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科幻小说喜欢把宇宙描述为充满了各种外星人的繁华世界。然后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咱这屯的人几千年来没有和外界有过任何接触,没有屯外的人来拜访,也没有人走出过这个屯,屯里的人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屯外有别的屯吗?有人吗?有任何其他动物和植物吗?没人知道。
在这个繁华世界里闭塞成这样的一个地方你说他还能是什么样的?
缺什么就会强调什么。
西方人上千年来都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
自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以后,一直到上世纪20年代,持续几百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以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整个宇宙只有银河系这一个星系,仙女座大星云不过是银河系里一个小小的星云而已。
一直到1920年,沙普利和柯蒂斯的天文学世纪大辩论,最终证明了太阳不在银河系的中心,仙女座星云也不是银河系里的星云,而是独立的星系。宇宙中有数不清的星系,银河系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个星系。
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过去几百年里天文学的发现是足够颠覆他们三观的,因为他们一直渴望着地球是个具有特殊性的、被某个上帝专门为人类而造出来的东西。所以到上个世纪中叶的科幻作品极盛时期,写出来的东西就特别喜欢强调这个,实际上体现的是他们内心的不甘心。
看了一些答案,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一点物理基础:
共价键,氢键,范德华力的能量级别;
各种电磁辐射波段的能量级别。
对这两个有概念以后,就会明白,高辐射的地方,是不可能有生命的。
然后就是碳基生命的问题,虽然我不能肯定就没有以别的元素为骨架的生命,但要注意的是,碳是很特殊的,它能形成四个稳定共价键,左边的元素和右边的元素都只能形成三个。下面的元素金属性质就很强了,没有稳定共价键。而且原子量大了的话,意味着生理机能效率会低,假设一个人的力量不变,体重从130斤变成180斤,他还能做什么?(多了这50斤,在原始狩猎社会,根本就活不了)如果用三价元素作骨架,就不是增加多少斤的问题了,而是很多细胞结构根本就形成不了!
最后的问题是,但可能是最重要的:比地球大的行星,引力大,能产生的生物会比较小,是否能产生足够大的大脑是个问题,(注意,不要拿大象说事,大象不是灵长目,身体太重了会造成爪子笨拙);比地球小的行星,气候合适的时间没有20亿年,是否够进化出生命,又是一个问题。至少最近几年发现的已经有几百个之多的太阳系外行星,温度能保持液态水的,(别说用甲烷替代水,一个是极性分子,一个是非极性分子,完全是两码事!),都比地球大,这就是很麻烦的事,就算进化出了生命,能不能飞出来也是个问题,因为他们的火箭,也只能烧氢氧,或者甲烷氧。
总结一下,地球以外的地方用的也是一样的元素周期表,也是一样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样的电子层结构和四种相互作用力,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对宇宙的想象的空间就会变得小多了。
谢谢邀请。
上个space engine的截图
这是太阳系
这是银河系,光标处为太阳系。
这是星系群。点击放大,中间光标处为银河系。
这个可以这样来理解:
中国的地理跨度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而在大尺度上看,温带和亚热带的人类发展出的文明寿命更长一些。可参考知乎上关于为什么白人没有能鲸吞黑非洲。其他地区的人形蛋白质生存太难了。得出在地球上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是一到两条带上面;
在看太阳系,大家应该都听过生命适宜带的概念,因为太阳的距离不是那么远又不是那么近,刚刚好水可以流动,蛋白质生化反应能持续下去;
再看银河系,我们在什么什么悬臂的什么什么沟沟上,总之比较偏,为撒咧?因为住的太近,银河系的核心秒秒钟可以让你灰飞烟灭,一次超新星爆炸就over十几个光年内的蛋白质,更不用说致密的银河系核心区,想要活着乖乖的滚到边上去;
所以科幻作品里地球很偏僻是因为真是这样,不然还没到科幻作品进化出来,作者和读者就over了。
至于说普通嘛,这个是文学作品的通病。一般科幻作品中必须要有高科技或者极其偶然的因素,不然故事展开的宽度和深度有限,读者不爱看。
应该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