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么看待黄宏小品中「我不下岗谁下岗」等类似台词? 第1页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这里要唱个反调,有人老说没经历的体会不到那时候某某某,我倒觉得那时反而必须刚刚经历的人看异常政治正确。

首先这个要和黄宏的擦鞋和修皮鞋两个连在一起看。能熟悉这个打气的估计都能熟悉这两个我就不贴了。

你看这三部小品里作为反面形象的是谁,混吃等死的基层街道官员,小人得志的南方投机商人。要知道那会儿这两种人是下岗工人最恨的形象化身啊。下岗后再创业和基层官员送礼扯皮,光荣的老工人却要给一个过去批判暴发户让路。

何等政治正确,何等贴近现实啊,你说不能玩笑化这个事情,呸,是不是是首相啊,小不列颠啊,纸牌屋还有所有政治喜剧都别看了,你那双广电的眼睛看啥都能入戏。全球拍抗战喜剧赚的盆满钵满,就你批这个神剧那个不能丑化鬼子。大家有空看看鬼子来了这么好的电影为啥禁的,广电的观点和骂神剧的那帮惊人的一致。

好,首先批判对象没错。就说黄宏这个下岗工人形象吧。

擦鞋那个体现出一个字——装

明明是擦鞋的还要顾个保姆,保姆呢也是个下岗工人也是个擦鞋的。而且听说了保姆的之前的单位黄宏马上跪了。这个小品很好的表现了当时下岗工人的一个情况,受不了社会地位的落差,而且对过去工人身份抱着信仰般的尊敬。有点类似于革命后的落魄贵族。头可断,礼治不能乱。

打气这个体现的呢——怒

这个是很关键的,争议很大,黄宏这里表现的是下岗工人的低头不弯腰的硬气,毕竟比起擦鞋,打气的确低头不弯腰。这里的黄宏是个非常优秀的员工,获奖无数,而且看得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当时下岗已经造成社会问题,在社会污名化如此严重的时候,黄宏这个完全是给下岗员工正名好不好。

最后修鞋,体现的是——哀

这里一个小小的修鞋摊,面对社会的变革的新贵暴发户,连最后的立锥之地都没了。但在修鞋这点上还坚持原则,新鞋不钉。而且最后在智商全面碾压的情况下,让·路·了。让路给了发展。

三个故事完全体现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咋的,真实情况不愿意听了,不愿意看了。不体现出你站在天人立场点评古今不会说话了。天天叫嚣大下岗拍成电影多么多么震撼,真拍出来《钢的琴》获奖无数不也是血淋淋的院线一日游么。

拿出点对《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大护法》这些片子的深刻理解。别总截个图搞个文字狱式的低端批判。黄宏这三个小品反映的很真实,很深刻。仔细咂吧咂吧,对政府和社会的批判比你们看的不少禁片和水表剧都多。


user avatar   mowangjiao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这个台词挺好的,没毛病


大锅饭是政府搞的,没错,但受益人是谁?工人。平心而论,如果中国当初不搞大锅饭而是按照市场规律发展,这些工人本来就不应该呆在国有工厂里的(至于呆在哪你们自己想),之后国家要纠正错误了,这些本来就多余的劳动力当然就应该走,不仅应该走,而且应该感谢国企这么多年给了你工作机会。


如果按市场劳动报酬来说,大锅饭的国企不景气,说明工人的总体产出低于他们的劳动报酬。这点并不一定是因为工人懒不上进,而是因为国企领导以及国家政策出了问题(与国际市场脱轨,产品没买个好价钱),锅是领导的锅没问题,但工人也应该注意,你当初领的工资虽然也不多,但真的是比你的劳动价值要多,在国企呆着的这些年,工人其实是沾了便宜的。现在不让这些人沾便宜了,这就是所谓的下岗,工人如果明事理,应该有点感恩心才是


在资本主义社会,你给老板打工,企业不景气你不照样也要走人,凭什么国企就一定要养你到老死呢?不过似乎很多人都这么想啊,这估计解释了下岗期间有看个起来神经有问题的老头在街上高声大骂D,我当时还在想,人家挺好的一个领导人,怎么就有人骂呢,原来都是这号“感觉国家应该养我”的人在骂呀


