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高校教职非升即走是否真的不好?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an-de-lie-ze-m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升即走这种搞法就是一帮美吹引进过来祸国殃民的玩意儿。凡是拿美国说事,觉得非升即走能够提高科研水平的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

“美国可以用外国移民作为科研主力,中国能不能用外国移民作为科研主力?”

花了八九年时间从本科读到博士,结果有很大的可能是30多岁,甚至40岁出头失业,这种事傻子都不愿意干。如果是美国这种移民国家,外国人会为了移民,跑过来卷,卷得动就移民成功,卷不动就回老家。当然,不利影响也有,就是把本国人吓跑,美国科研人员外国人比例越来越高就是明证。但美国能这么玩,有几个先决条件:

1,美国是发达国家,工资高、待遇好。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钱多,自然有人愿意去试一试。但光是这点还不够,比如欧洲日本也是发达国家,但大学里面外籍教师比例普遍不高。这就涉及到第二个条件:

2,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大部分人的第一外语都是英语。所以外国人去美国找教职,语言门槛相对较低,毕竟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英语的人很多。假如不是英语国家,尤其是语言比较偏门的国家,比如以色列或者北欧国家,语言门槛直接把人踢出教职竞争行列,毕竟能不能用当地语言讲课通常是应聘的基本条件。

对于中国来说,这两点基本不具备。按购买力平价,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为18931美元,也就是排世界第71位,略低于泰国。排在中国之后,有可能能提供大批智力资源输出的国家的人均gdp如下:

巴西 15,643美元

乌克兰 13,943美元

伊朗 13,513美元

越南 11,677美元

印度 7,333美元

巴基斯坦 5,224美元

除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国对其它国家的人经济上的吸引力都很不行。毕竟即使是越南,人均gdp也差不多是中国的60%,而中国的人均gdp差不多是俄罗斯的60%(29,485美元),也没见几个中国人跑俄罗斯去找教职。但印度和巴基斯坦会说中文的人有几个,大家想想都知道。所以基本上靠外援搞科研这事,对于目前的中国是不可能的。即便将来中国变成发达国家,也不可能靠外援。除非中国把英语变成官方语言,允许大学基本用英语上课。在这种情况下,搞非升即走,只要看看日本的前车之鉴,就知道不是好事。日本不搞非升即走,教职都是铁饭碗的时代,科研照样能做好,最近几十年日本诺贝尔奖没少拿,都是那个时代做出来的成果。反而大学法人化改革以后,把教职人员的铁饭碗砸了以后,科研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学术不端事件出了不少。事实上只要拿出日本和苏联做例子,就很容易打脸非升即走的鼓吹者。日本和苏联不搞非升即走的时代,科研照样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而且都是靠本国人打天下,投入也远不如美国那么多。既然有日本和苏联的成功经验,凭什么要认为美式的非升即走的教职体系就是真理?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新的思路:中国特色的飞升疾走可能是博后体系极为不发达的产物。

在美国千年老博后的现象十分常见,可见教职的内卷程度并不低。

但是出于一些原因(没有编制?水涨船高太快?博后依附于教授,但是对教授来说学生性价比更高?),博后岗位在中国没有市场,所以高校就把博后合并到tenure track里面去了。

结果是tenure track内卷超级加倍。


user avatar   RoseofVersaill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粗暴的讲:美国tenure-track的目的是让你上tenure,不是让你死在track上。而中国非升即走的目的是让你走,不是让你升。

美国的tenure-track,招进来的时候,光是启动经费就会给足至少30万刀,基本上实验室设备能置办整齐,还能有钱再招一个博后,两个博士。其次,这30万是无条件的,只要花在科研上,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报账极为简单。甚至你会拿到系里给你办的信用卡,小额科研消费可以直接网购刷卡。再次,招人进来之前,系里面所有的教授基本上都要和新来的tenure-track谈学术合作的,愿意招你进来,就意味着系里的老人都愿意接纳你,愿意在科研上和你合作,你不缺大佬支持。再次,美国tenure的考核标准,除了几个变态的藤校以外,其他学校并不离谱,经费方面,六年之内一个NSF、一个DOE。教学方面学生对你评价正面。科研方面,成功带毕业入门大弟子,发几篇代表作,这就足够了。都是明码标价,不存在欺诈。最后,薪资方面,美国几乎任何人的工资都是公开可查的,你知道系里同事赚多少钱,知道校长赚多少钱,因此你自己也能预估自己赚多少钱,不存在招聘的时候承诺10万,到手4万的情况。

