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侠,给你压缩到了30页,只能帮到你这里了,不知道你两天能不能背完这30页
20211128更
没想到这么多人关注,我把电子档的文件挂到附件上了,手机App上访问可能会报接口错误,电脑上没有问题,有需要的自取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归纳
骨 学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
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
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和跗骨(8上7下)。
③扁骨:板状,如颅盖诸骨和肋骨。
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含腔洞,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
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
②骨膜,贴于骨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椎骨和髂骨、肋骨、胸骨、肱骨和股骨的近侧端骨松质内,终身是红骨髓。
答:●椎骨的一般形态: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1个棘突,一对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
第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棘突、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侧块组成;
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
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第11和12对肋称为浮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答:●颅前窝有筛孔;
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内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
颅后窝有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口、颈静脉孔、内耳门。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
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答:●眶呈四棱锥体形。有一尖一底四个壁。
尖端有视神经管口;底呈四边形,有眶上孔和眶下孔;
上壁外侧有泪腺窝;下壁有眶下沟;
内侧壁有泪囊窝;外侧壁有眶上裂。
●骨性鼻腔呈梨形,中间是鼻中隔(犁骨+筛骨垂直板),前为鼻前孔,后为鼻后孔,侧壁上有上、中、下鼻甲和上、中、下鼻道。
答:●颅侧面观有:颞窝、颞下窝和翼腭窝(在颞下窝内侧);颏孔(下颌骨上)。
●颅底外面有:下颌窝、切牙孔、腭大孔、鼻后孔、颈静脉孔、茎乳孔、破裂孔、枕骨大孔、卵圆孔、棘孔。
答:●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有两面、三缘、三个角。
两面:前面有肩胛下窝,后面有肩胛冈、肩峰、冈上窝、冈下窝;
三缘:上缘有喙突和肩胛切迹,内侧缘又称脊柱缘,外侧缘又称腋缘;
三角: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外侧角有关节盂。
●髋骨是不规则扁骨,中部有深窝称髋臼,下部有大孔称闭孔。
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
●肩胛骨在体表可触及结构有:肩胛冈、肩峰、喙突、肩胛上角、肩胛下角、肩胛骨内侧缘。
●髋骨在体表可触及结构有:髂嵴、髂结节、髂前上棘、髂前下棘、髂后上棘、髂后下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上缘。
答:●肱骨的关节面有:肱骨头、肱骨小头、肱骨滑车。
●尺骨的关节面有: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头。
●桡骨的关节面有:关节凹、环状关节面、腕关节面、尺切迹。
●股骨的关节面有:股骨头、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
●胫骨的关节面有:胫骨内侧髁、胫骨外侧髁、腓关节面、腓切迹、下关节面。
关节学
答:●基本构造包括:①关节面:一般为一凸一凹,表面有关节软骨。
②关节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膜,内层为滑膜,能产生滑液。
③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②关节盘和关节唇:均为纤维软骨,关节盘可调整关节面,分隔、增大关节腔和关节唇可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
③滑膜襞和滑膜囊:由滑膜重叠突入关节腔称滑膜襞,可扩大滑膜面积,有
滑液分泌和吸收;滑膜膨出充填于肌腱与骨之间称滑膜囊,可减少肌与骨的磨擦。
答:关节按运动轴数目和关节面形态分三类:
①单轴关节:围绕一个轴作一组运动,包括屈戌关节)(围绕冠状轴作屈伸运动)(指骨间关节)和车轴关节(围绕垂直轴作旋转运动)(桡尺近侧关节)。
②双轴关节:围绕两个互相垂直的轴作两组运动,并作环转运动,包括椭圆关节(桡腕关节)和鞍状关节,均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③多轴关节:具有两个以上的运动轴,可作多方向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转、环转运动)和平面关节(可作多轴性滑动和转动)。
补:颞下颌关节(下颌关节)
组成:下颌骨的下颌头+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
特点:关节面表面覆盖有纤维软骨
关节囊松弛,囊内有关节盘,其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
关节囊前份较薄弱,下颌关节易向前脱位。
运动:颞下颌关节属联合关节,下颌骨可作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和侧方运动。
答:●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
特点包括: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
肱骨头大,关节盂小,有关节盂唇;
关节囊薄而松弛,其前后上壁有腱纤维加强,下壁最薄易脱位;
