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盟军有哪些类似于潘菲洛夫二十八勇士的悲壮英雄史诗? 第1页

  

user avatar   chi-cheng-ling-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一个已经被交战双方资料实证的例子,下文节选自旧文章:

1943年2月26日,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于突尼斯桥头堡北段发起“牛头”行动(Unternehmen Ochsenkopf)旨在进一步扩展突尼斯桥头堡阵地。为了达成目标,阿尼姆计划将第5装甲集团军所有可用的装甲力量投入到这一作战行动中。

“牛头”行动的主攻部队将分三路进击,其中路的主攻部队包括由鲁道夫·朗(Rudlf Lang)上校指挥的朗战斗群(Kampfgruppe Lang)。2月26日,也就是朗战斗群组建的当天,这个总计有70余辆坦克的战斗群就投入作战,朝着其最终的作战目标:贝加(Beja)——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奔袭而去。

然而,在通往贝加道路上,一座名为西迪恩瑟尔的小村庄拦住了朗战斗群的去路。作为战斗前哨而驻守在西迪恩瑟尔的英军46步兵师第128汉普郡(Hampshire)步兵旅 汉普郡步兵团 第5营与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第155炮兵连设法将德军的进攻推迟了12个小时,为盟军亨特山谷防线的建立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1943年2月26日,6时30分,曼陀菲尔的部队开始对盟军左翼发起进攻。在接下来的3个星期中,曼陀菲尔的部队陆续攻陷塞杰南、塞拉特港(Cap Serrat)及塔梅拉(Tamera),迫使该地区的英法军队撤往阿比奥德山区。

就在北翼的曼陀菲尔对盟军发起进攻的同时,韦伯军群也吹响了“牛头”行动的号角。对于中路的朗战斗群而言,拦在其推进路线上的是英军第46步兵师第128步兵旅,该旅负责扼守通往贝加的道路。英军第46步兵师第128步兵旅的指挥官是曼利·詹姆斯(Manley James)准将——一名作战经验丰富的一战老兵。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第128旅及其友军的顽强抵抗将会把朗战斗群的未来,或者更长远地说,将德军非洲集团军群的未来,导向无光的深渊。

部署在西迪恩瑟尔的是由荷瑞修·纽汉(Horatio Newham)中校指挥的英军46步兵师第128汉普郡步兵旅第5营,由约翰·雷沃思(John Raworth)少校指挥的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第155炮兵连则是负责支援第128汉普郡步兵旅第5营。第155炮兵连下辖8门25磅野战炮,直接被部署在村外。

英军工兵在通往村庄的公路上布设了地雷,以防被德军装甲部队直接突破防线。实际上,第5营的步兵们十分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在对付德军改进后的III号坦克和IV号坦克时,他们手中的2磅炮已经显得有些吃力了,至于“虎”式,2磅炮估计也就只能给这头猛兽挠痒痒而已。由此,带着25磅炮的第155炮兵连所肩负的责任并不轻,除了对第5营进行火力支援外,他们还得对付德军的坦克——尽管25磅野战炮并不适应用来反坦克。在兵力的分配上,纽汉中校的第5营不仅要保护好第155炮兵连,还得负责西迪恩瑟尔周边山地的防守。步兵连被分散部署到不同的山坡,由于坡度不一,各连之间难以相互支援,如果遭遇德军的进攻,连弹药的补给都会成为棘手的问题。

一个步兵营加上一个炮兵连,驻扎在西迪恩瑟尔村的这支小部队仅仅只是英军的前哨而已。部队中的绝大多数士兵毫无作战经验,他们中的许多人刚离开英国本土,才踏上这片异乡的土地不久。

第128步兵旅的主力被部署在亨特山谷中,西迪恩瑟尔前哨的职责是巡逻周边,监测德军动向,如果德军率先对此地发起进攻,那么守军就得与德军接战,为其身后第128步兵旅主力争取到组织防御的时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苦差事,亨特山谷距离西迪恩瑟尔有12英里之远,一旦西迪恩瑟尔遭受攻击,第5营与第155炮兵连将无法及时得到任何支援。

2月25日,英军第46步兵师师长弗里曼-埃特伍德少将在炮兵顾问里格比(Rigby)准将,以及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团长威廉·麦克尼尔·格雷厄姆(William McNeil Graham)中校的陪同下,抵达了西迪恩瑟尔阵地。他们登上609号山脉,视察设立在那里的炮兵观察所,并停留了2个小时,在这2个小时中,他们没有观察到任何德国陆军行动的迹象,反倒是德国空军十分活跃——德军飞机轰炸了英军所能观察到的所有车辆,在通往马特尔的公路上空巡航着。

到了25日的夜间,这份虚假的宁静被打破了,在漆黑的夜幕中,609号山脉以及西迪巴纳的炮兵观察所观察到了大量的枪火炽焰,德军的飞机仍旧在英军头顶上巡航着,嗡嗡的引擎声以及远方持续不断的机枪扫射声让西迪恩瑟尔守军的内心倍加压抑。

当地的阿拉伯老乡早就嗅到了硝烟的味道,牧民已连夜将羊群驱向远方,远离西迪恩瑟尔周边的山脉。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距离破晓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时,西迪恩瑟尔车站的站长——一位阿拉伯人,没有留下太多的解释,直接就带着他的家人躲进了地窖之中。阿拉伯人有自己的消息来源,在群山之间通过呐喊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显然比无线电更快,也更直接。他们对这场异乡人发起的战争不感兴趣,也没有任何想要参与其中的意向,除非有利可图。

