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牛奶卖不完宁可倒掉也不免费送人? 第2页

        

user avatar   yang-lei-96-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主,我明确地告诉你,你被【不友善词汇】教课书骗了。

当年倒牛奶的,不是资本家,是奶农;中国也有类似的事情。

靠着机械化和分工,一个六七口成员的家庭可以耕种上千亩的农场(财新报道过)。就这成了某些人嘴里的资本家。

我只能说,人穷确实容易志短没见识。要是还在穷地方接受垃圾教育就更没救了。

为什么你,还有当年的我会被这种【】鬼话欺骗呢?简单,因为中国的农业在我念书的时候,生产率实在是低得令人欲哭无泪。一个强壮的汉子,人均耕种能力也不超过10亩地。即使到了现在,除了东北地区的农村,其余区域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依旧惨不忍睹,美洲国家的农民靠着机械化,精细分工和规模效应,人均耕种上千亩地的事情对那时候的我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我才会被骗,以为这是资本家而不是人均资源水平高的普通农民,说穿了,人均资源的贫乏限制了人的见识

他们倒掉的,不是自己的牛奶,是别家奶农的牛奶,事件性质类似于出租车司机殴打专车司机。

另外,这文章不是写给某些脑子没发育的小粉红好的人看的,麻烦这些人滚出去。别让我屌你后拉黑。

导语:近日,中国多地发生奶农“倒牛奶”事件,许多人由此联想到中学教科书中提到的“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事实上,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一系列倒奶事件,可能和教科书描述的、和你想象的都不太一样。

1929年大萧条重创美国农业,具体到奶牛养殖,大萧条头5年,全美最大的产奶州威斯康星州牛奶零售价由4.79美元降到3.48美元,奶农在零售价中收益占比由46%降到30.5%;纽约州情况也类似
和其他繁荣的行业所不同,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美国农业就已经经历了长达10年的由农产品过剩等原因导致的衰退。而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进一步重创了美国农业,从1929年到1932年,农产品出售价格下降了近50%,农民需要购买的日常消费品价格却只下降了32%左右。
技术进步提高了全美的产奶能力,在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三个产奶州,牛奶产量分别为12亿、8.25亿、8亿美国加仑,它们受大萧条影响最大。
根据美国商务部下属网站census.gov的数据,在1929年,威斯康星州63%的土地是农场,农场中有71%是奶牛养殖场。威斯康星州的脱脂淡奶零售平均价格,从1927-1929年间的每100磅(约合45.35千克)4.79美元降到1930-1933年的每100磅3.48美元,奶农在零售价中的收益占比,则由46%降到了30.5%。在1932年,全美每100磅猪肉平均价格为2.5美元,每100磅糖为3美元。
而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

在1930年代早期的纽约州,提供次级奶品的“独立”奶农无法受到价格保护,损失惨重,教科书中所称的“万恶资本家”其实就是濒临破产的“独立”奶农
在1920年代早期,纽约州主要的奶农合作社就已经开始对牛奶进行分类定价从而干预奶价。奶牛养殖场生产的牛奶分为不同等级,有品质好稍微经过加工就可饮用的一级品液态奶(Class I, fluid milk),还有品质差的用来加工成奶酪和黄油的二级品奶(Class II, manufactured products)。
到了1930年代早期,纽约州三大牛奶巨头——美国乳制品公司(the United States Dairy Products Company)、博登炼乳公司( Borden's Condensed Milk Company),、谢菲尔德农场牛奶公司(Sheffield Farms Milk Company)占据了纽约州三分之二的一级品液态奶收购市场。
在大萧条之前,三巨头为了弥补秋冬季农场产奶少导致供不应求的情况,建立了“过剩乳”机制,并把零售价格定得很高,以维持运行“过剩乳”机制需要的成本,而且三巨头还与奶农合作社签协议。例如博登公司与奶农联合合作社(Dairymen's Leagu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 , DLCA)达成唯一收购协议,后者拥有当地8000个农场奶源中的5000个。尽管大萧条波及奶业,由于博登公司只从合作社收购一级品液态奶,这样就使得在这些组织中的奶农受到高价格保护。
而那些小经销商却恰恰相反,他们没有“过剩乳”机制,可以降低零售价格,反而陷入了与巨头经销商的价格战中。那些没有参加上述组织的奶农,往往是生产质量较差的二级品奶的奶农,他们给小经销商提供牛奶。当大萧条导致收购价格下降以及小经销商不断降低零售价格(包括收购价格)时,将近1万名“独立”奶农损失惨重。中学教科书提到的“万恶的资本家”不是牛奶公司,也不是零售商,而是这些生活窘迫、无法偿还贷款的“独立”奶农。