腔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穿过。
肩关节是球窝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髋关节由股骨的股骨头和髋骨的髋臼组成。
特点包括:①有髋臼唇;
②关节囊厚而坚,有髂股韧带、坐股韧带、耻股韧带等;
③腔内有股骨头韧带。
髋关节是球窝关节,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肩关节和髋关节相同处:①均是球窝关节;②均有关节唇;③均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④组成极为相似。
●肩关节和髋关节不同处:①肩关节囊薄而松,髋关节囊厚而坚;②肩关节腔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穿过,髋关节腔内有股骨头韧带。
答:●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组成,包括:肱尺关节(肱骨滑车+滑车切迹),肱桡关节(肱骨小头+关节凹),桡尺近侧关节(环状关节面+桡切迹)。
特点:①关节囊前后薄而松,两侧厚而紧,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
②有桡骨环状韧带。
肘关节是屈戍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可作旋前和旋后运动。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组成。
特点:①关节囊薄而松,周围有韧带加固,前有髌韧带,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②囊内有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
③腔内有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
④囊内有翼状襞和髌上囊。
膝关节是屈戌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亦可旋转。
●肘关节和膝关节相同处:①均是屈戌关节;②均有三块骨组成;③均能作屈伸和旋转运动。
●肘关节和膝关节不同处:①膝关节腔有半月板,肘关节腔内无;②膝关节囊内有交叉韧带,肘关节腔内无;③膝关节囊有翼状襞和髌上囊,肘关节囊内无。
答:●具有关节盘的关节有:颞下颌关节、胸锁关节、膝关节、桡腕关节。
●具有典型关节盘的关节有:颞下颌关节、胸锁关节。
●囊内韧带有:股骨头韧带、前后纵韧带。
●具有关节唇的关节有:肩关节、髋关节。
●能围绕三个轴运动的关节有:肩关节、髋关节、胸锁关节
答:●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组成。被界线分为两部,大骨盆(假骨盆)和小骨盆。
大骨盆由界限上方的髂骨翼和骶骨构成
小骨盆是大骨盆向下延伸的骨性狭窄处,可分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腔。
骨盆下口由耻骨联合下缘、耻骨支、坐骨支、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尾骨支围成。
女性骨盆短而宽,岬较平,上口圆形,较宽大,下口和下角较大(90~100°);
男性骨盆高而窄,岬较凸,上口心形,较窄小,下口和下角较小(70~75°)。
骨盆具有支持、保护作用,是女性分娩通道。
答:●脊柱由椎骨及其连结而成。
前后观呈柱状,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
脊柱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运动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
肌 学
一、肌的形态结构与构造::
按外形:长肌:大多梭形,分布于四肢
短肌:短小,多位于背部深层 肌性部分(肌腹):红色柔软,可收缩
阔肌:扁平呈薄状,多见于胸、腹部 腱性部分 (肌腱):白色坚韧,不可收缩。
轮匝肌:呈环形,多位于颜面部周围。
答:●胸大肌能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还可上提躯干做引体向上,提肋助吸气;
背阔肌能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还可上提躯干做引体向上。
两者相同处是:均能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均能上提躯干做引体向上。
不同处是:胸大肌能使肩关节前屈,提肋助吸气;背阔肌能使肩关节后伸。
●肋间内肌的作用为降肋助呼气;肋间外肌的作用为提肋助吸气。
●咀嚼肌包括:咬肌(颧弓—下颌骨咬肌粗隆)、
颞肌(颞窝—下颌骨冠突)、 上提下颌骨
翼内肌(翼窝—下颌角内面)
翼外肌(蝶骨大翼突外侧—下颌颈)。 下降下颌骨
答:●使头后仰的肌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竖脊肌、夹肌。
①胸锁乳突肌:一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②斜方肌:使肩胛向脊柱靠拢。若肩胛骨固定:一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提降肩胛中线靠)
③竖脊肌: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④夹肌: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①肋间内肌:助呼气。②肋间外肌:降肋助吸气。
③膈:助吸气和呼气;增加腹压。
④胸大肌: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助吸气。⑤胸小肌: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助吸气。⑥前锯肌:拉肩胛骨向前;助吸气。
⑦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增加腹压,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助呼气。
答:●膈位于胸腹间,属呼吸肌;呈穹窿形,是扁薄阔肌;
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增大,助吸气并增加腹压; 松弛时助呼气。
②食管裂孔:平第十胸椎,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③主动脉裂孔:平第12胸椎,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12主食腔)
膈的薄弱处在各相邻起点之间,若腹腔腔器经此突出胸腔,称膈疝。
答:●腹股沟管有四壁两口组成。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
补:海氏三角的组成、内容及意义各如何?
