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明朝起就不喝抹茶了? 第1页

  

user avatar   lang-bo-3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是抹茶?


一、什么是抹茶?

在唐朝以前,人们喝茶的形式主要是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橘子皮、薄荷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



到了唐宋,又出现一种新的喝茶方式,就是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这也叫做“吃茶”,其实就是抹茶。

这种特殊的石磨,可以把茶叶碾磨成很细颗粒,每个颗粒一般在2~20微米。



能被磨成抹茶的茶叶可不是普通茶叶,抹茶的茶叶原材料采摘时间、叶片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春天的四、五月里生长期为50天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的初次茶才能作为原材料。

在春茶采摘前20天必须搭设棚架,覆盖稻草帘子,遮光率达到98%以上。

抹茶的原材料又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只有北纬36度生长的茶,才能磨成品质最好的抹茶。



茶摘取下来,还要经过蒸汽杀青、揉捻、再干燥后等辅助工艺处理,所以无论何时,抹茶价格也是绿茶粉的近百倍!

因为茶叶里真正溶于水的部分仅仅为35%,大量的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都被人们扔掉了,这样太浪费了,所以就要磨成细末全部吃掉,可以被人体全部吸收。

读到这里,你一下就明白了,物以稀为贵,这绝对古代的奢侈品呀。

经典和尊贵是要经过时间洗礼的,对上流文化消费没有引领一说,经典是以世袭的方式传承其风格的。

所以,抹茶从开始之初,作为上层的饮茶方式,其食用的过程,把优雅的生活和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朝绝对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最佳年代。

宋代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社会积累巨大财富,贵族官员收入很高,工作压力小,政治环境又非常宽松。

既有钱又有闲,心中毫无压力,文人当然可以享受生活,享受大自然了。

春天,清明前后,在一个“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庭院中,几个文人赏景,赋诗,斗茶。



斗茶,就是文人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色香,细尝其味,三斗二胜,非要分个高下。

他们先把新鲜珍贵的茶叶慢慢地磨成细末,一种自然的茶香扑鼻而来,这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精华的气息。

然后将抹茶放入建盏中。建盏是朝皇室御用茶具,这种产自福建的黑瓷,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是喝抹茶最好的茶具。



再放入少量的水以后,开始点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

这可是个技术活,击拂要掌握力度,紧咬盏沿,看谁能打出“汤花”,这汤花实则泡沫,均匀细致,久而不散。泡沫越多时间越长为胜,这层“汤花”是整个茶的精华,堪比“人参”。



想要打出汤花并不容易,这需要了解茶性、水质,水温。茶汤偏白,说明恰到好处;色偏青,火候不足;色泛灰,火候已过;色泛黄,采制不及时;色泛红,烘焙过了火候。

所以,在调茶注水的时候,一定要控制火候,及时调炭。经过“三炭”,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最后一次添炭),方能调出最好的抹茶。



通过覆盖,蒸青,焙干,磨粉,温碗,调膏,点茶,最终把茶自然、独特、深沉的海苔香气全激发出来。

当茶调好之后,众人品着茶,吟诗作赋,斗着茶令,别有一番风味。

其整个过程也充满着崇尚自然的审美、极致的品位、优雅的礼节、劳作的快乐,更有“沫沉华浮,晔若春敷”的低调。

过程每个细节,弥漫出一种气息:讲究、精致、细腻、繁冗。



这样的茶,这样的喝茶方式是老百姓所能消费的么?

所以,抹茶从产生之初,它仅仅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明朝之前,老百姓也是喝不起抹茶的。

二、为什么明朝就不喝抹茶了

日高人渴漫思茶

元朝灭宋以后,蒙古统治者也喝抹茶。

一代可以暴富,三代养不出一个贵族,蒙元贵族虽然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却无法从气质上短时间提升自己的品味。

蒙元贵族依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往茶里掺加了奶、面和调料,这使抹茶彻底失去本来的自然味道。

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的征服,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包括在文化价值和生活习惯态度的改变!

