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辽沈战役与淮海战役,哪一个战役国民党的胜算更大? 第1页

  

user avatar   ai-mo-nao-dai-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解放战争中,可以说四野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是最充实的。1948年辽沈战役前,四野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039737人,其中野战主力部队约70万人,其余33万余人为地方武装和二线补充兵团。仅仅是这个兵力数,就超过了淮海战役时二野和三野的兵力总和。当时,四野主力师的兵力普遍在1.2万人左右,主力纵队兵力可达4万人以上。而三野的纵队兵力普遍在2万人到3万人之间,二野的纵队兵力甚至还有1万人到2万人之间的。可以说四野一个师的兵力接近二野一个纵队,要知道在1947年5月时,四野一共也就40多万人,其中总直3万余人,主力部队20.7万人,地方部队22.5万人。主力部队中有5个野战纵队,其中1纵3.3万余人、2纵2.7万余人、3纵2万余人,4纵2.1万人,6纵2.8万人,其余为独立师、保安旅等等,可以说四野在TG土改加政治教育的双重加持,扩编神速。

除了兵力上的快速扩充,四野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比较充实,其纵队普遍有炮兵团,步兵师有炮兵营,团营的迫击炮和自动火器也比较多。仅以轻重机枪和冲锋枪为例,在辽沈战役前,四野即装备有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冲锋枪12960支。而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之外,四野的兵员素质和战术水平也非常高,尤其是在“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大练兵中,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这多说一点,别再扯什么四野收编了百万伪军一说了,首先一点伪满洲国军员额高点才十五万人,当年出关的老八路也不过十万人,tg就是全额收编伪满军,也才十来万,四野打辽沈的百万大军,抛去老八路和伪满军,还差个八十来万,是从天上冒出来的?我一向主张,多读多看多思考,拿脑子思考,拿常识判断,不是想当然,首先换位思考,你要是伪军,面对装备精良兵强马壮的政府军和装备破烂不堪的匪军,你说你去投匪不跟政府走?大部分普通人的智力怕还都是正常的吧,这跟亩产一万斤的笑话一样,但凡有点基础常识的人,也不会相信,当然也不能不否认,有眼光独到,思虑长远的主,不过这种人总归是少数,这个社会有精英,有普通人,而且普通人还是大多数的。

扯远了,为什么说辽沈前先说东北伪满,因为在东北大战之前,伪满军是极其重要的军事资源,这十几万装备齐全受过军事训练的军事力量,说明一点,伪满军是严重缺乏重武器和新式武器,首先日本人自己都不够用,加上为了满足守卫日本本土的需要,日本还是把伪满军中的较好装备和重武器运回本土或者装备关东军新扩编部队了,必定本土最重要,伪满军就是治安部队的档次,拿着步枪吓唬吓唬人就对了(伪满军的武器装备是东北军时代的杂式武器为主,仅步枪便有26种之多,后来日本逐步给统一成38步枪)。当然就算伪满军再烂,肯定是比现成收编训练新兵强多了。所以,果脯也罢,TG也罢,去东北后都是大量收编伪满军的,当然具体国共分别收编了多少,我现在手头没有可靠的数据,所以不敢妄言,但是按最高比例,大家最少也是二比一的,也就是共军收编了4-5万伪满军,国军收编了10多万伪满军,共军不敢乱说(哈哈哈,吃过几次亏了)。

就拿国军开喷,现在有账可查的记录,号称伪满军最强的铁石部队就投降了国军,东北各大城市的所谓先遣军,基本上也都是伪满军,伪满军包括关内的伪军,但凡大家能叫上名字大股伪军,基本上都投了国军,可以说除了降国降共又降国的郝鹏举,谁还能说出一二个有名气伪满军或者伪军投共,我自己先提一个例子,张岚峰投共那两个师(加起来一万人最多),但是张岚峰也是先投了国军,替国军打仗损失惨重,底下人不跟他干而已,除此之外还有谁。另外陈诚改编的东北9个保安司令部(东北9省)加11个保安支队(理论上讲东北保安长官序列),这些人前身大部分是伪满军,还有部分土匪,还有部分国军游击队(例如马占山部),陈长官拿这些保安团队改编了14个暂编师,按1948年国防部点编记录,东北暂编师一个师约是四千到五千人不等,少数暂编师只有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光这14个暂编师,国军就保守收编6万人左右的伪满军,其他例如长春守军,郑洞国最少用伪满军收编了两个骑兵旅,另外沈阳长春锦州(包括也不限于)等地守备部队伪满军老底也不少,此外还有东北的各路游杂部队,像什么护路军,保安部队之类(东北的保安部队也不是全部都改变成正规军了,还是留了一些),此处举个例子,堪称代表的伪满军投国军者,朴正熙大统领,当然朴大统领,是从东北跑到北平投的国军,后来被发现是韩国人,被北平国军清退遣散了(国军普通士兵不要高砂、韩籍和日籍人,阎老西除外,技术人员除外,高级军事顾问除外)。

所以实事求是的讲,四野的百万大军除了老八路和收编的少量伪满,八成以上还是征募普通东北农民,当年的我党,给老百姓分田地打土豪灭土匪,在普通屁民里,如同天神一般的大救星,加上政治教育搞得好,自然从军者如云,仇恨校长等地主豪绅者如云,实事求是的讲,委座一不给分地,二不给分粮,委座在东北所依靠都是土豪劣绅,是贪官污吏,是伪军土匪,为害一方,凭什么跟委座干,对于无财产者,谁给财产给谁效命,谁夺财产跟谁拼命,这是人类正常的社会规律,拜托某些智商不在线的兄弟,拿常识说话,拿人性说话,不要拿屁股想当然,果脯连军队的粮饷都克扣,你去给果脯卖命?所以说败了就是败了,多总结为什么失败,不要老找借口,就算借口找的再多,败了还是败了。