请注意我的这个结论,是站在“当初如果不搞大锅饭”的假设上得出来的,而不是站在“去死吧你们这些屁民”的角度上得出来的。我只讲理,不煽情,无立场,拒绝帽子。


user avatar   qu-xiang-zhi-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好多人没看过几遍就乱喷,更可怕的是网上这种人还占多数。作为一个东北人,喜剧爱好者,很想谈一谈。

首先要明白这是小品,有人物代入,说话的是下岗工人黄宏,不是著名演员黄宏。自己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拿出来,用自吹自擂的方法解构,是很常见的艺术手法。比如《大宅门》里武贝勒“我有个女儿,不姓黄。找了个姑爷,他也有丈母娘。”,就体现了武贝勒对他一生混子生涯,最终被儿子打死的乌龙人生的绝望。《亮剑》里抗战末期李云龙赵刚闹别扭时和段鹏所说“少跟我提赵政委,老子比他有文化多了。”体现了他对自己和赵刚过去真挚感情的怀念。

如果这一句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随后车胎爆了一节更是把戏剧冲突发展到极致。我想大家都有绘声绘色地讲一件事情然后被台阶绊到的经历吧,是不是巨尴尬?车胎爆了和其效果相同,只不过更加夸张。黄宏本可以沉浸于“先入团后入党,上过两次光荣榜”的美好回忆,以及“我不下岗谁下岗”的自我解嘲中,吹吹牛皮,然后踏踏实实生活。但生活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他,必须将他拉回现实,让他屈服于生活的淫威,承认自己“牛皮吹大了,车胎给你打炸了。”

真实是艺术的力量之源,当时的一个小工人,不可能对国家政策有着深刻理解或者坚决反对。更不会承认自己的技术或是工作作风存在问题。黄宏的台词就代表了他们的普遍语境,可以说入木三分。

好多那个年代的作品真的好,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精品的绝唱。那种精致的设计,受制于时代而不那么斑斓,却有着如今市场化所产生的快餐作品所不具备的美感。各种用色简单,配色大气的老楼;仿宋字体的旧书;梁左的相声;崔琦的小品;吉米多维奇的习题集,都是不可复制的美。

好的喜剧是有思考的。

其实评论区里多数人还算客气,但我实在没时间一一回复了。反对我的你大可以写一篇更合理的分析,而不是用“春晚肯定服务于政治”这种笼统的理论简单解释。


user avatar   youbeifeng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典记忆】黄宏春晚,元旦晚会小品集锦(14)_搞笑_生活_bilibili_哔哩哔哩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3433379/index_14.html


一开始那小公务员不知道黄宏干什么的,因为被贬了职一肚子气往黄宏身上撒。黄宏说你至少还是个公务员你还心里不平衡?然后就开始打气的并且很激动说了这句话,话音刚落轮胎就打炸了啊,黄宏说话说大了,然后就低着头难过地不说话了,饱含深情地说这是自己生产的最后一批车。他显然也是很难舍这个岗位的。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这句话是讽刺啊。我理解的是男主角内心不舒服,强作欢颜这么说的,所以才把车胎打炸了。因为男主角这句话是一种“比惨”的台词,我们每个人都有心里不舒服然后死撑着说没事的时候。


最后两个人都决定向前看,并且找了自己的新价值,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并不是说下岗就是对的。就好像被劈腿了以后鼓励自己勇敢地寻找新的爱情,并不等于说出轨是对的啊。在那个年代,下岗往往被人瞧不起,当成Loser,对他们而言需要的是国家在舆论上告诉他们他们没错,让社会多关心他们。他们不需要听你在这定体问。


很多人是不是根本没看过这个小品,只是道听途说有这么句话就开始乱发评论了?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怀念那时候小品的。

虽然表演尴尬、强行搞笑、处处尬聊,但却把严格审查下的歌颂演绎成了黑色幽默,到今天还有人讨论可见其价值。近几年这种能让人记住、回味、讨论、批评的小品越来越少了,背后不仅仅是春晚的没落而已。

这句“我不下岗谁下岗”来自小品《打气儿》,剧情大概是一个下岗创业的自行车老工人碰上了仕途不顺的街道办干部,然后积极向上的下岗工人鼓励一肚子怨气的干部,最后却帮助了自己的故事。