所以,元代的草原游牧粗犷的生活习惯,早就替代了唐宋文人骨子那点风雅的生活。抹茶也就基本断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毕竟穷苦草根出身,还能让这样的奢侈的喝茶方式存在下去?

明朝的官员,收入偏低,再加上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高压的手段使官员早就丧失了宋朝士大夫的闲情雅致,点茶就此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中国唐宋那种自然的审美乐趣,及对劳作喜爱精神荡然无存。


虽然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国力和社会经济恢复了,但中国唐宋时士大夫文化品味没了。

明朝,是市民阶层崛起,整个消费潮流已经不是从上到下,贵族对市井的引领,而是市井对上层的影响。

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财力去和抹茶?百姓喝茶,就是泡茶最方便省事,这种泡茶方式成为了社会主流。只不过特权阶层喝的是更贵的茶罢了,以显示自己高雅的身份。

当然这种变化体现了文化方面,唐诗宋词的雅致被“三言二拍”等市井小说所替代。

中国文化中的唐诗宋词所体现出来文人的气质被功利世俗的科举八股举所取代,上层的生活更多是现实蝇营狗苟,在仕途上的专营,以及奢侈浮华的骄横铺张。

这是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导致的必然结果。

到了清朝,连大臣也自称“奴才”了,当然也就更不会喝抹茶。

决定一个人生活态度不是金钱,而是心态。


三、抹茶不再有


日本在唐朝开始向中国学习,全面地模仿唐宋生活文化和政治制度。

抹茶传到了日本,被日本上层社会所,并且发展成茶道,并发扬光大。

元朝灭宋后,忽必烈派兵征讨日本,未果,唐宋文化在日本得到传承。



日本社会阶层森严,皇室、大名、武士和底层具有严格的区别,上层崇尚唐宋生活文化,抹茶可以体现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所以抹茶在上层一直流行,这也导致日本民众对抹茶的向往,趋之若鹜。

至今,在日本及其欧美,喝的起抹茶还是极少数人,毕竟与市场的需求相比,抹茶的年产量简直杯水车薪,大部分的抹茶只是绿茶粉,二者价钱相差百倍。

虽然如此,抹茶成为了追求惬意的乡村生活、轻松的心态,是一种低调而高雅的炫耀,这样讲究方式生活定会被所模仿的。

笔者甚至怀疑,欧洲的现磨冲泡咖啡也多少受到了抹茶的影响。喝速溶咖啡远远比不上喝现磨现烧的咖啡更有情调。

所以,抹茶已经成了一种高雅的饮食符号,体现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是孜孜不倦,当然被人所追捧。

自然健康而又显得很有逼格情调的这种喝茶方式,所以抹茶在国外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十几年前,我们国家才开始富裕起来,各种抹茶的食物才慢慢重回我们视野中,开始盛行。



即便能喝起抹茶,可我们早就没有喝抹茶的心态了。

经济高速发展,快速生活的节奏,沉重的压力,使我们失去内心的平和,无论穷富,都生活在焦虑之中。

即使有钱人喝抹茶,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抹茶只是金钱数量的多少体现,至于古人喝抹茶那种慢节奏、从容雅致不再考虑了。

他们在把玩建盏,品味抹茶时候,脑海里绝对不会出现自然乡村的美景,而是股票债务。



曾经我们拥有的精神,现在真的反而失去,唐风宋韵仅仅体现在课本之中了。

有时候,穿衣吃饭的习惯不仅仅是生活问题,里面更含有历史文化深层原因。

_____________

很多评论对贵族这个词很反感。

我对中国贵族精神诠释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轻松、悠闲,崇尚自然的精神气质,这是元以前宋朝对大夫读书人宽松政治环境决定的。