由于“独立”奶农面临无法偿还贷款即将失去奶场的危机,在1933年,纽约州一牛奶协会组织奶农罢工,他们为了抗议奶价太低还倾倒了6000加仑牛奶
1933年4月,由阿尔伯特•伍德黑德(Albert Woodhead)与西部纽约牛奶生产者协会(Western New York Milk Producers Association)领导的“独立”奶农,在纽约州中部和西部进行了为期4天的“牛奶罢工”,以求州政府立法实施价格管制。1933年8月,由于不满州议会制定的牛奶价格控制法案,阿尔伯特•伍德黑德组织了一场更大的罢工,在8月9日一天内,他们为了抗议奶价太低而倾倒了6000加仑的牛奶,在与警方发生的冲突中,200人被捕,数百人受伤。

在1931年-1934年,大部分其他州发生的倒奶事件并不是奶农自己倒自己的奶,中西部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
美国中西部“牛奶罢工”发生得更频繁,早在1931年,爱荷华州苏城(Sioux City)就爆发了几年内最大的“牛奶罢工”事件。国家农民假日协会(The National Farm Holiday Association)组织1500名愤怒的奶农设置路障,强行封锁了前往苏城的公路,他们携带手枪和步枪,筛选过往人员——运输牛奶者将被要求原路返回。他们爬上不返回的牛奶运输车辆,将牛奶倾倒在高速公路上。这也是人们容易误解的一点,在这次倒奶事件中,并不是奶农自己倒了自己的奶,而是罢工奶农将其他奶农的奶给倒了,罢工奶农的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这场罢工同样收效甚微,只是将牛奶收购价格由每夸脱2美分提升到了3.6美分,零售价由每夸脱8美分增加到9美分。1934年1月,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上千愤怒的奶农封锁了公路,通过“拦车倒奶”法,倾倒了超过10万磅其他奶农的牛奶。加利福尼亚在同一时期发生了类似倒奶事件。
而在1933年,产奶最多的威斯康星州同样在2月、5月、10月爆发了一系列“牛奶罢工”,除了“拦车倒奶”,罢工奶农很快发现无法阻止牛奶运输,就开始四处搜寻运输车辆,他们这回不倒牛奶了——而是在牛奶里加汽油甚至是放炸弹。暴力逐渐成为了罢工的主题,2月一个牛奶护送队成员向100名罢工奶农投掷硬物,5月拉辛郡(Racine County)一个罢工奶农开枪打死一个运输牛奶的青年。

而在1933年罗斯福上台之后引起的一系列倒奶事件则是因为:联邦政府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奶农只在乎奶牛补贴,而不是为了卖牛奶,倒掉牛奶也就不足为奇;以上这些都与“资本主义”无关
1933年罗斯福上台,《农业调整法案》(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AAA)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随即出台,试图提高牛奶价格与奶农的收入。《农业调整法案》规定牛奶和奶制品是基本商品,准备收购过剩的奶酪和黄油。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联邦政府共拨款4300万美元收购了6000万磅黄油,想要提高黄油价格,结果过剩比起之前更加严重。基于同样的理由,联邦政府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奶农只在乎奶牛补贴,而不是为了卖牛奶,倒掉牛奶也就不足为奇。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在《诡辩与真相》(Basic Economics)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归根结底,价格高于市场出清价格,就会产生过剩。无论如何倒牛奶,都只是成本最优选择。倒牛奶与“资本主义”无关。

user avatar   timeslimite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奶农要还贷款,我的牛奶有价值,白送给穷人牛奶,穷人又不帮自己还贷款,我为什么要送给他们?