我个人是装备编制党,顺便扯一下,东北伪满军的编制装备情况,伪满军的军队编制是在原东北军编制基础上改编的,但做了大幅度的弱化。以其甲种步兵团为例,全团只有971人,还没有日军步兵大队的兵力多。在武器装备上,日军也弱化了伪满军,除了几支铁甲车队(装备8辆土造装甲车、22辆卡车、8辆乘车和5辆摩托车)和重炮部队(最早为6种型号的88门山炮和70门野炮,后统一为日造38式野炮和41式山炮,但是仍有很多东北军的杂炮)外,大部分伪满军都是以步兵武器为主。前面说过伪满军是以东北军时代的杂式武器为主,仅步枪便有26种之多,后期日军给伪满军提供了日军裁汰的武器,比如其步枪就统一为三八式步枪,轻机枪为大正十一年式,重机枪则为大正三年式,但是给伪满军配备的子弹也较少(主要是伪满军起义的也不少,日本人终究信不过)。伪满军最强的就是所谓的“铁石部队”,该部每个步兵团辖3个步兵营,1个战防炮连,1个迫击炮连,1个工兵连,1个辎重连,1个指挥排,1个通信排,1个卫生队;步兵每营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步兵每连连长以下188人,装备12挺九六式轻机枪,12具八九式掷弹筒;战防炮连装备平射炮8门;迫击炮连装备迫击炮8门;重机枪连装备九二重机枪8挺。不过实事求是说,后期战局不利,日本国内和关东军,都在大力扩军,自己的装备严重不足,就又从伪满军中收缴了很多装备,只给了伪满军留了一些破烂,以上种种在我看来,伪满军对国共双方的帮助有,但是也是有限的。当然少数优秀的伪满军(比如铁石)还是投了国军,最起码还是顶点事的。我打住了,越扯越远了。

当时四野上百万大军不全是野战部队,其中可担负野战机动任务的主要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以上共计约70万人;此外还有地方武装及二线补充兵团共计33万人。上述部队共计装备有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六零炮2890门,大/中口径迫击炮986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如果包括战防炮、步兵炮、高射炮等在内的话,当时东北四野的火炮(不含60炮等小炮)数量达到了2370余门。正是因为有比较雄厚的火炮底子,东北野战军才能组建一个装备大口径火炮的炮兵纵队,同时在纵队一级还有炮兵团,在师一级还组建了不少炮兵营。在步兵团一级,也编制了不少迫击炮或步兵炮连,在连一级也普遍有60炮可用。除了大量火炮外,东北解放军装备的轻重机枪、冲锋枪数量也远超兄弟部队。所以在当时,东北我军的火力是全军中最强的。甚至一些主力纵队在辽沈战役之前的装备水准,都超过了当时国军的主力军。国军当时的军一般只有2万多人,有军属炮兵营和师属山炮营就不错了,其实除少数精锐外,一般部队不仅在兵力上比不上东野的纵队,连武器也比不上。具体这块我已经有专门的文字论述,就不过多啰嗦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我知乎记录。

以1948年8月时,四野第4纵队当时有兵力40367人,装备长枪13728支,短枪2716支,冲锋枪838支,轻机枪990挺,重机枪172挺,60炮163门,迫击炮6门,高射炮10门,山炮26门,野炮10门,榴弹炮3门。野炮、榴弹炮和高射炮为纵队直属炮兵团装备,都是日式火炮,其中包括91式105毫米榴弹炮、38式75毫米野炮、90式75毫米野炮和98式高射机关炮,除了火炮外炮兵团还装备了8挺高射机枪。而山炮则配置于步兵师一级,每个师各编一个师属山炮营,当时东野的师属山炮营为9门制炮营,第4纵队实有山炮26门,基本是满编状态,第1纵队则可能超标。上述资料中对大/中口径迫击炮的统计明显是缺失的,因为不可能只有6门,此外缺失的数据还有战防炮、步兵炮,这些火炮主要在师级和团级装备。而60炮主要在营连级使用,以第4纵队当时实际装备的60炮数,每个步兵连基本可以装备2门,另外该部可能也装备有一部分掷弹筒,只不过没有在统计中。而轻重机枪的装备方面,显然是非常充实的,每个步兵连可以装备9挺轻机枪(即每个班1挺),每个步兵营可以装备6挺重机枪。此外,冲锋枪基本每个班也能装备1支,而长短枪的数量也极充分,每个步兵连可装备100支以上。而四野4纵的兵力及武器情况,4纵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纵队,但兵力和装备在东野中尚不属于最强行列。

以四野第1纵队为例,该纵队在1948年11月中旬时改称人民解放军第38军,随后部队入关时,又编入了独立师改编的第151师,全军便有4个步兵师的兵力,合计达59523人,准备长枪16769支,短枪3410支,冲锋枪3990支,轻重机枪1249挺,枪榴弹筒和掷弹筒385具,火箭筒43具,60炮320门,迫击炮85门,山、野、榴炮74门,其它各种步兵火炮55门。这东野头号王牌军的兵力,相当于关内两三个主力纵队的兵力数了。这个装备程度,在当时是可以碾压所有现存的国军主力军的。当然比起友军来,则优势是更大的。以淮海战役前二野第3纵队为例,当时全纵队参战兵力数17724人,所装备的主要武器有:步枪4808支、轻机枪349挺、重机枪58挺、冲锋枪176支、短枪544支、山炮7门、火箭筒6具、大中口径迫击炮23门、60炮18门、小炮56门、掷弹筒18具。即使关内最强的陈赓4纵辖5个旅合并了9纵辖3个旅,一共也只有山炮20门、化学迫击炮2门、战防炮3门、步兵炮4门、迫击炮86门、60炮103门、太行小炮348门、重机枪173挺、轻机枪905挺、冲锋枪643支、步马枪12398支、短枪1952支。就这样,4纵和9纵还各抽了1个旅支援军区建设。