腹股沟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腹股沟三角为腹腔下壁的薄弱处,若腹腔内容物不经深环,而从腹股沟韧带处膨出,则为腹股沟直疝。
答:● ① 屈肩关节的肌主要有:肱二头肌、喙肱肌、胸大肌、三角肌。
② 伸肩关节的肌主要有:肱三头肌、背阔肌、大圆肌。
③ 收肩关节肌的主要有: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喙肱肌、肱三头肌。
④ 展肩关节的肌主要有:三角肌、冈上肌。
⑤ 内旋肩关节的肌主要有: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⑥ 外旋肩关节的肌主要有:冈下肌、小圆肌。
● ① 屈肘关节的肌主要有: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指浅屈肌。
② 伸肘关节的肌主要有:肱三头肌、肘肌、旋后肌。
答:● ① 屈髋关节的肌主要有:髂腰肌、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缝匠肌。
② 伸髋关节的肌主要有: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③ 收髋关节肌的主要有: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股薄肌。
④ 展髋关节的肌主要有: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⑤ 内旋髋关节的肌主要有:臀中肌、臀小肌。
⑥ 外旋髋关节的肌主要有:臀大肌、梨状肌、耻骨肌、股薄肌、长收肌、大收肌、短收肌等。
●① 屈膝关节的肌主要有:缝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头肌、。
② 伸膝关节的肌主要有:股四头肌。
答:● 前臂旋前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前臂旋后肌:旋后肌、肱二头肌。
足外翻肌:腓骨长肌、腓肌短肌。
答:●拇长屈肌、拇短屈肌、拇长伸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拇短展肌、拇收肌、拇对掌肌。
消化系统
答:●牙的形态分为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
●牙的构造包括: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
●牙式是指牙在口腔内排列方式。乳牙共20颗,上下左右对称,用罗马数字Ⅰ~Ⅴ表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恒牙共32颗,上下左右对称,用阿拉伯数字1~8表示(中切牙、侧切呀、尖牙、第1、2前磨牙、第1、2、3磨牙)。
●牙的分类:按时间先后分为乳牙和恒牙两类;按形状和功能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三种。
答: ① 腮腺:开口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所对的颊粘膜。
② 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
③ 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
答:●咽位于第1~6颈椎前方,起于颅底,止于第6颈椎下缘。
●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
口咽部有:舌会厌正中襞、会厌谷、腭扁桃体。
鼻腔部有: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
喉咽部有:喉口、梨状隐窝。
口咽部经咽峡通口腔;
喉咽部经喉口通喉腔,向下通食管。
答:●第一狭窄位于食管和起始处,平第6颈椎体下缘,距切牙约15㎝;
第二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平第4胸椎高度,距切牙约25㎝;
第三狭窄位于食管穿膈食管裂孔处,平第10胸椎高度,距切牙约40㎝。
●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答:●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空虚时呈管状,胃有上下2口、上下2缘、前后2壁。上口是贲门,接食管;下口是幽门,接十二指肠;上缘即胃小弯,凹向右下,其最低处转角即为角切迹,是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胃的下缘是胃大弯,凸向左下。
●胃分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管+幽门窦)。
答:●十二指肠分四部: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①上部:上部与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上部近段称十二指肠球,是溃疡及穿孔的好发部位。
②降部:降部与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肝胰壶腹的开口处;
③水平部又称下部,平第三腰椎高度;
④升部:升部与空肠转折处称十二指肠空肠曲,此处有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是确定空肠起始的标志。
答:●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呈不规则楔形,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肝上面又称膈面,有镰状韧带将肝分为左右两叶;肝下面又称脏面,凹凸不平,有 “H”形沟,横沟又称肝门,有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出入,左纵沟前有肝圆韧带裂,后有静脉韧带裂,右纵沟前有胆囊窝,后有腔静脉沟。肝下面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
●肝上界用三点表示: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交点;前正中线与剑胸结合线交点;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交点。肝下界平右肋弓,剑突下约3㎝。
答:●胆汁由肝产生。经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和胆囊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答:●阑尾根体表投影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胆囊底体表投影位于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
●结肠特征有三: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呼吸系统
答:●喉软骨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
●喉腔分三部:喉前庭、喉中间腔、声门下腔。
●喉腔内有两对皱襞:前庭襞和声襞;两个裂缝:前庭裂和声门裂;喉腔上为喉口,下通气管。
答:●左主支气管细、长、斜;右主支气管粗、短、直。气管异物大多进入右主支气管。
答:●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
●肺呈圆锥形,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包括:肺尖、肺底、肋面、纵隔面、前缘、后缘和下缘。纵隔面有肺门,内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和淋巴出入。