中国的非升即走,本质上是通过恶性竞争,压榨青年教师的劳动力和剩余价值。本来系里只有1个空缺的教授编制,但是却一下子招聘10个青年教师,然后让这10个人互相竞争,一直杀到剩下最后一个,其余的9个奉献了三年青春之后就可以走人了。那你可能会问:把这9个人招进来也是要开工资,给科研经费的,高校最后放走不亏吗?实际上,高校还真的不亏。为什么?因为从一开始,高校招聘这9个人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做“博后”,而不是教授,只不过中国博后招聘名声臭了,所以就发明了一种特聘岗位---唤作教授,实为博后。所以绝大部分中国高校招聘的非升即走,本质上是走,而不是升。

我说这些并不是说美国无限好,中国无穷坏,而是两国的文化截然不同。美国招聘的时候,说你是博后就是博后,说你是教授你就真的要去做教授,所有的职位,工资待遇等等都是明着标出来的,都要打开天窗说亮话。而中国文化非常讲究含蓄委婉的表达,讲究面子。所以中国很难用一个区区博后的名头,去招聘优秀的青年专职科研。因此,发明一种听起来很好听的特聘教授头衔来招聘博后也就顺理成章了。谈工资待遇也是同理,中国经常要从蛛丝马迹中寻找自己将要获得的真实待遇,而不是招聘应聘双方直接互相摊牌。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在用中国的博后,去对比美国的助理教授的待遇和地位,自然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那么如果真的要在中国找教职,怎么判断这个职位到底是什么定位呢?我的观点就是:看你一上来有几个博士生招生名额。在中国,招生名额是最紧张的资源,为了招生,大家往往抢破头。有了学生压榨,就会有科研成果,没有学生自己单干,就没有科研成果。所以,即便你的博士生是挂的大老板名下,大佬板如果愿意分配他的诸多名额给你,也意味着他想对你重点培养,在中国高校有大佬支持是成功上位的关键。其次,看招聘面试谈判的时候,大佬有没有表现过和你合申项目的意愿。在中国的高校,尤其是985,能否上位的考核标准最难的就是科研经费总和。想凭自己的青基达到考核标准是不可能的。所以大佬愿意和你一起申重点项目,分钱给你,意味着他想帮你上位,是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如果上述情况你都没有遇到,什么都没谈就糊里糊涂入职了,十有八九你就是个炮灰。

最后,再强调一下,中国目前的高校教职制度,实际上是美国的tenure-track没有tenure,加上上升渠道狭窄化的日本的教研室制度的结合。如果你关系不够硬(比如你的博士导师是院士这种就是关系硬),进高校打拼很容易就会成为炮灰。

题外话,本回答不接受任何抬杠,任何反驳。我虽不才,但是我自认为我是知乎上为数不多的在中国和美国都任过教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我回答的权威性绝对远远大于那些教职的边都没占上的小留学生,先打个预防针,那些小留学生嘴里说的什么美国的玻璃天花板之类的,基本上可以当作bullshit,在高校这个领域不具有任何意义。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年代久远,年轻人都没看过《地道战》

民兵队长高传宝听说八路军武工队要来,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结果先来了一堆汉奸扮的假冒武工队。

在电影频道看的,《地道战》

我几岁时候就知道怎么区分真武工队和假武工队,

那时候粮食金贵,

即便是窝头,真武工队肯定不会糟蹋着吃。

一个窝头咬一口就丢那,肯定是狗汉奸。

希望广大民兵同志擦亮眼睛,不要被假武工队蒙了。


user avatar   kana-naga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本的tenure track好比考驾照。