本人并不对贵族生活方式向往,至于向往什么,大家应该能读出来。


user avatar   douzi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

因为费时、费力、费钱,不如炒青。

所谓抹茶,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末茶”。“末”是“碎末”的“末”,即,把茶叶磨成粉末,则为末茶。而不磨成粉末的,就叫叶茶或散茶。

末茶既然是一种类似冲泡奶茶一样的饮料,则必然可以往里头加不同的东西。譬如加龙脑粉(冰片)则舒心益脑,加薄荷粉则满腹清凉。但也有加豆粉的,属于以次充好,操弄权贵,被认为罪大恶极。宋朝政府规定,凡是有茶铺用米豆等杂物混到末茶里面的,一律罚挺。举报者有奖,发现一两赏三千(文),发现一斤赏一万(文),最高奖励五万元(文)。

政府这么保护消费者权益么?

非也。

古代茶叶是专卖的,从唐德宗开始就征税了。到宋朝有专门的茶场,所有茶农必须入伙,不入伙违法,不允许私下买卖,否则吃不了兜着走。商贩想要去各地卖茶,必须得到茶引,所谓茶引,其实就是茶叶专卖许可证,国家发明的防私卖措施。


图:烟引


末茶也有自己的磨造场地,在很多地方修造固定的水磨场,磨茶必须要到那里去磨。末茶的制作,是择芽焙令极干,然后磨成粉,还有的需要再筛一遍。这个过程最容易掺假,因此宋朝才对私自磨茶的茶商进行严厉处罚。



茶叶磨成粉末后,有的不压制,直接成粉卖,论袋。也有的打压成饼或团,被称作龙团。上贡用的龙团又叫蜡茶,是最上乘的,现如今所说的“抹茶”就是这东西的简化版——“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齐如法,印作饼子,制様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润餙之,其制有大、小龙团带胯之异,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





朱元璋禁的就是这种民间罕见,只用于上贡和高层装逼和享受的巧饰龙团。明明茶叶一泡就能喝,味道也很好,非要搞那些鸡毛。天下动荡新定,百姓多半还过得很苦,你们这是坑了多少人才造出来的?

这玩意儿肯定不是官员们动手做,而是茶农做,地方官员巧立名目,借花献佛。末茶制作工艺繁琐,十分耗费人工,上贡之品更费人工,茶农苦于徭役,怨声载道。朱元璋一不想劳民伤财,二想鼓励大家朴素一点。朝廷只收散茶,禁止做成龙团。

日本茶道里的“抹茶”,实际上是中国唐宋之时传过去的。到后期更加精耕细作,但也一直只能是高等人才喝得起,故而的确是装逼利器。我们看日本的情况就会略知一二:

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

朱元璋因为体恤百姓,在禁了抹茶以后,为了防止有人借此加码欺压农民,蠲免了茶农的徭役。诚如所见,抹茶在宋元时期的确是优质生活的体现,但王公贵族们“喝抹茶”这种优质生活,完全不是自己赚来的,而是通过压榨百姓搞出来的,把自己的装逼,建立在了别人的痛苦之上,与花石纲、生辰纲别无二致,艺术是很艺术的,人还是要累死的。

历史过去很久了,很多人已不记得朱元璋的苦心了,只记得他禁止了一项高档消费。倒是日本没禁止过,贵族们依然可以喝到上好的抹茶。在抹茶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就难免有人称赞抹茶的工匠气息。

进而埋怨起朱元璋来了。


user avatar   mu-er-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不喝其实大家都说的很清楚了,个人感觉简单点说就是因为中国点了其他的科技树了呗,也未必不是好事,不然我们现在哪有这么多好茶喝。

有一次在宇治和当地的老茶商半通半不通的聊了一会,大概彼此都看的出来是爱茶的人,生出些许惺惺相惜之感。于是乎,我掏出慧苑坑肉桂,他拿了自家最高等级的玉露,喝完之后大家相对微笑点头竖起了大拇指,但我想他心里应该和我一样都在说“这是什么鬼啊,还是我们自己的茶好喝”。

