噱头,即高级待遇,实则中级职称。

这个选择难度较大,是大部分想进高校的首要选择,对学术成果、个人能力、导师实力要求较高。

以广州为例,这里除了985、211外的一本工科类院校(也就是普通双非一本)主要有:

广东工业大学(广工)、华南农业大学(华农)、广州大学(广大),旁边深圳则有深圳大学(深大)。

这几所学校,想进去难度都挺高,且首个聘期的考核标准也都不低,而其中华农相对容易进去,也相对容易留校。

薪资方面呢,除了华农比较低(因为华农给编,是真的低),其他三所的待遇都很不错(应该说很香)。

而广工目前基本只要博后(不招聘应届博士,只欢迎过去做博后)。

且工程院内已形成明显的党派关系,进去做博后的必须有关系才能留校。

广大跟广工类似,也是比较欢迎过去做博后,但还有一点机会允许应聘特聘讲师,且留校希望比广工大一些。

深大则是进校要求很高,且必须走关系户,留校也是不容易。

想留在这类一本高校,则要在3年内(首个聘期)拿到国基-青基项目,并发表可观的论文。

最后提一下,许多学校的人才招聘呢是有明显的级别差异的,设置有不同档次的人才引进政策。

而人才档次的鉴定,则大概率是看论文发表数量。

温馨提示,读博期间尽量把论文都挂自己一作,让导师通讯就好,因为一作才是最重要的,不少学校不承认“导师第一本人第二”的。

所以呢,想要进高校走科研道路,读博期间发表足够多、且有高质量的文章,是相当关键的。

必须要有发表中科院一区的文章,二区以上多多益善!

-------------------------------------

2.寻找海外/境外Top100高校的博后offer,并建议争取在2个高校待够2-3年。

这个选择难度适中,其实更多取决于博士导师有无海外人脉资源。

如果导师团队有可以联系的海外团队,那就争取直接介绍过去,形成合作关系。

这是最轻松、舒适的方法,对自己、对导师来说都是好事。

如果导师的海外人脉一般,或者说刚好没有合适的招人机会。

需要靠自己写套磁信进行海投去寻找海外导师,那难度就很大了。

在没有人帮忙介绍的情况下自己冒昧去找是很难得到海外导师的回应的,再加上疫情关系,出国留学变得更难了。。。

这种时候可以看看有没有在海外留学的同学,并且是同个专业的,这样可以请求同学帮忙给人家教授推荐一下自己的简历。

首选Top100的高校,实在没有拿到offer,可以尝试Top200的高校。

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国内高校对海外博士或博后的引进要求一般就是Top100或200。

如果随便找个水平较低的高校,那意义是不大的。

-------------------------------------

3.留下来做本校本导的博后,与导师商量好工作分配,最大化彼此的利益,并争取出国待1年(这个很关键)。

这个选择难度较小,申请博后是简单的事情,主要是争取出国访学有点难度。

如果自己博导本身在院里就是大牛级别,并且导师对你能力比较认可,看好你的发展,主动邀请你留下来做博后。

那么不用犹豫,选这个道路,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博后期间的发展也很关键,自己需要提前跟导师做好规划,协商好各类安排,例如前面提的出国访学;

例如商量帮忙带团队,让硕士生论文给自己挂通讯,目的是提升自己博后出站留校的竞争力。

但是,如果自己博导在本院是普通水准、普通地位,那么我是不建议留在原团队开展博后工作的。

因为未来发展中你大概率还是得离开这个学校,3年后博后出站你再次面临找工作的焦虑。

这里说一个比较实在的话,原先我也以为高校跟企业不一样。

高校工作环境应该是纯洁、舒适的,不需要搞人情世故,没有那么多的党派纷争。

但是随着自己了解工作岗位,了解各个团队的培养、操作等,也慢慢发现。

高校里的关系户、人脉系是十分清晰的,每个大团队都形成了成熟的家庭树机制,大牛都在培养自己的学生留校。

所以呢,在每年招聘指标很有限的情况下,普通教授是很难在学院里争取到招聘自己学生的名额的。

-------------------------------------

4.选择一线城市的二本高校,当然是建议找有编制的

顺口提提编制,现在全国的趋势是取消编制,所以啊,现在如果有编制的高校,那可以说是末班车。

这个选择难度不小,但是相比选择1则要容易一些。

广州的例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技师)。

其优点是有编制,且工资不低(小学校特色,在编制薪资基础上继续补贴),工作压力小,生活轻松、滋润。

缺点是二本院校以教学为主,且可能没有相对应的科研平台。

针对这种情况,我倒是有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仅作为提议哈)。

进去二本院校之后与原校博导保持良好联系,形成合作关系,继续回原团队做科研,赚外快,提升生活质量。

这里就有一个要求,即自己博导年纪没有很大,距离退休还有一定年份,科研跟自己形成期限较长的合作。

这条出路我之前其实也没有怎么考虑,因为想做好科研,觉得二本院校的科研条件相对来说太弱了,所以一心想去一本高校。

慢慢我才发觉,很多事情也不是那么的绝对,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去一个竞争小、压力小的高校,拿到编制,先保障了自己的未来生活,再寻求其他科研机会。