虽然大家都觉得考驾照并不容易,压力也挺大,但没有名额限制。100个人去考驾照,只要大家都努力,是可以100个人都通过的。


飞升疾走就好比高考。

100个人参加高考,但清华只录取一个。哪怕这100个都是克隆爱因斯坦,也得淘汰掉99个。


至于tenure之前的待遇、身份是不是博后什么,倒是次要的了。因为,哪怕tenure之前不给pi待遇不让招生、哪怕只给博后身份……只要你不限上轨名额,就难不住我国做题家的本事的


user avatar   wang-qiang-9-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由于国内高校客观存在的年龄歧视,招应届博士一般低于32(对应青基35岁线),招有博后经历或副高职称的低于35(对应四青38岁线),招高级职称要求低于40(对应杰青长江45岁线),非升即走最多也就允许失败一次吧,年龄问题大大增加了失败的后果,降低了职业的下限。

第二,大部分普通博士(没有类似张无忌杰青、令狐冲长江的奇遇;没有黄裳院士、张三丰院士的天赋)去高校是希望生活和工作相对稳定,能按兴趣比较自由地做一些研究,这也是高校相比企业的优势。而非升即走是这样的愿望成为奢求,一旦失败不仅自己走人,孩子可能也面临转学,以及公寓被收回、经费被退回等。大大增加了青椒职业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

第三,由于上述两点原因(职业下限降低、稳定性下降),使青椒极为焦虑,并且无法面对失败,然而总会有人失败,那唯一的出路就是卷,跑不赢老虎就努力跑赢其他人。要求2篇我就发5篇,要求二区我就发一区。所有人都有5篇的时候,门槛就从2篇变成5篇了,以至于发2篇的人自己都认为不该留下。一旦卷起来,比起绝对要求高(s),更可怕的是要求提高的速度(v)和加速度(a)。最终的结果是极大增加职业的工作强度。

通过上述简单的推演,能得到非升级走的几个直接可怕之处:降低职业稳定、减少职业下限、并最终以提升工作强度的形式即时回馈给每个青椒。非升即走前,高校是稳定、下限高、轻松的代名词,非升即走后似乎一个都不沾了,成了披着象牙塔外衣的企业。。

除此之外,非升即走还有一些其他弊端,例如和国外的tenure track相比,青椒往往没学生、没经费,拿着博后的待遇要达到PI的成果。而且极大地减少了校方招青椒的成本,可以招更多的蛊虫来练。另外现在很多学校把高额的项目到款作为考核的必要条件,青椒必须加团队,甚至有的青椒是团队出钱而非学校出钱,干几年杂活然后踢走(都不用解聘,直接不续签就行)非常方便。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是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背后的理念是好的——通过对六年来科研的综合考评,系里决定要不要把助理教授晋升成副教授,如果晋升了就是留下来了,从此以后成为tenured professor,也可以称之为终身教职,无大过就不会轻易解雇,相当于进入了保险箱;而如果考评结果不是那么让人满意,那么这位助理教授就需要离开这里,另谋出路。

听起来很严格,但是其实最终tenure 的通过率是很高的。美国的高校大约有52%的科研人员拥有终身教职——注意这里说的是拥有,也就是说是在一个时间点上的统计,高校雇员里面包括专门教书的讲师,专门做研究不教课的研究员……这些很多都是固定时长的合同,根本没有机会进入『非升即走』。这就意味着,能进入助理教授的非升即走轨道,基本上大部分的结果都是——升。

非升即走在美国的现状

大部分学校的非升即走助理教授的申请,都会有90%以上的通过率,比如UBC,PSU,MIT等等名校,也都是如此。

一方面,是在招聘的时候把关就很严,层层的淘汰最后到真的发offer,能入选的基本上就是和学校的水平比较搭的,也就是说,学校在挑选助理教授的时候,就是本着希望助理教授成为自己的长期同事的态度来的,资源的配给也是到位的。

另一方面,大家也都心里有数,一般提前一年,觉得自己的发表真不够这个水平,或者比较弱的话,往往就会提前的联系其他学校找工作,而不是硬着头皮提交一个很大概率被拒绝的升职报告。

即便是被学术界所有人公认的最『mean』的哈佛——很多人戏称哈佛的助理教授就是一个六年的博士后职位,也就是说基本上留不下来。其实哈佛的年度报告里面就写了,其tenure的总通过率也有67%,[1]这已经是一个令人发指的低通过率了。因为大部分哈佛的助理教授都会在自己工作的第五年去其他的学校找教职,敢于挑战一下,在哈佛直接晋升的就是很少数的很优秀的人,而这少数人中居然还会被拒绝33%,可见哈佛助理教授要留下来是难上加难的。一方面是因为哈佛的高标准,另一方面也是哈佛的理念使然,只要成品,不要半成品,对内部培养兴趣不大——反正就算你离开了哈佛,未来真的在其他学校做成了大牛,哈佛想挖也是比较有把握的。

