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抑郁症是不是被滥用了? 第1页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被滥用了。

滥用的真正危险是一些非抑郁症的人肆无忌惮的毁掉这个疾病名字,而让那些真正抑郁症的人得不到关注,甚至会让这个疾病污名化。

我就记得知乎曾经有个大v天天说自己抑郁症,然后到处找人要钱,无论是从群里还是到知乎都是如此,最后被永封了,至今仍然到处宣称自己是被害者到处要钱。

而反过来另一个大V平时都看不出来,然后有一天吞药自杀了,最后还是大家发动了很多力量才拯救过来。

所以,这也是抑郁症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普通人其实没有能力判断这个的。

而抑郁症的定义也是让人难以确定,比如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当你看到这个描述的时候,一定会一脸懵逼,这个定义也实在是太随意了吧?谁也不可能保持一天到晚的高情绪啊,否则那就是躁狂了。只要稍微不开心一下,那不就是心境低落了嘛?至于持久?多久算呢?比如这几天天天阴天,我就不喜欢,所以很多时候心境低落,那就是抑郁症?更别提工作上遇到压力,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生病等等,都可能表现出这样的症状,于是乎,抑郁症成了一种普遍疾病。而且抑郁症本身缺乏特别客观的评价指标,抑郁的情绪本身也存在一个连续性而非一个显著地区分,于是导致了很多人都可以说自己有抑郁症。

另一方面,抑郁症的表现形式也是比较特殊,就是,很多抑郁症,不是本人,根本无法意识到他罹患了抑郁症。比如很多喜剧演员或者搞笑明星是抑郁症的重度患者,这突破了不少人的认知,真是“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而且,不少抑郁症患者对于抑郁本身特别忌讳,十分不愿意让别人得知他抑郁的事情,而是把自己的心门深深的锁上,让自己不断地隔离,这也是导致抑郁症难以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有的人说“真正的抑郁症是沉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种结果就是抑郁症本身会走向一种“污名化”。真正的抑郁症,可能在沉默寡言,而只是心情不快的人,却嘴上挂着抑郁症,让很多人对抑郁症失去了关注。这会让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变得更加困难,社会也会对他们更加苛责。

所以真的希望对抑郁症的研究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最紧要的就是抑郁症的诊断问题,让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得到确诊然后进行治疗。


ps:防ETC,本文可不认为抑郁症患者少,相反,我认为这个规模很大,但是成了一个隐形的群体了。而这些假抑郁症会伤害这个名词,给整个群体带来负面影响。


user avatar   jiang-cheng-94-43-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有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

我们要接受自己带着问题幸福的活着


抑郁症宣传力度还远远不足够多

抑郁症宣传力度还远远不足够多

抑郁症宣传力度还远远不足够多

抑郁症的人是非常得多,

实际全球抑郁症人数超过3点5亿,中国超过4000万,

非常庞大一个群体,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

抑郁症人数还在增加中,

每年因为抑郁症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他们选择了自杀,

中国每年因为抑郁症死亡人数超过20万,


你对这个数字没有什么概念,

100万是多少人了?