这样的“曲线救国”方案,现在看来是比较可行的。

-------------------------------------

5.去国内排名靠前的高校做博后。

这个选择难度较小,因为国内许多高校的博后门槛不高。

工科类选择清华、浙大、上交、华科等等都可以。

也可以考虑新兴的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没有“铁名头”,但是属于明星院校,经费足)。

但是要注意一点,在国内高校做博后一定要进去大佬团队,打入大牛团队。

并且要与原导师保持良好的联络与合作,不然就真不如第1条。

但是这条出路是有风险的,相对比较不稳定。

在国内其他高校做博后,一来是进入到新团队,不一定能得到团队大佬的器重,且可能会被要求换研究方向,自己的科研工作进展可能会比较缓慢;

二是如果期间没有出国访学机会,那么未来博后出站的时候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还是比较有限,甚至跟博士毕业时处于同一水准。

所以如若想在国内前排高校做博后,除了要去到大团队,最好是该团队与原导师有一定的联系。

这样可以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

-------------------------------------

6.选择省内其他城市的本科院校(包括一本二本)

如东莞理工、佛科、汕头大学,有编制则可以去。

这个选择难度适中,只要有足够的的科研成果便有较大希望。

这类学校的待遇都很好,且留校希望也比较大,但是科研平台较弱,想在学术上有大跃进肯定不太方便。

另外小城市的生活质量当然跟大城市没得比,如果是想回老家发展的同学,就很适合走这个道路。

其他情况其实跟应聘大城市一本是一样的。

区别就是受城市影响,应聘竞争要小非常多,且留校压力也比较小,可以在二三线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

-------------------------------------

7.选择大城市一本的师资博后

前面提到的广州的广大、广工、华农,这样的双非一本非常欢迎985博士生进校做博士后,并且待遇还不错。

这个选择几乎没有难度,因为此类院校十分欢迎985博士过去从事博后研究,但是出站后留校难度则较大。

这条出路适合这样的人才:博士导师在目标高校学院里有人脉关系。

如果有这样的关系,那自己过去做博后,并且在达到考核要求后有很大机会留在该校,即可以从博后顺利过渡到讲师。

如若没有联络关系,那么是不建议的,风险非常大。

首先普通一本的博后经历的含金量是比较低的,如若自己未来无法留在该校,那么想去应聘更高水准的高校可以说是没有可能了,只能往二本院校走。

这里顺便提一句,为什么这些一本学校都希望博士生过来做博后,而不是更欢迎外校的博后(例如985博后)呢?

因为博士后期间申请的国家级基金项目,如若出站后离开原学校,项目是无法带到新单位的。

并且由于国基项目的限制,即在一个项目结题前是无法申请下一个国基项目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假设一位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毕业后选择在华工做博后,并在第2/3年成功拿到国基-青基项目,出站后他去应聘广州大学的特聘副教授岗位。

如若成功进入广大,那么他原本申请到的国基项目则留在华工,他来到广大后在前1-2年是无法申请国基项目的,即无法对广大作出申请项目上的奉献。

-------------------------------------

以上就是针对应届博士生毕业后想进高校走科研道路给出的求职选择分析。

不同方式面临不同的要求与竞争,教师岗肯定是难度较大,其次是海外博后岗,最简单的则是国内高校博后岗。

当然,不同时期下大环境的变化也会有不同的影响,例如编制是否取消、留学难度是否增大等等。

当中可能有信息错误或存在认知错误,还请各位青年教师共同探讨。


本回答来自湾区博士科研导师谢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如果这篇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不要吝啬你手中的点赞、喜欢与收藏。

湾区博士是由200多名博士组成的学术平台,提供一对一学术科研项目和背景提升服务。

如有问题,欢迎咨询:haiwanlaoshi。


user avatar   hua-hua-gu-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媒体宣传老喜欢把人宣传成圣人。

当年钱老等人归来,国家举国之力进行支持,钱老等人待遇和主席他老人家的待遇是相差无几的,国家虽然穷,但是不代表国家看不起搞科研的。

现在的道德义士们喜欢碰瓷那个年代。

我爷爷曾经是西南某空军地勤,有幸参加过当年的核试验计划,分在赵九章先生的那个工作小组,负责核弹的雷管装配,我不是核物理专业的,我爷爷说的专有名词我一个都没听懂,用人话来说,就是原子弹的最后一道工序,弄完就能拿去炸大烟花了。