所谓『牛奶卖不出去,宁可倒掉也不给穷人』这个命题,我们知道最多的例子应当是历史课本上美国大萧条时期牧场主将牛奶倒进河里。历史课本上这样评价『万恶的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正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进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在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高中历史必修二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要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的牛奶行业,只有巴氏杀菌法,却没有无菌包装技术,牛奶最多可以在低温环境储存七天。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大萧条时期并非只有牛奶、橘子这些易腐败的商品被倒掉,奶牛、肥猪、绵羊这些生产资料也都被销毁了。而且,这一情况不仅仅在美国出现,而且还席卷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同样,这些材料也都没有送给穷人。我们换一个说法,甚至都没有低价卖给穷人。

为什么?难道真的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在作祟?宁可暴殄天物也不『助人为快乐之本』?

其实并非如此,被倒掉的那些牛奶一部分是无法卖出的牛奶,另一部分则是意图低价销售的牛奶。而被杀掉的奶牛生前就是生产那部分被倒掉的牛奶的奶牛(有点绕)。之所以被倒掉和被杀掉,是因为供给大于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如果保持这种状态,牛奶收购价势必保持低迷,从而影响奶农利益。当然,在此之前,供大于求的状态在美国持续了很久,只是因为信贷行业的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看起来并不严重,until 1929.10.24。

萧条(Depression )是一个经济周期的最低谷阶段,是衰退的进一步恶化。在这个时期高失业率、低产出、低投资是主要表现,而促成上世纪初大萧条的逻辑起点很可能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异巨大。

这里有一张表,描述的是1923年~1929年不同阶层之间的净收入水平,以及处在该阶层的收入增长幅度。事实上,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全美有60%以上的家庭收入是低于2000美元的,而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们计算过, 维持一个家庭生存的必需品至少需要2000美元。

分配不公,收入不足,直接导致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贷消费就应运而火。和现在的信贷服务一样,对此有需求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刚脱离贫困线和中产家庭,因为信贷服务直接解决了前者的一般消费品需求和后者对于更高级的奢侈品的需求;而贫困线之下的家庭银行不会为其提供服务,富豪阶层更不需要这样的服务。

美利坚的车轮继续向前开动,股市飞涨,汽车遍布全国,『超前消费』似乎完美地解决了供大于求这一现状。更多的家庭消费了大量的牛奶,这让牧场主笑成了Uncle Sam,大叔们决定继续扩大生产,以实现全国人民的『美国梦』。

然而胡佛总统觉得有人在恶意投机股市,决定要打击一下。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下来,股市大跌、银行倒闭。

大量银行倒闭直接影响的就是幸存的银行不会轻易把钱借出了,信贷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信贷业务的缩减就会直接导致消费严重不足,有效需求直接打回原形,加上股市大跌让无数家庭资产缩水,实体经济崩溃造成无数工人失业,全国的消费能力大幅度缩减。

当时美国的牛奶行业已经出现牛奶分类定价,优质奶源稍微经加工就可饮用的为一级液态奶,差一点的则是二级奶,用来制造奶酪和黄油。大型奶企为了防止秋冬季一级液态奶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便与很多奶农合作社签订协议,保持一个较高的收购价来持续收购其优质奶源,而这个收购价格在『大萧条』事情依然被保持下来了,因此这部分奶农的利益被保护下来了。

而对于那些没能与奶企签订协议的奶农来说,他们一般只能提供较差品质的二级奶,而这些奶供应的是小型牛奶收购商,没有固定的收购价格。因此『大萧条』出现之后,这些奶农就惨了。一方面是超额的供给,一方面是严重缩水的有效需求,而这全部的缺口都要出在他们身上。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处理方式有三种:1.留作库存;2.低价出售;3.销毁。

1.对于牛奶这种易腐败的产品,显然留作库存不能保存;肥猪这种吃饲料的东西,留作库存显然会吃死资本家,因此第一条路不合适。

2.低价出售也不可能。

首先生产牛奶的一方面是农场主,但更多的则是农民。无论是农场主还是农民,他们都不是住在城里,因此他们要想卖掉牛奶就必须开车把牛奶送到城中收购商那里。但是对很多农场主和农民来说,低价出售牛奶的钱都不够运费,更何况,他们还有大萧条之前从银行拿到的贷款需要偿还,否则他们将失去自己的农场,因此他们不能接受低价出售。