同日,英军空军情报部门报告,由大量的坦克以及步兵汇成的德军重兵正从东面逼近西迪恩瑟尔。

2月26日清晨6时,负责掩护609号山脉炮兵观察所的步兵排向第5营营部发去了紧急报告:

德军的迫击炮正猛烈地轰击着我们的阵地。

30分钟后,德军的迫击炮弹开始落在B连以及F排的阵地上。B连报告:

德军的坦克正沿着通往马特尔的公路向西迪恩瑟尔开来,但车队在前车驶入雷区后就停了下来。

工兵埋设的地雷奏效了,德军的先导坦克被炸断了履带,动弹不得,弃车逃离的乘员在爬出坦克时被英军的机枪击毙。部署在公路旁的坡地上的F排开始与德军交火,4门25磅炮向视野中的8辆德军坦克(其中包括3辆“虎”式)以及紧随其后的装甲运兵车开火。由于F排所在的坡地阻碍了视野,海拔相对F排更低的E排根据609号山脉炮兵观察所的引导,在2000至3000码的距离上对德军进行间接瞄准射击。

由亨德森中士所指挥的离公路最近的1号炮组被部署在斜坡的边缘上,这门火炮的射界最佳,能覆盖马特尔公路上的大部分目标,然而这也使得1号炮组首当其冲地遭受了德军迫击炮和机枪的火力打击。到了8点时,德军的装甲掷弹兵来到前线,他们在小山的掩护下迅速地部署好阵地,开始对B连和F排倾泻火力。

F排与E排改用高爆弹,对德军步兵阵地进行轰击。这一自清晨6点就开始的首轮战斗持续了将近3个小时,德军意识到他们无法从正面突破英军的防线,于是扔下了1辆燃烧着坦克和2辆被击伤而抛锚的坦克,暂时性地撤退了。

9点30分时,F排弹药即将告罄。在战斗人员与德军激战的时候,后勤部队冒着被德军战机扫射的危险,将大量的弹药从汉普郡农场运抵西迪恩瑟尔,第155炮兵连所有可用的人员此时都已行动起来,许多人徒手携带着炮弹,从E排的阵地出发,穿越被德军机枪和迫击炮的火力封锁的战场,为F排补充弹药。

纽汉来到了D连阵地所在的小山坡,以便更好地掌握战场的情况。尽管B连与第155炮兵连承受了德军那毁灭性的火力打击,但显而易见,德军前进的脚步已被他们逼停,动弹不得。战火已逐渐波及到A连和D连的阵地,德军的战机也开始出现在战场上空,8架ME109盘旋着,首先对行驶在前往亨特山谷的公路上的英军车辆发起进攻,击毁了数辆布伦装甲运兵车,这些被击毁的装甲运兵车中就有正在为西迪恩瑟尔运送弹药的车辆。第5营的士兵们不得不加快脚步,冒着被德军战机收割以及弹药殉爆的危险,从燃烧着的装甲运兵车上将宝贵的弹药抢救出来。

清除掉弹药运输车辆后,德军战机开始对英军阵地进行扫射,给英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在此期间,有2架以第155连的火炮阵地为目标的德军战机闯入了英军阵地,被英军用防空机枪以及一些轻武器所组织起来的防空火力击落。

9点40分,609号山脉炮兵观察所向营部报告:

德军步兵正在对我们发起攻击。

负责掩护这处炮兵观察所的步兵排与包围上来的德军步兵展开了激战,直到10点30分,该排排长希斯(Heath)中尉向营部发出最后的信号:

我们已无法阻止德军的前进,阵地失守。

就在609号山脉炮兵观察所失守的同时,负责掩护西迪巴纳炮兵观察所的步兵排排长阿摩司(Amos)中尉向纽汉报告:

两个德军步兵连正在进攻我们的阵地。

这场人数为6比1的悬殊战斗持续了一个小时,11时30分,阿摩斯中尉向营部发出他最后的报告:

只剩下我和其他3个人了,我们已坚持不了多久了。再见,保重。

在此之后,营部与西迪巴纳炮兵观察所失去联系。不久,A连报告德军步兵已占领他们前方的阵地,即一处被称为“驼峰(Camel's Hump)”的位置,但这群德军没有继续前进,他们暂时停下了脚步。

失去609号山脉以及西迪巴纳这2个最为重要的炮兵观察所后,战斗的形势已变得越来越明朗。德军已经分兵,一部分绕远道,自北面沿着铁路线对C连与A连发起进攻,另一部分则是在坦克的伴随下沿着马特尔公路自东面发起进攻。

朗上校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优先将英军2处炮兵观察所拔除将会影响到英军火炮的作战效率,但从英军的报告来看,两路德军对于朗上校计划的执行并不同步,而且也花了比他预期的还要长的时间。西迪恩瑟尔的守军比他所预想的还要棘手,第155炮兵连所展现出来的反坦克能力让朗战斗群停滞不前,受限于当地的特殊地形,他们的装甲部队无法像以往一样摧枯拉朽般地突破西迪恩瑟尔这一看起来并不牢固的英军前哨——如果要前往贝加,他们就必须要将这一小撮恼人的英军守军给击败。

对于纽汉而言,他的部队已经成功地遏制德军的攻势,为后方部队争取到了时间,尽管德军还未真正突破防线,但2处炮兵观察所的损失让第155炮兵连一下子就落入了劣势。仍旧奋战在火炮掩体以及散兵坑中的炮兵和步兵们本能地意识到,在接下来的战斗里,他们得彼此依靠,并肩作战了——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从这场将会更加残酷的激战中活下来。