●肺借叶间裂分叶,左肺借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借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答:●肺上界:肺尖高出锁骨内侧上方2~3㎝;肺下界:锁骨中线与第6肋相交,腋中线与第8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0肋相交。胸膜上界:胸膜顶高出锁骨内侧上方2~3㎝;胸膜下界: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
●壁胸膜分四部:胸膜顶、肋胸膜、纵隔胸膜、膈胸膜。
泌尿系统
答:●肾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左肾在T11~L2间,右在T12~L3间
●肾形似蚕豆,分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上、下两端。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内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出入。
●肾分为表面的肾皮质和深层的肾髓质。伸入髓质肾锥体部分的皮质称肾柱。肾髓质由15~20个肾锥体构成,2~3个肾锥体合并成肾乳头,肾乳头顶端有乳头孔,肾乳头被肾小盏包绕,2~3个肾小盏汇合肾大盏,2~3个肾大盏汇合肾盂,肾盂离开肾门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被膜分为三层:内层为纤维囊,中层为脂肪囊(又名肾床),外层为肾筋膜。
答:●输尿管上狭窄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中狭窄位于骨盆上口输尿管跨髂血管处,下狭窄位于输尿管的壁内部。狭窄部是泌尿系结石易嵌顿部位。
答:●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内面。由左、右输尿管开口和尿道内口组成。此处缺少粘膜下层。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答:●男性尿道细、长、弯;开口于阴茎头;功能为排尿和排精。
●女性尿道粗、短、直;开口于阴道前庭;功能为排尿。
生殖系统
答:●精子由睾丸产生。通过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尿道排出体外。
答:●男附属腺包括:前列腺、精囊、尿道球腺。
●输精管分四部:睾丸部、精索部、腹股沟管部、盆部。
答:●男尿道分三部: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
●男尿道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两个弯曲:耻骨前弯、耻骨下弯。
●狭窄部是结石易嵌顿的部位;临床上行膀胱镜检和导尿时将阴茎向上提起可消除耻骨前弯,便于操作进行。
答:●输卵管分四部: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输卵管漏斗。
●特点和意义:输卵管子宫部为输卵管穿过子宫壁的部分,有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输卵管峡细、短、直,是输卵管结扎的常选部位;输卵管壶腹粗、长、弯,是精子和卵子的受精部位;输卵管漏斗边缘有输卵管伞,末端有输卵管腹腔口通腹膜腔。
答:●子宫位于盆腔中央,膀胱直肠之间。
●子宫呈倒置梨形,分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三部分,子宫颈分阴道部和阴道上部。子宫体内的腔称子宫腔,子宫颈内的腔称子宫颈管。
●正常子宫呈前倾前屈的姿势。前倾指子宫长轴与阴道长轴之间的夹角,稍大于90度,前屈指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的夹角,约170度。
答:●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
●子宫主韧带:固定子宫颈,防止子宫脱垂。骶子宫韧带:维持子宫前屈。
答:●乳房位于胸大肌表面,第3~6肋间。乳房由皮肤、脂肪、乳腺、纤维组织构成;乳腺由15~20个乳腺叶,乳腺叶由若干乳腺小叶组成,每个乳腺叶有一排泄管称输乳管,开口于乳头。
●乳房手术时一般采用放射状切口,因为乳腺叶和输乳管均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这样可以减少对乳腺叶和输乳管的损伤。
答:●具有系膜的肠管包括:空肠和回肠、横结肠、阑尾、乙状结肠。
●肝的韧带有: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
阴道穹 Fornix of vagina:阴道上端与子宫颈阴道部之间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阴道穹分为前穹、侧穹和后穹。后穹最深,可穿刺引流积液和积血,进行诊断和治疗。
阴道前庭 Vaginal vestibule:是位于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其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阴道口。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连于乳房皮肤与胸筋膜之间的纤维束,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乳腺癌早期可侵及此韧带使其缩短,导致乳房皮肤表面出现橘皮样变。
会阴 Perineum: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会阴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广义会阴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的所有软组织。
盆膈 Pelvic diaphragm:由盆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肛提肌和尾骨肌组成。中央有直肠穿过。
尿生殖膈 Urogenital diaphragm: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组成。男性有尿道穿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精索 Spermatic cord:从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腹环的圆索状结构,内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血管、神经、淋巴等结构。
射精管 Ejaculatory duct: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排泄管汇合而成,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腹膜腔 Peritoneal cavity:脏腹膜和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的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男性密闭,女性与外界相通。
小网膜 Lesser omentum:位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包括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两部分。
直肠子宫陷凹(Douglas腔)Rectouterine pouch(Douglas cavity):为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移行返折而形成的陷凹。该陷凹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腔积液多聚存于此。
心 脏
答:●右心房:分为固有心房和腔静脉窦。有梳状肌、卵圆窝、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右房室口、冠状窦口。右心室:分为流入道(窦部、固有心腔)和流出道(漏斗部、动脉圆锥)。有右房室口、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隔缘肉柱、肺动脉口、肺动脉环、肺动脉瓣。