举个例子,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

其次,低价出售牛奶,会使得原本就萎缩的牛奶市场变得更加狭窄。最极端的情况是免费赠送牛奶的时候,牛奶市场则完全消失。

3.销毁的是供给过量的牛奶,同时也叫板收购商。

随着牛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奶农便打算自己谋求议价权,通过工会谈判来获取一个合适的价格。但在双方价格没有谈拢之前,如果有人低价出售牛奶则是对奶农群体利益的破坏。而事实上,这个价格一直很难谈拢,因此工会便开始组织罢工、倾倒牛奶运动来抵制『低价收购』。在这一过程中,各州不断出现示威活动,甚至造成流血冲突。有些奶农受不了持续的亏损打算低价出售牛奶,工会的人收到消息后便会在公路上拦截运奶车,并将其牛奶全部倒掉。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奶农工会一方面销毁了供给过量的牛奶(这部分包含自己的也包含打算偷偷低价卖掉的),甚至将多余的奶牛杀掉来维持一个均衡的牛奶供给量(毕竟倒掉牛奶也是需要成本的);另一方面向政府和收购商试压,要求其人为地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保证奶农的利益。

总结一下,大萧条时期的牛奶被倒掉的原因主要有二:

1.维持牛奶的价格稳定,保证奶农的利益;

2.保护牛奶市场。

其次是现代的倒牛奶事件。

现代的倒牛奶主要有两种情况:

1.牛奶各项标准存在不达标项甚至被污染,奶企拒绝收购。

2.牛奶行业全面萎缩,提高收奶标准降低收购价格与收购量。

对于情况1.来说,穷人要是出运费的话,白送也没有关系,要不然也是倒掉,但是有些穷人就是喜欢趁火打劫。

对于情况2.来说,我猜测,每个奶农都是有签约供应厂商的,送给穷人间接地影响了商品牛奶的市场份额,厂商老板是不愿意看到的。而且,送给穷人能带来什么效用呢?还不如倒掉牛奶搞个大新闻来抗议一下牛奶收购价。

个人专栏:经济/商业/历史方面,

五十九号公路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cha-zhi-yuan-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高中学政治的时候看到过这个案例

当时知识有限无法理解 现在学了经济学总算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

经济学菜鸟强答一波

这里是分割线

————————————————————————


一件商品 是不是卖得越多 赚得越多呢?


让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看这回事:


小时候懵懂的我 呆呆望着商场里巨贵的玩具 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内心不免流露出这样的想法:


“这些玩具商真是太蠢了,这么想赚钱也不动动脑子,不知道薄利多销的道理吗?要是卖得便宜点,让像我这样的小朋友都买得起,老板不就赚大了?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开一家玩具店,把玩具便宜卖给小朋友们,赚多多的钱,哼!”


原谅我小时候想的太多,人是长大了,可是依然没有钱。。。


大诗人杜甫告诉我们





“画图省识春风面”




让我们画一张图来看看把玩具便宜卖给小朋友们的后果:


我们知道 当其他条件一定时

价格越高 人们对一件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价格越低 人们需求量增加

(除非小朋友是个土豪 足够有钱足够任性 显然 绝大多数小朋友做不到如此洒脱)这里为了方便讨论 我们把需求曲线看成一条直线



由于价格降低 来买我家玩具的小朋友们也会更多

价格x数量等于利润

图中面积I1表示“无脑商贩”的利润

面积I2表示“无比机智”的我的利润

面积大小就表示了利润的多少



那么我这个“良心老板”是不是能够赚大钱呢?

咦 好像看不出来



那我们试试把价格降得再低一点点?

本着为小朋友服务的精神 善良且机智且善良的我决定把价格降到无限低~

结果是这样的:





咦 好像反而赚不到钱了哟



幼小的我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呵 这个黑暗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直到。。直到我的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叫做二次函数的家伙




初中的我 坐在考场上冥思苦想 偶尔瞟一瞟旁边女孩子白花花的大腿

突然想起小时候伟大的梦想!





