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某一个人精心设计了一个什么样的阴谋,而是一群人在每个环节都推波助澜,最终实现了如同阴谋的效果。
很多人有个疑问,为什么明朝无法控制官员,清朝却可以控制官员。
从大的制度层面说,清朝以满蒙军事联盟为基础,形成了凌驾于普通官僚之上的政治集团,有利于他们控制官员。
从细微的制度细节来说,清代全面推行而且严格执行了官员考察制度,三年一考察。对官员的政绩,每三年考察一次。
我们都说清承明制,这一制度在明代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洪武四年命工部尚书朱守仁廉察山东莱州诸郡官吏。六年,令御史台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举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此考察之始也。(《明史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选举三》)
一般认为,洪武六年(1373年)是明朝开始京察的第一年。然而这一时期考察周期还不稳定。一直到明英宗/明宪宗天顺八年(1464年),才明确十年一次。这一周期明显太长,在明孝宗时代遭到批评。在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初步定为六年一次。然而没有执行,还被反对。最后到了弘治十七年(1504年)才最终确认,改十年一次为六年一次。然后,第二年,1505年,明孝宗就死了……
至十四年,南京吏部尚书林瀚言,在外司府以下官,俱三年一次考察,两京及在外武职官,亦五年一考选,惟两京五品以下官,十年始一考察,法太阔略。(《明史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选举三》)
这样,一直到明孝宗的太子明武宗继位以后的正德四年(1509年),才举行了明代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明确的京察,对在京官员进行了一次大考核。经过考核,两百多官员,有八人需要罢免(我猜大概是请假好几年之类的)。
在此之前,明武宗一再加强对内外官员的考核,并且下令请假超期以及病假超一年者一律退休。
三年春正月……辛亥,大计外吏。《明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武宗本纪》
二月己巳,令京官告假违限及病满一年者皆致仕。《明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武宗本纪》
经过这样的整治,只开除了八个人,到了正德五年(1510年),西北地区就发生了明代历史上少有的藩王叛乱——安化王叛乱。随后,前往平叛的大臣迅速平定叛乱,然后联合太监张永,攻击另一个太监刘瑾。最后结果是,太监刘瑾被杀,大学士焦芳致仕,负责考察官吏的吏部尚书张彩被杀。
随后,明武宗开始着手掌握军队。在将领江彬的帮助下,明武宗征调外军与土木堡之变后就被文官掌握的京营对调,建立了由自己心腹武将统率的左右官厅。而且明武宗在宣府建立了自己的府邸,避开京城。此举遭到明朝文官的激烈反对,认为违反了明太祖朱元璋不许边军与京军对调的旧制——问题是明太祖朱元璋也没允许文官管辖京营啊。
关于这个旧制还有更可笑的事情。正德八年(1513年),因为每年都有考核(平叛或者灾害地区都进行考核。而且刘瑾张彩都主张不时考核),吏部进行抗议,要求维护旧制。这个旧制,就是正德四年才第一次执行、第二年就搞死一批重臣的、六年一考核的“旧制”,簇新锃亮的“旧制”。
正德八年,三月己丑,吏部言:“诸司职掌内外官考察黜陟及宪纲内御史巡历紏劾有司,各有定制。刘瑾乃创为不时考察之例。近给事中王萱等,各因流贼灾异进言,奉旨令将内外官访察紏黜。此固专为有贼地方,非通例也。各抚按及奉差科道等官,乃循以为制,劾奏太烦。今去朝觐甚迩,若使一概举行,则是每岁皆朝觐之年,在处行考察之典,而旧制反为虚设矣。”
只穿一次的新衣服也叫旧衣服,这不就是“不许试穿”吗?