总之呢,日本茶道是真精致,日本茶是真难喝,抹茶点心是真好吃

………………………………………………………………………………………………

修正下,最近喝了几款玉露,还挺不错,清爽的绿茶和夏日还是很配的。


user avatar   bei-tiao-ta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抹茶不好喝,或者说不如经过炒青工艺的泡茶好喝,而且制作起来忒麻烦,不如泡茶方便

这本来是一种工艺进步,结果因为日本还流行抹茶就成了我们不够文艺,提问者真该好好喝喝这两种茶再来提问


淘宝上可以买到日本的抹茶粉以及日本散茶,提问者再结合现有的散茶一起品尝下,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


user avatar   wei-qin-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豆子 的高赞回答属于罔顾史实的臆想言论,这类言论时下很是流行,对中国茶业史是一种严重的误读。

团茶的确是朱元璋下诏书废的。但并不是说明朝起就不喝抹茶了。明朝的前期,抹茶还流行着呢。明代朱权——也就是朱元璋的儿子,其所著《茶谱》中还大讲了一番点茶技巧和点茶器具。朱元璋废团茶更不代表从明代起中国人民才开始喝散茶。至少从南宋起,散茶在民间已经广泛流行了。

认为朱元璋因为觉得团茶过于昂贵,因心疼百姓下令罢造龙团的读书人,实在有点呆得可爱。南京故宫是朱元璋主持修建的,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建成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建这么大一故宫,不知道爱惜民力心疼百姓,喝几碗茶就想起父老乡亲了?这特么就是装傻嘛。

固然是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元代上层社会和百姓分别是怎么喝茶的?现在我们讲茶文化史,一般都是从宋代直接跳到明代。元代固然短命,但也不能直接忽略不计不是?

元杂剧的唱词中有“两三船玉屑金芽”、“石鼎内烹茶芽”、“松边香煮雷芽”、“不似灵芽泛玉瓯”等句子。金芽、茶芽、雷芽和灵芽,从名字上看,都是散茶。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首次提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及至元代在元杂剧被进一步发扬光大:“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的茶,是团茶还是散茶,已不言而喻。

在南宋,散茶在江南地区已十分常见。陆游《过武连县北柳池安国院煮泉试日铸顾渚茶》: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其后自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苍鹰爪”是以形态命名的散茶。南宋诗人笔下常见:

杨万里《食鸡头子》:半瓯鹰爪中秋近,一炷龙涎丈室虚。

陆游《岁晚幽兴》:风炉欲试苍鹰爪,自向林间拾堕枝。

关于散茶的问题,光读诗可不行,毕竟诗歌只是诗人的遣兴抒情,随感随想。所以,我们再看看成书于元代的农学专著《农书》。

“茶之为物,择滞去垢,破睡除烦,功则著矣。其或采造藏贮之无法,碾焙煎试之失宜,则虽建芽浙茗,只为常品。故采之宜早,率以清明谷雨前者为佳,过此不及。然茶之美者,质良而植茂,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斯为上品。如雀舌、麦颗,特次材耳。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蒻覆之,以收火气……宜置顿高处,令常近火为佳。”

这段话里讲的制茶工艺,如杀青、揉捻、烘焙与现当代制茶工艺已非常接近。《农书》中对于散茶与末茶均有记述:“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腊茶。凡茗煎者择嫩芽,先以汤泡去熏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效此。然末子茶尤妙……南方虽产茶,而识此法者甚少。蜡茶最贵,而制作亦不凡。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制样……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

可见,当时的泡茶方式是把散茶先用热水过一遍,“泡去熏气”,然后再进行品饮。这和我们今天的洗茶后品饮的习惯是一致的。只不过现在绿茶的制作工艺已非常先进,不会带有“熏气”,所以绿茶不再需要洗茶。