两相对比,其中的各项兵器差距可想而知。所以淮海战役其实我军是更难打的,因为我们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没有优势,所以也就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而二野4纵在关内TG的装备中,肯定还不是最差的。在大别山的二野主力和彭大帅一野的装备,还要更差。武器装备决定着战略战术,所以在这些区域的TG,在打法上是跟四野有着很大不同的,比如后来中野围攻黄维兵团时便大量使用了“飞雷筒”,但是这个东西就是个蹩脚的玩意,火力精度射程都有问题,并不像很多地摊文学吹的那么牛逼,所以二野打黄维可以说是极其辛苦的。而四野由于武器装备比较好,在作战中较多使用炮兵和自动火器的特点就非常突出,比如四野4纵后来在塔山阻击战中,本部较大口径的火炮加上配属的一部分重炮就达到了110门,编组了两个炮群。在一线阵地上还配置了大量轻重机枪和60炮,这个火力密度是比较强的,也是能够阻击成功的重要物质条件。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

所谓为什么1948年开打,因为兵也招够了,练也练好了,武器装备也具有较高水平时,决战条件便成熟了。当然实事求是来说,有优势,并非绝对优势,东北国军也不是垃圾,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等果脯将帅,新1军新6军等驻印军远征军老底,也不是草人,请找理由的兄弟们,找理由的时候,不要侮辱别人无能,能力还是有,可惜遇到了101,技不如人,可惜自己的阵营不行,团队不行,大环境更差,美爹也鄙视委座。辽沈战役开打时,四野实际动用的主要是那70万野战部队,强调一下TG后方还没有完全肃清,土匪还是有的,不要乱地图炮,101刚去东北时候,被杜聿明廖耀湘追的到处跑,真正站住脚没几年,这点时间内,又是打土豪分田地,又是征兵练兵,搜集装备,是需要时间的,打仗不是打游戏,你点点鼠标,兵就征了,就练了,内政就练满了,需要个过程。

此时东北国军50多万兵力还是有的,再说一个题外话,国共刚刚进关的时候,东北国军的实力还是明显的,打了几年仗,国军越打越少,越打越弱,四野反而越打越强,早期是国军追着101到处跑,打了几年变成101追着国军到处跑,我只能说果脯无能,别扯什么苏修支持,收编几十万伪军,做人别双标,果脯没美帝的支持,果脯没收编伪军吗?东北国军是自己飞到东北去的,辽沈打到后期,巴大维还拿30个团的美械装备忽悠卫立煌死守,开局你比别人强,结果你输了,是你无能;开局大家差不多,你输了,也是无能;开局人家十万人,你几十万人,结果你还是输了,你还说人家比你强,有爹支持,你不是政府吗,你没爹?这种人无耻更无能,所以请部分兄弟不要再侮辱东北国军将校和国军了,实事求是的讲,他们还是能行的(人家当剿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还需要某些人替他们找理由,人家不比谁优秀,人家自己都耻于说这个,有些人还喜欢自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服高人还嘴硬,有罪。

当然101也有缺点,但是瑕不掩瑜,人家确实是人中龙凤。101在整个东北作战期间,可以说并不坚定,多次举棋不定,比如打锦西,得悉国军在锦西有四五个师的援军后,决心曾一度动摇,因为当时东野手中的机动兵力有限,比较担忧攻坚不利的情况下,不好收场。而且东北国军的这50多万兵力,很多是其精锐老底子,一些暂编师也都有不少死硬分子,其装备也不是很差,在重火力上对我仍有优势。比如后来四野光是缴获的重炮就大大超过我军当时的装备数量,缴获的各类迫击炮也与我百万大军实际装备数量相当。不过101必定不是平庸之辈,并没有过多犯错误和战场指挥能力也是一流,绝非犹豫不决如袁本初之辈,101以不到7万人的战损,却吃掉了国军的47万人,这战力能力,比果脯大部分将校,还是强过百倍的。

在三大战役中,国军的指挥始终是乱七八糟的,这种手忙脚乱的基本前提是其对我军的实力认知出现了严重的错估,同时也对其自身能力的评估也出现了严重偏差。继续以东北国军为例,到了1948年,东北的国军已经被四野打得不敢冒头,但是其认为自己多为精锐部队,即便在野战中难以抵御四野,但还是可以依靠坚固的大型城防工事固守。而委座和国军各级将校对于四野就更加缺乏认识了,其一直认为四野的纵队比国军的师也强不了多少,国防部给的战略情报也大体如此,多么自大的一群人啊。范汉杰在回忆中便提到:南京国防部和东北“剿总”对于东北解放军兵力和动向的估计,认为还是10个纵队,每个纵队兵力相当于1个独立师或加强师,每个支队的兵力相当于1个旅或加强团,地方部队——民兵数目弄不清,判断人数可能更多,但没有好的装备,更没有强大的战斗力。卫立煌认为,这七八十万东北解放军中,有至少30万是游击队,没什么战斗力。而且正规军中也是新兵多,武器少,攻坚能力严重不足。卫立煌当时的打算是,以20多个师固守沈阳,等待10个美械师的装备抵达后,更换主力部队的装备,并扩编新的部队,以待时机变化。

而在校长和国防部的评估中,更是离谱,校长认为,四野当时的一个纵队只相当于国军的一个师。如校长在葫芦岛的东进兵团编成时,便向驻军团以上军官训话:我们此次集中美械装备优势部队,兼有大量空军助战和海军协同,所有弹药和粮食能海运、空运补给,前方你们安心做战,后方我负责。此次敌人攻打锦州,最多有7个纵队,等于7个师的兵力,我们沈阳出5个军,华北出2个军,烟台来1个军,原驻葫芦岛1个军,共有9个军兵力,足够援锦之用,如若不够,还可以抽兵来。不过实事求是,就是按校长这个后方总负责也没有做好,既没有充分调动资源支援前线作战,又瞎插手干扰前线指挥官,自己举棋不定,又不信任手下。还是借用李延年在淮海战役说的那句老话:举棋不定,亡国之争。孙子兵法中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国军在1948年大决战前,可以说是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处于战争迷雾之下的委座尚未意识到共军已经变得如此之强,它们更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之后的几个月内将主力部队丧失殆尽。按委座当时的战略是,着眼于东北求稳定,在华北力求巩固,在西北阻止我军扩张,在华东华中则加强进攻,一面阻止我军南进,一面攻击我军主力。虽然此时的国军虽然力量不断下降,士气也越来越差,但毕竟本钱还不小,纸面力量还有很大优势,因此还是有一定战心的。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所以当四野主力打锦州时,委座便积极抽组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按照委座的意思,这两个兵团可不是为了锦州解围,而是要跟四野主力打决战的。委座其实并不知道四野此时的部队规模和战斗力,所以部署上就很是迷之自信。比如认为在东进兵团方向上,塔山一攻就破。从华北调过来的独立第95师,号称一挺机枪都没丢过,还自诩什么“赵子龙”师,罗奇的3个战斗团被打成了3个营,在华北没丢过一挺机枪,在塔山倒是丢下了几千人命,几百俘虏,赵子龙在塔山基本被打残了。独立95师多扯几句,很多地摊文学非扯独立95师是什么西北军,纯粹胡扯,西北军一定是冯玉祥五虎将十三太保为主,北洋陆军第十一师和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发展出来大干部,除此之外,像什么杨虎城,孙殿英,西北四马,跟西北军根本搭不上边,充其量也只是势微时投奔冯玉祥,终究是西北军杂牌,而且他们不光投过冯玉祥,照样投过蒋校长。不扯远的,独立95师其实是马鸿逵的四个团改编的,后来经过委座不断调教,大量调入黄埔生,逐渐成为中央军部队,但是该师的老底还是西北的马回回,回民不少,95师作战风格强硬,不怕牺牲,在抗战内战中算是打出来了些须威名,这才有所谓赵子龙的花名。