听说,炸蘑菇云的时候是不能用眼睛直视的,墨镜不能取,但是当时有不少同志因为过于激动而取下了眼镜,导致失明。

扯远了,我爷爷仅仅只是在计划里扮演着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顶多可能会点儿俄语,懂点儿工程,但是我父亲的童年生活却特别快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每周吃上肉每三天吃上一次鸡蛋相比许多的人来说已经特别幸福了,不过年代太久远了,我也不知道这是因为我爷爷是核计划成员还是因为他是空军军官的原因,但是,国家至少没让当年回国报效祖国的学子们没地安家,家属们营养不良。

如果要形容的话,那就是当初那个浑身是伤的穷小子身上只有十块,但是只要你想,他能把这十块钱毫不犹豫地全掏出来放到你手上,甚至只要你提要求就能奋不顾身地去办。

虽然,虽然现在新中国了,但是听起我爷爷说起那个年代的生活,我脑子里总蹦出四个字,“君臣相得”。中国人骨子里总有一种情怀,君视我为手足腹心,臣必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只要可以温暖人心,条件差点,未必不能吸引能人。明明得天下可能性最大的是曹操,投曹未必不能封侯拜相,但是诸葛亮还是义无反顾地投了玄德。人嘛,总是有些口是心非的,嘴上说着生活生活俗人俗人,有时候情绪到了,脑子一热,也就奋不顾身了。但重点是,他要觉得值。

现在很多人老喜欢碰瓷过去人的理想,“以前的人是圣人,现在的人怎么不行了?都是精致利己主义。”怎么说呢,夏虫不可语冰。

撇开物质谈精神,要求人人是圣人非常愚蠢。

更愚蠢的是打着清贫为卖点想着方变着法吃人血馒头的无良媒体。

当年打天下的时候能让国军成建制起义反正,迅速把国军士兵改造成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靠的正是温暖人心的力量,而不是什么道理和有名无实还要卸磨杀驴。

而我和我爷爷理念上的矛盾也来源于此,他还活在那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年代,我更现实,也更冷漠,我觉得这样的年代从未有过,灾荒的时候那些饿死的农民未必不想要他的命,抢他的粮。

只要有差距在,总会有人思考为什么过得好的不是我,只要有人这么想,动乱的祸根就会存在。

可惜的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老同志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听着自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度过童年的亲孙子会在十五年后的某一个下午因为一本《君主论》和自己分道扬镳。

可能是因为他孙子怎么也理解不了他那个年代的乐观精神。

PS:没想到居然火了,关于君臣相得这个词,评论区一些有意思的同志觉得我在开历史倒车,得出一个结论,侮辱伟人。其实仅仅只是当初写的时候一下子想不起别的词了,咬文嚼字了半天,发现还是这个词比较不错,后来才想起来还可以用“将士用命”“上下一心”来替代。

前文不是说怎么在条件不如人的时候留人吗?那就是温暖人心的力量呀,急下属之所急,想下属之所想,爱兵如子,方能将士用命,上下一心。这大概算是一个管理学小窍门吧,有一个很能干的下属,不仅在薪资上给予优待,时不时关心慰问,逢年过节上门拜访送礼,家中出了变故则仗义疏财救急于水火,那再有人开高工资来挖人的时候就没那么好挖了。

温暖人心的核心含义,就是让人觉得在你手下工作值得、舒服、安心、快乐,那么自然就会尽心效力。没有当曹操、袁绍的那个条件,发现自己只是个织席贩履之徒,想要人才,那学学玄德嘛,不丢人。

PPS:理念之争不代表断绝关系,我能有今日全靠祖辈余荫,我爷爷还是我爷爷,只是我不会再主动谈起工作发展乃至我的处事原则这样的话题,他喜欢下象棋,我就陪他下个够,虽然老下不过,但是他老人家能很开心,我也很满足。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部分高校住宿生因看游戏英雄联盟比赛直播而在凌晨一点多大喊「edg 牛逼」影响其他人休息的行为? 
  合肥工业大学 4 年 7 位院长被挖走,为何该校屡屡被挖角?如何解读这一现象?高校人才发展有何困境? 
  在国外高校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如何看待教育部最新回应高校一刀切封闭管理? 
  长江学者是怎样的存在? 
  为什么没有华西理工大学? 
  博士毕业去普通二本高校当老师,以后事业就毁了吗? 
  学术界与工业界收入差很多吗? 
  被学校忽悠了是怎么样一种体验? 
  国内博后的出路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比特币除了炒,还有人拿他来干其他事吗?
下一个讨论
21-22 赛季英超曼城 2:3 热刺,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 2024-12-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