●左心房:分为左心耳和左心房窦(固有心房)。有梳状肌、肺静脉口、左房室口。左心室:分为流入道(窦部)和流出道(主动脉前庭)。有左房室口、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主动脉口、主动脉环、主动脉瓣。
答:●二尖瓣位于左房室口、三尖瓣位于右房室口。
●肺动脉瓣位于肺动脉口、主动脉瓣位于主动脉口。
●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合称二尖瓣复合体。
●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合称三尖瓣复合体。
答:●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区、房室束、左右束支、Purkinje纤维网组成。
窦房结是正常起搏点,其它结构传导窦房结发出的信号。
答:●左冠状动脉:来源于主动脉,主要分支有前室间支、旋支、左缘支,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大部、右心室小部、室间隔前上2/3等。
●右冠状动脉:来源于主动脉,主要分支有后室间支、右旋支、右缘支,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大部、左心室小部、室间隔后下1/3等。
动 脉
答:●主要分支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枕动脉。。。。。。
答:●颞浅动脉--------------颧弓根部耳屏前方-------------------------压迫止血。
●面动脉-----------------咬肌前缘与下颌骨下缘交点处----------压迫止血。
●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压迫止血。
●锁骨下动脉-----------锁骨中点上方锁骨上窝内----------------压迫止血。
●肱动脉-----------------肱骨中部肱二头肌内侧-------------------压迫止血、测量血压。
●桡动脉-----------------桡侧腕屈肌与肱桡肌腱间----------------触摸脉搏。
答:●掌浅弓位于掌腱膜深面,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掌深弓位于屈指肌腱深面,由桡动脉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
●功能意义:使手掌血供丰富,血流通畅。
答:●主动脉分三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
●主动脉弓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答:●胃:胃左动脉-----来自腹腔干;胃右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左动脉-----来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短动脉-----来自脾动脉。
●阑尾:阑尾动脉-----来自右结肠动脉。肝:肝固有动脉-----来自肝总动脉。胆:胆囊动脉-----来自肝右支。胰:胰十二指肠上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胰支-----来自脾动脉。
答:●腹腔干发出:肝总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
答:●肠系膜上A发出:胰十二指肠下A、空肠A、回肠A、回结肠A、右结肠A、中结肠A。
●肠系膜下A发出: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
答:●子宫动脉起于髂内动脉,止于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分布于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子宫动脉在子宫颈外侧约2厘米处从输尿管前上方跨过。
答:●股动脉起于髂外动脉,移行为膕动脉,分布于大腿前后。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可触及搏动,并可进行压迫止血。
●足背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止于足背,分布于足背。在内、外踝连线中点,?长伸肌腱外侧可触及搏动,并可进行压迫止血。
① 动脉韧带 Arterial ligament:位于主动脉弓与肺动脉干分叉处,是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② 颈动脉窦 Carotid sinus: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为压力感受器。
③ 颈动脉小球 Carotid glonus:位于颈动脉杈后方的扁椭圆形小体,为化学感觉器。
④ 掌浅弓 Superficial palmar arch:位于掌腱膜深面,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⑤ 掌深弓 Deep palmar arch:位于屈指肌腱深面,由桡动脉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
⑥ 腹腔干 Coeliac trunk:由腹主动脉发出的粗短动脉干,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⑦ 肝固有动脉 Proper hepatic artery:发自肝总动脉,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经肝门入肝。
⑧ 子宫动脉 Uterine artery:发自髂内动脉,分布于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等。
⑨ 股动脉 Femoral artery:起于髂外动脉,分布于大腿前后。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可触及搏动,并可进行压迫止血。
静 脉
答:●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桡侧,注入腋静脉,是输液的常用血管。
●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尺侧,注入肱静脉,是输液的常用血管。
●肘正中静脉:在肘窝处,连于头静脉与贵要静脉间,是抽血和注射的常用血管。
答:●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注入颈内静脉。特点:缺乏静脉瓣,交通广泛(与颅内海绵窦、翼静脉丛及颈内静脉相通)。意义:面部化脓性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
答:●组成: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特点:缺乏静脉瓣,两端均为毛细血管。
●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吻合:门V→胃左V→食管V丛→奇V→上腔V ;门V→肠系膜下V→直肠V丛→髂内V→下腔V ;门V→附脐V→脐周V网→腹壁V→上、下腔V 。
答:●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止于股静脉。属支: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意义:是输液和注射的常用部位。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止于膕静脉。意义:是输液和注射的常用部位。
淋巴系统
答:●胸导管起自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注入左静脉角。
●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收集下半身和左上半身的的淋巴。
答:●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的淋巴。