10点15分,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团长格雷厄姆中校抵达了前线,来看看他的炮兵们情况如何,映入眼帘的情况让格雷厄姆中校终身难忘:

露营用的帐篷与垃圾场此时正无声地燃烧着。许多士兵都已在上午的战斗中身亡或是负伤。但仍活跃在阵地上的这些士兵们,无论军衔几何,都保有着高昂的士气,他们意志坚定,毫无畏惧,没有一个伤员发出抱怨的声音。

此时F排的阵地已处于德军的炮火之下,德军的迫击炮正猛烈而精准地轰炸着通往营部的道路,每隔3秒就会有一枚炮弹坠落大地,而F排的士兵们也不甘示弱,全力对德军的阵地予以还击。疾驰在贝加公路上的布伦运兵车从汉普郡农场运来了更多的弹药,德军的战机此时仍在狩猎着——在200英尺的高度上,许多布伦运兵车被德军战机扫射并引燃。但是,为了让第155炮兵连的25磅炮们能继续作战,英军士兵们还是像上午那样,冒着危险从燃烧着的运兵车上将仍能抢救的弹药给卸下。

在第155炮兵连F连斯塔弗特(Stavert)中尉的引导下,第5皇家中型炮兵团从亨特山谷之外开火,来支援西迪恩瑟尔守军。根据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的记录,当时大约是11点45分,德军一个由8辆坦克以及支援步兵所组成的小分队开始向西迪恩瑟尔推进,第5皇家中型炮兵团接收到的地标信息并不完整,尽管如此,第5皇家中型炮兵团仍旧根据这些不全的信息对西迪恩瑟尔进行了火力支援,虽然没有击毁任何1辆德军坦克,但这一阵来自远处的密集炮火成功地迫使这支德军小队撤离了。

不幸的是,第5皇家中型炮兵团很快就与西迪恩瑟尔失去了联系。

12点40分,德军已集结起一支拥有30辆坦克,4辆自行火炮的突击队,准备从侧翼突破英军的防守。此时,E排与F排正响应着遭受攻击的第5营步兵连连部的请求,对德军步兵、机枪及迫击炮所在的位置进行炮火覆盖。第5营的步兵们屹立在多石的丘地上,竭尽全力地阻止德军的前进。第155炮兵连的炮兵们将保护步兵作为首要目标,尽其所能地集中力量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尽管德军的坦克得沿着狭窄的山谷前进,通行不便,但包围圈还是如同绞索般逐渐收紧,25磅炮所标定的距离缓慢且稳定地自4000码降至3000码,再从2500码降至2000码……

将近14点时,1辆“虎”式及2辆IV号越过马特尔公路雷区的南缘,向F排的阵地开去,此时,交战距离已拉近至600码,F排迅速地换上了穿甲弹,将这3辆坦克击毁。即便如此,德军步兵还是锲而不舍地爬到坦克上,对F排的士兵开火,使得F排的伤亡人数不断地攀升。

就在德军的坦克被击退的同时,德军的步兵已经渗入B连右翼的山脊,这段防区的漏洞实在太大,部署在B连右翼的第1/4营 A连没能及时发现并阻击德军步兵的前进。这群带着重机枪的德军步兵推进到E排的右翼,开始对E排开火。

一时间,自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团部、F排以及第5营步兵连连部的观察所反馈而来的目标信息如暴雪般压往E排——所有地方都亟需火力支援。经过一番仔细地观察,E排成功锁定了德军机枪所在的位置,并用右侧的2门火炮予以还击,半小时后,德军的机枪点终于沉寂了。在这段时间里,根据F排观察所的报告,德军的增援部队正通过车辆运往前线,E排左侧的2门火炮对这些德军车辆进行了炮击,10分钟后,这些德军车辆撤离了。

根据朗战斗群的指挥官鲁道夫·朗上校所记录的《朗战斗群在突尼斯的战斗(第10装甲师)》:

按照我给他的命令,豪特上尉不仅带着他的第86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突破了西迪恩瑟尔 - 科萨尔梅祖拉公路从而切断了敌军与贝加之间的通讯,他还继续与第1营的主力向北推进,直接与英军的前线阵地进行交锋。

15点时,德军步兵切断了西迪恩瑟尔与汉普郡农场之间的道路,再也没有车辆能携带着弹药通过德军的封锁进入西迪恩瑟尔了。

第5营B连连长约翰·莱特尔(John Lytle)中尉向纽汉报告:

我们现在只剩30个人了,德军正在攻击我们的阵地。

不久之后,第5营与B连失去了联系。

至此,西迪恩瑟尔的英军已彻底陷入德军的包围,如汪洋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可能倾覆于巨浪之中。

15时左右,F排向E排发去最后一条信息:

德军坦克正在集结,我们即将遭受攻击。

收到报告后,E排的4门火炮立即向德军坦克集结的位置进行集火射击,然而他们已无力阻止德军接下来的行动。

20分钟后的15点30分,在13辆位于反坡的坦克的火力支援下,德军坦克群开始沿着马特尔公路朝西迪恩瑟尔推进。1辆“虎”式冲锋在前,被F排亨德森中士的1号炮组命中3次,动弹不得,紧随在“虎”式之后的是一辆体型稍小的IV号坦克,试图越过已抛锚的“虎”式继续前进,这辆IV号马上就被1号炮组击毁了,接着冒出头的是第2辆IV号,同样很快就被1号炮组击毁。