多扩展一下,马鸿逵这四个团是怎么被委座吃掉的,中原大战前马鸿逵归冯玉祥指挥,带了一师人马在中原征战,后来马鸿逵投奔了委座,反过来打老冯,战后部队改编成陆军第35师。甲种编制,辖三旅九团,兵员2万人,后来 委座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本来就是宁马的地盘),官给,兵不能带走,马鸿逵才不吃这个亏,偷偷挑选精锐五个团带回宁夏(这五个团就是后来宁马的老底和骨干),给委座留了四个团的老弱,这四个团后来就慢慢脱离马鸿逵的建制,被委座吃掉了,不得不说委座这手段玩的老练,后来对邓锡侯也是这么一手,硬是把老邓三个军六个师,吃掉两个军四个师,砍掉了老邓三分之二的力量,难怪老邓恨委座。1934年马鸿逵留下这四个团加上中央军的新编40旅,合编为95师,黄埔一期的唐俊德、李铁军、罗奇、何旭初先后当了师长,准确说这个西北老回回军,后几任师长中好几个是广东老表,当然抗日过程中老回回也为国尽忠不少,伤亡惨重,95师中老回回比例也下降了不少,补充了很多湖北湖南的新兵,不过95师作战勇猛的习惯还是保存下来,特别说明一点作战勇猛不是作战能力强,老回回的传统,还是集团冲锋,不怕死,蛮打蛮干,不是战斗技能强,具体可以参考一野打西北四马的战例,抗战后期95师划给62军指挥,后面也去了越南,跟着62军也算多少接受了点美械,所以95师才被很多人称为美械师,不过美械水平肯定不高。塔山战前,罗奇任总统华北战地视察官,监军的差事,见到老部队,自然激动,面对塔山共军,罗奇想出这个头,主动请缨,带95师打头阵,不得不说,这都是什么玩意,监军不好好监军,跑去抢人家主攻的位置,不过罗奇如同大部分果军将校一样,水平也就是连排长的水平,除了带队冲锋,再没有其他招了,全师高呼“没有95师攻不下的阵地”,像疯子一样,整营整团的集团冲锋,结果在塔山共军的优势火力下,打残了,又扯远了,继续说塔山。

包括独立95师在内,整个东进兵团在海空军支援下连塔山的一个阵地都没能拿下,要知道国军的实际进攻用了5个整师,国军几个主力师轮番进攻,结果一步都没能前进,守在塔山的第4纵队只不过才上了2个师和另外1个师的一小部分,总计伤亡也只有3000多人,不及全纵队兵力的十分之一,各师也都未伤筋动骨。实事求是讲,委座的东进兵团、西进兵团加起来也没有东野兵力多,但是委座远在千里之外,依靠地图、电话和想象在指挥作战,东北国军各级将校水平和士兵的技战术能力上也比东北四野差很多,但是委座就敢东西对进,力图消灭TG于东北战场,结果塔山正面就一个东野4纵,国军54军的2个师、62军的2个师加上华北“剿总”直辖的独立95师,打了整整6天,连一个阵地都打不下。不是说好的东野的一个纵队只相当于一个师吗?其实人家4纵总兵力有4万多人,任何一个师的兵力都比进攻的国军师要多,甚至其纵队预备队第11师都没怎么动,你连人家阵地的一个角都占不住。仗打成这个样子,国军的整体信心也崩盘了。不过即使打败仗了,委座还是浑然不知,后来到葫芦岛破口大骂,国军这帮人又骗委座,说什么塔山的共军不是1个纵队,而是两三个纵队,根本打不动,其实人4纵在塔山阵地只不过投入了2个多师,伤亡3000多人而已,仗都打完,这帮果脯将校,连对面的敌人到底有多少都不知道,真的侮辱人呢,国军将校自己被打败了又不承认是自己菜,恨不得就把TG说的有高达护体,硬是把敌人兵力给夸大好几倍,这样显得他们“虽败犹荣”。结果这样又吓住了其他部队,乃至于把平津的傅老总也吓到了,平津的时候,号称战神的傅老总可是,被TG打出来几十比一的战损,所以我大胆胡猜一下,说不准平津和平改编,傅老总也有被打怕的因素,因为傅老总看似指挥几十万大军,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央军,他真正能指挥动的嫡系也就是4个军(35军、101军、104军、105军)跟若干骑兵师旅,TG几下就打残了傅老总半数兵力(35军104军)。又扯远了。