非升即走的好与坏

非升即走的好处和坏处都是很明显的。一方面『无大过不解雇』,充分的保护了学术自由,教授可以比较自由的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而不是因为利益冲突被找茬解雇;另一方面进了保险箱,可以专注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回归研究的本心——虽然很多时候还是身不由己,但是至少帮助教授减少了一点饭碗的约束,能够更可能的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毕竟做研究这种事情说到底也是需要点情怀加成的,还是要酒足饭饱的才好做,如果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小康,那是很难让人安心的去追求情怀的。

坏处也有两点:首先就是进了保险箱之后,可能存在动力不足,再也不发文章不做研究的情况,俗称deadwood。虽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tenured之后的发表数量确实是降低了,但是质量上并没有,甚至于还有所提高。

因为人总是要做点事情的,也就是存在非金钱的内生激励——尽管口口声声说着躺平,难道还真的就每天教教课,然后在家逗娃么?学了大半辈子的专业,周围的同事也都在工作,自己一个人天天high,high时间长了也会无聊。这就像老板们即便已经财富自由,也会自发的996一样。

从目前来看,终身教职对人工作产出质量上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其次,就是占名额。一个系的规模总是有限的,而博士一般来说总是一代比一代强的。当系里面人已经太多都tenured了之后,整个系的更新换代就会很慢——这对于顶级的学校无所谓,因为这些老头基本上都是大师,但是对于次一级和次二级的学校来说,这就会影响他们去聘用顶级学校新培养出来的博士生。

目前对这一点,美国的学校是通过增加兼职教授的比例来减轻的。就是更多的用灵活的固定时间合同来聘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到期一拍两散谁都不欠谁,而更加谨慎的放出非升即走终身轨的职位。

中国的非升即走

美国的非升即走是教授联合会和大学联合会讨价还价的结果,是行业自治形成的均衡。中国当然不存在教授工会和大学联合会之间的斗争,所以中国的非升即走其实是大学作为组织,和求职者作为个人之间来进行博弈,这方面大学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具体就体现在对标准的事后变更,和资源配备上。

因为可以资源配备的比较低,大学可以匀出来一些资源来招聘更多的助理教授/研究员,但是能够晋升的资源,也就是「编制」或者「长聘」的名额是有限的,而一旦助理教授/研究员人数过多,那么这个情况就会持续的恶化。这也是很多时候「非升即走」被抱怨的原因。感觉就是大学试图用较低的成本「购入」博士们博士期间所带的几篇文章,然后放任不管了。

不过随着更多的低等级学校也在扩大规模,不能晋升导致大规模失业倒是还不至于,但是这种从高排名学校到较低排名学校的人才流动,将会成为新常态。

如同上面所说的,在中国不具备行业自治的基础,也就没有复制美式非升即走的条件。因为组织和个人的不对称,加入编制,成为国家事业编的一部分,就起到了tenured的作用。中国的学术资源分配非常集中, 基尼系数达到了0.87,[2]也就是近90%的经费集中在20%的科研人员手中,和美国的0.76,[3]日本的0.69[4]相比,都是显著为高的。从悲观的角度来说,说明处在科研生态链低端的刚毕业的博士会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面临更严苛的竞争;从乐观的角度,说明成为大佬之后,对资源的支配和获取要比美国更加的容易。

总体来说,中国的学术晋升体系相比美国,是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只是风险一定会出现在初级阶段,而收益需要在更高的等级才能相比美国产生正的溢价。

参考

  1. ^ https://hwpi.harvard.edu/files/faculty-diversity/files/2015_fdd_annual_report.pdf
  2. ^ 何光喜, 赵延东, & 杨起全. (2014). 我国科研资源分配不均等程度初探——对科研人员经费集中情况的分析. 中国软科学, 6, 58-66.
  3. ^ https://marginalrevolution.com/marginalrevolution/2014/05/gini-coefficient-for-u-s-universities.html
  4. ^ Shibayama, S. (2011). Distribu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funds: A case of Japanese national research grant. Scientometrics, 88(1), 43-60.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你的前提就不对,非升即走,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大趋势?很多人说因为美国的高校如何如何都是这个样子的,那么为什么美国的高校这个样子,中国的大学一定要变成什么样子呢?