见状不妙的德军坦克开始后撤,从远处用火炮和机枪攻击F排与E排的阵地。由于不像E排那样有山坡的阻拦,F排承受了德军大部分的火力打击,那些只在半坡上探出炮塔来开炮的德军坦克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他们集中火力,一轮只打击1个炮组,炽热的火药与弹片将英军炮组成员的血肉之躯撕碎,堆放在25磅炮旁的弹药被引爆,如同英军士兵那短暂的一生般燃烧殆尽……

一切似乎都结束了,F排的阵地沉寂下来,16点时,德军坦克继续沿着道路前进,但等待着他们的是奄奄一息的F排那最后的绝命反击。

在20码的距离上,亨德森中士的1号炮组再次将德军坦克群的头车击毁,2名受伤的坦克乘员弃车逃离,片刻之后,德军的炮弹直接命中了1号炮组,将钢铁铸就的25磅炮化为残骸。除了身受重伤,之后在德军医院中康复的亨德森中士外,1号炮组的其他成员在这次炮击中全部阵亡。

击毁1号炮后,德军坦克开始爬上F排所在的山坡。F排的指挥官泰勒(Taylor)中尉,带领着包括传令兵、炊事兵在内的所有仍幸存着的士兵,操纵着剩下的3门25磅炮继续与德军坦克战斗。陡峭而崎岖的坡地使得德军坦克的火力压制能力大打折扣,尽管结局已经注定,F排仍旧体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没有放弃阵地,而是继续与德军坦克战斗了一个多小时。最终,25磅炮的标定距离由50码降至10码,F排与德军坦克短兵相接,打出最后一轮炮弹。

自F排的阵地上响起的火炮开火声越来越稀疏,直到17点30分左右,F排的阵地才彻底陷入死寂。

之前曾引导着第5皇家中型炮兵团从远处对西迪恩瑟尔进行火力支援的斯塔弗特中尉被德军俘虏,他亲身经历了F排与德军坦克的最后一战:

德军坦克的炮塔自山脊的边缘缓缓展露,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火炮轰鸣声,整个世界突然间沸腾起来,25磅炮与德军坦克炮开火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清晰。硝烟漫布,空气中弥散着高爆弹发射后所残留的细小而可怖的红色印痕。
3号炮的炮盾上部被弹片打出一排小孔。中士对他的士兵们大吼着,让他们保持着低头的姿势,此时他们正竭尽全力地装填着炮弹,速度远超平日训练时的记录。很快,火炮开火了,中士像刚才那样继续怒吼着,一道曳长的红光标识出炮弹的轨迹,这枚炮弹从侧面击中了“虎”式的前装甲,然后被弹向空中。
4号炮已无法继续战斗了,火炮身管歪歪扭扭地倚靠在扭曲的耳轴上,一堆被引燃的弹药正无声地炙烤着这摊被德军炮火所砸烂的废铁,在4号炮的火炮掩体外,几名负责计算射击诸元的士兵俯卧着,他们躺在地上,仿佛睡着了一般。
一枚炮弹击中了指挥所的拐角,在我的耳边炸开。炽白的闪光充斥着我的视野,我听到了爆炸声,却感觉不到冲击。操纵2号炮的一名士兵倒下了,他的两只脚踝被弹片射穿。另一名操纵着3号炮的士兵倒进壕沟里,他的脸上满是鲜血。
尽管此时我们排已濒临崩溃,但反坡上的那些坦克仍在用猛烈的炮火轰击着我们的阵地。每个火炮掩体都已陷入火海,如同但丁笔下的炼狱,士兵们俯身躺在烈焰之中,一箱箱弹药如同巨大的焰火筒般被接连引燃,殉爆,裹挟着红焰的滚滚黑烟直冲云霄。一枚炮弹命中了3号炮的炮盾,仿佛蘸湿的吸墨纸般,巨大的冲击力将这块炮盾扭曲揉折。
难以置信,经历如此的激战后,我们排还有人活着,我跌跌撞撞地跟在他们后面,跃入壕沟。最后一门火炮此时已经停止了射击,1辆“虎”式带领一长列似乎望不到尽头的IV号坦克从缓慢从我们面前驶过。如果阵地上有什么东西看起来仿佛在动,这群德军就会对其开枪。

拔掉F排这枚钉子后,德军坦克沿着公路驶向E排阵地,将其包围。

在这一整天的激战中,F排的炮兵观察所一直在为E排提供德军的位置。由于坡度的原因,E排仍未看到德军坦克的身影,他们只能用间接火力去对付距离在1000码以内的德军坦克。与直接暴露在德军视野中的F排不同,这道山坡保护了E排,使其未因德军火力损失严重。

随着德军坦克的不断推进,25磅炮所标定的距离越来越小,直到弹道已无法越过山坡,所有的火炮突然间陷入沉寂。E排的炮兵们冷静地为火炮上好膛,只待德军坦克从坡顶冒头。过了一会,F排的炮兵观察所报告:

德军的坦克正在集结,有15 - 20 - 30 - 40 - 42辆坦克,他们正向你们的右翼移动。伙计们,祝你们好运,现在只能看你们的了。

17点刚过,第1辆德军坦克越过山脊,4门25磅炮齐声发出怒吼,宣告了死斗的开始。德军坦克与25磅炮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缩短,直至25码。源源不断的坦克如披重甲的古代骑士般涌入E排的阵地,用机枪与高爆弹横扫着,意图将任何能活动的事物赶尽杀绝。德军的坦克蛮横地撞开沙垒,驶入火炮掩体,用履带撕碎狭长的掩壕,将仍旧在抵抗的炮兵们抹灭。