至于锦州国军的覆灭更是出乎校长和国军将校的预计,当时在锦州的范汉杰认为,守上两三个星期问题不大,届时援军已到,便可汇合东西援军与解放军决战;西进兵团的廖耀湘认为,东进兵团出锦西打到锦州解围后,再汇合锦州守军问题不大,届时他再积极行动,与锦州部队夹击我军;而在锦西的东进兵团大部分是华北部队,更是心气儿比较高,认为两锦距离如此之近,在海空军支援下打通通道不是问题。结果东进兵团一米都打不动,锦州这边却全军覆没了,这还玩儿什么东西对进?塔山打不动,锦州的范汉杰也守不住,辽西的廖耀湘自然也等不到什么与锦州国军会师的机会,自己反倒稀里糊涂就被干掉了,四野主力西移,自恃精锐的廖耀湘兵团也被打得灰飞烟灭。廖耀湘所部是东北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其全军覆灭后,辽沈战役可以说胜了一大半,接下来也便没什么硬仗了,长春、沈阳国军也兵败如山倒,整个辽沈战役就在东野的凌厉攻势中结束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东北国军的装备水平依然是不错的,47万余国军被歼后,我军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其中计有轻重榴弹炮170门、重炮63门、山炮148门、平射炮40门、机关炮44门、高射机关炮16门、高射炮66门、战防炮146门、步兵炮24门、火箭炮10门、大中口径迫击炮960门、60炮3004门、重机枪2387挺、轻机枪10960挺、冲锋枪18326支、步马枪151859支、短枪4957支。大量武器装备的缴获,更加充实了东北野战军的武器装备,使得东野各部的实力达到了一个新层次,而且辽沈战役除了现实的巨大战果外,更关键的是极大地冲击了其他区域国军的士气。杜聿明在部署完葫芦岛撤军行动后,飞到了北平中转,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请其吃饭,当然主要是谈战事,不得不说老杜太忙了,委座三大战役黄埔一期生中也就是能依靠老杜一人,其他如胡宗南、孙元良、李延年都如同鸡肋,陈明仁这样能战的,基本上也弃之不用,黄维这样的也差点。可叹黄埔一期名将如云,此时委座竟然没有几个能用的。

继续说傅老总和杜老总的饭局,傅作义非常关心的是东北共军的情况,杜聿明答: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很快就会入关,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地超过关内共军。从军事上讲,共产党一年内将统一中国。据杜聿明称,傅作义当时表现很持重,没有什么新奇,也未表示他的看法。在我看来其实傅作义只不过是故作镇定而已,否则根本就不会有这个饭局,更不会问起东北共军的情况。当时东北国军主力云集,新1军、新6军就在东北,尽管后来拆出了部分师组建新军(新3军新7军),但这些部队的装备程度都是比较高的,另外东北国军中的其他部队也是美械军、半美械军居多(例如52军、53军、54军、71军、青年军整编207师,扩编的新3军,新5军(陈林达时代那个军),所谓60军、93军也号称准备部分美械)。这些部队在短短52天时间内被全歼,对国军产生了巨大的震慑效果。尤其傅作义身处华北,东北解放后,东野是必然要入关的,傅作义不得不考虑四野战斗力的问题。当时对于华北国军的未来,曾有西退绥远和海上撤退的方案。傅作义认为西退绥远太被动,而渡海南下则容易被架空,当时傅掌握了华北所有大权,美国又表态愿意直接提供武器,美国人应该是给了不少美械,仅仅傅作义嫡系部队中,傅作义不但补全了35军的装备缺额,还号称组建了三个全美械师,当然以上部队,重装备很少,应该是轻装备补齐了。

最终衡量后,傅老总认为四野大战之后需要休整较长时间,而冬季又不便大军行军,因此他认为四野入关将在1949年之后,预计大战会在春季才能开始。而在此期间,傅老总可利用美援武器再武装数十万人,这样到明春其手中的实力将足够多,是战是和都好说话。至于当下的华野,因为野战兵力少,武器也差,傅认为不会对其重兵集团构成大的威胁。谁知道太祖用兵向来不走常规路,早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时(10月30日),便命令在塔山阵地的四野第4纵队和第11纵队组成入关先遣兵团,通过冀东秘密入关,此时比傅作义与杜聿明会面还要早一个多星期。而到11月下旬,四野主力也开始入关,入关部队兵力达80万人,另有民夫15万人。对这一切,傅作义一无所知。


user avatar   chen-lei-56-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战役开始,那国军都没胜算。

国民党高层对战争的预见力和总体筹划能力实在太差。辽沈、淮海,其实都是解放军做好决战的准备,并且开始动手,甚至占了先机,刀子架到国军脖子上,国军才仓促应战。

辽沈国军想赢,必须傅作义主力出关支援锦州,而不是现实中的那点东进兵团。这需要事先在政治上摆平傅作义这个山头,要准备后勤,还要迷惑华北的解放军。

等到林彪已经南下,越过长春、沈阳,辽沈战役开打,才反应过来,那就已经晚了。只能仓促的拼凑一只东进兵团支援东北,那东北解放军就是绝对优势了,国军还因为高层预见力差而落了后手,绝对没得打。

淮海也是一样,淮海国军要取胜,只有集中兵力死守,赌解放军重火力不足,攻坚崩牙(这也是国军在解放战争中大部分胜利的方式了)。这需要提前调动华中剿总的三个兵团北上,前提是正确预判解放军主攻方向,并在政治上说服白崇禧。还需要提前收拢黄百韬。

但等到粟裕南下,淮海战役开打,那就晚了。粟裕南下抓住黄百韬,国军才反应刚过来解放军要来票大的,黄百韬、杜聿明和华中黄维刘汝明李延年,这三部分的部队都是分散的,被各个击破。没有胜算。

—————————

针对评论里说东进兵团侯镜如是共的人,所以东进兵团不可能成功,这点我要说明一下啊。东进兵团救援锦州不可能成功,和侯镜如没关系,就是太仓促了所以实力不够。

首先毫无证据显示侯镜如在塔山之前和共有私下的联系,现有证据都是塔山之战之后侯认为大势已去,才和共取得的联系。

第二,塔山在国共双方的记录里都是硬战血战,侯镜如也没有任何滑水的表现。你不能说打不赢,就怪指挥官是共的人吧?这完全就是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了。

塔山解放军8个师,国军11个师,国军主攻塔山4纵阵地,11纵在北边防备国军绕路所以不敢支援塔山阵地,实际上塔山阵地国军大概2比1的兵力优势,但在48年国军2比1优势啃不下解放军阻击阵地,这不是正常的事情吗?

