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很多人坚持认为日本对侵华行为没有道歉呢? 第1页

  

user avatar   tian-song-z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下一条放在前面。

我是90后,在我认识的人里面,有抗日时期存活下来的老人;我生活在黑龙江,我去看过731遗址,看过海拉尔要塞遗址,看过虎头要塞遗址;在那些人那些地方,我能够感到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日本军队犯下的滔天罪行。

我看动漫,看日剧,看日本综艺。我认识的日本人也有不少,他们也都彬彬有礼。通过这些东西,这些人,我也能感受到日本的文化和现代日本的情况。

然而不是我愤青,我只想说,关于中日,有些东西是存在于人类心中的道德标准里面的事情。就是这些事情,是无法被磨灭的。是必须被铭记的,当我们,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开始逐渐忘却,忘乎所以,就很可能重蹈覆辙,那些悲剧是无论谁都无法接受的。

侵略者不该有侵略者的墓志铭,被侵略者也不能遗忘是先人生命创造的现在。

每说出一句话,要对的起自己死后坟墓的颜色,和那如星空版浩瀚的人类的道德准则。

就酱~

———————————————————————————————————————————

分割——————————————————————————————————————————

这个很简单,看看德国,真正的道歉,表达反省是怎样的做法。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
  1985年5月8日是德国投降纪念日,当时的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认为德国在战后四十年一直将这一天定为“战败日”是不妥的,“今天我们大家应当说,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们大家从国家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
  1995年6月,科尔总理继勃兰特之后,再次双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歉意。

一个西方国家,是以这种态度来道歉的。

德国眼中的二战:在反思中实现灵魂救赎(组图)

详情可以自己点进去看看,下面贴张图。

至于日本?

日本只对美国真正的到了歉。

其余的,只是一种表明其实我道歉的态度。东南亚国家、中国等等在日本眼中的“弱国”,都没有正式的真心诚意的道歉。

德国对波兰的道歉的形式,日本从未想过,也不曾真正做过。

贼心不死啊~

分割线——————————————————————————————————————————、

早上起来,看到up的质疑,我发现光贴个链接是不行的,还是来仔细分析吧。

首先,什么是道歉?

说句对不起么?那要警察军队有什么用。拳头大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是全世界通用的。

就举例德国的道歉吧。

德国领导人的忏悔勇气
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从而为欧洲和平做出了贡献。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这样做的人下跪”。1995年6月,德国前总理科尔继勃兰特之后,双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道歉。

  德国政界对二战的态度还可以从他们彻查纳粹历史的决心中看出。2005年7月11日,德国外交部长菲舍尔任命了一个独立历史学家调查委员会,以研究德国外交机构在第三帝国时代扮演的角色,清查外交部的纳粹历史遗留问题。

  委员会将对相关问题展开独立和彻底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查清德国战后与纳粹政权有牵连的外交官重新被接纳进入外交部工作的情况,估计整个研究将耗时3到5年。5名历史学家将在今年9月份首次举行全体会议,以确定具体的研究计划。

  菲舍尔任命独立调查委员会的背景是今年春季在德国闹得沸沸扬扬的“讣告风波”。德国外交部2003年在内部刊物上刊登了一名前外交官去世讣告,此人曾是纳粹党员并在二战期间参与多起战争罪行,而讣告中却对他那段历史多有粉饰。此事曝光后,菲舍尔下令改革前外交官后事处理方式,停止在内部刊物上为一切曾有纳粹背景的外交官员刊登讣告,只发出不做评价的死亡通知。

再看看日本,“我表达歉意”、“我反省”、“巴拉巴拉……”

德国教科书还原历史真相

德国:反纳粹教育是法律

  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绝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还制定了系统、完善的法律和规范,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人生观。

  2004年1月26日生效的《柏林州学校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学校的目的是使培养出的人有能力坚决抵制纳粹意识形态和其他追求暴力统治的政治学说,有能力塑造建立在民主、和平、自由、人类尊严、男女平等基础上并与自然和环境相和谐的国家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与纳粹意识形态作斗争的思想观已被明确列入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据了解,德国其他联邦州也都有类似的法律。

  德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的有关纳粹时期历史的内容。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的《反纳粹与反刑事罪法》规定,不准以任何形式宣传纳粹思想,严格禁止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即使是否认德国在战时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言论与行为也将受到严惩。