17时51分,E排指挥所的通讯兵爱德华·沃尔什(Edward Walsh)用无线电发出E排最后的呐喊:

德军的坦克上来了

在电文的末尾,沃尔什用摩尔斯电码留下他最后的祝愿:

···

摩尔斯电码“···”,意为“V”,即“胜利(Victory)”。

直至18时30分左右,夜幕降临之际,仍有1门25磅炮和几挺布伦机枪坚持着,在10至20码的距离内与德军坦克展开近距离作战,但很快,这一稀疏的枪炮声就永远地熄灭了。

根据朗战斗群的指挥官鲁道夫·朗上校所记录的《朗战斗群在突尼斯的战斗(第10装甲师)》:

很快,第1营的作战体现出了成果: 轰向装甲部队的敌军炮火在逐渐减弱,最终完全熄灭。战斗工兵们迅速地清理了雷区,被炸瘫而阻塞道路的坦克被推到路边,装甲部队终于能翻越山坡,沿着蜿蜒的公路继续前进,将敌军苟延残喘的炮兵部队消灭。

纽汉目睹了德军坦克与第155炮兵连的交战,几天后,他向《每日先驱报(Daily Herald)》报的记者奥斯丁(A. B. Austin)描述了他眼中所见的这场英勇作战:

30辆德军坦克沿着公路向第155炮兵连所在的阵地驶去。我们在道路的一侧部署了4门火炮,在另一侧也部署了4门火炮。德军坦克先是占据了一处有利地形,对公路一侧的火炮阵地开火,这一侧的4门火炮一门接着一门被德军击毁。艾弗特(Evert)所指挥的炮组直到最后一刻也在勇敢地与德军坦克交战。
解决完一侧的火炮后,德军坦克转向了公路另一侧的火炮。勇敢的炮兵们不断地朝德军坦克开火,击中一辆又一辆坦克,但德军的坦克还是冲了上去,将3门火炮摧毁。最后的一个炮组在坚持着,对德军开火。
最后,我看到,德军坦克缓缓逼近炮兵们,此时最后一门火炮与德军坦克之间的距离已经拉近至10码。
在这场战斗中,第155炮兵连击毁了7辆德军坦克。这些炮兵们是多么的了不起啊!他们每个人都配得上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2月26日的整场战斗开始前,在火炮阵地以及炮兵观察所中,第155炮兵连总计有130名官兵于前线作战,其中9人为军官。在德军坦克突破第155炮兵连的阵地之后的次日,该连仅有9名幸存者设法返回了英军防区,其中7人负伤。该连其余的士兵不是在战斗中阵亡就是被德军俘虏。

无论如何,第155炮兵连的阵地在德军坦克的猛攻下失守了,在昏暗灯光的指引下,德军的坦克纵队缓缓开下山坡,碾过第5营D连的阵地,朝西迪恩瑟尔车站——也就是第5营营部所在的位置驶去。

在第155炮兵连已化为齑粉的阵地上,德军仍有6辆坦克留守着。被俘的斯塔弗特中尉从壕沟中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那绘制在涂装着沙色伪装的德军坦克侧面装甲上,代表着非洲军的棕榈图标。这些德军坦克此时已经停止了开火,一位德军指挥官爬出坦克,挥手示意,让英军炮兵们上前。

第155炮兵连的连长雷沃思少校离开了他的指挥所,他已被战斗折磨得疲惫不堪,但眼前的形势已成定局,他对还活着的英军士兵们说道:

走吧,伙计们——我们现在已经无能为力了。

在当时,除了雷沃思少校外,还有2名英军士兵与他一同呆在指挥所里,其中一位是通讯兵,名为威廉·莱德伯里(William Ledbury),他最终活到了战后,在他的回忆中:

雷沃思少校问我们两个人有没有什么想法……比如等到天黑再伺机逃跑或者别的……他让我们把身上所有与家乡地址有关的东西都扔掉,然后说:“跟着我,把手举起来吧。”
一位德军装甲指挥官(可能是朗本人)站在离我们挺远的地方,他突然转过身来,在他看到我们时,他说到:“啊!因国人!来,过来,快点,快(Ah Inglishmen! kom, kom, queek, queek)。”
在这名装甲指挥官询问雷沃思少校并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后,他直言:“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炮兵连,8门野战炮,居然就这样挡住我的装甲部队一整天!”
他称赞了第155炮兵连的英勇作战,对我们战至最后的壮举表示了钦佩,他还问我们(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的)另外两个炮兵连在哪。听到这话,雷沃思少校干脆让这名装甲指挥官自己去找找看这两个连究竟在不在附近。
毕竟,这名装甲指挥官确信就是一整个野战炮兵团把他的部队给挡住了。

在2月26日的战斗中,第155炮兵连和第5营让20多辆德军坦克失去了战斗能力,其中包括2辆“虎”式,但这些抛锚的坦克很快就被德军维修部队给修好了。英军宣称他们至多击毁了10辆德军坦克,但根据德军的记录,在当天的战斗中蒙受不可恢复损失的车辆很少,其中包括了1辆III号。

在战绩宣称方面,英军与德军不相伯仲。英军宣称他们击毙了200多名德军步兵,几辆卡车以及装甲运兵车,而在鲁道夫·朗上校的报告中,他宣称德军俘获了几百名战俘,同时缴获了共计约25门的重炮、反坦克炮和自行火炮。

虽然朗战斗群最终成功突破了西迪恩瑟尔,但他们却失去了更为宝贵的事物——也就是时间。

根据朗战斗群的指挥官鲁道夫·朗上校所记录的《朗战斗群在突尼斯的战斗(第10装甲师)》:

(拿下西迪恩瑟尔的)那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下着倾盆暴雨,虽然这样的天气对于热带地区而言是再普遍不过的情况,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不得不放弃了立即继续进攻的计划。重型坦克在通过道路上的软泥地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它们纷纷陷入了泥潭。雨真是太大了,很快,洪水也开始沿着山脊向下奔流,我们完全无法继续前进。战斗群的一些部队被分配去开展道路维修工作,宝贵的时间再次被浪费了。

根据“牛头”行动的计划,朗战斗群本应在26日就突破西迪恩瑟尔,然后马上进攻亨特山谷,向贝加直奔而去,然而直到2月28日6点,朗战斗群才得以集中兵力对亨特山谷发起进攻。

清晨,在步兵的伴随下,10辆IV号坦克开始进攻英军第128步兵旅第2/4营B连所在的阵地,在战斗中,支援第2/4营B连的丘吉尔坦克击毁了4辆IV号,德军不得不撤离了。在这之后,德军又发起了多次进攻,但均被英军击退。与此同时,作为增援的阿盖尔和萨瑟兰高地人团(Argyll and Sutherland Highlanders Regiment)第8营与第2伞兵营正在赶往亨特山谷的途中。

纽汉仅剩的C连被并入第2/4营,并在战斗中得以见证曾将他们击败的朗战斗群在亨特山谷这仅仅只有1英里宽的防线上撞得头破血流的颓态,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第153炮兵连与第154炮兵连为牺牲在西迪恩瑟尔防御战中的第155连进行了复仇,一辆又一辆德军坦克化为地雷、火炮、邱吉尔坦克以及“飓风”战斗机的战果,战斗在山间的德军步兵虽然成功地将一些山头打下,但兵力与支援的缺乏让他们很快就到了极限,无法继续前进。

3月1日,朗战斗群发起了几次小规模的进攻,但于事无补,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朗战斗群仅剩5辆坦克(其中仅有1辆“虎”式)可投入战斗。韦伯将军意识到朗战斗群已处于强弩之末,作战计划中一口作气拿下贝加的目标已彻底化为泡影,他命令朗战斗群转入防御,撤往西迪恩瑟尔。

3月2日,德军开始撤退,无法拖走的坦克在3月1日被德军直接炸毁。

“牛头”行动中,第501重装甲营在亨特山谷一带损失了7辆“虎”式,这处交战地因此得名:贝加“虎冢(The Tiger Graveyard)”。经此一役,朗战斗群的指挥官鲁道夫·朗上校指挥官获得了“坦克杀手(Panzer-Töter)”蔑称,这次战斗影响到了他之后的职业生涯。1944年,在朗担任第三装甲师师长的时候,基什内尔(Kirchner)与拜尔莱因(Bayerlein)介入此事,给古德里安写信,这两人认为朗不适合指挥一个装甲师。拜尔莱因直言朗需要对突尼斯的失利负责。

除了折戟于亨特山谷的朗战斗群外,埃德尔战斗群、奥多夫战斗群与施密德战斗群同样也没能达成他们的作战目标。埃德尔战斗群成功切断了麦得杰斯-贝加公路,但却没能攻下麦得杰斯。奥多夫战斗群的部分部队成功占领了贾法(Djebel Jaffa)山脉的高地,英军将坦克预备队与“飓风”战斗机投入战斗,重新将贾法山脉夺回。施密德战斗群未能拿下埃奥鲁瑟,英军Y师的反击让该战斗群损失惨重。

3月初,德军仍未攻占麦得杰斯与贝加这两处交通枢纽,显而易见,“牛头”行动失败了。

在这次作战中,韦伯军群有近1000名官兵阵亡,共计4500余人损失。根据德军记录,韦伯军群有24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包括2辆除籍“虎”式),近50辆坦克无法行动,此外还损失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和迫击炮。根据盟军的估算,德军总计损失71辆装甲战斗车辆。

以此作为代价,德军俘虏2500名盟军士兵(根据盟军统计,此战盟军损失4200余人),击毁或缴获总计20辆坦克,37门火炮,40辆车辆,7架飞机。

隆美尔对此役评价道:

2月26日,第5装甲集团军开始对盟军发起进攻。对于盟军而言,这次作战行动可以算是又一次出其不备的奇袭,第5装甲集团军轻易就取得了突破盟军防线的机会。盟军很快就发起一次猛烈的反攻,时值阴雨天气,对于进攻者而言,阴雨天所致的交通不便使得重型武器难以投入作战中。
“牛头”行动一连持续了好几天,我军仅仅只是取得了一些并不重要的成果,然而为了这点微不足道的胜利,我军蒙受的损失远远要大于盟军。这一份经过深思熟虑所制定出来的作战行动计划完全落空,上面所设想的美好发展与现实所发生的一切相去甚远。
我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坦克陷入泥泞中,而剩下的装甲战斗车辆则是被盟军的炮火击毁。

“牛头”行动的失利给非洲集团军群带来了德意军队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

德军损失了大量的坦克,由于补给突尼斯的海运航线遭受盟军的拦截,使得德军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坦克,恢复实力。此外,第10装甲师的部分单位被投入“牛头”行动中,这令隆美尔不得不将其计划的对蒙哥马利的英军第8集团军的进攻推迟了整整一个星期。

德军失去了奇袭的机会和战略上的主动权,2月26日时,蒙哥马利只能用1个师来防守梅德宁(Medenine),但一周之后的3月6日,在隆美尔发起进攻时,蒙哥马利手中的兵力已经比一周前翻了4倍——拥有整整4个师的兵力的蒙哥马利已注定胜券在握。