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解放军10纵独自阻击国军第9兵团5个军呢,其中还包括新1军、新6军、71军这种绝对主力呢,廖耀湘把自己最有战斗力的5个师都拍上去了也突破不了10纵阻击,廖耀湘难道也是共的人?

淮海战役徐东阻击战,国军6个军突破不了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阵地呢,邱清泉李弥也是共的人?

平津战役傅作义最精锐的35军的2个师,还突破不了华北解放军1个旅的阻击阵地呢,这个旅还是1天急行军130里路赶过来,连夜挖的阻击阵地,第二天一大早就就立刻投入阻击战呢。

所以48年国军2倍兵力优势打不下解放军阻击阵地这是正常的,怪别人侯镜如干嘛?更何况塔山阻击阵地之后,在高桥还有林彪的预备队1纵,1纵是什么人?是过几年要去朝鲜打松骨峰阻击战的,你说侯镜如手底下10万人能把他们都打败了跑去锦州解围吗?侯镜如就是手底下的兵力不够,打不过,不是什么共谍。

东进兵团想去锦州解围,要像我前面所说,提前判断解放军对锦州的主攻方向,让傅作义做好准备,迷惑好华北解放军,把东进兵团兵力翻一倍,至少20万人,才有可能先突破塔山4纵、11纵,再冲破高桥1纵,在锦州完蛋之前赶到锦州!

我说的20万人已经是保守估计了。国军总体上缺乏进攻能力,进攻攻坚严重依赖新一军、新六军、整74、第5军、25军这些绝对主力部队,其实也只有这些部队展现过攻占解放军死守阻击阵地的战绩。其他部队面对解放军阻击阵地极少有突破成功的案例。每一场解放军的成功围歼国军的战例,都必然伴随着一场成功的阻击国军援军战斗,可以想想解放军成功阻击了多少国军援军了!

所以东进兵团没有新1军、新6军、第5军这种绝对主力,而且只有10万人,塔山打成那样,解放军一口气给4纵3个英雄团称号(塔山英雄团、塔山守备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侯镜如绝对对得起党国了!

—————————

怎么还在那说侯镜如是共谍?侯镜如在辽沈战役的表现有哪一点对不起党国对不起蒋委员长了?他是攻塔山阵地不卖力了,还是逡巡不前了,还是临阵起义了?要我说侯镜如仅仅10万人就敢去找锦州林彪50万人的麻烦,就这个表现我都要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了!你竟然说他是共谍?整个1948年国军里面除了黄维,还有谁和侯镜如一样只有10万人就去找林彪、粟裕主力的麻烦吗?你能再找出一个人来吗?侯镜如是共谍,那眼瞅济南城王耀武完蛋都不敢上路的国军各路计划中的援兵怎么算?手握新1军、新3军、新6军这些王牌在黑山逡巡不前的廖耀湘怎么算?见了粟裕掉头就跑卖了黄百韬的李弥怎么算?眼瞅着黄维被包围逡巡不前的刘汝明李延年怎么算?打算卖了黄维自己跑路的杜聿明怎么算?他们是不是都是共谍,还是说连共谍都不如?那干脆1948年咱们大蒋委员长找一帮共谍指挥部队得了,也比这帮党国忠良要强啊!

我再说一遍,国军突破解放军死守阻击阵地,以至于解放军整个战役部署被打乱、整个战役决心被动摇的,比如二战四平、三战四平、德惠、二战涟水、南麻临朐、豫东、集宁张家口,必须是新1军、新6军、第5军、整74、25军、35军这种绝对绝对绝对王牌部队,除了这些绝对王牌,其他所谓嫡系部队面对解放军阻击阵地那是经常性吃瘪。何况到了1948年中旬,这些绝对主力部队面对解放军的阻击阵地(黑山、徐东、新保安)都吃瘪了,何况别人侯镜如?

侯镜如碰一脑门子血,实力不够打输了,就污蔑别人是共谍,这真是寒了前线将士们都心啊!我这个国黑都看不下去了!公平何在!天理何在啊!

—————————

题外话说一句,国军高层的智力真的是硬伤。对战争毫无预见性,充斥着盲目自信、短视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对战争毫无规划,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去赢得这场战争。

从一开始就奔着剿匪去的,还是狭义上的剿匪。分批上去送,帮助解放军扩大队伍、锻炼素质、获得装备。他觉得解放军就是游击队,然后被解放军开始消灭一个整旅、整师,然后就开始几个师抱团,再然后发现解放军已经可以歼灭一个整编师(军),又开始几个军抱团,直到大决战之前,他还是没遇见的解放军已经可以消灭一个战略集团了。所以大决战都落了后手,他根本就没想到解放军要来解决一个地区的所有国军了。

国军送人头的规模,简直就是按照剧本天衣无缝的配合着解放军实力的增长。和打游戏的里随着主角等级增长的野怪一样,将将好会被主角消灭,帮助主角成长。

再加上不知所谓的用兵方向。谁告诉我20多万国军进攻陕北和彭德怀不到2万野战军、得到增援后不到3万野战军,在陕北钻山沟的意义在哪?