冲突、转折、大圆满,明面上一个鸡汤满满的故事,但隐含的却是:辛苦大半辈子,领导一句话就下岗了,还不能抱怨。一把年纪创业,结果碰上个来情绪的底层官僚,连修车铺都开不成。

截一段对话:

黄:打气,你说你这小伙子,你哪来那么多气呀你,

句:你知道什么,你要是在原单位干得好好的,突然把你给调走了,你来气不来气呀,

黄:那你也得看往哪调了,你要能从街道办,哧溜调到国务院,全家跟着都灿烂,你来啥气呀你,你还来气。

句:我正好相反,我是从上往下掉

黄:哎呀,那就不是哧溜了,那是叭唧,我说你调哪儿去了

句:我一参加工作,就调到了市文联

黄:好哇,文联工作很清闲,动动笔杆就赚钱,轻快。

句:好什么好嘛,没有多久,我就从市文联调到了区妇联。

黄:好,妇女工作很高尚,顺便可以搞对象,方便

句:搞什么搞嘛,区妇联干了一年半,又把我调到了街道办

黄:好,好,好,工作越干越具体,老头、老太太都归你了,热闹

句:别人都往高处走,我偏水往低处流,我怎么就这么苦哟,怎么这么不顺喔

有没有感觉本应是下岗工人的抱怨,却从街道办干部的嘴里冒了出来?

所以这还是通过赞美下岗工人来给政策背书吗?!这种春秋笔法放到现在估计就给直接毙了。“我不下岗谁下岗”这话声音得越大,这幽默就越黑。

如今的春晚小品越来越家长里短、越来越鸡毛蒜皮、越来越隔靴挠痒,偶尔着眼于社会热点也往往是在政治风向下如履薄冰,而观众也配合着机械一笑然后就忘了。回头去看十几年前的相声小品,就是喜欢那种一团和气下透着的尖酸、刻薄,而不是现在表面吵闹、抖包袱下的圆滑跟逢迎。

对于春晚小品这类节目,脱离审查环境来理解创作者意图都是牵强的。


最后截一段小品台词:

句:不好意思,你才管它(女式自行车)叫姑娘,我骑恐怕不合适吧。黄:没事,你就算我姑爷。

有这种露骨的性暗示,就别指望着这小品是规规矩矩的主旋律作品了。


user avatar   ju-la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沈阳有个电视节目叫《天生吃货》,美食侦探们每天大街小巷的下馆子,为观众推荐各种小吃店。常看这个节目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主持人问那些路边小吃店老板,这店开了多久,相当一部分的回答都是二十年左右。


那么二十年前在沈阳发生过什么呢?大下岗。


二十年前的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下岗工人是异常残酷的,在几乎都是国企的沈阳,所有国企都在裁人的沈阳,成千上万的东北家庭面临着严酷的现实,怎么活下去。

国家真的应该感谢这些下岗工人,我不认为他们会喊出“我不下岗谁下岗”,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工人要为国家想”。熬过那一时期的下岗家庭,各有各的苦难和坎坷经历,共同的是他们的勤劳和坚毅。

知乎上有很多回答里说东北人懒,东北人要真懒,当年不知道得饿死多少。


现如今的沈阳,路边小吃店密度极高,《天生吃货》几乎每天一期,每期两店,到现在一千多期了,介绍过的小店估计也还占不到沈阳小店总数的十分之一,节目再播个十年问题不大。

都说东北重工业烧烤,其实也没错,二十年前沈阳根本没这么多烧烤,现在一到夏天烧烤遍地,堪称中国的深夜食堂,很多当年从事重工业生产的工人,下岗后投身美食事业,为沈阳吃货们谋福利,好多小店的老板都已经是二代目了。


最后安利一波《天生吃货》,B站上有。


========================================================


看评论,感觉中国真是进步太大太快,很多年轻人已经把温饱和大量工作机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

1998年我上大三,学院组织各班看纪录片,两个,一个是98大洪水纪实,一个是说经济状况的。看完以后,我们寝室老大笑着说了一句:纪录片拍得不错,看完让人觉得中国还是挺有希望的嘛。