●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的淋巴。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部的淋巴。
●左、右腰干------收集腹盆部成对器官及下肢的淋巴。
●肠干------收集腹盆部不成对器官的淋巴。
答:●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与腹壁和膈下淋巴管相通。
答:●腋淋巴结分五群:胸肌淋巴结------收集胸腹外侧壁和乳房中央外侧部的淋巴。
外侧淋巴结------收集上肢浅深处的淋巴。肩胛下淋巴结------收集颈后和背部的淋巴。
中央淋巴结------收集胸肌淋巴结、外侧淋巴结和肩胛下淋巴结输出的淋巴。
尖淋巴结------收集中央淋巴结和锁骨下淋巴结输出的淋巴。
感觉器
答:●外膜(纤维膜):分为角膜和巩膜。角膜占前1/6,无色透明,有弹性,有屈光作用,无血管,感觉灵敏;巩膜占后5/6,乳白色不透明,维持眼球形态并保护眼球内容物。
●中膜(血管膜):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是圆盘形薄膜,中央有圆形的瞳孔,虹膜内有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分别使瞳孔缩小和扩大;睫状体内有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曲度,睫状体能产生房水;脉络膜富有血管和色素,能营养眼球,吸收光线。
●内膜(视网膜):分为视部、睫状体部和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虹膜部无感光作用,又称盲部;视部具有感光作用,其中黄斑处感光最敏锐,视神经乳头为盲点。
答:●眼球外肌包括:上睑提肌------上提上睑,开大眼裂;
上直肌------使瞳孔转向上内方;下直肌------使瞳孔转向下内方;
内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侧; 外直肌------使瞳孔转向外侧;
上斜肌------使瞳孔转向下外方;下斜肌------使瞳孔转向上外方。
●眼球平滑肌包括:睫状肌------牵拉睫状小带,调节晶状体曲度;
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使瞳孔扩大。
答:●折光装置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泪器包括:泪腺、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答:●房水由睫状体产生。房水循环:由眼后房经瞳孔至眼前房,经虹膜角膜角进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汇入眼静脉。功能: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维持正常眼内压,有折光作用。
答:●鼓室位于颞骨岩部的含气小腔。
●上壁(盖壁):邻颅中窝。中耳炎→颅内感染。
●下壁(颈静脉壁):邻颈内静脉。手术时→出血。
●前壁(颈动脉壁):邻颈内动脉。有咽鼓管开口。
●后壁(乳突壁):邻乳突小房。中耳炎→乳突炎。
●内侧壁(迷路壁):邻内耳。中耳炎→面神经麻痹。
●外侧壁(鼓膜壁):邻外耳。中耳炎→鼓膜穿孔。
答:●骨迷路由骨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组成。
●膜迷路由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三部分组成。
答:●听觉感受器为螺旋器(Corti器),位于螺旋膜上。
●位觉感受器包括: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静止和直线变速),分别位于椭圆囊和球囊壁上;
壶腹嵴(感受旋转变速运动),位于膜壶腹内。
答:●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前庭窗→外淋巴→内淋巴→螺旋器(Corti器)。
脊 髓
答:●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平第一腰椎体下缘。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粗细不等,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表面有6条浅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2条、后外侧沟2条。
答:●前角:前角运动细胞,支配躯体运动。
●后角:后角固有核、胶状质等,接受躯体感觉。
●中间带: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中间内侧核,接受内脏感觉。
答:●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深感觉及精细触觉。
●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除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的非意识性深感觉。
●皮质脊髓束: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兴奋躯干和四肢的屈肌。
●前庭脊髓束:兴奋躯干和四肢的伸肌,调节身体平衡。
答:●每对脊神经相连的脊髓范围称一个脊髓节段,共31个节段。
●颈1-4节平同序数椎骨;颈5-8节和胸1-4节,同序数椎骨减1;胸5-8节,同序数椎骨减2;胸9-12节,同序数椎骨减3;腰1-5节,平第10-12胸椎;骶1-5节和尾1节,平第1腰椎。
●临床意义:脊髓病变,确定手术部位高度。(如: T10节平T7);
椎骨损伤,推算受累脊髓节段。(如: C5平C6节)
脑 干
答:●脑干分三部:延髓、脑桥和中脑。
●延髓: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脑桥延髓沟、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 、 舌下神经(Ⅻ)、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菱形窝下半(迷走N三角、舌下N三角)。
●脑桥:小脑中脚、基底沟、三叉神经(Ⅴ)、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前庭蜗N(Ⅷ)、菱形窝上半(面神经丘、前庭区、听结节)。
●中脑: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Ⅲ)、上丘、下丘、滑车神经(Ⅳ)。
答:●动眼神经核→眼球外肌(除上斜肌和外直肌); 滑车神经核→上斜肌;
●展神经核→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舌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 面神经核→表情肌;
●疑核→咽喉肌; 副神经核→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答:●动眼神经副核→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上泌涎核→舌下腺,下颌下腺;
下泌涎核→腮腺;迷走神经背核→大部分的胸腹腔脏器、腺体。
●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由上泌涎核支配。腮腺由下泌涎核支配。
答:●内侧丘系为感觉性,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深感觉及精细触觉。●三叉丘系为感觉性,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传导头面部的浅感觉。●脊髓丘系为感觉性,由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行至脑干合并而成,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除精细触觉)。