配合莫名其妙的自信。宿北战役被歼灭3个旅,然后莫名其妙“以继续击溃共军,再向鲁南追剿之目的”再去鲁南送2个整编师。然后又开始自说自话觉得解放军“伤亡惨重,续战能力不强”莱芜战役继续再送5万人。

玩游戏那话怎么说来着,打得准、不如接的准;玩的好、不如演的好,队友和你配合,不如对手和你配合。

——————————

再补充一个国军高层不知所谓用兵方向的例子,堪比20万人陪彭德怀在陕北钻山沟。

那就是47年底国军削并解散了范汉杰兵团。

大概的情况就是,仗打了一年半了,国军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打到了华东解放军最关键的胶东解放区。

负责进攻胶东的是范汉杰兵团,包括整8、整9、整25、整54、整64、整45,可以说除了整45其他5个军在国军来说都是平均线以上的精锐部队。对面的解放军相对并非王牌,除了一个9纵。国军人数也有优势。这个兵团可以说是国军最精锐最充实的兵团,甚至强于辽沈的廖耀湘兵团、淮海的黄维兵团、黄百韬兵团。是国军进攻实力最强的机动兵团、拳头部队,最有可能造成解放军吃不下、咬不动。

可以说,国军废了千辛万苦,付出了海量代价,终于在华东解放军的心脏附近摆上了一把相当锋利的尖刀。

我到绝对不是说尖刀捅下去就必然胜利,胜利就必然导致怎么怎么。“如果XXX,要不是XXX,就能XXX”,这是失败者喜欢的自我安慰句式罢了。

但这种时候必然是其他地方咬紧牙关坚持,至少保证尖刀先捅下去吧,至于捅的怎么样再说。

但是国军高层表示偏不!在这时他们选择把自己摆在对手心脏附近的尖刀自己掰碎,这片碎片拿去抹抹脚癣、那片碎片拿去搓搓指甲。

简直奇啦!

整25调去大别山,整9也陆陆续续调去大别山。整25是解放战争国军表现前3名的军。大别山国军天时地利人和占满了,25去了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根本没发挥作用,费效比极低。好钢用在了刀把儿上。

整64去了苏北。整64在解放战争表现也是非常好的,在国军排得上号,去苏北陪着华东最弱的解放军打酱油。

整54也是半美械主力,土木系老二。去了山海关,山海关那朋友们,那有啥啊?啥都没有。打了10个月酱油,整54再有大仗打,要等到10个月后的辽沈战役了!

剩下一个整8师,独木难支,被一顿揍,胶东被解放军收复,山东实际上也收复了,华东解放军最困难的日子过去了。

老毛:我谢谢你啊。(这次是真心的)


user avatar   aod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站在国民党角度,辽沈显然没有淮海重要性高,甚至早就应当放弃辽沈。就全国政权安全来说,东北地区相对隔离,从1931年起就事实上与国内本部相对分离,一直处于日本人影响控制之下。国军在辽沈属于孤悬,劣势很大,胜算很小。

就算辽沈战败,东北丢了,只要能守住燕山山海关一线,国民党全国政权大局不至动摇,甚至,即使辽沈平津都丢了,只要能守住淮海,政权大局尚可维持。但如果淮海丢了,那就只有退出大陆,全面覆亡失败了。

淮海战役发生的中原地区,历来是全国性政权的腹心之地,向南直达长江,威胁京沪,扼控东南,那里经济发达,是党国税源,统治根基。向西南,威胁武汉,截断长江,稍事准备可顺流而下,席卷江南,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常见的天下一统路线,如秦晋隋元故事。由中原向正西,可递进关中,西北西南由此门户洞开。向正北,接洽平津。

淮海地区一旦丢掉,南部中国即与平津交通掐断,平津孤立,必然陷落。而整个长江天险防线也将由于失去纵深,事实上不可守。长江防线一破,对方各部野战军会师难进,整个南方都不可能形成稳定防线,只能全丢。对国民党或任何南方政权来说,守江必守淮,淮海战役是必须打赢的。这是全部中国古代史告诉我们的规律。

常公这个人战略眼光还是有的。看资料,辽沈战役还没开始,即已判断东北守不住,他想把军队调进关内,可惜指挥不动,卫立煌不停。淮海之时,又动员傅作义南撤或支援淮海,同样没有遂愿,傅作义也没有听令。在淮海战役爆发后,常公又想调白崇禧军队加入战局。坦率说,这几步判断和设想都是对的,但全都落空。

作为战略统帅,能把这些步骤看清楚,做出正确决策,还是值得肯定的,至于没能实现是别有原因,不能抹煞战略功底。值得称道的是,在淮海战败下野后,常公一门心思布置退守台湾事宜,那时候南方半壁江山还在国民政府手里,但是已经坚定预判整个大陆不可守并做出守台湾的布局,这个人战略预见力还是很强的。

其实,淮海战役是国民党政府最后的战略决战,是国民党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国军应当倾尽全力争胜才对。这个认知应该有。不知道为什么淮海大战正酣的时候,白崇禧在武汉方面还佣兵数十万作壁上观。

有各种解释,比如说白判断淮海必败,不愿投入自己的桂系力量,也有说他害怕刘伯承不敢分兵,也有说蒋桂矛盾他想接机发难。这些也许都是真的,但是无论什么理由,都挡不住淮海必须争胜不能失败这一最高原则。淮海一失,任你白崇禧留有多少军队,都已无济于事,除非他想挟军起义,否则不智,但后来看又没有此类打算或动作。从这个角度,白崇禧此人绝非上品,见识难称不凡,名过其实。

也许白崇禧还觉得如同1937年故事,国军台儿庄等江北地区战败后,国民政府还可以故伎重演,返回西南地区坚持对抗。但其实已无可能,当时我党已是比日本更为可怕的对手。

不说别的,日军与国军作战,兵力始终不足,是沿着铁路等交通要地推进的。这样虽然日军势不可挡推进快且占领大量要地,但是交通要地之外的广大地区,依然控制在中国人手里,战争的主动权并未全部失去。从军事和战略的角度讲,这种形势双方只能算五五开。

而我党不同,无论是在辽沈还是淮海平津,都是我党站两厢,国军被压缩到铁路沿线几个孤立据点,很容易切段联系然后包饺子。而且我军兵力充足,实力发展迅速。战略和军事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我军手里。这种局面下,双方态势不是五五开,甚至九一开,国军毫无胜算。

总结:当辽沈淮海平津形成敌占大城市我占其余的局面后,国军事实上已经失败,除非它能够从外面调动大量军队,投入某个区域,并彻底改变其力量对比,否则失败是注定的,时间问题。

这之中,它最应该压上全部力量孤注一掷的地区是淮海:要么主动放弃辽沈和平津,集中收缩至淮海,形成全面对峙;要么趁四野被辽沈与平津牵制,调集全部剩余军力,在四野与二三野会师之前的时间窗口内,将淮海地区我军有生力量肃清或清退,总体上打成背靠长江的军事对峙,然后等待世界格局变化。这是国共实力对比发展到1948年,国军全面丧失战略主动权及实力优势后,唯一尚可一争的局面。