拥有伟大海军的蒙古有317万人,

3年多一点,

自杀人数就超过伟大的蒙古,

大家熟悉的冰岛人口35万人,

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人数是其人口3倍,



而中国绝大部分城市都没有100万人,

全球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人数远远超过中国许多城市人口,


你想一想它的可怕,



在韩国,自杀总人数达到14160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因为抑郁症,

占死亡人数的28.1%,比2002年上升了10.2%。

在英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6%,也就是7个人里面有2个人,



当然也存在一些人为了掩饰舆论,

逃避指责说自己有抑郁症

这毕竟是少数,

这些人非常非常可恶,

抑郁症普及度本身不高,

反而给抑郁症污名化,

抑郁症患者基本不会去强奸人,因为他对生活都没有兴趣,不会对这个有这么强烈欲望的,

所有那些人说我有抑郁症的,你觉得了,




建议多宣传抑郁症健康知识,

普及抑郁症宣传,

1抑郁症到了一定程度需要药物治疗,医生判断,

这是必须的,

如你感冒到42度,你单纯降温感冒好不了,



所有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

我们要接受自己带着问题活着

没什么的,你有你的问题,他有他的问题,我有我的问题,


祝福大家开开心心活着,

抑郁症是可以痊愈的,概率不低,

只不过需要漫长等待,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被濫用了,大多數人只是缺錢而已。


user avatar   jian-dan-xi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好!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对于心理疾病的报道和普及正在变多,以“抑郁”为代表的各种心理疾病的概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了解。而大众对心理疾病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这又促进了更多的患者放下包袱、敢于承认。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我们感觉到“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些心理疾病的理解实际上并不深入,会倾向于用已知的经验去做联想和判断,因此心理疾病也面临着被“标签化”的尴尬。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患者”中,不乏那些并没有分辨清楚负面情绪和心理疾病之间界限的人。


这让小编想起Papi酱之前的一个视频,开篇第一句话是:“朋友们,这年头你没个心理疾病,你好意思出门吗?好意思上网吗?好意思自称Fashion吗?”

人们喜欢给自己贴标签是很常见的,但现在这些标签已经从“我是白羊座,我是O型血” 变成了 “我抑郁,我焦虑,还强迫加自闭”了。

心理疾病似乎变成了新的流行,这些爱给自己贴心理疾病标签的人们,早上起床要想的第一件事再也不是今天要穿什么衣服了,而是先要想想:

今天打算得个什么酷炫的心理疾病好呢?



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说的人,也许有一部分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但更多的人其实是“利用”了目前大众对心理疾病的接受度开了一个可大可小的玩笑。但是当人们拿它开玩笑时,有人却在背负这些玩笑的代价。所以小编今天想跟大家一起聊一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以及这样做所带来的影响。


一、为什么有些人会愿意“认领”心理疾病?


1. 将心理问题“浪漫化”(Romanticization)


心理问题的“浪漫化”,即指人们认为有心理问题是迷人又炫酷的体验。在心理学进入流行文化之后,各类心理疾病与先锋艺术、文艺创作紧密结合,成为了审美的一部分。

而媒体对于名流、艺术家患精神疾病的报导,也使得不明真相的群众觉得,是精神疾病让这些人出类拔萃,能够书写、描绘或演绎出不一样的作品。

小编很多朋友都跟我说过,他们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印象基本来自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颇具科幻主义色彩的畅销书。

也有很多人,包括小编在内都曾被自闭症儿童的天才画作所感动,认为自闭症儿童内心有一片不受拘束的幻想空间。



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当然看不到自闭症中2/3的患者无法独立生活,3/4的患者智力发展迟滞。心理问题背后严肃的、代表苦痛的意义被遮掩,且被蒙上想象中美丽的外衣。

异常甚至病态,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天才”或是独树一帜的标志。人们通过给自己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表达着自身对于独特性的需要。



2. “我也有”心理疾病(“Me-too”mental illness)


在追求独特性的同时,人们也在追求认同感。

人类学家认为,人们会选择用其所处时代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冲突与痛苦。当媒体或专家们将某一心理疾病的症状引入公众视野(包括我们所做的心理科普),人们便会选择这些症状进行自我表达。


Ethan Watters在《像我们一样疯狂》关于厌食症的章节中写道: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去诊所求助的厌食症患者大部分已经听说过这一疾病,知道它的症状与常见病因。
他们本身对此心理疾病有符合其典型症状的期待,甚至抱着“尝试看看”的心态去表现出这些症状。
换句话说,人们通过“患厌食症”这件事,来彼此竞争或抱团,寻求在群体中得到认同。


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的人们,也许有着相似的诉求:

以当今时代流行文化所能接受的新形式——声称自己患上某种心理疾病(甚至真的逐渐发展出相应的症状)——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负面感受,并获得其在特定文化圈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心理疾病有风险,“认领”需谨慎


比起有心理疾病就被当成“神经病”的年代,如今大众对于心理疾病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这一部分也要归功于心理疾病名称与术语的普及。

研究表明,对于真的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来说,准确地使用心理疾病标签会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疾病的科普也有助于人们接受“他人有心理问题是可以求助的”这个事实,而不会对此避而不谈。



然而凡事矫枉过正则容易跑偏。以随意的态度声称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甚至将心理疾病作为玩笑或谈资,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后果:


  • 心理疾病简单化
    随意给自己贴心理疾病的标签,会强化大众对于心理疾病的浪漫想象,使得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理解过度简单化(oversimplification)。
    比如,人们可能会误以为抑郁症只是情绪不好、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而没有认识到真正患抑郁症的人会有一系列情绪、认知、饮食、睡眠与躯体症状,并有较高的自杀风险。


  • 应对方式随意化
    随意给自己贴心理疾病的标签,也会让大众对于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所应采用的应对方式产生理解偏差。
    如果我们滥用“抑郁症”来自我标签,当我们发现自己“说振作就真的振作起来了呢”的时候,不免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其他称自己患有抑郁症的人,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好起来。
    但如果真的对患有抑郁症的人说“振作起来”,对方很可能会感觉更糟。



此外,我们还想说明的是,通过网上的自测题发现自己在某些心理疾病的量表上得分较高,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出自我诊断,认定自己患有某种心理疾病。

事实上,自我诊断是非常危险的。心理测试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风险,理解我们的情绪状态,而只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才有资格作出诊断。



心理类标签逐渐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像是新的星座、血型、各种人格分类一样。

乐观来看,流行文化接纳心理疾病,意味着人们愿意了解它,愿意通过这些标签来了解自身。


但这些标签代表的是真的疾病,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也实实在在经受着痛苦。这值得且需要我们严肃对待。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8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4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jdxinli.cn/2ukmmb


user avatar   liuzhao-12-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可积点德吧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今后只会更多。世界范围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在2013年有一项Mate分析总结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陆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1.62%,终身患病率甚至达到了3.3%。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全国样本的新的患病率资料基本上是缺乏的。(搞得像基尼系数一样……)

“很多初期症状并不严重的抑郁患者不愿接受专业的治疗。然而快乐感缺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社交能力,无论抑郁程度如何,快乐感缺失状态都会持续。所以,正确认识和对待快乐感缺失,是抑郁患者回归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有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90%的抑郁患者未得到治疗 。

而这些未敢治疗的人,正是题主这样的乐色迫害出来的。

“快乐感缺失,是抑郁患者最典型的核心症状。而很多含蓄内敛的东方人,却羞于就医、拒绝规范治疗,只因怕被认为是‘玻璃心’‘抗压能力差’。”


user avatar   yu-ben-guo-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抑郁症”的问题,让我想起电影《巴顿将军》里的一个桥段: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的,这位挨打的士兵被医生诊断为:“忧郁型神经官能症”而巴顿将军因为这一事件,失去了集团总司令的职务。

我不想评论,巴顿将军在这件事情上的对与错,也不想评论到底“抑郁症”是不是被“滥用”了。

我在想几个问题:

1.如果巴顿将军默许,医生诊断为“忧郁型神经官能症”的士兵都可以在医院休息,那会不会有人“化装”得病而呆在后方?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让前线拼命的士兵们怎么想?

2.当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的战士们有没有可能也会有像这个人一样患有“忧郁型神经官能症”等类似的疾病,难道就不打仗了?就要告诉自己的敌人:“对不起,我神经不好,别杀我了.....”这可能吗?

可能很多人会喷,但是,我必须要说,我认识的学“心理学”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抑郁”这种情绪,很多人都会有,包括他们那些做“心理医生”的。但是,真正能称为“病”的,其实不多!偏偏有很多人,“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我抑郁,我脆弱.......”结果“求医问药”之后,真成了“病”.......还有的,动不动就拿“抑郁”说事。

其实,就像上图这个人,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的那么快,因为,后面有一头凶猛的“河马”,他不跑,就会被干掉。这时候的他已经忘了他是不是跑的够快,身上是不是有什么疾病。这个时候的他“潜力”被释放了。

对于很多自称“抑郁”的人来说,也是一样,个人不否认,有些人确实会存在“抑郁症”的问题,但是,个人不赞成,以“同情”,或者“严重”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而是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他们,摆脱这种所谓的“得病”的心理。

最后,想起《故事会》上的一个故事:

在一场的“义诊”中,王医生接待了一个老太太,经过一番检查,凭借多年的经验,王医生断定这个老太太得了癌症,而且已经扩散了......她最多还有2个月的时间.......

王医生觉得已经没有治疗的必要了,就对老太太说:“老人家,没啥事,回去多吃点好吃的,多休息就行了........”