纳粹黑暗统治是历史教学重点

  柏林市教育部门设有一个监督委员会,负责在《柏林州学校法》基础上制订柏林地区中小学历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为9年级学生历史课编撰的《民族国家和世界大战》一书中,把纳粹这段历史作为内容重点。学校为11年级至13年学生开设历史和世界政治学这两门课程,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门。有关当代史,教学大纲专门强调“纳粹独裁──问题和分歧”这一主题是必修内容,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德国是如何由魏玛共和国走向纳粹独裁的,探讨和评价纳粹是如何走上灭绝欧洲犹太人之路的,反思在人类文明发展到20世纪的时候德国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野蛮的状态。而世界政治学第一学期的专题则是“德国的民主和独裁”。

  在德国教科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开始到结束,经历了不到6年的时间。但德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拿出了一整个章节和一个半学期的时间来处理二战主题。在教科书有关“二战”的章节内,又分了6个小节,从希特勒上台讲起,到希特勒动用宣传机器和手段,蛊惑和引诱德国人民走上战争的道路,再到希特勒的军事扩张、种族大屠杀、人民的反抗和抵制活动、盟军的胜利、德国的解放,直到最后一个小节“综述”。

  为了让已经开始有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的中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二战”的有关内容,德国各中学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其中,最为普及的做法就是安排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到学校做报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座谈。学校还经常安排学生参观德国现存的集中营旧址,以及战场遗迹博物馆。

  作为配合教学,在历史课之外,老师还会在德语课上安排阅读有关“二战”的文章。学校还经常专门放映与“二战”有关的优秀电影。众所周知的《辛德勒的名单》、《浪潮》都是德国学校首选放映的影片。

30年前,德国与波兰就解决了教科书分歧

  在德国,尽管历史教科书有许多不同版本,由于各出版社在编写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循各州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因此内容差别不大。学校一般根据老师们的意见,选择合适的教材。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德国和波兰在教科书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分歧。1972年成立的德国波兰教科书委员会在推动双方解决历史和地理教科书分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75年,德国波兰教科书委员会促成双方签订了《有关联邦德国和波兰历史和地理教科书的建议》,终于解决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敏感问题。

德国民众对二战历史的认知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德国人与日本人截然不同。但是,人们也许并不清楚,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战前千百万人曾拥戴过希特勒、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人都上过战场、战后家家都失去亲人的民族来说,要深刻反省战争,正确认识历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德国人曾忌谈“大屠杀”

  战争结束后最初几年,德国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主要还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内。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1951年9月就发表声明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但社会舆论很少揭露纳粹罪行。

  提起战后年代,许多经历过二战的德国人都对自己的经历刻骨铭心。战争结束时,德国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科隆、德累斯顿、维尔茨堡、多特蒙德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德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流民”,数百万原来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居民被驱逐出境……因此,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而较少考虑本民族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多大伤害,也较少思考这场人类浩劫的因果关系。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国人忌谈“大屠杀”,一些书刊甚至无视这个史实的存在,许多中学的历史教师也都对学生回避这个题目。

 德国民族救赎的心路历程

  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可以历数一些重要事例:

  1945年4月1日,驻魏玛美军组织当地1000多名居民参观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许多德国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们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家门口,曾发生过那么惨绝人寰的悲剧。

  1945年至1946年,“纽伦堡国际战犯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了审判,德国举国关注。

  1946年10月,德国导演沃尔夫冈·施陶特斯执导的影片《杀人犯就在我们中间》上映,该片首次反映了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1958年11月,德国建立了“追查纳粹罪行总部”,开始对数以10万计的案件进行调查……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全社会开始讨论自己的历史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70年代的两个事件,它对德国民族正确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华沙。在纳粹受害者纪念碑前,勃兰特突然双膝跪下。这一举动震撼了全世界。另一个事件是美国电视连续剧《大屠杀》在德国上映,引起了巨大反响。2000多万德国人含着热泪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部片子。由此,德国社会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我们每个普通人是不是也有罪责?德国年轻一代人开始提出疑问:我们的父母在纳粹时期干了些什么?