虽然纪录片里说中国经济软着陆成功,但大家都不大以为然,其实明说是硬着陆又能怎样,我们这代大学生还是务实的,其实并不需要安抚我们。

几年后911发生,中国加入WTO,赢来了黄金发展时间,即便是刚经历最大规模下岗潮的东北,经济民生也有了大的飞跃,其实很多东北年轻人也不了解当年下岗有多可怕了,更何况南方年轻人。一些军迷还能记得九十年代中国多憋屈,但对于当年的经济困境也不甚了了。

然而我到今天还记得从前的某一天,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老乞丐敲开我家门,家里人给了他一些吃食的场景。爸妈告诉我是关里发大水了,许多灾民流浪到了辽宁。我很难想象他们是怎样千里迢迢一路讨饭来到这里,也没法忘记老乞丐木然的眼神。

所幸今天国家富强了,吃不上饭的人越来越少了。

有人提到非洲,去年南部非洲大饥荒和今年北部非洲大饥荒的新闻还没过去多久呢,饥饿问题哪儿那么容易解决。

在一个工业城市里,工厂倒闭,全家下岗,没有任何工作机会,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工作半生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技能没人需要,四周望去,亲戚朋友邻居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市场经济不发达,做个小买卖万分困难,住在城市里,连啃个树皮吃个观音土的机会都没有,那是怎样的绝望。

何不食肉糜?

工人要为国家想,他们帮国家走出困境,他们也终于为自己拼出了生路,他们是伟大的工人阶级。


user avatar   jing-ye-hu-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呵呵,哥们说一句公道话.

原来我也很讨厌这句话的,后来我又看了一次这个小品.

感觉这个小品很难得,说出了当年下岗真相.


当年舆论对下岗工人污名化不是一点半点的,

什么


"不上进所以你下岗了

,你太懒所以你下岗了

,你不老老实实的上班工作所以你下岗了

总之你下岗活该!!!"


但这个小品告诉大家真相不是这样的,

男主角是一个老实能干以厂为家,各类先进拿到手软的好工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领导让他第一个下岗.

说明什么?那时候下岗和你是好是坏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你不要命敢动刀子又是另一回事情了)

而且老实人,听领导话的往往第一个牺牲品,这时候人家很恶心的

给你一个最后的高帽.

这时候你还要习惯性的光荣一把........呵呵.

谢谢这个小品,说出了真相.

-----------------------------------

那时候我岁数也不算太大,但是记事早,也知道一些情况.

现在老家很少有人提这个事情,反正又开始自我感觉良好了

大谈什么"进了X钢,你就能看到你退休的生活"


我记得那时候,谁要说某人很老实.基本就是在骂人,

倒是说"不太要脸",那才是夸人.


为什么会这样,还用我多说嘛.人民群众没事就编负能量

言论来污染社会?


user avatar   wang-tao-tao-91-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黄宏的说法令人痛心,无异于伤口撒盐。

国企改革前,工人待遇非常好,有自己的免费食堂,幼儿园,学校,医院,电影院,养老等。我家是农村,小时候家里旁边有个国企煤站,里面的人相比村里就像神仙,岗位甚至可以世袭,自成一个小社会。当时村里人都说只要长大了娶到里面的职工闺女,一辈子就登天了。当然,工人只是当时中国人口的极少部分,大多数人还是农村。

但是,邓公推动的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废除许多行业垄断,鼓励市场竞争。刚开始是纺织,后来是粮食,逐层推进,这也是为了防止旧体制的既得利益集团反噬。

一旦一个行业的行政垄断被废除,该行业的国企就陷入了经营困境,该行业的职工就面临着下岗的危险。很多职工说自己被出卖,其实指的就是这些问题——实际上,不是领导,而是外部竞争摧毁了他们的生活。

大约到了2000年,家里旁边的煤站工人生活水平大不如前,很多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我理解那种痛苦,见过那种哀伤,感受过那种愤怒。那些曾经象征着天堂的家属楼,幼儿园,医院,慢慢都荒废了。

市场是伟大的,也是残酷的。

朱镕基说,他看电影看到商鞅之死最为感动;雍正一体纳粮,也曾背天下儒生之谤。我理解他们,这是励精图治者不得不承受的诅咒。

改革之痛,令人悲叹。


user avatar   heby-jar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曹丰泽 把体制问题带来的后果推给工人,就好比把教育失败推给学生,把战败推给士兵,把经济危机推给个人。

国家搞计划经济的时候,问过工人没有?