这不就是个二次函数嘛。。




设价格为p 数量为q

那么q=Ap+B (A、B为参数)

I=pq=Ap^2+Bp



将横坐标换成数量也一样


完美的解释了童年的我是多么naive。。

如图 由于价格与数量间的关系所限

我降低价格的确可以吸引更多小朋友购买玩具 但是 利润并不一定有所增加

相反 还很有可能下降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

利润多少并不与价格(数量)线性相关

而是存在某种价格(及其对应数量)使得利润最大化

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最优价格(数量)





说了这么多废话 那我们可以来看看奶农们的想法了

自己辛辛苦苦养的牛 自己的牛辛辛苦苦产的奶 卖不出去竟然倒掉 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奶农的经营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奶农在自家牧场上圈养一定数量的奶牛 人工控制奶牛的繁殖周期 在奶牛产下小牛崽之后 奶牛进入泌乳期 这个时候奶农就可以挤奶了

而刚出生的小牛呢 一小部分慢慢养大作为种牛 大部分则是被杀掉并送上人们的餐桌

等到一段时间后 奶牛产乳量减少 质量下降 就再次让奶牛受精 进入下一繁殖周期

听起来很残忍 有没有 ??




一般情况下


奶农圈养的奶牛数量是一定的 因此牛奶的产量也是一定的


奶农通过对未来奶业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 增加或减少当前奶牛的数量(买入或卖出)来对来年的生产进行调节


那要是遇上突发情况呢???


我们看看当时倒牛奶的社会背景:

美国畜牧业出现奶农大量倒奶现象 主要是在1929年到1932年

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呢?没错 就是著名的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


“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



经济危机来临 工人大量失业 人民收入不容乐观 正常生活无法保障 对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则特为尤甚

于是


整个社会对于牛奶的需求大大下降

同样的价格下 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减少 需求图像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此时的牛奶供给呢?

奶牛的数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而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又是一定的

小牛已经被杀掉吃了 生产这么多牛奶 奶农自己也喝不下 总不能叫奶牛自己憋回去吧?



短期内 牛奶产量固定 无法随价格变化而变化

通俗一点说 它卡住了。。

于是就成了这样。。。


可以看到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奶农的利润也大大减少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产业崩溃 其它产业也会受到影响的原因


但是奶农伯伯不乐意了呀~

我好好地养我的牛 你们炒股炒崩盘了 关我啥事儿啊???exm??

看看身旁日渐消瘦的媳妇和嗷嗷待哺的儿女

奶农伯伯心说:价格 不能降!

所以奶农伯伯决定


少卖一点牛奶 静待价格上涨

成了这样:


虽然比不上从前 不过奶农伯伯的生活还是好过了很多~


至于多余的牛奶怎么办。。。只有倒掉咯。。。

毕竟储存本身就需要成本,且当时储存技术有限,何况存着也卖不掉。。。

于是就出现了熟悉的一幕:






或许还有另一种解释~



由于牛奶并非生产出来马上就能卖掉,还需要一定的加工、包装、运输等工序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很重要的一点是,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需要成本的。

于是我们可以画出一条边际成本曲线

什么是边际成本曲线呢?就是说,每多生产一单位牛奶,需要一定量的成本,而在图像上将每一新增单位的牛奶的成本连接起来,就成了边际成本曲线。




听起来有点拗口哈~打个比方




假设有一个厨师,名字叫小明。

小明特别擅长做北京烤鸭,有一天,他开了一家烤鸭店。一开始,他决定每天做100只烤鸭


没想到,小明的烤鸭店一开张就受到了广大吃货的一致好评,他决定每天多卖一只烤鸭

那么,小明为这多卖的第101只烤鸭所付出的劳动+原材料价格,就是小明卖烤鸭的边际成本



一般情况下,边际成本曲线是这个样子的:


可以看到,每生产一新增单位的物品,其成本是不一样的

就像如果让小明卖第101只烤鸭,可能成本只是原材料价格+小明多付出的劳动

但如果让小明卖第10001只烤鸭,那么就不是小明一个人能做到的了

成本就成了原材料价格+小明所付出的劳动+购置更大店面的费用+装修费用+工人雇佣费用+管理人员费用+小明为防秃顶付出的费用(误)等等等等在这只烤鸭上的分摊


所以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将边际成本曲线与供给曲线等同看待



而大萧条造成的社会影响,如果足够大,牛奶需求将大大减少,那么牛奶市场可能会变成这个样子:


在这种假设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牛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比奶农伯伯卖牛奶的成本还要低


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奶农伯伯,开车把牛奶运到市场上卖,要付运输费100美元,而你的牛奶只能卖80美元,这样的亏本买卖,你会做吗?


