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感觉欧美人对物质追求比亚洲人低? 第4页

              

user avatar   cat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旅游的时候发现在机场的免税店大多数在奢侈品店逛的都是亚洲人,而欧美人过了安检似乎就直接去休息候机了

那只是出国旅游的中国人在意的物质消费和欧美当地人在意的物质消费不重合罢了。

欧美和中国在物质消费上最大的差别,主要是「攀比」这件事情没有中国那么卷。在中国,比较容易发生「你有 A 我也要有 A」的消费,再不行「你有 A 我至少也要有个 A’ 的高仿」。在欧美,除了 A,还有 B、C、D、E、F……你有 A,别人不一定喜欢 A,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没必要为了跟你攀比非要买个 A。

拿买车这件事情来举例,在汽车文化最重的美国就能体现出跟中国的差异来。在中国,如果你还处于全家只买一辆车的阶段,你肯定要一辆车满足上下三代所有需求,然后价位还跟你家匹配接下来选择就可能很有限了。如果你家该上一辆卡宴,你就上一辆卡宴吧,否则你还能怎样?

美国人没有这问题,买一辆福特皮卡干重活,买一辆丰田或者日产 SUV 买菜和接送小孩,再买一辆三手 911 满足一下自己的欲望。车库里的车加起来可能比你的卡宴还贵,但就是没必要跟你攀比一辆卡宴。这时候你可能觉得人家对物质没追求,但其实只是人家的开销跟你不一样而已。

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是在中国能消费的高质量商品选择太少了,而且中国人总有一点「一窝蜂」的倾向,所以很容易形成特定商品特定品牌的攀比。如果有更多的选择,如果大家没那么随大流,那物质消费就没那么容易察觉了。


user avatar   qiu-xiao-qiu-61-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旅游免税店逛的亚洲人多是因为亚洲人在欧美旅游可以退税,本地人不退税的话,机场免税店一点不便宜,还不如趁节日打折,在市区商场或者网店买。折扣力度比增值税率高以外,赠品还多。

奔驰宝马奥迪 BBA 满大街,保时捷密度比国内高多了。豪车很多罕见款都能碰到,譬如下面 911 Speedster 和兰博基尼 Aventador SV。大牛后面是一辆末代奥迪 R8。

至于年轻人追逐欧洲奢侈品牌这点,一方面亚洲人确实普遍地更注重外部形象一些,所以投资衣服和包更有社交成效;另一方面欧洲人有大把凡尔赛的方式,名牌包名牌衣服相比下根本不在一个维度:家里养马的,法律对每一匹马的活动空间有要求,马场地价加上养马教练的成本算下来呵呵;逢年过节就回意大利酒庄的;考滑翔机证、帆船证、潜水证,然后节日就去各种海外小岛浪的……

很多时候他们不追求一些“身份象征”的物质,只是很简单地觉得不值而已。公司一位刚退休的老大,退休前每天都自己骑车上班,戴一只 Fitbit 运动手环,我们问他为什么不用公司配车,他说他想运动,而且配车到头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头还是他自己的钱;这位老大是红酒圈的,圣诞年会的时候大家鼓动他资助一些存货,他就说好啊随手给几瓶入门的,最便宜的一瓶市价 90€,作为对比德国红酒十多二十欧就能买到不错的;老大手下有一名销售戴皇家橡树,老大不用,因为机构客户都认识他,报名字就好使,但销售经常还是要靠衣装。公司停车场两台法拉利,区别是一台是富二代自己拿工资买的,另一台是隔壁公司老大炒老爷车炒回来的,这位老大每一两年换一辆,去年还赚了一笔。

要真说比较好的地方,大抵是欧洲人见多了,比较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些,知道生活质量不太取决于耀眼的财富和资历。
(然后把钱全砸去买厨房电器和各种专业运动器材……)


user avatar   wang-d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堆人的回答都是说,那些你不知道的消费,价格可贵了。

这回答的内容当然对,但感觉总有点不对题。

很多回答炫了欧美的富,其实原因是回答到了。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富了很久,而我们到现在还不够富。但很多回答的总结却是其实欧美人的追求物质多了,只是我们还看不懂而已。

不是这样的。先破个题,首先要搞明白的什么叫“物质追求”?为什么“感觉”我们的物质追求更高?

就是不会单纯的去消费,而是消费中永远带着投资的目的。这才是“物质追求”的“感觉”。

我们买房,房子已经比欧美很多地方贵多了。我们买名牌奢侈品,店里都是我们。还有买豪车,买酒庄,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有实物的,这些实物的公允价值大多还挺透明。

很多人提到的欧美的高消费,度假,滑雪,小众收集,自行车卡车改装。可以看出区别了吧。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对消费中带着投资意识这事吧,非常提倡,还特喜欢普及这方面知识,比如西方的富豪是这样那样的,大的家族的教育是这样那样的。对所谓“潇洒”或者说“不物质”的看待呢?败家子,蠢,被骗的。这就形成了一种风气,甚至成为了道德审判。那在这种审判下成长起来的人,要给别人一种洒脱的,不追求物质的印象,那是有多困难啊,这和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价值判断几乎是背道而驰啊。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不同,欧美人也会一样的“物质”,我们也会一样的“潇洒”,但社会评价就是如此不同,导致了行为比例的不同。