  经过公开和广泛的讨论,德国社会真正意识到了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转折性的标志是,在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从“战败”到“解放”的认知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飞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德国没有纳粹纪念物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罪、忏悔和道歉上,它在战争赔偿问题上态度也很明确,先后向波兰、俄罗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国家和受害的犹太民族进行了巨额赔偿。到2002年,德国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

  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各阶层每年都要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的墓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提醒德国人不要忘记和忽视纳粹犯下的罪行。同时,政府还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修订历史教科书等方式教育青少年。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了《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纳粹的死灰复燃。

  1995年,德国政府在柏林市中心修建了“恐怖之地”战争纪念馆,专门揭露纳粹的种种暴行,今年又在柏林修建了大屠杀纪念碑和纪念馆。在德国境内的主要二战战场遗址,都有苏联红军、西方盟军的纪念碑和墓碑。每年德国领导人都会出席在这些地方举行的纪念活动,悼念当年在与德军作战中牺牲的英雄们。

  而希特勒及其助手们在德国已经被钉上了耻辱柱,德国领土上没有他们的坟墓,也没有他们的任何纪念物。

 德国民众警惕新纳粹

  在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德国新纳粹分子5月8日却企图在柏林聚众闹事,他们的倒行逆施引发众怒,被当地群众坚决制止。

  报道说,当天约3300名德国极右翼组织成员聚集在柏林东部亚历山大广场,挥舞着纳粹德国使用过的红色、白色和黑色旗帜,抗议其他国家“逼迫德国陷入狂热悔过”。

  见到这种情景,大约6000名当地群众自发进入亚历山大广场周围街道,制止新纳粹分子闹事。一些群众打出了“再不要法西斯”和“再不要战争”的横幅。为防止冲突,德国当局勒令国内最大极右翼党派“国家民主党”支持者只能在广场后面由路障和警察组成的缓冲区内活动。对峙两小时后,“国家民主党”决定放弃游行计划。听到警方在喇叭中宣布新纳粹游行取消的消息,在场群众发出欢呼。

 德媒体: 德国因坚决反省历史才获得今天的地位

  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之声网站近日发表文章指出,正是由于德国坚定地承担了历史责任,才赢得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文章摘要如下:

  二战结束至今已有60年,战争的亲历者也在日益减少。值得庆幸的是,下一代的德国人将牢记国家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页,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像战后德国那样,如此全面和深刻地反省历史。

  正是由于德国坚定地承担了历史责任,才在欧洲获得今天的地位,而不是像日本在亚洲那样处境尴尬。今天,在中日因历史问题龃龉不断之时,德法之间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推动欧盟宪法在法国公投中获得通过,希拉克总统还请求施罗德总理伸出援助之手,这表明了法国政府对德国的信任。即使在10年前,这都是无法想象的。在庆祝二战结束50周年的庆典上,德国官员受到了冷落。而今天,德国总理施罗德与其他国家领导人一样,出现在莫斯科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庆典上,这也充分说明欧洲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

  10年的改变是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世界如何看待德国的问题上,也表现在德国人如何看待自身方面。1995年,刚刚统一的德国还是个畏缩的经济大国,不敢确认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10年后,德国已经成为不断扩大的欧盟轴心国,在世界舞台上,柏林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对二战的诚恳反思

  从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到太平洋战场,从空战、陆战到海战,从集中营、占领区到敌后战场,从战役记述到人物生平,从商业片到艺术片,观众耳熟能详的二战题材经典影片可以说不胜枚举,很多都已成为不朽的经典。二战被一代代电影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而德国电影人更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二战进行诚恳的反思。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

  “第三帝国将是一个充满艺术和文明的乐园,并将绵延千年”。这是《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这个神经质的德国人说话时总是喜欢用夸张的手势配合富有感染力的表情。

  作为第一部正面描绘希特勒的纪实性历史反思影片,2004年问世并引起轰动和争议的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从希特勒身边最后一任速记员荣格的视角出发,以平实、客观的立场展现了这个战争狂人在掩体中度过生命最后12天的情景。影片还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

  影片以荣格的口吻讲述了纳粹德国灭亡前夕,即1945年4月20日至5月2日间,发生在总理府花园地下掩体里的故事。希特勒是这段历史的主角,在那里他过了自己最后一个生日;面对纳粹德国的失败,他歇斯底里,痛哭流涕;他与情妇爱娃·布劳恩举行了婚礼,然后同她一起自杀;他发给身边的士兵氰化钾针剂,命令他们即使给敌人留下尸体,也必须面目全非……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

