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因为研究中医思维而附带看了一些西医使用比喻的情况。说几个我听到的,在患者面前解释还过得去的西医比喻:
1.晚期肝硬化就像煮熟的肝,无法逆转。
2.器官移植的寿命犹如返修的组装机,总是不如原装货来得久。
3.要保护幼苗,必须把杂草去掉。但目前的技术,化疗只能做到把幼苗和杂草一起清除掉。所以化疗后肯定有一段时间苗和草都被杀死了。要是苗先长起来,长好了,化疗就成功了;但如果草先长出来了,那么化疗就失败了。
4.孩子发烧像“火炉上烧热水”。退烧药只是往热水里加冷水,只要火不灭,病情始终会反复。
5.肺像个气球,吹到最后,没有弹性了的,就缩不回来了!(好像是关于肺气肿)
6.心瓣膜就像门,能打开能关上的门才是正常的。
7.在西医那里治了那么久,结果转到中医这边一下子就好了。很多人吃到第八个包子的时候才知道前面七个包子白吃了。(老段子了)
另外说几句题外话。我认为题主想要征集中医关于疾病的比喻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医和西医的比喻是“逻辑”与“非逻辑”的差异,是文学艺术思维和理工科思维的差异。这种差异实在过于巨大,“形象”、“巧妙”等标准未必适用于非逻辑。
西医使用比喻是为了简单说明病理特征、或明确表明病理等逻辑过程。在说明逻辑过程的时候,喻体的逻辑模型和本体的逻辑模型是类似的。这种情况下,本体和喻体之间虽然相隔千里,但某种逻辑模型却明确对应到了一起。逻辑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显著。
而中医使用比喻则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中医使用的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概念,均为没有本体的“空壳符号”。譬如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均为喻体,这些喻体代被中医拿来直接代替本体使用,通过语义分析可以确定这些概念根本没有本体。既然没有本体,那么其中的逻辑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中医在使用空壳符号上完全没有统一标准,怎么说都可以。包括千人千方、同病异治这些现象都是这样来的。另外“取象比类”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方法,也属于“非逻辑”,思维极其发散,可以说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中医如此使用比喻手法又如何能视为“巧妙”?
评判理工科的比喻,自然以简单透彻说清模型的逻辑为标准。而评判文科生的比喻,只能遵从美学标准,这样评价标准就乱了。所以题主一旦要收录中医的比喻,这问题很快就会走样。因此我建议题主只征集西医方面的比喻。
最后还是要唠叨一句,从手法上讲,比喻、联想等手法构建的逻辑关系并不稳固,它们倒是常常被用来描述“非逻辑”关系,非常适合文学、艺术等场合。涉及理工农医话题时,使用比喻时对场景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建议理工农医专业人士慎选、慎用。
附上关于中医思维和对中医“隐喻”的系列回答,仅供参考(可见文末子回答):你听信过最久的谣言或谎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