我并不对此做任何价值或者道德的评价,只是指出其中的不同。


user avatar   silentcc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年前去温哥华,开车的导游是个二代移民,很喜欢钓鱼,也非常想买条自己的小船(不算富二代,不然直接考虑买游艇了),船所有装备都得自己慢慢攒出来。

但这些单件价格昂贵,当地网购和实体店也没多少差价。他估算了下,全套下来都快赶上成色不错的二手3系了(记不太清了,好像是近两万加元)……

然后他就发现了淘宝,惊叹什么都有得卖、且类似商品的价格只有1/5甚至更低。就算跨国寄大件运费夸张,还是便宜太多了。

后来他就很快有了自己的小艇,外加各种垂钓海钓的设备,以及很多户外的装备。

那天面对着海滩,他异常兴奋的掏出手机给我看订单,说另一条更大的新船发动机也在路上了。两眼放光唾沫横飞,看着远方颇有即将出海远征的感觉。


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淘宝果然啥都有(毕竟很多玩意国内压根没有市场,比如他后面说的民用飞行的设备),还有就是淘宝的海外版界面真是清爽太多了。


那次我们是去跑温哥华马拉松,顺带逛逛惠斯勒和维多利亚,没时间体验一下他的新船以及钓鱼。后面看他的朋友圈,经常很开心晒自己钓的各种鱼,和开船出去玩的经历。

他也几乎把生活之外的绝大多数钱都花在了兴趣上。相比当地华人也许相对普通的车和房,但邂逅万能的淘宝后,得以开启“豪购”之旅,在爱好上已俨然是很专业的行家达人了。


随意截了两张最近的朋友圈,工作之外日常不是这样的玩乐,就是全世界到处跑:


物质追求几乎完全放在兴趣上,就算在那边华人里也不算太多见。

而兴趣,真的是一个特别特别特别昂贵的东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才能玩好、玩透、玩出一定水准来。


所以那几天,他提到自己的日常,休息日就是开个车就到雪山滑雪、出个海垂钓,张罗各种户外的玩意,听得我们满心羡慕。

我们和他一样都在感叹淘宝啥都有,但不同的是,可能我们也买得到、买得起,但绝大多数的我们用不了。


再扯两个别的。


公司靠近世纪公园(上海),这边有公园有河浜,算是魔都运动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了。旁边锦绣坊之类也算是相当高级的社区,房价吓死人。

我每天路过的张家浜,经常有人在里面游泳,偶尔还能看到桨板、赛艇之类本月初(12月)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6783921366781952


水质就是这么个水质……

在张家浜游泳的,不少身上会有个橙色的“跟屁虫”(救生球),都是玩铁三的人——基本都算有钱有闲的成功人士了。可要在市区里找个公开水域练游泳,这臭河浜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水质好一些的,世纪公园里的湖倒是有,但不让你游,更别说皮划艇和桨板了。

我们路过经常调侃,穷跑步富铁三,玩铁三的个个大佬,但也只能凑合在这水里游,卫生堪忧又没有办法。

包括世纪公园晚上各种骑行组织,很多自行车比四个轮子的还更贵,也只能跟着车辆抢道,和外卖电动车竞速,因为城市里几乎找不到太多适合骑行的地方。

对比一下,就越发羡慕那些同样在物质上有所开销、又能将这种花费物尽其美的老外们。


(我之前在外面玩过几次桨板/皮划艇,曾想找个上海能玩的地方,查了一圈。除了极少数还不知是否存活的公园项目,可能最近都得到市郊的滴水湖和淀山湖才行,注定无法成为可以经常体验的活动。

淘宝上五花八门的周边产品倒是都有,销量都很一般。估计绝大多数也是出口,国内用户有限。)


另一件事,中国人/亚洲人对很多高端户外品牌趋之若鹜,哪怕它们的版型完全不适合亚洲身材,还是各种买爆。

就像当年吴彦祖在窃听风云里穿的猛犸象,那阵子差不多全球的货都被华人扫光了。实际没几个能穿好的,这件版型太挑人了:


不过欧美人其实也很喜欢鼠象鸟pata……毕竟东西品质真的好。想正儿八经的户外,很多细节上的设计很见功力。

可这些户外牌子在国内的价格,一件外套动辄几千,完全接近轻奢甚至奢侈品级别,并不是一般人能消费的。而在美加澳欧,可能大件只是几顿正餐、或一两天的工资,他们买起来就没那么肉疼。

欧美老外同样会追求品牌——只不过对他们来讲,差不多就是我们买鸿星尔克或者更低定价的国产运动品牌。实现物质追求后,绝大多数也都会有更多预算用在后续的使用中。

比如高频的度假、在特定的户外场景用特定的装备(登山穿登山靴、溯溪穿溯溪鞋、高性能羽绒用来攀岩攀冰当作低温中间层、不像我们多数买来只是图个轻薄城市里穿……)。

可能500块的装备消费后,是5000块预算的户外行程。

而我们有不少都只停留在购买那一层。毕竟其实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多时间、经济、精力,没有机会去体验去好好发挥所谓的装备性能。

这也是除了穷之外,我自己这两年面对上面某些品牌折扣时相对淡定的内在原因之一。


user avatar   qiushi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touchfat-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的人明明是“吃地沟油的命,却操着美国白宫的心”岂不更可怕?