这样正德八年的争论之后,到了正德十年,第二次京察举行,一个人都没罢黜。
然后到了正德十四年,明武宗就遇到了第二次藩王叛乱。明朝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藩王叛乱一共有四次,前两次和明成祖朱棣有关,朱棣被迫起兵打朱允炆,以及朱棣的儿子内战。还有两次就是明武宗时代。明武宗时代同时也是明朝开始确立六年一次京察制度的时代。
幸亏,明武宗掌握着军事系统。
明武宗的兵部尚书王琼提前埋下了伏笔,在正德十一年就安排心学创始人、大儒王阳明提前镇守江南,随机应变。
王阳明不负众望,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一战粉碎了宁王叛乱,被封为伯爵。
王琼在叛乱发生时得意地说:“诸君勿忧,吾用王伯安赣州,正为今日,贼旦夕擒耳。”
随后,明武宗暴卒。
随后,王琼和杨廷和闹翻,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甘肃。然后王琼说自己太老了,结果流放去了陕西。一直到明世宗干掉了杨廷和,王琼才回来,没几年就死了。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就是写了三国演义主题曲歌词的那位(很多我们觉得很好的人其实都是坏蛋。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这个人坚决为匈奴单于报仇、对斩杀匈奴单于的名将陈汤进行坚决的政治迫害。陈汤最后被这些人流放去了他斩杀匈奴单于的西域!这跟清朝将台湾抗日英雄简大狮逮捕以后移送日本一模一样!简大狮是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在台湾抗日战争失败后,从日军的重兵合围下从容逃脱,结果被清政府诱捕送给了日本。简大狮后来被日军残酷折磨后杀害。居然还有人为清政府洗地!这种人就是秦桧的狗腿子)。
明朝一开始也打算建立三年一考察的考核制度,实际执行的是十年一考察。一直到明武宗正德四年,才正式开始了六年一次的考察。第二年就爆发了藩王叛乱,被迫赶走了内阁重臣、处决了内廷太监、处死了吏部高官。
清朝一来,就实行了三年一次考察。所以我说,不是清承明制,而是清骑明制。清朝是骑在明朝制度脖子上的。
近现代国家,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般都是一年一次大考察,平时对各类事务都能做到经常考察。明朝名相张居正甚至做到了逐月考察结果的地步。所以张居正死得也很惨。
现在我们都知道,张居正就算有黑点,也是明朝的架海紫金梁、擎天白玉柱。
那么参照张居正,对明武宗的评价也一样因此一起提升。武宗的事迹相对来说不那么清晰,但是很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明武宗已经尽可能地加强吏治、履职尽责了。而且他着手掌握军队,也确实有一定成效。特别是明武宗之死,恰恰就是他离开了自己经营的宣府根据地、被困在紫禁城里以后发生的。所以整起事件严格来说,明武宗恰恰不是昏君,而是他缺乏足够的实力面对已经掌握了文武两方面权力的官僚集团。
问题不仅仅在于文官集团。很多人讨厌将责任归咎于文官集团。责任确实不仅仅是文官集团的。太医院的太医应该说不算文官。问题是整个官僚集团。明武宗根本没有办法突破整个罗网。他从军事入手,也仅仅是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后来明世宗通过控制锦衣卫、挑拨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才实现了对朝政的操控。即便如此,他也遭遇了皇子不能生存的问题,不得不远离自己的孩子,放弃直接培养自己的孩子。为此,他铲除了太医院。他自己也遭遇了离奇的火灾,只有锦衣卫的首脑长官一个人敢于冲进火场救他出来。
我们反对滥用阴谋论。那你给个没有阴谋的解释?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三更
不是,大家看别人的回答都不看完整的吗?高中写作文还有欲扬先抑的手法呢?我没说一棒子打死啊,我只是说几个案例啊?我最后一段不是说了主旨吗?也可以移步精选评论看我的评论(第一第二那个)。为什么非要来杠呢?非得杠我是黑?非得杠我是不是挑起事端?有意义吗?