最终,隆美尔的3个装甲师在英军面前铩羽而归。3月9日,隆美尔因病离开非洲,阿尼姆被任命为非洲集团军群司令官,等待着他的将是非洲集团军群的最终覆灭。


user avatar   ltharrysmith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少(暂时)胜多,打到撑不下去就牺牲了很好找:

经典一挺机枪守路口地图,这也很自然。

其实估计是不知道哪年美军马润扑了个手雷(救战友)之后就形成了经典烂梗,一提到“陆战队,荣誉勋章”全是扑手雷救人追授勋章这一套meme。实际上很多荣誉勋章获得者/提名者的故事都很朴素,有牺牲的也有“英雄胜利归故乡”。题主可以先从翻下二战期间这类授奖辞开始,应该有不少。

当然,盟军更不是只有美军,战场除了太平洋还有欧洲,不过这方面我就不了解了。

另一方面上述答案里关于此人为什么最后没得荣誉勋章也有一段小故事,其实这也是太平洋上的常态:荣誉和牺牲背后照样有灰色的生活(更辉煌的胜利背后当然可能有无数丑恶,估计等会营销号就连续10个答案刷中途岛和莱特湾了,所以我再复读一遍),而我喜欢的就是这个。


user avatar   jiang-cheng-23-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德军装甲部队击溃美军,逼近圣维特的美军最后防线时,一辆“灰狗”装甲车机智勇敢地击毁了德军的“虎王”坦克,堪称以弱胜强、以小博大的典范

什么,你说有人扒皮了这事?我劝你们多看点红星报,啊不是,是The Defense of St. Vith, Belgium 17-23 December 1944: An Historical Example of Armor in Defense,而不是去信什么事后访谈和德方文件!


相关阅读:



user avatar   liu-xiao-yang-3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其他答主说到了莫尔坦战役,我多说一些

1944年东线的德军已经遭到巨大失败,西线诺曼底登陆的盟军已经站稳脚跟。怒不可遏的希特勒对西线盟军准备发起反击作战,莫尔坦战役是此次德军反攻的一部分。

莫尔坦是法国北部的一个小镇,处于丘陵地带,最高点是小镇东部的317高低,此高低可以俯视周边大部分公路,因此德军想要彻底拿下莫尔坦地区,必须拿下317高地。

美军第30步兵师自从诺曼底登陆开始一直在打,整个队伍都很疲惫。其中的120团2营刚刚换防到莫尔坦,负责防守小镇和317高地,工事都还没有完全加固好。

8月6日晚,德军发动“列日行动”,打击美军第30师和第9步兵师,其中进攻莫尔坦的是党卫军第二“帝国”装甲师和党卫军第十七“伯力欣根”装甲掷弹兵师菲克战斗群。

德军行动非常隐秘和果断,为了避免遭到盟军炮火压制,德军没有进行火力准备,绕开317高地,以排为单位发动渗透突袭,美军猝不及防前沿阵地很快被打垮。

在莫尔坦镇,一整个装甲掷弹兵团在黑豹坦克的支援下与美军逐屋巷战,在天亮前占领了整个小镇。

整个区域陷入德军之手,只有317高地成了楔入德军防线的钉子。原来的守军加上附近撤下来的部队,317高地上有约700人,这些美军严重缺少补给品和弹药,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

317高地位置显要,不将其拿下,后续德军的行动必然受其干扰,面对正面的敌人手里拳头再赢,脚底板踩着钉子,流血又分心。

8月7日,由于被包围的317高地环绕公路,防守的美军官兵发现有数千名德军加上数百辆各种车辆围得水泄不通且展开了进攻队形步步紧逼。

美军炮兵观察员,罗伯特·魏斯少尉在317高地防守战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电话线已经被切断,他就用手台呼叫后方的美军炮兵支援。

每次观测点暴露,罗伯特·魏斯就会遭到德军士兵的射击,他就撤离选择新的地点。眼看德军逼近距离高地只有一公里多的时候,罗伯特要求后方炮兵同时使用延时引信和碰撞引信杀伤一同前行的德军步兵和坦克。

为了支援317高地,美军集中了一百多门大口径火炮,能给他们报敌军方位的只有317高地上的手台,为了让电量有限的手台坚持久一点,美军甚至把电池放太阳下晒。

317高地拿不下,德军接下来进攻赖以生存的补给线公路就受到威胁。

8月8日,德军再次进攻。步兵伴随坦克不断进攻,美军便召唤炮弹劈头盖脸地砸他们。

同时,莫尔坦附近的其他的美军德军也发动了连续的攻守。更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此时蒙哥马利的加拿大第2军和美军15军已经攻入参与列日行动的德军后方。

尽管面临覆灭的危险,希特勒不准德军后退,德军只能更加疯狂地进攻317高地。后方的美军火炮也在高地上观察手的手台呼叫下几乎没有间断地开火,317高地周边数百枚下落的炮弹爆炸的火光和飞扬上天的尘土不断埋葬着进攻的德军。

德军同样用大口径火炮轰击317高地,守军苦苦坚持,不仅弹药快要打光,口粮也已耗尽,美军士兵饿得去周边的菜地里找吃的。召唤炮兵用的手台电量见底,非报告时不开机,几个电池轮流用。