美国原驻华大使洪博培在中国积极推销美国制度,中国就有许多人是他的信徒。当年,就有一帮人跑到王府井,准备复制阿拉伯之春,洪大使、西方媒体早早跑去站街助威。这些人没有得手而已,如果得手,就是香港的曱甴,就是美国全程操纵的乌克兰反对派,香港、乌克兰被祸害的还小吗?

洪博培在竞选总统电视辩论时说,为了重振美国经济,要借助中国亲美网民扳倒中国(经济)。

现在,许多人感受不到当年亲美网民们的疯狂,我仅仅在天涯辟一下谣言,就能被人疯狂的咒骂。

造谣者秦火火已经猖狂到叫嚣要“谣翻中国”。秦火火造了数千谣言,在当年众多热点事件中,推波助澜,甚至是起到重大作用。而秦火火的谣言就得到一干公知的鼎力转发,比如PK薛,现在侮辱烈士被抓的罗昌平等。秦火火是谣言的生产者,一干公知是谣言的批发者,公知通过转发、求证、评论等方式将谣言批发出去。和秦火火打的火热的公知,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都是大腕。



有人说,这些公知是“不小心”误转发了秦火火的谣言。这种可能有吗?有,概率相当于你每次买一注大乐透,连续5次中了一等奖的概率。

2010年,微博的用户已达6000多万。秦火火造谣一段时间后,ID自杀,再重新起用新ID,而这些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公知大腕,从6000多万微博用户中,精准关注一个寂寂无名的新ID,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user avatar   bao-lai-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史上的刘备,与演义里的刘备,完全是两个人。

正史刘备,若用一个字表达,那就是“枭”;用两个字,“枭鸟”;用四个字,即为“食母恶鸟”。

仅不完全统计:

刘备投了公孙瓒,然后就拐了公孙瓒的兵,去徐州不回来了;

刘备投了陶谦,然后就把陶的丹阳兵搞到了手;

刘备投了吕布,然后就搞了吕布的战马,还在吕布的地盘私自扩军,挖吕布墙角;

刘备投了曹操,然后就带了曹操兵在徐州造反了;

刘备投了袁绍,然后就带了袁绍的兵跑路了;

刘备投了刘表,然后就搞到手了一只较大规模的水军;

刘备投了孙权,然后就把大半个荆州搞到了手;

刘备入了川,然后就把刘璋的兵马钱粮搞到了手,后来又反过手来把刘璋整个吃了。

试问,有刘备的这份辉煌的答卷,在“食母”方面,还--有--谁……能望其项背?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在它直接撩拨起了人心中的欲望,让封王从内部瓦解,而且还让王的非长子们感恩戴德,人人有地封,家家有采邑。


user avatar   hei-mei-de-jie-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凡各种人狗冲突中,没听说过狗主一方自杀的。罕见人的一方狗主一方的人用各种暴力的。

狗主和拜狗者一方抱团人肉他人,骚扰他人,辱骂他人,围攻他人,殴打他人,逼人退学,辞职,社死,倒是常有,很多,很多。

对了,最近还在大肆炒作所谓"反虐待动物法"。看了下这个"法"的某个所谓专家建议稿,其中称:

是的,你没看错,在散放猫狗的惩罚是"警告"或者"责令改正"起步,被猫狗咬伤需要自己幸苦追索赔偿,也只能赔偿有票据的医药费交通费等有限金额的现如今,

有些人正在试图立法,假如你胆敢屠宰猫狗或者运输猫狗肉(周全地卡死了网购猫狗肉的可能),不但要重罚你,还要你"具结悔过"。

所以,姑娘,别这么傻。

”让他们良心上过不去“这种试图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对方良心发现的做法,对拜狗者群体,是没有用的。下次记得,反正命都不要了,伸张正义先。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相关话题

  古代中国有白种人吗?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种族间的平均智商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 
  德国和日本战后崛起如此之快是因为他们的人种聪明吗? 
  德国人有哪些缺点? 
  在美国,亚裔人群的社会地位如何? 
  有多少人认为人种是平等的? 
  东亚以外的外国人的体味真的普遍很大吗? 
  上帝是黄种人,黑种人还是白种人呢? 
  为什么有些亚裔在美国那么成功? 
  欧美人有钱吗? 

前一个讨论
一杯咖啡的成本也就3块钱左右,为什么国内没有出现像蜜雪冰城那样占领大江南北的廉价咖啡连锁店?
下一个讨论
上海大学和哈工大怎么选?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