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日之寒最多可以冻几尺? 第1页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

这个问题越来越有意思了。原答案的建模是基于池塘模型:平静水体、大面积不深、自然对流、表面冰层逐渐增长。@invalid s @霁雪 指出了另外的可能性:大海模型。是高度湍流、大风、过冷水等情况。如这个回答中提到

在这个模型中,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海水结冰并不是先形成一层坚固的冰壳,而是先产生大量冰粒、变成细碎冰凌和寒冷海水的混合物;随着寒冷的持续,混合物中的冰粒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海水也越来越稠……
最终,当超过某个临界点时,海水凝固,对流停止——于是一夜间结出极厚的冰层来。

我想简单估算一下这种情形。在这里,结冰过程并不会立刻形成稳固的冰层,因而就不会阻断表面散热。相反地,由于水体的表面湍动,形成大量的冰屑粥状物,然后骤然结冰。

那么在这里,水面散热的速率,可以大致考虑成表面蒸发的对流散热,一般可以达到上千。但是这里考虑到低温下蒸发强度较弱,姑且取值500。同时由于波浪的起伏,考虑每平米海面的实际表面积约为5倍。那么,根据这种传热模式:

可以大致估算出,在大海处,持续一昼夜的狂风巨浪,骤然停歇导致产生的冰层厚度大约为6.5米 - 当然,这只是一个数量级,而不是准确数。

但是,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更大的可能性不是形成大面积的冰层,而是形成破裂的、多块的冰层 - 我们把它叫做冰山

以下原答案。

==============

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传热学模型来估算。首先我们做如下假设:

  1. 水体平静,不存在湍动;
  2. 大气温度大致恒定且无风、没有太阳直射;
  3. 水体面积很大;
  4. 水体不太深,因而不会从地层中获得大量热量。

我们可以考虑一个流动的池塘,可以大致满足上述假设条件。

我们先来定性地分析一下结冰的过程。整个温度在冰面、冰层、水体中的分布大致如下:

在冰面以上部分,根据假设2,我们就可以基本上只考虑空气的自然对流。这种情况下,温度在远离冰面的部分基本均匀。我们令大气的温度为 。那么根据牛顿传热定律,我们就知道冰面向外散失的热量:

其中, 为大气的自然对流系数。一般情况下,这个数字大约是5~10W.m-2.K-1。

在冰层当中是纯粹的热传导过程,根据傅里叶传热定律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是一个纯粹的线性分布。

而在水中,根据假设1,我们也可以只考虑水的自然对流过程。那么水向着冰面的热量传递大约是:

这里, 是水的固液界面温度,我们知道,这个温度就是0℃。 是水的自然对流系数。 是水体温度。

谁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性质,就是在4℃以下时,水的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也就是冷胀热缩现象)。因而,以4℃为界,水的对流行为就很不同。在这个温度以上的时候,热传递过程是强化对流的,因为热量从表面散失后会导致表面温度下降,从而使表面密度增加,这部分水下沉,让温度更均匀。而在4℃以下时,则抑制对流。因为表面散失热量后会导致这部分低温的水更加不易下沉。事实上,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理论分析,在4℃以下的表面冷却过程中,水体完全不流动,被称为“死水一片,温度完全分层(stragnant and thermally stratified)”。(Forbes J. Heat Transfer. Feb 1975, 97(1): 47-53)

因此,在我们考虑这种结冰的情况下,水体的温度最合理的假设就是在4℃上下。原因很简单,高于4℃时,水的对流换热很强,使得水的整体温度会不断下降。而低于4℃时,表面散失温度只会使表面温度下降,而水体内部温度则不会受太大影响。因而,我们就有了:

我们这里考虑大气温度为-10℃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考虑一个极限情况

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大气传热很快(比如说一直有大风天气),而水体的对流传热很慢。这种情形下,基本上冰面温度就等于大气温度。而我们知道冰层的另一端(冰水界面)温度为零。那么此时根据傅里叶传热定律:

请注意这里有一个附加假设:即冰层增长速度远低于传热特征速率,因而近似为一个稳恒传热过程。

因而我们得到冰层内部向外散热的速率就是:

这里L为冰层厚度。

同样地,我们知道在冰水界面,散热的速率就等于结冰所散失的熔解热的速率:

这是一个可以直接积分的微分方程,可得(带入数字,水的热导率为2.22,水的熔解热为3.35E5J/kg):

下图显示了在30天内冰层增长的情况:

从这里看,在这种极限情况下,一个月冰层即可冻半米。

但是这只是一种极限情况。这个计算结果考虑1)空气传热速度很快,2)水体传热速率很慢。而在实际情况中,大气传热并没有那么快,并且水体总是有若干流动的,其对流传热速率不可忽视。于是我就又把空气和水体的对流考虑在内

此时,冰层的传热方程变为:

此时,我们可以算出,冰层中向外散热的速率为:

而同时,由水体向冰面的传热速率为:

那么考虑冰层增长速率就是:

这个积分稍微麻烦一些,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给算出来了:

根据空气的自然对流情况,我们可以合理地取对流系数靠近上限(因为不排除其他空气流动),数值为10。因此我们可以考察不同的水流情况下冰层的情况:


请注意计算中冰层有一个初始厚度10cm。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考虑1~2级微风、水体几乎无流动的情况下(即 ),在零下十度左右下,初始10cm厚度的冰层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变为大约45cm,也就是说厚度增加了35cm。而在现实情况中,水体总会有些流动,对于对流而言,稍有流动就会产生较大影响。大约估计数量级在1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月结冰20厘米上下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当水体流动加剧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冰层厚度就会越来越薄。直到对流系数大约在50上下(也就是说接近我们加热水壶的那种对流强度的数量级了),冰面就会完全崩解。这就是“流水不结冰”的道理。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趣的问题,有趣的答案。


我来总结一下吧。


这个问题答案的下界就是 @贾明子 的模型。这个模型假定水是静水,只算冰层传热速率。

作为“真空农场的球形鸡 ”,这个答案很精确的给出了一组图像,告诉我们“用气流冷却表面结冰的、不流动、不蒸发的纯水”时,冰层厚度和时间的关系(后面又补充了一组数据,算出了一定对流系数下的冰层厚度)。


那么上界是多少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过冷水”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水体可能存在较强的对流、且本身温度已经接近甚至低于零度;那么在急速流动的干冷空气作用下,水体可能和气流存在更为剧烈的热交换,最终造成极大体积(比如整个湖、整片海)的水体被冷却到冰点以下——然后在细微的扰动下,整个湖泊瞬间结冰。

这个“真空农场的球形鸡”模型主要受限于过冷水可以承受的湍流扰动的最大极限;但它允许的“一日间冷却量、结冰量”显然远大于静水模型。

这里有个有趣的相关研究:真空冷冻海水中冰晶生长速度的研究 - 百度文库


而真实世界发生的,则是 @霁雪 的流化冰模型:流化冰_百度百科

在这个模型中,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海水结冰并不是先形成一层坚固的冰壳,而是先产生大量冰粒、变成细碎冰凌和寒冷海水的混合物;随着寒冷的持续,混合物中的冰粒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海水也越来越稠……

最终,当超过某个临界点时,海水凝固,对流停止——于是一夜间结出极厚的冰层来。


这个“极厚”是多厚呢?

知乎这篇文章地理大神:冷知识:细数渤海发生过的奇葩事儿! 提到,1969年,海冰持续50多天;空军投放了30公斤TNT试图破冰。失败。


在这个模型中,很显然,一夜间允许的冰层厚度和海水活动的剧烈程度紧密相关——如果是静水,那肯定该冻就冻了——而剧烈活动的海水就允许表层更多冰粒存在(同时也能加剧对流);那么一旦“扛不住”开始结冰,冰层厚度自然就可以非常夸张。


不过,具体能有多厚……这仍然是个实验问题。人类目前应该没有什么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它。




  

相关话题

  从棉签盒中取走一部分棉签,为什么剩余的棉签会以呈螺旋状排列?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事情? 
  当今中国为什么不应该降低物理基础教育的难度? 
  弦理论专家爱德华 · 威滕对理论物理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独到见解? 
  什么是科学,它跟宗教与迷信究竟有什么区别? 
  脑子正在被吃(或者是脑子被毁掉一部分)的人会有什么感觉? 
  如何看待《僧多粥少,博士生名额紧俏已成为制约科研发展的一个因素 》? 
  如何制作鸡蛋撞地球的装置? 
  如果掉进一个相对光滑的弧形坑里,怎么从坑里出来? 
  你见过哪些蹩脚的翻译? 
  感觉中国海军军舰取名体现不了中国特色,为何与美国一样用地名命名?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奥巴桑乔的“还政于民”?
下一个讨论
1952年院系调整中拆分了当时亚洲排名第一的国立中央大学是利还是弊?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