为什么不免费送人呢?很简单,因为运输,劳动力都是要花钱的~

在大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奶农伯伯本就入不敷出,还要让他们发扬宁愿自己受损,也要造福别人的雷锋精神,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又出现了熟悉的一幕~



此外,经过一段时间,奶农伯伯意识到奶牛数量过多造成亏损的情况,会自发减少生产以适应市场,由于总体上市场牛奶过剩(奶牛过剩),奶牛难以卖出,其结果就是——杀来吃掉

这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大萧条时期“倒奶杀牛”的经济学解释


————————————————————————


嗯。。由于本人自身水平有限,只能尽力解释到这里


为(yīn)了(wèi)方(shuǐ)便(píng)理(yǒu)解(xiàn),这篇回答中大量运用的都是最基础的简化模型,有诸多不严谨之处,请见谅~


另外,如有错误之处,敬请私信指出~

————————————————————————

ps:“资本家”倾倒牛奶的例子常用于指出资本主义的不足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个人认为有待商榷



或许我们可以想到,在大萧条的时代,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将自己所生产的物品免费供应给别人(如果不引起社会混乱的话),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那么必须制定某种交换标准,形成物物交换的经济,实际上还是自由市场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废除了美元这一一般等价物,相当于回到了原始时代。。。


在当前生产及科技水平下,历史已经证明了计划经济无法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分配


但只要有市场存在,这类事件就无法避免,如前些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我国内蒙古地区照样出现了所谓“倒奶杀牛”事件,其原理完全相同


私以为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在于有一个强有力且信息资源极为丰富的政府,能够对一切资源进行调配并确保绝对公平(其实就相当于利用税收进行转移支付,只不过分配方式极其精确)


而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实现效率最大化,因为公平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只能通过人为主观判断(这也是经济学家的意见不常被采纳的原因之一)


偏重于效率还是公平,或许这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

*经指正,上文“利润“改为“收入”更为合理。


user avatar   liu-peng-qiang-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回答的都是宏观的,我来讲讲微观的吧。

我店里凉皮不可能每天都正好卖完,而我又从来不卖隔夜凉皮。

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是想着卖不完就送人呗,还能落个人情。

但是!

慢慢的就会有这样的声音传到耳朵里。

“卖不完了才给我们?”

“他们生意不怎么好,天天都剩凉皮。”

“唉。。。俺家都不好吃凉皮,给俺也没人吃,要不你拿走吧?”

。。。

类似的声音多了去了。

后来坚决不送!你来要了也不会随你意给你,最多一个人给两张。

今年在家里做,老妈看到我扔凉皮,把我骂的呀,你个败家子!这都还能吃呢你就给扔啦?!下次再看到你扔小心我揍你!

然后我三叔四舅五婶六娘七大姑八大姨时不时的都能吃到免费的手工凉皮了。

突然有一天,带回去的凉皮还在那,问我妈,怎么不送了?

我妈叹了一口气,唉~不送了,谁也不送了,也没说原因,估计和我碰到的情况一样。

之后卖不完的凉皮的归宿就是

。。。。。。。。。。。。。。。。。。。。。。。。。。。

一年前的回答又火啦,这篇文章是当时有感而发临时写的,不是专业经济问题,看到有人说讲故事,哈哈(捂脸脸红)

本来就不是研究经济的,但是这的确也是此问题比较锲合的,宏观有宏观的道理,微观有微观的道理,小市民思想就是如此,眼界没那么高,市井味还很足,现在就是一撸货的,俗称薅羊毛的

店我媳妇还做着呢,事儿呢的确是真事。

谬赞了谬赞了


user avatar   yan-r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正穷人失业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干嘛不免费给资本家工作?