可能是估计到守军仅剩最后的气力,德军派使者上山劝降,还不等美军指挥官答复,躺在指挥部的美军伤员忍痛高喊不能投降。

美军第30师师长霍步斯少将在8月10日晚给守军发送了援军在路上请稍微坚持下的电报,但守军的手台电量不足,已经无法收到了。

8月11日上午,援兵赶到,317高地解围,在六点多的防守战中,约700名守军伤亡过半,仅有357人能自行撤下高地。

德军“帝国”装甲师由于守军的抵抗,成了整次反击战里推进距离最短损失最大的德国部队。


user avatar   john-chen-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42年8月28日,日军向费县南方石河地区(今属兰陵县)进犯,遭到第51军113师337旅674团顽强抵抗,为掩护团主力及战区民众撤退,该团7连与日军浴血奋战,全连英勇牺牲。

1987年,在苍山县(2014年更名兰陵县)赵家石河村发现了一座高165厘米、宽69厘米的石河战斗阵亡烈士公墓碑,碑的正面镌刻着石河战斗的经过,背面镌刻着五十四位为国捐躯的烈士芳名[1]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七月八日,日寇以三千之众进犯我费南石河防地受重创而还,敌乃思图报复,寻纠合兖、济、临、费、滕、枣之敌五千余,于八月二十八日拂晓前,分数路向我九女山石河阵地进犯。我军凭围墙碉堡抵抗。九女山阵地先被敌人占领。敌集中兵力向我石河一带陆军第五十一军百十三师步兵三三七旅第六七四团阵地压迫。另一股千余由张家杭窜至,会同南来之敌向我猛攻。是时,我六七四团第二营营长庞成华率部驻守陈家石河,第六连排长马福森率部驻守九女山下之碉堡,第五连排长张有三率部驻守韦家石河东北高地之碉堡。因敌众我寡,混战良久,营连失却联络。弹药告罄。且敌以野炮摧毁碉堡,并施放大量毒气。我马排长、张排长及所部遂与碉堡共亡,而庞营长亦奉令转移。敌即倾其全力向我赵家石河六七四团团部进犯。初,敌人向我进犯之时,团长命平射炮连、通信连在赵家石河凭围墙抵抗,并调第七连至团部为机动部队。是时,敌向团部三面包围,弹如雨下,并施放毒气。该两连已有伤亡,战局迫急,团部奉命转移。乃命第七连连长吴金贵率部接防,竭力抵抗,以掩护战区民众之撤退,并支持驼阴、驼山一带阵地之安全。未几,而驼山庄迤北碉堡复被敌炮摧毁,我第七连遂陷于四面重围之中矣。是时,曾派第八连前往策应,卒以敌众我寡迄未成功。吴连长睹此情形,决心与阵地共存亡。遂鼓励所部,勉以大义。于是奋勇冲杀,枪炮密如贯珠,杀声震动原野。自晨至午,敌未得逞。且敌屡次之进攻,伤亡惨重,尸体狼籍。延至零时四十分,敌以大炮将东面围墙完全破坏后,复借毒气烟幕之掩护蜂拥入村。我吴连长已受创数处,犹身率所部巷战往返,肉搏数十分钟后,饮弹而亡。全连官长、士兵亦同时成仁,与赵家石河同归于尽矣。
呜呼!自日本入寇中国以来,大小战役奚止数干?而牺牲鲜有如此之壮烈者。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吴连长、冯排长、张排长以及全连官长、士兵可以当之而无愧,其英雄慷慨大无畏之精神足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同垂不朽矣。旅长李公葆玉、团长刘公国桢垂念部属之忠勇牺牲之壮烈,恐其湮没不彰也,特于战场之侧建墓勒石,俾垂久远,用慰忠魂。后人之登兹土阅斯墓者,必能激发其爱国之心与起其景仰之念也欤!谨为之记。
陆军第五十一军第百十三师三三七旅
第六七四团团长刘国桢率全体官兵敬立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一月 觳旦
鲁苏战区游击独立第二十一支队中校支队附张德元敬撰
陆军步兵第三三七旅第六七四团第二营书记宋铁英敬书[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苍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组,苍山文史资料 第5辑,,1987.07,第168-172页

查日方史料:井出部队(第32师团师团长井出铁藏)丰田讨伐队于8月28日在石河(费县南方25公里)讨伐战斗中与1000“敌军”交战,“敌军”遗尸250具、俘虏26人、缴获轻机枪12挺、步枪71支。日军战死31人(其中将校3人)、战伤61人(其中将校2人)。这也是华北日军8月在讨伐战斗中伤亡最大的一次。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938300、北支那方面軍関係史料 昭和17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参考

  1.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苍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组,苍山文史资料 第5辑,,1987.07,第168-172页
  2. ^ 辽宁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华英烈碑文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05,第465-467页



  

相关话题

  二战米鬼海军航空兵编制中的Disposition是什么? 
  如果二战时德国避免几个巨大战略失误,能打赢二战吗? 
  德国在魏玛宪政时期选出希特勒,这种利用民主选举的方式是否违背民主精神? 
  如何评价b站网友的“英国是二战发动国,德国只是被压迫的反抗”的言论? 
  二战该如何避免一站的坑? 
  为什么自动武器一开始不受待见? 
  中国目前的造舰能力,就是下饺子的速度,是什么水平? 
  日本在1945-1951(旧金山和约签署)对台湾是否拥有主权? 
  二战东线德军和苏军都有哪些厉害的军级和师级指挥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什么不肯帮希特勒打下苏联?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说Tom Hanks制片的《太平洋战争》花了更多的钱反而口碑不如《兄弟连》?
下一个讨论
二战结束后如果苏联不拿东普鲁士,而且支持德国继续持有西里西亚、东普鲁士和但泽乃至波森等地区怎么样?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