二更叭突然好多赞好多评论好慌啊
我没有为了黑而黑,可以看最后一段和精选评论
无脑喷我会拉黑删除的
原回答
作为东北人
如果印象不好的话,其实我想说我也对南方人印象也挺不好的。
(手动狗头)
我是东北人但是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小学到高中(包括高考)都是在江苏上的。
我印象不好的原因如下:
案例一Σ>―(〃°ω°〃)♡→
我觉得南方人太不实诚了。
我初中的时候过圣诞节,几个同学下课说要不要互相送礼物啊,我很高兴的答应了,然后回家就去选了很多礼物。我爸妈在我兴高采烈选了礼物之后叮嘱我:
“明天无论大家送不送你都别难过啊”
我还说我妈怎么可能呢,大家都是好朋友,说好了互换一定会互换的。结果第二天,我把礼物都送出去了,然而没有一个人交换的。
我长大了明白了大家只是在客套一下,就我比较傻吧,比较实诚还真把大家的话放心上了。估计她们也回家说东北人比较傻叭。
案例二ヾ(≧O≦)〃
南方人心眼儿也太多了吧,太“聪明”了叭,甚至还是小小年纪。还是初中,我平常都是父母接送回家的,有一次是因为父母有事情,让我自己坐公交车回家。然而我第一次坐公交车不知道站台在哪(新学期换了新校区,不是很认识地方)。我就问我和我做一班坐公交车的好朋友。我那个好朋友说今天她爸来接她,让她在车站等,结果我就和她一起走了很远很远(十五分钟的路程),到了发现的确有个车站。然后她就上了她爸的车。我等了半小时才来一辆公交。车来了(前方高能!)
我上车才发现,两站之后,这辆车稳稳的停在了我们学校门口( ๑ˊ•̥▵•)੭₎₎。回家我和我妈说了,我妈说:“所以你陪人家走了两站地呗”我当时还觉得我自己特别义气来着,现在想想我真是个憨憨。
现在长大了我明白了,人家十几岁就和我二十多一样聪明了,心眼真的不是一般多啊,我当时真的以为她知道车站,是帮我呢(ノ)`ω´(ヾ) 。反正,我是不会骗好朋友陪我走两站地的,即使想要陪也会说一下,让她自己选择陪不陪。
案例三( ⸍ꔷ͈ᗄꔷ͈⸌)o彡
我觉得南方人还是比较势力的,只不过人家不说但是会表现出来暗示出来。我高考在江苏考的,(异地高考第一年,我也不知道我哪来的勇气,在东北我明明能考个很不错的学校)选修双c去了三本,之后我就发现我高中的朋友都不理我了(我觉得是真的朋友,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好朋友)然后我去年考上了研究生,发现“朋友们”又都回来了。(这个大家体会一下。。。)
我不敢说我多优秀吧,反正我认定的朋友(无论亲近还是一面之缘)我都会真的对她好到。不会说看着她混得不好就不理她,该帮忙帮忙。
综上所述,我对南方人印象不好。
三个案例足以说明了吧,或许是我这个东北人过于憨憨了。(南方朋友可以评论分析一下是不是我的问题。)
分割线 (ヒ•ω•マ)/真是个憨憨(・᷆ω・᷇)×禁止抬杠×
所以说嘛作为在南方的东北人是很的要说一句:不要双标好嘛!
我也不是说故意要黑南方人,我觉得分开看嘛。
人品问题不要上升地域高度
也不是没有人品好的南方人
只要是人都会有毛病,和地域没啥区别(当然你要真的认定了当我没说)去哪都会有绿茶白莲渣男渣女的,因为社会就是有这一批人存在的。去哪都会有的,就像毕业之后学校就会换漂亮校服,就像运动会一定会下雨一样,都是自然科学无法理解的存在(˘•ω•˘)╯谁没几个糟心的朋友和无聊的前任,谁敢说自己是十全十美的人儿(特别自信的当我没说)
感谢阅读 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