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潜艇被敌国驱逐舰发现后要怎么办? 第1页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跑路当然是必须的,但是怎么跑不只是水下,要活命需要头脑灵活。

大西洋之战是最著名的网络传说之一,实际上潜艇既没有如此不堪,也没有如此神勇。主要还是要拆分阶段的地区。

比如,对于东海岸近海时,潜艇大多数时候的对手不是一千七百吨三十节航速的舰队驱逐舰,而是一千吨二十节航速的护卫舰,在甚至是轻护舰和武装拖船。而反过来,在西部入口活动的舰队潜艇一千吨以上的排水量,装备鱼雷和火炮,则很可能对抗完整的EG或者SG编组,里面包含专业的护卫舰甚至驱逐舰。这种对抗根据时间不同双方力量也不同,有时候潜艇毫无希望,有时候却不是没有胜算——实际上即便是EG,很多时候里面的护航舰也不如狼群里参与进攻的潜艇多,掉头跑就是了。

很典型的例子SC-7里面,35艘商船5艘护航遭到11艘潜艇攻击,20艘被击沉。但是同样是SC护航,SC-130就是37艘商船8艘护航25艘潜艇进攻,0艘舰艇被击沉而U艇损失了3艘另有1艘受伤。后者虽然被吹嘘为大胜,仍然只有3艘U艇被击沉,严格意义上跑调的概率不很小。

如果从整体上说,站在U艇的角度里,战或逃的问题:战的主要问题是不划算,WW2水面环境相较于WW1更加恶劣,尤其是护航系统的采用让英格兰沿岸的船队往往有足额火炮遏制潜艇火力,同时在42年SG(支援小组)引入以后,反潜战斗往往会打得很久更加危险。逃的问题则是一旦入水要跑,行动线路受限,那就是对方看脸深弹众生平等了。

早期护航队整体上能做的很少,一方面英国人思维定势,而美国人加入得太晚,又臭名昭著地不着调,热心于关键的高速船队护航和牛仔似的围猎,另一方面又不是所有的商船随时随地处于护航队中,所以这一阶段护航舰队收效甚微——给60艘船送5艘护航舰指望击退狼群是天方夜谭。这一情况一直到1942左右才出现改观,43年左右扭转局势。

改变主要因素是航空兵覆盖面积的扩大,小型化雷达效率的提高以及护航航母/商船航母的大量入役。一方面,更多先进的装备推高了定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更多的护航舰艇意味着一旦发现潜艇,可以分兵持续性进行猎杀直到完事。战争后期RAF和USAAF甚至可以深入比斯开湾威胁近岸的潜艇,局势已然逆转。


对于真的被发现咬住的潜艇,下潜可能是必然选择。但是水面上固然近乎必死,水里同样危险(写作危险,读作看脸),有时候水面上至少可以投降活命(我爱活着)。一个非常反直觉的是,在战争早期,夜间或者能见度较差的时候反而需要上浮,因为在水下对方可以用ASDIC,但是水面上对方不一定有雷达。如果特别有种,甚至可以对炮对鱼雷,搞死护卫舰万事大吉,没必要非得下潜吃他的深弹,肉眼发现潜望镜甚至整条船都需要勇气。护卫舰被雷死或半死的不在少数,舰队驱逐舰里面也有不少,航速不是安全的保证,更何况很多护卫舰并不快。

当然,虽然下潜危险多多,但是即便是真的下潜了,不代表就真的必死,因为深弹也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投掷深弹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ASDIC的效率会因为爆炸而大大降低,导致没法跟进攻击,由此逃脱的潜艇数量相当多。这一点直到战争中期才被技术进步解决,总的来说很看心情。

核心仍然是脑子要活,运气要好。大多数王牌U艇都是顶级战术思维+顶级运气的结合品——其中运气更重要。另一些头铁的都求仁得仁了,古来如此,你看胡德大爷。

这一点上实际上大西洋舰队反映的也不能说特别好。因为这个游戏百分百定位潜艇:夜间水面定位的难度和深弹之后水下定位的难度都是0,全天候全舰队雷达声纳百分百锁定,简直不能更刺激。

小!猫!咪!你!跑!不!了!了!

我光荣级今天就要用煎鱼炸潜艇吃。




  

相关话题

  假如不幸降临在二战中后期的日本本土,有一米八的大个,身形魁梧,身体强壮,东大文学系毕业,如何躲过征兵? 
  各位大佬,有人知道军舰的高低干舷有什么划分标准吗? 
  亚速营指挥官采访中称「会战斗到最后,日本人一定懂我们」,日本网民备受感动,反映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飞虎队这么有名却无人提起苏联援华航空队? 
  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 
  沙皇俄国独特的无畏舰设计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是二战的「受害国」吗? 
  如何看待 英国海军明年初向西太平洋长期派遣航母打击群? 
  假设二战前哈布斯堡家成功成为了匈牙利国王,那么奥地利会选择和匈牙利合并吗?捷克怎么办? 
  二战时日本政府为什么决定偷袭珍珠港? 

前一个讨论
二战中法国和意大利哪个更滑稽?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英国重巡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其发挥的作用?





© 2025-0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