计划经济委员会制定经济大纲的时候,问过工人没有?

产品销路不畅的时候,允许开拓市场吗?

技术落后的时候,工人被允许、有条件自发进行升级换代吗?

党领导一切,出了问题的时候,就该工人来承受骂名,就该他们下岗,就该他们背黑锅?

按照马克思主义,工人不应该为这些负责,因为他们出售的是“无差别的劳动力”。


user avatar   bai-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些挺黄宏的都别努力的找姿势洗了行嘛?他演的是不是一个不但没犯错误反而给国家、工厂做出过贡献并且不出意外将来其实还能继续做贡献的劳模?他演的这个劳模是不是因为自己老实听话而不是确实对企业没价值了才下的岗?这小品是不是从头到尾都对这种混蛋的现象表示赞同?所以我们骂他骂错了嘛?

还有人说车胎打爆了是讽刺下岗,这么个纯粹制造冲突和笑点的情节讽刺个蛋了?你们是不是中文没学好所以对“讽刺”这个词的释义理解有误?“我骄傲”那位哥在每个小品都会出两次丑,照你们的意思他也是在讽刺警察讽刺兵哥哥了?

然后这个热点一出来又有很多小屁孩在那喊“不就是被裁员了嘛谁没被裁过啊有屁可哭的”,我就不说那时候政府根本没考虑过下岗工人的死活完全没有失业保险之类的救济了,也懒得跟你们细讲那时候重新找工作多困难——现在立刻把你所在地方圆一千公里你能干活的企业全关掉、然后互联网彻底消失、高铁停运只剩下绿皮车、飞机票一万块钱一张、抹掉你关于私营经济90%的记忆,差不多就是当时东北工人们的处境了——我就跟你们讲讲那时所谓的“裁员”多么傻逼:

好吧其实不用我讲,黄宏叔叔的小品已经给你们讲了80%了,没背景的老实人劳模被厂长要求首先下岗这种事儿,就是当时大部分工厂下岗的策略。

哦你们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劳模,这么说吧,劳模就相当于现在说的技术大牛,不同的是技术大牛会因为别人开出更好的物质条件而跳槽,劳模不会。也就是说,劳模是对公司绝对忠诚的技术大牛。

那么你们想想,一个企业在亏损严重但又想利用现有业务垂死挣扎的情况下,决定裁员节省成本,于是就……首先裁掉了他们绝对忠诚的技术大牛。在企业掌权者脑子没毛病的前提下,这是不是只能说明他们根本没考虑过这个企业的生存?

然而那时候大多数国企都是这么干的,把真正能拯救企业的老实人劳模都赶走,留下了一堆厂长、车间主任的亲戚朋友,这些亲戚朋友是塑造国企工人成天打牌聊天混日子形象的主力军——你跟厂长和车间主任都没关系还敢混日子?想不想要奖金了?

也就是说,下岗潮既断了真正有能力肯干活不瞎想的工人们的生路,同时也断了很多垂死挣扎还可以抢救一下的国企们的生路,这种两头都坑的政策如果还有人夸它的话,不是缺心眼儿就是曲婉婷再世。




     

相关话题

  以未来五十年的尺度看,西南,东北,西北,谁能发展的更好,都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140期被删除? 
  如何看待东北人口危机?人口负增长会给东北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为什么大家总是觉得美国要封锁中国,打压中国? 
  如何看待东北人口危机?人口负增长会给东北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怎么评价高进的《下雪哈尔滨》? 
  丰臣秀吉哪来的钱和大明还有朝鲜打仗? 
  山东人真的非体制不可吗? 
  如何看待美联储降息至零,并推出 7000 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 
  2020年8月6日,全球累计确诊逾1892万例,国内也开始有新增人员,今年疫情还要持续多久? 

前一个讨论
严格来说,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吗?
下一个讨论
有没有比较好的写中国抗战史的书籍?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