答:●皮质脊髓束为运动性,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核束为运动性,支配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小脑和间脑
答:●小脑外形:上面平坦,下面中部凹陷,中间部称小脑蚓,两侧称小脑半球,下面中线两侧隆起称小脑扁桃体。分叶:前叶、后叶、绒球小结叶。分区:前庭小脑(原小脑)、脊髓小脑(旧小脑)、大脑小脑(新小脑)。
答:●小脑通过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与脑干相连。
●机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答:●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传导头面部浅感觉及味觉。●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纤维,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深浅感觉
答:●外形可见: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
●主要核团: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乳头体核。
●功能:参与调节体温、内分泌、水盐平衡、摄食活动、生殖活动、情绪活动、昼夜节律等。
端 脑
答:●基底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豆状核和尾状核合称纹状体。纹状体分新纹体(尾状核+壳)和旧纹状体(苍白球)。
●功能:调节肌肉张力,调整运动姿势,参与学习记忆。
答:●端脑分五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分四部: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交通:借室间孔通第三脑室。
答:●第Ⅰ躯体运动区(4、6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第Ⅰ躯体感觉区(3、1、2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左右交叉管理;投影上下颠倒(头正);功能决定面积。
●视觉区(17区):距状沟周围皮质。特点: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冲动。
●听觉区(41, 42区):颞横回。 特点:接受双耳的冲动。
答:●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Broca区):额下回后部(44, 45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22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角回(39区)。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
答:●位置:丘脑、豆状核、尾状核之间。
●分部和结构:● 内囊前肢: 丘脑前辐射+额桥束。● 内囊膝: 皮质核束。
● 内囊后肢: 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顶枕颞桥束。
●一侧内囊损伤→ “三偏征” :对侧偏瘫(锥体束受损);对侧偏感(丘脑中央辐射受损);
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
脊神经
答:●组成:由前根和后根汇合而成。性质:混合性。
●成分及分布: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深浅感觉;内脏感觉纤维,传导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觉;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运动;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心肌、平滑肌运动,控制腺体分泌。,
答:●正中神经分布于:前臂前群肌(6块半),鱼际(除拇收肌),第1、2蚓状肌;手掌桡侧2/3皮肤,桡侧3个半指掌面及中远节指背面皮肤。损伤后:前臂不能旋前,不能对掌,屈指屈腕能力下降,出现“猿手”,相应区域皮肤感觉障碍。
●尺神经分布于: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拇收肌,骨间肌,第3、4蚓状肌;手掌尺侧1/3皮肤,尺侧1个半指掌面皮肤,手背尺侧半及尺侧2个半指背面皮肤。损伤后:拇指不能内收,屈指屈腕能力下降,出现“爪形手”, 相应区域皮肤感觉障碍。
●桡神经分布于:臂、前臂后群肌,肱桡肌,臂、前臂后皮肤,手背桡侧半及桡侧2个半指背面皮肤。损伤后:不能伸肘,不能伸腕,不能伸指,前臂旋后能力下降,出现“垂腕症”,相应区域皮肤感觉障碍。
答:●膈神经发自颈丛,主要分布于膈、心包、胸膜、部分腹膜、肝、胆等。
●腋神经发自臂丛,主要分布于三角肌和小圆肌、肩部和臂外上部皮肤。
●肌皮神经发自臂丛,主要分布于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前臂外侧皮肤。
答:●前臂旋前功能由正中神经支配。旋后功能由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
答:●股神经发自腰丛,主要分布于股四头肌和缝匠肌、大腿前面皮肤、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
●闭孔神经发自腰丛,主要分布于大腿内收肌群、大腿内侧面皮肤。
答:●坐骨神经主干分布于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损伤后:髋关节不能伸,屈膝能力减弱,小腿及足瘫痪,相应区域皮肤感觉障碍。
●胫神经分布于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及足底皮肤。损伤后:足不能跖屈,内翻减弱,出现“钩状足” ,相应区域皮肤感觉障碍。
●腓总神经分布于小腿前群肌和外侧群肌、足背肌、小腿外侧皮肤、足背和趾背皮肤。损伤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出现“马蹄内翻足”和“跨越步态”,相应区域皮肤感觉障碍。
答:●足内翻功能由腓深神经和胫神经支配。足外翻功能由腓浅神经支配。
答:●股二头肌由坐骨神经支配。股四头肌由股神经支配。小腿三头肌由胫神经支配。
答:●胸神经前支的皮支分布呈节段性:
第2胸N前支→胸骨角平面皮肤; 第4胸N前支→乳头平面皮肤;
第6胸N前支→剑突平面皮肤; 第8胸N前支→肋弓平面皮肤;
第10胸N前支→脐平面皮肤; 第12胸N前支→脐与耻骨联合间平面皮肤。
10. 名词解释:
① 神经节 Ganglion:神经元胞体在周围部的聚集处称神经节。
② 前根 Anterior root:由脊髓中间外侧核和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突起组成,属运动性。
③ 后根 Posterior root:由连于脊髓后角和后束的纤维组成,属感觉性。
④ 颈丛 Cervical plexus: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
⑤ 臂丛 Brachial plexus: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位于颈根部锁骨上窝内。
⑥ 腰丛 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经前支和第1~4腰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
⑦ 骶丛 Sacral plexus:由腰骶干和骶、尾神经前支组成,位于梨状肌前面。
脑神经
答:●Ⅰ嗅神经:感觉性,连于端脑,经筛孔入颅。
Ⅱ视神经:感觉性,连于间脑,经视神经管入颅。
Ⅲ动眼神经:运动性,连于中脑,经眶上裂出颅。
Ⅳ滑车神经:运动性,连于中脑,经眶上裂出颅。
Ⅴ三叉神经:混合性,连于脑桥,经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出入颅。
Ⅵ展神经:运动性,连于脑桥,经眶上裂出颅。