事实上,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确实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欧洲已经发生了铁幕演说,冷战大幕正徐徐拉开,冷战格局正在迅速发展,但尚未鼎定。一旦美苏冷战格局完全确定,在东方世界,通过对峙均势证明自身价值的常公,将会迎来彻底转机。冷战的东方铁幕和美国军力保护伞,将会沿着淮河一线降下。由此,我国将陷入南北朝局面,再次实现统一,恐怕要几百年之后,而国民党则会收一个东晋或南宋故事。

毛主席真乃天降伟人,准确抓住世界新格局形成前短暂的一两年的时间窗口,快速完成战略决战,后又不顾苏联反对,坚决打过长江去,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当然,这里面也有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和常公指挥不动的贡献。如此这般“国共合作”,才让我国避免了又一次长期历史悲剧,避免了一次可能的数百年分裂,开创了最佳格局,直至如今伟大复兴!


user avatar   soviet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抱着地图列着兵力火力然后纸上谈兵和实际打仗差十万八千里的。我年轻时候看军事地图也觉得国民党不应该输的这么惨,而那些党国名将肯定不是SB,那么一定有其它的原因。

国民党统帅之间的矛盾分歧很多人都提到了,我就聊聊国明党军的衣食住行。

辽沈开打前国民党军身上的负面效应包括且不限于:

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因为货币急剧贬值,国民党军军官普遍扣押军饷倒卖黄金大洋,数月甚至一年后再下发赚差价。辽沈战役前东北的国民党军普遍欠饷16个月。廖耀湘兵团开出沈阳前补发2月军饷,实欠14个月。当然,国民党军的军饷都是巨款,下发困难也要理解。比如少尉军官月饷可以理4次发。

营养不良体能不济训练不足。随着国民党军逐渐失去对东北农村地区的控制,城市粮食供应愈发紧张,粮价飞升。军官克扣士兵口粮倒卖。1948年4月开始士兵每天只能吃7两米饭,而国民革命军伙食标准是每天中米1斤6两另副食6到7两,后勤记录是每名士兵每年调拨560千克,看看这差额。每天7两米饭的热量,能养人吗?能训练吗?能带着25公斤武器弹药装具行军30公里吗?

衣装破旧,取暖炭火无法保证。士兵冬装不足只能蜷缩在兵营保暖,军官(柏杨)也只有两套换洗衣物。取暖的煤炭供应量只有额定的三分之一。47到48年冬天沈阳驻军待在城市里搞了个9000人冻伤。现在48年深秋了,怎么出门和东野打辽沈啊?另外,沈阳解放后,从军需仓库里缴获大约31万件新棉衣。

好,现在某位名酱兄是国民党战神,敌我态势想必早烂熟于心研究透彻,话术顶级魅力无双,上劝委座下平司令,党国的命运就看你的了,接手部队,击败你面前的共军!

运营拉跨就是被A的命,为什么总有人想当微操名酱?


user avatar   yue-ke-gong-jue-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大战役,果军哪个胜算都为零。既然都是零,也就无所谓什么胜算更大了。

tg研究的,是怎么尽可能多地歼灭果军,怎样让他们跑不掉。果军研究的,是怎样抱团取暖,怎样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葫芦娃救爷爷。。。

本来我军打算努力五年,解放华夏。没想到三年就对着真.岛夷望洋兴叹了。


user avatar   chawuciren40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必须是淮海战役啊。。。

八十万打六十万,而且还是跨越两个野战军的六十万,协同作战这个本来就是相当难打的,而且中野的装备极差,经过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型装备基本都没了,最后灭黄维兵团,还得华野支援。何况,国军在淮海战场可是集中了五大主力的两个,一个18军,一个第五军,黄百韬兵团也是很顽强,而且一多半的美械装备,都不是好打的。粟裕最后兵力相当捉襟见肘,连吴化文那种新投降的部队都派上去了。林彪自己都评价,粟裕净打神仙仗,就是因为这个。

说国军吃空额的,可是我们实打实歼灭了五十五万五千多人,国军最后还有几个残部兵团逃了。毫无疑问,我们是处于兵力劣势。而且,淮海战役,如果不是国军各种神操作,真的没办法战果这么大,一开始黄百韬兵团如果撤的早点,或者早点架设浮桥,或者和李弥兵团抱团撤退,也不至于被围。如果黄维被围第一时间强行突围,那么中野拦不住他们。如果杜聿明撤退中间,蒋公不空投手令,那还能撤回来一半人。。。说到底,还是我党天命所归啊


user avatar   the-colored-brow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好,LEX之后又暴死了一个。

还“机智的党妹”,既不机智,也不党,就剩下了个妹。

这种事情,你给我一个亿我也不会去做。

我很清楚那地方是啥代表啥。我爷爷在旅顺当了二十多年海军。

你要真的“机智”,星海广场不够你跳的?

这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说大了那叫文化战争,潜意识腐蚀。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user avatar   bing-xiong-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相关话题

  明明叫蒋介石、毛泽东,为什么有些作者偏偏写常凯申、李德胜等,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如何看待中国国民党现任主席朱立伦先生? 
  北洋军阀不是国民党人创立的吗? 
  以往常说台湾的是国民党反动派,那么国民党正统在哪里呢? 
  黄百韬是杂牌军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表现比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以及第十二兵团还要强? 
  为什么多数抗战名将在解放战争中都没什么作为?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的不少将领都是抗日名将,经历过大型战役,为何在正面非游击战中也不敌中共的野战军? 
  国民党员被抓住有没有宁死不屈的例子? ? 
  蒋介石建立政权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如果淮海战役期间,张淦兵团、张轸兵团、宋希濂兵团和一绥区全部加入淮海战场,那战役结果可能会有哪些变化? 

前一个讨论
朴正熙究竟是韩国的功臣还是罪人?
下一个讨论
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改变去永城决定的会议,孙元良到底参加没有?





© 2024-11-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