老太太,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2年之后,王医生再次来这里“义诊”,惊讶的发现,当年那个患癌症的老太太,竟然陪着另一个老太太来看病,王医生见到她很惊讶,拉着她来做检查,经过检查,他惊讶的发现,老太太的癌细胞不但没有增加,还有减少的趋势,他觉得这是个奇迹,他把2年前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老太太,告诉她:“你2年前已经得了癌症扩散了,最多能活2个月的时间,没想到,您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而且癌细胞有减少的迹象,过两天,我亲自去您家,给您再做全面的检查。”

但是他没注意到,当他提到“癌”的时候,老太太吓的脸色惨白,魂不守舍的回了家。

2天之后,王医生带着医疗设备,来到老太太的村子,准备给她做全面的检查,进村之后,他向一个老大爷打听那个老太太的住处。

没想到,那个老大爷没好气的白了王医生一眼说:“人昨天就死了!”

王医生很惊讶询问缘由。

老大爷气愤的说:“这老太太,身体一向不错,不知道哪里来了个狗屁大夫非说她得了癌,没想到第二天人就死了......”

当王医生愣神的时候,这个老大爷补充了一句:“这大夫是不是有病啊!”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neng-bo-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韩国的一所监狱里,三名囚犯在讨论自己被捕的原因。

金明焕:“我因为发动工会被文在寅关了进来。”

李相熙:“我因为破坏工会被文在寅关了进来。”

最后一名囚犯:“我就是文在寅。”


user avatar   wang-ming-47-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韩国的一所监狱里,三名囚犯在讨论自己被捕的原因。

金明焕:“我因为发动工会被文在寅关了进来。”

李相熙:“我因为破坏工会被文在寅关了进来。”

最后一名囚犯:“我就是文在寅。”


user avatar   wang-fan-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领事馆这个周末必须加班。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槽点,慢慢说

ps5有没有2080性能我不知道,但考虑到索尼一贯的吹牛本能我倾向于没有,至于题主说的是不是很多人不懂电脑,我想说,是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懂,不止如此绝大多数人都没搞懂游戏机立足于市场的关键点在哪。

国内玩家对游戏机的理解的最大盲区在于他们认为性能才是游戏机的一切,这我一直吐槽很久了,这压根不存在,以至于每次看到什么pc性能碾压游戏机,如果游戏机没了独占就会死,或者xbx性能完爆ps4pro(题主你还打成ps4por了),所以xb要碾压ps4了诸如此等言论,这些都是国内奇怪的市场导致的,众所周知,国内流行的游戏大多是网络游戏,传统买断制市场不大,导致国内单机游戏玩家(不包括十几年前的各种cs红警侠盗猎车手之类的)处于一个小众的状态,导致现在一讨论单机游戏不管怎么样先看画面,能不能数毛,这种奇怪的习惯也延伸到游戏机上,觉得游戏性能这么弱,一定会被pc击败的,然而事实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游戏机依然是传统游戏最主要的平台,为什么各大开发商都喜欢吹游戏机,因为利益是绑一起的,假如老黄花重金买断一款大作,该大作的性能优化标准只针对某一款显卡,使用该显卡运行该游戏能获得绝佳的视觉体验,同时该开发商还能获得一部分显卡的销售分红,换我我也吹这个显卡,至于你说为什么索尼微软总喜欢吹性能,那不是废话吗,王婆卖瓜啊,不吹性能吹,不管最终有没有达到那个效果,先吹一波再说。




  

相关话题

  高中生,抑郁症,没有活下去的欲望了,怎么办? 
  有焦虑、恐惧情绪和社交障碍,可以怎样调整? 
  神经衰弱与ADHD到底是什么关系? 
  假如你是抑郁症患者,突然变得很有钱,你的抑郁症还会有吗? 
  母亲总是激起我的极端情绪,怎么办? 
  假如你是抑郁症患者,突然变得很有钱,你的抑郁症还会有吗? 
  有焦虑、恐惧情绪和社交障碍,可以怎样调整? 
  你身边有因为抑郁症,生活能力逐渐下降的人吗? 
  一个人真的好吗?高中? 
  患了抑郁症,为何会经常出现自杀念头? 

前一个讨论
预警机是如何保证自身安全的?
下一个讨论
《奇葩说 第六季》第 15 期辩题「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我要放下一切跟他去吗?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