成书于明代的《金瓶梅》中,有很多另类的喝茶方式,在茶中加入各种果品和蔬菜,调制成羹汤的形态。像什么“木樨芝麻薰笋泡茶”、“胡桃夹盐笋泡茶”,还有“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这个茶能一口气读完,算你本事。这种加果子加蔬菜的方式,至少从元代已出现。《农书》中讲了将胡桃、松子及各种果品入茶的饮茶法:“芼胡桃、松实、脂麻、杏、栗任用。虽失正味,亦供咀嚼。然茶性冷,多饮则能消阳。”

所以,团茶改为散茶,点茶改为冲泡,明明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龙团凤饼灭绝这锅,洪武爷不能背啊。

有的知友在评论里说,我怼了豆子大V。其实我上面的这些文字,并不能算是怼,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我真正要怼的,是下面这位 @朗博。这位答主的回答,胡说八道的程度,简直辣眼晴。这哥们先是罗列了一些所谓抹茶的苛刻的“生产条件”,比如下面这段:“能被磨成抹茶的茶叶可不是普通茶叶,抹茶的茶叶原材料采摘时间、叶片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春天的四、五月里生长期为50天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的初次茶才能作为原材料。在春茶采摘前20天必须搭设棚架,覆盖稻草帘子,遮光率达到98%以上。抹茶的原材料又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只有北纬36度生长的茶,才能磨成品质最好的抹茶。”这都什么玩意儿?这根本就是从某宝或某东上的照抄照搬的销售文案。还放了一张地图标识北纬36度的范围,对应的地点是日本的宇治和山东的日照。这都哪跟哪儿?这位答主大加夸赞的中国宋代,最著名的御茶园在福建北部一带,山东连颗茶树籽都没有。然而,这位答主并不顾回答中的自相矛盾,又继续抄书:“宋朝绝对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最佳年代。宋代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社会积累巨大财富,贵族官员收入很高,工作压力小,政治环境又非常宽松。”这又是一段历史发明家们常喜欢挂在嘴边的话。谁告诉你贵族官员工作压力小政治环境宽松的?宋代文人乃至中国传统文人的代表苏东坡,差点因为乌台诗案掉了脑袋,这叫政治环境宽松?还有,官员收入高有什么出处?黄庭坚写过一首诗,“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这位陈正字,就是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官至秘书省正字,家里一贫如洗,所以黄庭坚才写诗说“不知温饱未”,就是说不知道这位大诗人最近能吃饱穿暖不。

最可笑的还是下面这段:“即便能喝起抹茶,可我们早就没有喝抹茶的心态了。经济高速发展,快速生活的节奏,沉重的压力,使我们失去内心的平和,无论穷富,都生活在焦虑之中。即使有钱人喝抹茶,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抹茶只是金钱数量的多少体现,至于古人喝抹茶那种慢节奏、从容雅致不再考虑了。他们在把玩建盏,品味抹茶时候,脑海里绝对不会出现自然乡村的美景,而是股票债务。”这段话就不仅是辣眼晴了,连第六感都能被辣到。这位答主,你上文说中国宋代贵族文人如何有钱如何有闲如何有品位,下文就来这么一段说今天的有钱人喝抹茶,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你能不能回答一下,为什么宋代有钱人就风雅,现在的有钱人就俗气呢?




  

相关话题

  日本(大阪、京都)自由行7天如何安排? 
  日本新首相岸田文雄刚上台,对外态度很强硬,这个是什么来头,谁家的孙子,背景强吗? 
  喜欢二次元,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我错了吗? 
  如何看待镇安堂飞虎将军庙供奉二战时战死的日本军人? 
  日本平安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大学毕业后去日本重读本科的话,推荐信要怎么获取呀? 
  和日本人(或日本人之间)谈恋爱(结婚)是什么感觉,是怎样的情形? 
  谁才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甲午战争海战若胜能挽回陆战颓势吗? 
  如何评价后醍醐天皇? 

前一个讨论
《超级马里奥:奥德赛》中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下一个讨论
什么地方麻将把中发白称为箭牌?





© 2024-05-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