Ⅶ面神经:混合性,连于脑桥,经内耳门出入颅。
Ⅷ前庭蜗神经:感觉性,连于脑桥,经内耳门入颅。
Ⅸ舌咽神经:混合性,连于延髓,经颈静脉孔出入颅。
Ⅹ迷走神经:混合性,连于延髓,经颈静脉孔出入颅。
Ⅺ副神经:运动性,连于延髓,经颈静脉孔出颅。
Ⅻ舌下神经:运动性,连于延髓,经舌下神经管出颅。
答:●三叉神经含两种成分: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主要分支及布:眼神经→眼裂以上皮肤;上颌神经→眼裂与口裂间皮肤;下颌神经→口裂以下皮肤,舌前2/3粘膜,咀嚼肌。
●面神经含四种成分:躯体运动、内脏运动、躯体感觉、内脏感觉。主要分支及分布:鼓索→舌前2/3味蕾,舌下腺,下颌下腺。岩大神经→泪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表情肌和颈阔肌。
答:●迷走神经为混合性。含四种成分:躯体运动、内脏运动、躯体感觉、内脏感觉。
●分布于:喉、心、肺、肝、胆、胰、脾、肾、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
●喉上神经→环甲肌,声门裂以上喉粘膜。喉返神经→喉肌(除环甲肌),声门裂以下喉粘膜。
答:●舌的一般感觉:三叉神经→舌前2/3粘膜,舌咽神经→舌后1/3粘膜。味觉:面神经→舌前2/3味蕾,舌咽神经→舌后1/3味蕾。运动:舌下神经→舌肌。
●面部感觉:三叉神经。面部表情肌:面神经。
答:●运动眼球的脑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与海绵窦关系密切的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展神经。
内脏神经
答:●相似处:均为内脏运动神经,均需交换神经元,常共同分布于同一器官。
●不同点:低级中枢部位不同,周围神经节位置不同,分布范围不同,作用不同。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脊髓胸1~腰3节的中间外侧核。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脑干内脏运动核和脊髓骶2~4节骶副交感核。
答:●功能不同:内脏运动支配心肌、平滑肌、腺体(不随意);躯体运动支配骨骼肌(随意)。
●神经元数目不同:内脏运动有2个;躯体运动1个。
●纤维成分不同:内脏运动有两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躯体运动只有一种。
●分布方式不同:内脏运动以神经丛分布;躯体运动以神经干分布。
●中枢位置不同:内脏运动在边缘叶、下丘脑、脑干内脏运动核、脊髓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
躯体运动在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脑干躯体运动核、脊髓前角。
答:●节前纤维: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穿过椎旁节后,至椎前神经节换神经元。
●节后纤维: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随动脉行走而分布;直接分布到相应脏器。
答:●动眼神经副核(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面神经→翼腭神经节换元→泪腺。
上泌涎核→面神经→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舌下腺、下颌下腺。
●下泌涎核→舌咽神经→耳神经节换元→腮腺。
●迷走N背核→迷走N→器官内节换元→心、肺、肝、胆、胰、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
●骶2~4节骶副交感核→骶神经前支→器官内节换元→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及盆内脏器 。
神经传导通路
答:●躯干四肢深感觉→脊神经→脊N节→后根,簿束和楔束→薄束核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躯干四肢浅感觉→脊N→脊N节→脊神经后根→脊髓后角→纤维交叉→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脊髓丘系→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
答:●头面部浅感觉→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N脑桥脊束核→纤维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
答:●视感受器(视C)→双极细胞(Ⅰ)→节细胞(Ⅱ)→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Ⅲ)→视辐射→内囊后肢→距状沟周围皮质(17区)
●瞳孔对光反射:强光照射一侧瞳孔,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的反射。
视锥细胞→双极C →节C →视N,视交叉,双侧视束→顶盖前区→双侧E-W核→双侧动眼神经→换元→双侧瞳孔括约肌。
答:●锥体系由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组成。
●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半(上运动N元)→内囊后肢→大脑脚→锥体→锥体交叉(80%)、未交叉(20%)→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前角(下运动N元)→脊神经→四肢、躯干肌。
●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部(上运动N元)→内囊膝→脑N躯体运动核(下运动N元,共8对)→眼外肌,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舌肌。
答:●上运动N元损伤(核上瘫):△ 痉挛性瘫痪(硬瘫) △ 肌张力增高 △ 肌萎缩不明显
△ 病理反射阳性 △ 深反射亢进 △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下运动N元损伤(核下瘫):△ 弛缓性瘫痪(软瘫) △ 肌张力降低 △ 肌萎缩明显
△ 病理反射阴性 △ 深反射消失 △ 浅反射消失
脑脊髓的被膜血管、脑脊液
答:●产生:脑室脉络丛。
●循环: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硬脑膜窦→颈内静脉。
●功能:运送物质,缓冲和保护,调节颅内压。
答:●位置:脑底部,围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组成:大脑前A,大脑后A,前交通A,后交通A,颈内动脉。
●意义:沟通颈内A和椎A;调整脑的血供。
答:●脑由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脊髓由椎动脉和节段性动脉供血。
① 硬膜外隙 Epidural space: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壁之间。间隙内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常进行硬膜外麻醉。
②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位于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内含脑脊液。临床常进行腰椎穿刺进入此隙抽取脑脊液或进行麻醉。
③ 硬脑膜窦 Dural sinuses:由硬脑膜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而形成。窦内含静脉血。
④ 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位于蝶鞍两侧,由硬脑膜形成的不规则腔隙。其交通广泛;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展神经、颈内动脉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