已经有答主用市场理论把这个问题解释得比较清楚了,不倒掉过剩的牛奶,只会给农场主带来额外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运输等)和间接成本(市场需求进一步降低),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农场主破产,所有人都别喝牛奶了。直接成本还不是主要因素,因为绝大多数人是压根不会考虑免费送的。如果你要为穷人谋求福利,抨击倒牛奶的行为,请回去看我开头第一句话。谁都不应该妄想不劳而获,或穷或富。

看到有一部分人把赠送牛奶带来的额外开支比如运输费用之类的列为奶农倒奶的主要动机,我表示强烈反对!大多数奶农压根是不会考虑白送的,这个对他们来说都是不需要考虑就能得出的结论。首先,牛奶是他们个人的财产,虽然由于需求不足导致滞销,但是他们没有理由把这些牛奶送人。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会考虑赠送这个选项!其次,如果考虑赠送剩余牛奶,大多数人会立刻否决掉自己的这个想法,原因很简单,送了就不值钱了,不值钱了就没人买了。也许奶农不懂经济学所谓的供需平衡理论,但是基于经验,他们是知道赠送了就会进一步导致卖不出去(降低需求),所以不赠送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甚至都不需要经过思考。


user avatar   zhi-ye-zi-xun-shi-jack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恒大的海花岛事件,算不算宁愿把房子炸掉也不免费送人?炸楼保房价比起倒奶不知高哪里去了,倒奶怎么说也是浪费资源,糟践物质的不道德行为,炸楼可以以环保名义进行呢。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几百年的老问题又跑到热榜第一位了,真活见鬼了。

为什么资本家宁愿倒掉牛奶也不免费送入?

这不说了多少遍了吗?

第一、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润。免费送人不仅没有利润,而且还要赔上配送费用,资本家傻啊?

第二、维持价格。今天免费送,明天免费送,大家都知道牛奶不买就免费送了,谁还会去花钱买?那样牛奶会越来越卖不掉。所以面包店当天卖不出去面包晚上统统销毁,就是这个原因。

排名第一的答案,纯粹是背书啊!还有20k赞,还有收录?哎说啥好呢。我就说,这个回答除了背书,还是背书,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写的挺长的,但是关键一点:工人为什么买不起牛奶没有说清楚?为啥没说清楚?因为书里没有写啊!书里为啥不写?因为不能写啊!这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敢写出来,那就是学术自杀啊!工人买不起牛奶的根本原因是,工人被剥削的太严重,失去了消费能力了啊!什么狗屁宏观经济学?就是把资本家口袋里的钱挤出来点,分配给工人,省得闹革命啊!

资本主义是一个比烂的制度,谁的成本最低,谁就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工资是一项成本,所以资本家会有天然的动力不断的压缩工人薪资,其他资本家为了存活,也必须如此。结果全社会的工人被剥削越来越严重,分配越来越少,最后终日劳动工资食不果腹,就彻底失去消费能力了,买不起牛奶了啊!市场产品卖不出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彻底崩溃,经济危机爆发。

这么简单的道理,西方经济学书籍总是绕来绕去,不肯直面,什么原因?直面就是马克思主义了,谁敢啊!


user avatar   jiliu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者丨幽灵

“倒牛奶”原本是很经典市场经济问题,历史教科书里早有介绍。但突然之间,这个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截至目前5月25日下午14:00,知乎上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排到了热搜榜的第二位: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热度,但是无论如何,回顾这一经典的市场经济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利于增加我们在当代对这个典型的理解,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思考。


在各类知乎回答中,西方经济学的供需曲线、资源稀缺性、效率最大化等是大多数回答的依据,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却不见踪影(足见马克思主义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边缘化的地位)。是因为马克思的批判没有力度吗?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没有道理吗?其实不然,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在分析之前,我们首先是将市场当作一个整体,其中存在着两个群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参与者总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生产者同时也是另一个地方另一个部门的消费者,理想的市场经济便是生产与消费的和谐:一切产品总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全消费。然而,这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区分还是很抽象的。当我们进一步地深入,便可以发现,在生产的领域内又包含着两个不同的群体,一方面是市场主体的所有者——资本家,整个公司都由他统帅;另一方面是产品的真正生产者——工人,他们连同公司的财产一同听从资本家的号令。在消费的领域,所有人都是消费者了。资本家在市场中,面对与他同样的资本家,为了免于在异常激烈的相互竞争中被打败,他必须不断地增大产品产量,同时又要竭力降低工人的工资支出,绞尽脑汁把产品卖出,把对手打倒——同一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都受到同一的竞争规律的支配,都会采取这样的态度和做法。不过,资本家在社会上占少数,作为消费者也只占少数,广大的工人才是消费者的主力,是产品消费的主体。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资本家们一方面为了打倒竞争对手而增大产量,压低工资,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投入市场的产品完全被购买,但整体工人的工资水平日益下降到越来越无法消费这么多产品的地步,直到这种消费不足的影响逐渐拓展到整个市场,一方面是生产的不断过剩,另一方面是广大消费者的日益贫穷——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但为了避免自己破产,为了使产品在无法被消费的情况下仍然保留足够的价格,资本家又不能把生产的产品免费赠出,而是悉数销毁,以维持价格。这就是经济危机的一般现象。至于一些特殊的情况,那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角度,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局限于孤立的资本家来谈论经济危机,相反,它是将市场看作一个整体,将每个通过市场联系起来的人都考虑在内,从而得出结论。