要知道在美国的大学当中,相当一部分是私立学校,简言之这些私立大学是属于私人股东的企业。就像在中国很多咨询公司也实行up or out的政策,很多年了也没人说三道四,但是大学现在用这个东西就会引起争议,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大学都是接受国家补贴的事业单位。在私营企业当中可以实行的制度,是不是可以直接照搬到事业单位?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你在升迁和留用制度上向私营企业看齐了,那你的薪酬有看齐吗?权利和义务总要对等吧。

其次美国的大学的教授tenure通过率是很高的,往往都在90%以上,挂掉的毕竟是少数,而在中国的大学挂掉的是绝大多数。在美国的这项制度当中,有着非常客观和严格的评定标准,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而在中国往往是领导主观的评价,而且还有像武汉大学那种临了临时改规则的。

那么你这个样子让人怎么能说你好呢?

题目问的是好不好,那首先要看好不好的,立场是什么?什么叫做好?如果站在学校领导的角度上看,如何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左右人力资源的分配,那这项制度的确是好,因为完全主观评定规则随意改变。

但如果你站在青年教师的立场上去看,站在整个学校整个教育体系来看,那这显然是有很大问题的。

如果真的要将这套制度实行下去,首先你要保证较高的通过率,大部分人都完不成的制度没有定的意义其次,规则,严谨,客观公式不得随意改变。所谓契约精神。不仅仅是白纸黑字,签了字不能赖,更体现在你规则的透明,你规则把握的客观。


user avatar   xiu-dou-docto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说我为什么反对非升即走吧。有人可能会说,你的水平不行,很水……所以无法参与竞争什么的。对于这样的言论,我不做任何辩驳。只能说,可能你比较优秀,或者你确实优秀。

为什么我反对非升即走呢?首先,我得承认,非升即走制度本身并不是一个多糟糕的制度。但是,多少有点反人性。我不知道大家都什么岁数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读过博士的都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按期毕业。那么在读书期间,可能面临这样几个问题,结婚生子,甚至考虑安家的问题。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安家的方式。一是买房,二是租房。当然,除了买房租房以外,面临子女教育的问题,和赡养老人的问题。这些都要牵扯很大的精力。我知道有的老师的父母在帮着带孩子,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你所就业的城市,离你父母有多远。有的大城市,或家境条件比较好的老师,付出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可能相对较低。否则的话,每年不是双方父母花钱来看你,就是你要回家照顾父母。国内的医保不是联保,大多数都是工薪阶层,能够给父母一辈提供养老条件的恰恰是退休金和社会保险,特别是慢病的保险。所以,有的老师的父母身体状况并不好,也不适合来帮你带孩子。毕竟代沟在那摆着。除了以上三个未来要考虑的问题外,大学老师的工作不是你说找就找到的。说到底,如果你从事其他的职业,你可以先选择城市。听懂了没?如果你面试的甲学校没有成功,意味着你可能在这个城市就没有定居的必要。有人说,不是那么多学校吗?呵呵……随便挑一个城市,你就发现高校的数量要远比企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得多。而且,如果你是一个单身汉,还好办,但是如果你家俩口都是博士,都想在高校任职的话,按照这个标准,过了几年,一方可以留下,另一方必须走……你掂量掂量……还有的专业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也导致博士毕业在选择高校就业时候,就业面其实非常窄。第五,非升即走带来的直观危害:第一,国内教育资源本身分配没有那么均匀,许多在小城市出来的博士,只要选择高校就业,就意味着只能到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第二,安家压力……这个圈里的人都懂。谁不希望自己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第三,对高校的学生教育不好。老师要混工作量,除了科研还要教学。为了留校,最后坑了学生。一般非升即走的聘期最低三年,基本上坑掉了一届学生。第四,没完没了的灌水文,其实很多论文没啥研究价值。懂的阿自然懂,第五,身体基本搞伤,头发基本掉光……第六,有的单身老师,到现在找不到对象。……一句话,大学老师也是人,不是机器。也有家庭,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说说文科发文吧。文科现在发文比理科难度更大。有人说怎么可能。国内的南核北核被大佬们霸屏。有人说你可以发ssci。我说一是看专业,二是这个ssci对申请项目是不是百分之百有帮助?有的东西,还是得靠混圈子。