  《帝国的毁灭》表现出德国在对待二战历史的心态上日趋成熟,在对那段历史的艺术文化表现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信。评论普遍认为德国人能够通过艺术形式来检讨自己的过去,这部电影拍出了德国人痛苦的自省,没有虚饰和隐瞒,让世人了解为何一个政治狂人会导致600万犹太人被杀、各国共计5000万人罹难的悲剧。

  德国法西斯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永远无法被遗忘,但德国人勇于正视这段历史。经过几十年不断地反省自责,德国主流社会开始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永远铭记这段恐怖的历史,永远记住纳粹法西斯的罪行,并要把这种认识世世代代传下去。

且不说领导人,就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对待法西斯主义的态度。

呵呵哒。……

德国人认罪态度为什么好于日本

  德国的真诚反思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为德国赢得了朋友。此间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如果不是德国对二战的认罪比较彻底,如果德国仍被认为构成军事威胁,美国、原苏联和德国的邻国当年也不会答应德国统一,统一至少要比现在艰难得多。那么德国的认罪态度为什么比较好?德国人为什么对二战能进行比较彻底的反省?

  首先,较之日本,战后德国法西斯主义受到了比较彻底的清算。反法西斯同盟彻底摧毁了纳粹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这是德国能够彻底否定纳粹、完全认罪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盟国吸取了一战之后未能铲除德国军国主义祸根使之死灰复燃的历史教训,主张对德国进行彻底的“非纳粹化”改造。不仅解除了德国的武装,对战犯进行了严厉的制裁,改造了国家机器,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禁止宣传纳粹思想。有个统计:战后盟军起诉德国战犯7万人,其中3.6万人被定罪,对大批所谓胁从者则予以解职。其结果是,“第三帝国”的高官全部被清除出了军队和政府部门。

  德国一家报刊最近有一篇分析说:战后,德国和日本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二者都是战败国,都被战争打得一败涂地,后来都被异国占领,又都在一片瓦砾中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并创造出经济奇迹。但是有一点,德国与日本有明显区别:德国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而在日本,美国出于其在亚洲利益的需要,保留了日本最高的国家代表——天皇,也容忍了不少有历史污点的日本政客重登政治舞台。美国当年的实用主义态度是造成今天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麻烦甚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德国政治领导人在解决历史问题上具有远见卓识。战后,德国领导人认真地吸取了历史教训。他们认识到,数百年来,德国与邻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带来的只有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别国数千万人的牺牲,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遭受了灭顶之灾。

  战后,德国被宿敌所包围,德意志民族要想重新自立、生存和发展,首要前提是要实现与欧洲各国的睦邻友好。为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实际行动化解了德国与法、英之间的世仇,与以色列建立了正常关系,消除了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历史积怨。正是因为德国政治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了勇气和智慧,使德国赢得了欧洲乃至世界人民的信任,也使德国在欧洲合作的框架下“突出重围”,重新成为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

  当年勃兰特的一跪,对德国的反省,进而走出耻辱走进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以致有人说:“德国总理跪下去,德国人民站起来。”

  正是在德国政府和领导人的影响和带动下,正确的历史观在德国民众中拥有了广泛基础。如今,反对种族主义已成为德国社会的主流思想,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言行一旦出现,就会形成群起攻之、人人喊打的局面。

重点在这里,同样情况的两个战败国,同样曾经是法西斯主义国家,并且有一个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道歉了。就怕货比货啊,这么一比,日本所做丝毫没有道歉行为,没有道歉态度。

分割——————————————————————————————————————————

就日本与德国政府国情问题,我就一句话,对躺在棺材里的人审判,总比跟随死人的脚步继续错下去简单。愚昧自己的民族,总比明晰自己的民众跟容易得到认同。

除了没认识到错误之外,没有什么理由。


user avatar   huang-xian-sen-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抗日神剧泛滥,为什么没人觉得盟军敢死队是抗德神游? 
  中国可以完全依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吗? 
  如何看待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新冠病毒数据使用手工录入电脑? 
  1999年保密协议是什么? 
  有哪些引发了「蝴蝶效应」的历史事件? 
  如何评价「日本无信史」这句话? 
  《波斯语课》的最后科赫的结局会是什么样的?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为什么走不通? 
  如何看待水球项目日本选手压在中国选手身上游? 
  为什么同样是侵略征服欧洲,拿破仑是英雄,而希特勒是千古罪人? 

前一个讨论
亲友是民国粉应该如何委婉的反驳,或者应该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你最愿意生活在历史上的哪个国家,哪个时代?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