倒牛奶的行为虽然作为一件单独的事件被提出来,但背后牵涉到的是整个市场。牛奶市场的广大消费者,正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资本家只占其中的少数)。如果大多数人的荷包变得愈加干瘪,又怎能消耗愈加发展壮大的牛奶行业的产品呢?对于“为什么不把牛奶送出去”的疑问,可以简单地认为,如果真是资本家慈悲之心的神圣发作,把过剩的产品送给贫苦的穷人,那就会导致更多的产品卖不出去,反而使他自己陷入困境,更何况他还得留一手面对和其他资本家的竞争。


无独有偶,前不久也传出亚马逊在近期销毁了几百万件价值不一的新产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但如果仔细来看还是和上面的理论分析差不多。这是因为从各个产品公司运到亚马逊仓库的商品,长期卖不出去,又需要交仓库管理的费用,生产商在权衡利弊之下,只好将这些崭新的商品销毁。虽然亚马逊在这一次事件中处于风口浪尖,但其只位于流通领域,只负责收取仓库管理的流通费用,跟销毁是没有关系的。在其身后的各大生产商才是直接的和最终的决策者。在这起事件中,除了得出生产过剩被隐藏地更加隐秘的结论外,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本质上还是和倒牛奶一样。


这就会引发另一个问题。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中有这么一道题:中美两国都发生过“倒牛奶”,那么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倒奶事件与我国的倒奶事件有什么本质区别?让我们看看标准答案:




资本主义的倒牛奶事件是私有制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倒牛奶就成了市场的不完善了。仿佛社会主义成了一种法术,点石成金,在资本主义那里的严重问题到某国就变得如同皮靴瘙痒了,倒牛奶成了小菜一碟,就像三聚氰胺变成了蛋白质,染色馒头变成了香饽饽,地沟油成了高品质油……


朋友,对此你怎么看?


user avatar   mao-san-ni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右边是千山山脉,竖着截断了整个辽东,度过山脉后是水系纵横的沼泽地,在往西的锦州、葫芦岛、建昌等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并且地形比较平缓。如果清兵全部占领辽东,与明朝隔山海关对峙,京师的守军基本上就可以枕戈达旦,不用睡觉了。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当然后来明朝也真的遂题主的意思放弃了辽东,结局就是满汉八旗十几万军队扑入山海关。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


user avatar   zhao-quan-xin-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天看书,每天锻炼




        

相关话题

  不可靠实体清单的实施将会对美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中秋节国庆节的酒店入住价格为何成倍成倍的长? 
  如何看待因中控失灵、摄像头故障,美国要求特斯拉召回 15.8 万辆汽车? 
  如何看待因中控失灵、摄像头故障,美国要求特斯拉召回 15.8 万辆汽车? 
  从劳动参与率看美国就业市场复苏态势,未来美国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国家统计局称「 CPI 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这说明了哪些信息? 
  北溪-2 天然气管道公司正在考虑申请破产,最快将在本周内启动破产程序,这透露了哪些信息? 
  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企业在招聘中有最低学历要求的现象? 
  媒体报道苹果将于 2022 年发布平价版 iPhone,定价或将在 400 美元以下,值得期待吗? 
  如何看待半佛视频“《山海情》的胜利,是爽文的胜利”?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家庭资产大概是全国前 10%,却还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韩寒说「30 岁开始读书有点晚了」?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