外行人看这个帖子就当一乐吧。因为很多人的确都不知道大学老师的基本工资就那么一点。还有人羡慕大学老师有假期的,甚至提议取消假期的。很多大学老师假期不是写本子就是备课。即使有老师工资高,外行也别羡慕,应该知道这些人为啦读博士付出了多少。最麻烦的是有些无脑喷,要么可能真的是条件好,要么就是在自己的领域做的风生水起,自己买卖做大了,只能说明你适合干你那个行业,找到了财富密码。反过来让你凭努力读博士,你也不行。谁也别瞧不起谁。以前出去,我遇到过这样的有钱土老板,说自己创业艰辛,现在公司多少博士多找硕士,多少985,211,处处透着优越感,又说读书无用论。对这样的人,我只能没下边这些人才,你找一堆低学历,没学历的,能不能给你创造这些产值?

希望更多的在读博士看到这个帖子,也希望这个帖子能帮助许多正在找工作的博士们。现在生存不易,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博士们也的确不是非要死守大学这块阵地。


user avatar   yawgmot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非升即走是个大趋势的话

谁说是大趋势呢?问题在于这是谁定的大趋势,国际上并非所有学校都是非升即走的。即便是灯塔国,不给tenure的学校也木有这种说法。据我所示,我的导师和我的同学在剑桥,也木有这个非升即走的说法。

据我所致,非升即走在国外是一种督促人上进的手段,但是这玩意是有配套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启动经费,实验室,你申请的课题必须是现在学院或者系里可以开展的,帮助你申请自然基金,带学生的资质,自我掌握经费使用权。。。。换句话说,所有非升即走的都是按照group leader来培养。给了你group leader的地位,钱,人,你再做不出来东西,让你滚蛋你也心服口服了。而且更关键的是我知道的国外的非升即走是一人一考核。并不是说大家很多人抢一个职位。学校6年或者7年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人,只要不太差,一半以上概率是能升的。

总结一句话:我知道的国外的非升即走是一种督促激励的机制,目的是让人更好的努力。

反观国内的非升即走,随便招进来的什么人都是这样,难道认人都是group leader吗?而且非升即走很多地方并没有相应的招学生,启动经费,自己的实验室等资质(比如我们所,非升即走但是我将近30篇第一作者SCI硕导都4年评不上)。甚至某些地方,成果分配对不归自己说了算,而是课题组长负责。很可能你吭哧吭哧带学生做出东西来,学生第一作者,组长通讯,你得了个寂寞。最最关键的是,我看到的中国的非升即走的“升“的评法跟过去无二。换句话说,还是一大堆人抢几个名额。这导致着大部分人都会被卡住的。结合最近的破四唯,如何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成果,变成了纯粹领导主观判断。

总结一句话:我看到的国内的非升即走是一种玩你的机制,目的是让领导上可反馈的时候表达处自己接轨国际,下可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是一种画虎不像反类其犬的奇怪制度。

通过对比,我觉得很明显,国内的非升即走单纯就是扯,过一阵子就要改了。但是这一阵子中的科研人员就是被牺牲的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 12 月 17 日最新发布的《2020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有哪些变化? 
  中国科技方面有什么弱项? 
  老师有哪些话看起来有道理却寒了学生的心? 
  科研人员是不是普遍没自信?怎么造成的? 
  在科研院所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如何看待《院士怒批,中国科研被 SCI 支配》? 
  为什么给黑洞拍照需要这么长时间? 
  能不能分享一下高校老师的经验体会? 
  据消息报道有史以来最大细菌被发现,长达 2 厘米,颠覆对微生物的认知,这一发现具有哪些研究价值? 
  人社部提出中小学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倾斜,你支持这一举措吗?会带来哪些影响? 

前一个讨论
假如在父亲节当天,你可以请任意一对父子吃饭,你会选谁呢?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身边很多女性都喜欢上海?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